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宠儿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05-19 23: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宠儿读后感1000字

  《宠儿》是一本由(美)托妮·莫里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320,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宠儿》精选点评

  ●前半读的晕乎乎,后半读的

  ● 其实很多地方懂 然后很多人物形象理解 甚至觉得有点莫名奇妙 比如为什么要美化贝比把她写得那么崇高 还有保罗d为啥刚开始写他是一个让人愿意为他流泪的人后面又做出不符合形象的事 叙述感觉颠三倒四的 时不时就插两句回忆搞得我现在有没弄清来龙去脉不喜欢种类现实魔幻写作手法 搞得有点故弄玄虚 唯一喜欢的地方就是宠儿和赛斯之间的关系了 他们对彼此的依赖索取 更深的东西我也没领会到 阅读水平有限

  ●渣翻译神马的,真,的,很,可,怕。

  ●翻译的太不行了,根本读不下去。故事结构也不是我喜欢的,算了放弃放弃。

  ●托妮莫里森又是一位无法被模仿作家,因她自己做到了模仿的极致,不愧为学者深谙伍尔夫福克纳之道,各处撷取皆为己用,华丽深沉,崇高与离奇浪漫与现代结合的圣手。错乱时间线如同塞丝背后盘根错节的苦樱桃枝,读者被置身崖壁之间站兢而谨慎,预叙以无惯常意义名次和特定的话语呈现挑战记忆力和肺活量,如一场马拉松路途中时常筋疲力竭,毕后则感荡气回肠。取自新闻的故事被加上魔幻鬼魅色彩黑人叙述黑人则更区别于福克纳而更多直接控诉触目惊心画面呈现,色彩隐喻和无数惯常与离奇的逻辑链接给予心灵无数次重击。合上书本,心中郁垒重重,酝酿的泪却无法流出。太复杂了,无法看透,也不知这泪是该为谁而流。福克纳将罪过赋予众生,莫里森则一遍一遍地重复贝比在那样奋力感化之后的判定:这个世界上除了白人没有别的不幸

  ●果然来豆瓣吐槽译本正确选择…不过看了原版的我告诉大家,原版的文风题材很配,自带迷幻感和轻微窒息感。就是用词异常超乎我的词库。

  ●情感饱满语言非常有力量。喜欢!

  ●她从水里爬上来,爬上石头,“那本来不是我的宠儿,我要称她为宠儿”。如果有一个在世女作家能使我读到一会儿疼得打滚,一会儿静静沁汗,一会儿了流泪,那只有莫里森。

  ●翻译的太愁人了…读起来异常艰难

  ●真的好难读,第三次去尝试,半个暑假的时间终于还是把它看完了。里面讲了很多,但很多情况不知道他们在讲什么,它和《百年孤独一样是魔幻现实,但女性极具私人化的意象和语言更让人目眩神迷。

  《宠儿》读后感(一):谁都没错

  读这本书时,总会想起斯皮尔伯格导演的《the color purple 》(原作者是Alice Walker)。二者都是讲述黑人女性的故事,在悲凉的基调下的以日常的口吻叙述,也没有在书中掺杂过度的引导性的煽动性的情感,或是将问题引向大众认知中的问题根源并强化这种印象。着眼点切入群体的内部,也毫不掩饰种族内部的复杂的,并不光鲜事物,甚至将粗糙的,包含恶意的场景展现出来,剥去了理想性和幻想,反而更能够去理解其中的人的处境与选择。

  塞丝企图用自己不顾一切的爱去反抗钉死的压迫,也因为维护这样的爱而几近疯癫。疯子一般的品格在我看来是发光的,她的狠心、冷漠与骄傲是经历挫败无法扭转后留下的痕迹,如同她背后的樱桃树一般。她是那个时代无数人的缩影,也是无数人念想的投影。她被指责,被疏离,是因为人们不愿意接受的事实是她心中的渴望不委屈苟且的炽热的渴望永远不会实现,也因为她不愿意用情理之中的解释埋头过下去。

