文章吧手机版
《宠儿》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20 01:01: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宠儿》读后感1000字

  《宠儿》是一本由莫里森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11.90元,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宠儿》精选点评:

  ●宠儿到底指的是谁?塞丝该被怎样看待?

  ●购于西单图书大厦。。。

  ●期待很高来着,但觉得太隐晦了,而且让我觉得很恶心,对那些从各种意义上来讲都已经成为动物的东西很恶心。

  ●很爱很爱的书

  ●到最后都没搞明白为什么是女儿被杀死了,而两个儿子没被杀死

  ●学美狄亚时。翻了几十页

  ●[English version] The original is the best.

  ●这本书是贝塔斯曼里买的,那是多久以前了,福州路上杏花楼对面。那时的我看完了这本,却不是很理解,也许现在再看一遍别有体会

  ●There is a loneliness that can be rocked. Arms crossed,knees drawn up;holding,holding on,

  ●太沉重了,工作压力太大的时候很难读下去

  《宠儿》读后感(一):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看完了,一阵冰凉!特别是塞丝关于记忆的陈述。可惜看的是电子书。

  关于黑奴制度,看了《飘》之后,总有一种浪漫的想法,黑奴们都没有思想,只能在白人主人的指导下才会生存。看了宠儿,震撼了,一个女黑奴的苦苦挣扎。我也是女人!

  《宠儿》读后感(二):我只要爱

  我只要爱

  我看着母亲,看着她惊慌失措的表情,我伸出手,想安抚她。那颤抖更甚。我不懂,妈妈,我只想要爱啊!

  妈妈,给我去名beloved,不是因为爱我吗?不是因为想要给我爱吗?为什么躲着我?为什么用那么惊恐的眼神看着我?为什么不肯抱抱我?一定是,一定是,他们对你说我的坏话,他们想把你从我身边带走!不,妈妈!你是我的!你是beloved的!

  我要我的妈妈,只要我的妈妈,我,只要爱!

  《宠儿》读后感(三):我们都是宠儿

  但黑人女性给我的意识观仍然发生了强烈的变化。《宠儿》里的塞丝,贝比.萨格斯,丹芙,亲手杀死女儿的黑鬼母亲,被儿子救赎后以伟大而苍老的心为124号周边的黑奴祷告,用自由的双手包容接纳任何在她身边发生的事以及即将发生和未曾预料的事,以混浊而坚定的眼神从田野一直望向森林边的小溪,她死后,仍然能够给予124号里的人们安抚的手指的老黑奴,或是自闭内向聪慧而孤独的小女儿……我还没有看到宠儿的真实面目,是124号里幼女鬼魂的真身,抑或像她说的那样,从那边来的,从河边来,穿着湿淋淋的裙子,小腿修长,嘴唇干涸。

  这是个悲惨而又异常冷静的故事,关于惩罚,报复和爱。黑人被奴隶制追赶着无处可逃,追求新生,哪怕浑身遍布伤痕,死亡笼罩在头顶,草堆、杂物房和田野里渺小卑微的欢愉。最难得,书里无数优美的句子,处处营造着生活给予人类,不管你是黑皮肤或是白皮肤同样的丰富情感,以及由一杯甜酒一次聚会和一个婴孩诞生的喜悦。

  1993年的影片不再重复黑人在美国社会的真实写照,但俄亥俄州的土地会记得一个关于黑奴解放自己的儿女而亲手弑杀的故事。那时候,天空像今天一样苍老。

  《宠儿》读后感(四):女人身体最柔最韧的部位

  关于黑人的小说应该读过不只一本,只记得读过一本——《汤姆大叔的小屋》(肯定是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不过里面讲什么就不记得了。读书的境界真是有了。所以,无法在这里给Beloved打上黑人文学的标签(只是我无法而已)。

  关于女性的小说读过肯定不止一本,Lady Chatterley’s Lover、Hamlet(我记得有奥菲利亚)、《浮生六记》(我记得有芸儿),等等等等。女作家写的关于女人的小说肯定读过,但一时想不起来。没研究,估计也不会去研究什么是女性主义,所以,无法在这里给Beloved打上女性主义的标签(只是我无法而已)。

  女作家写的关于女黑人小说,Beloved肯定是第一本,从今往后的某年我应该能记住我读过这本书,甚至这个故事,更甚至其中的几处细节。首先申明,不是Sethe背上那棵可以贴上暴力美学标签的树。

  一、一幅偏方。P79“Well, spiderwebs is ‘bout all I can do for you.”护着腹中的胎儿,Sethe在雪地里走了不知多少天。遍体鳞伤,几近昏厥的她遇上了唠唠叨叨将天鹅绒说个不停的白人女孩Amy。她的这个偏方是用来止血的,用蜘蛛网。憧憬泛舟江上的惬意,小屁孩(N年前的我)光着脚板踏上了池塘里飘着的简易竹排。结果,惬意不成,脚板被竹板划了个大口子。当然不能汇报家长,同伙搜来了蜘蛛网,裹上,血止了。最上成的是那种在墙角像棉花一样小蜘蛛网,很是细嫩、极柔软、清爽不粘,但可遇不可求。