  无论回归的宠儿长多大,她都只是个的孩子,她的盲目、任性、为所欲为,是索要安全感的手段,是她心中所受委屈的理所当然的补偿,当然我不知道她最终是否理解了妈妈。

  偏重现代主义的写法让这本书读起来曲折费劲,但也是理解它的动人之处的利器。如果没有情节的穿插,交错与人物角度的转换,你很难理解它包含的复杂的细微之中的深远,书中人经历的刻骨的痛苦与如何接受痛苦以及作者的价值态度。唯一的缺憾就是,这样一本有着宏大的历史背景寄托着许多怀想与惆怅而有书却被翻译的很不细致,增加了许多没有丝毫艺术效果的费解之处,太影响阅读的美感,也没有表达出作者深厚的复杂的情感,真的很遗憾。

  《宠儿》读后感(二):可触及的记忆

  大概是大三的时候,我选了《宠儿》来写论文。那时我的关注点大多在意象上,就用文学学生教条式的分析方法,抓住里面关于脚和鞋的描述做了一番文章。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对物质的迷恋是莫里森的一大特性,不管她有多专注于精神——看她哪部小说里没有对食物的盛宴般的倾心描绘——她也丝毫不掩饰这些极度女性化的私人欲望:美味,华丽,舒适,性感。连感情也可以被物质和具象化,可以被触碰,被揉捏,被切身体会。

  就凭这点,我还以为吃货莫里森是土象星座的。

  在一本又一本的小说中,莫里森不断重复着由物理感知引出的无比绚烂的叙事法,这是她理解和阐述世界的方式,来自一个用身体去记忆所经历的痛苦的民族,这个民族正是因此而更加热爱自己的身体。正如本作女主角塞丝的婆婆贝比面对同胞们的演说:“在那边,他们不爱你的肉体,他们蔑视它。他们不爱你的眼睛,他们会一下子把它们挖出来。他们也不爱你背上的皮肤,在那边他们会将它剥去。噢我的子民,他们不爱你的双手。他们只将它们奴役、捆绑、砍断,让它们一无所获。……你得去爱它。我在这里谈的是肉体。需要人爱的肉体。”

  要爱你自己的肉体,像爱你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一样。当肉体面临束缚和凌虐的威胁,你也知道该怎么做了。

  于是年轻的塞丝拿起刀,自残般地割断了大女儿的喉咙。如果没被拦下,这个母亲会继续割断小女儿的,宁可犯下重罪,满手血腥,也不让她们重复自己这个民族在获得自由之前的悲惨命运。

  惨烈的故事过去了,塞丝和小女儿的生活看似翻开了新的一页,但宠儿的鬼魂不曾离去,甚至在某天带着一具全新的肉体归还。如果说截止杀婴案的故事和报纸社会版头条无疑,从宠儿还魂开始的情节就体现了莫里森独特的文学气质和隐喻偏好。在对宠儿这个明明已经有实体的形象进行描绘时,独特的行文让人感觉她仍然是个魂灵,让人不禁发问,她是否真的存在?一个夭折的婴儿怎么会横空托生到一个成熟女人身上?她的言谈、思想和喜好是如何塑造的?她的爱恨又是怎样生发和维持的?她真的不是一个幻象?

  喜欢把精神性的存在物质化的莫里森,所钟爱的魔幻手法也拳拳到肉。仿佛一个幻象的宠儿吃着母亲准备的食物,和母亲与妹妹在冰上跳舞,勾引了母亲的旧识保罗•D,体型一天天丰满起来,占据了家庭的中心,变本加厉地要求更多,贪婪地攫取着母亲的爱和关注。

  比起被仇敌糟践,塞丝们选择自行毁灭。然而被糟践和毁灭的过去可以被遗忘吗?它们终将像宠儿的鬼魂一样在生活中留下挥之不去的阴影,让你疼痛,让你辗转反侧,像一幢闹鬼的房子动摇你对舒适、得体和尊严的信心。塞丝们透过那些饥饿的女儿的幻影、受尽侮辱的赤脚和后背,看到了一个民族烙进骨血的伤痕史。