  二、一幅画。P113 “He merely followd in their wake, a dark ragged figure guided by the bolssoming plums.” 生活猪狗不如,逃离途中的Paul D衣衫褴褛、眼神恍惚、 步履维艰。没有方向,花开到哪儿,他就奔到哪儿,一路向北。

  三、几个动词。P181 “Quietly, carefully she stepped around her to wake the fire.--- She fed its dance until it is was wild and fast.” Sethe早晨起来生火,蹑手蹑脚,怕惊醒依偎着睡在炉边的Denve和Beloved姐妹。生火用到了“wake” “fed”这样的动词。不是每个作家都能这样的,也许是女性独有的细腻。现实生活中,确实见过这样的生火功夫,此人配得上这几个动词。这人就我老爹,老妈说,给他一盆火他能伺弄一整天都不带烦的。

  这本书差50多页就要阅完,可以接着读完。可是,这样就不能保证十二点之前能睡觉。算了,要不月底考勤,扣的可都是人民币啊。但按捺不住想看看这本书的序(不喜欢先看序,Wordsworths Classics系列中《小人物的日记》的导读就建议先看原文再看序,看来此习惯不只我一人有)。序作者应该是Beloved中译本的译者,未作深究。跳过了很多关于黑人文学、女性主义的理论,我在序的结尾找到了些共鸣,关于Toni Morrison在这本书中的语言。

  Toni Morrison的让我感觉文字是可以有张力的,虽然大多数人的文字没有。董桥说文字是肉做的,那Beloved的文字就女性身体上最柔最韧的部位。

  我想,我会重读这本书,为的是那柔韧的感觉。

  《宠儿》读后感(五):Toni Morrison

  終於又回到傳統意義上的、經典文學作品閱讀的路上來。

  說來也是很奇妙的巧合。快要讀完《指環王》三部曲的時候,新聞傳來Charles Tolkien去世的消息(集結J. R. R Tolkien作品出版的他的兒子);而我綱要讀完《寵兒》的時候,明尼蘇達州非裔美國人George Floyd斷氣在白人警察膝下,當地人民遊行,最後演變成放火打劫的嚴重事態。這些巧合,也許都是日常警示:大腦睡著的時候,往往會低估人性惡的一面,但也不免會喪失全身心體驗和珍惜人類偉大遺產的機會。

  一般來說,讀文學作品,我總有那麼前幾章的過渡適應期。讀《寵兒》,卻很快就被吸引住,沈浸下去了,果然是好手(大家)筆下的好故事。比如兩條故事線的無縫交接和鋪陳,很多鋪墊預示(forshadowing)的細節,總是在後面某些章節“不經意”地被撿起來,繼續鋪墊、描述,但又不會令讀者覺得是在重複無意義的“丟包袱”,而是對角色進一步的發展和塑造。

  語言上,不能說是太易讀,一方面是有南方黑奴日常俚語,另一方面,因為角色塑造的需要,有些斷片的描寫和記敘,而不少章節又是或詩、或散文、或歌詞的個人獨白(chapter 20-23, chapter 27-28),角色們也亦人亦鬼、時瘋時痴。然而作品本身的魅力,會讓人忍不住地要翻回去重讀,去嘗試,去更深地認識和瞭解人物故事。

  因為是成熟的歷史性小說,不像我上幾個月讀的少兒文學、奇幻文學、漫畫之類的,在敘述視角、文學手法、情節推動上,顯然是要高一個層次的。象徵使用、語言的選擇、敘述視角的轉換,都協作著將作品一步步地推向高潮,並平穩地以“This is not a story to pass on." 來結束。

  非裔女性為主角、美國非裔歷史為背景的主題,到現在依然有非常驚醒的現實意義,不得不說既是作品的偉大,也是悲哀。還得要多謝Toni Morrison這樣的非裔聲音和作家,見證並紀錄了這樣的歷史,讓他們倖免於人們的選擇性遺忘或集體性沈默。

  這部作品也讓我再進一步地認識了下俄亥俄州。我接觸過俄亥俄州小鎮冬日的蕭條、大雪過後的壯美和寂寥,也見過它夏日的安靜、和悠閒無聊。去年八月的槍殺案令人震驚,而當地導演拍攝的《American Factory》紀錄片,又透著其他美國片子沒有過的人文關懷。《寵兒》向我揭示了俄亥俄州作為當年“自由州”的風貌。

  讀完《寵兒》,重補了下Toni Morrison的生平介紹。她去年去世的消息我是知道的,不過發現她11月的追悼會是在Cathedral of St. John the Divine, 居然也是我曾天天路過、也很喜歡的教堂。讀到她在奧巴馬選舉後所說的話,居然會想要落淚:“felt like an American for the first time⋯⋯I felt very powerfully patriotic when I went to the inauguration of Barack Obama. I felt like a kid."

  另外,她對川普上任的反應:

  After the 2016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as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Morrison wrote an essay, "Mourning for Whiteness," published in the November 21, 2016 issue of The New Yorker. In it she argues that white Americans are so afraid of losing privileges afforded them by their race that white voters elected Trump, whom she described as being "endorsed by the Ku Klux Klan" in order to keep the idea of white supremacy alive.

  明年的二月十八號那週希望能再讀一本她的書,好好紀念下這位非裔女性作者。

Toni Morrison(俄亥俄冬日,2018聖誕節)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宠儿》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