  《宠儿》读后感(三):语言决不能成为障碍

  从所罗门之歌时候就非常喜欢托尼·莫里森,那时已经习惯言语无力,无话可说,只是在日常看着各种小说资讯网文八卦时看到它,不由得心底赞叹一句,好的小说让自己和够不上好的小说如此泾渭分明。后来陆陆续续看柏油娃娃,恩惠,爱,依旧觉得好,但没有觉得那样好,就像看过喧哗与骚动再去看八月之光,看过百年孤独再去看枯枝败叶,多少有点儿兴味索然。直到看到了宠儿(beloved),就又想起看完所罗门之歌时候的那样心情了。

  不像所罗门之歌是在看至中途时才进入到那个世界——托尼·莫里森总是在小说后半段给你钥匙,开启世界,瞬间,知觉释放,记忆汹涌而来,你淹没其中——这一次,她在序言里就给出了开启这个世界的钥匙,她写下“语言决不能成为障碍”,坚决得叫人惊叹,如同塞丝在被自己杀死的孩子的墓碑上刻下beloved。“一切尽在掌控而又频频失控”,这种坚决贯穿始终。她说“这座房子没有厅,进入它或进入小说都没有‘铺垫’。我希望读者遭到绑架,被无情地扔进一个陌生的环境,这是与书中人物分享经历的第一步——如他们,从一个地方被抢到另一个地方,没有准备,猝不及防。”,我为她的坚决所摄,如她所愿,放弃意义、疑问、自知,只感受,听,看。

  塞丝成为自由人的那一天,她从车上下来,心里想着“我想爱这世界的什么就能爱什么了”,从此弃绝不需要记忆的世界——记忆贯穿托尼·莫里森的小说始终——记忆是爱的始终。贝比记不起她那些死去或离开的孩子们的样子,但“为了让他能找到自己”,她保留了贝比这个名字;塞丝去寻找她称之为母亲的人身上的标记,为了纪念塞丝和丹芙,她叫自己塞丝,为小女儿取名叫丹芙;保罗·D觉得塞丝的爱太浓烈了,应该是少量的爱,这样才可以在失去一个孩子之后还能留下一些给另一个;女黑人奴隶们记不住孩子们的脸,这样才能看着他们被带走,死去,继续生养下一个。记忆应该淡薄,不会消耗过多的爱,才能留下一些,不会遗留过多的恨,才能保持安静。塞丝拒绝,她要她的孩子不会被归属到动物的属性,不会在背上长出一棵苦樱桃树,不会经历她们所经历的屈辱、失去、遗忘、一无所有......她们应“到一个你想爱什么就爱什么的地方去”,决不回原来的世界。她杀死她,在她的墓碑上刻下beloved,不是忏悔。

  “到一个你想爱什么就爱什么的地方去——欲望无须得到批准——总而言之,那就是自由。”,是托尼·莫里森为历史中的玛格丽特·加纳写下的历史语境中的潜台词。

  保罗·D所说的少量的爱,黑人母亲们来不及记住孩子的样子,让我想起之前同事说过的事,她有两个因为需要生一个弟弟无力抚养,生下来就送出去的妹妹,她母亲从没试图过找她们,“规矩就是送出去就不能再联系”,她问她母亲想被送走的孩子吗?她母亲回答没有,大家都这样。我们都无法理解那样的淡漠,只能猜测那是一种人们互相教导、领会的自我保护的习惯。时至今日,我们也依旧无法“想爱什么就爱什么”,无法“想不爱什么就不爱什么”。

  保罗·D走进124号看到了宠儿,他问,是邪恶吗,塞丝答,不,是悲痛。

  是悲痛。

  《宠儿》读后感(四):奴隶的宠儿

  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出生在赤道附近,有的疯子就把他当做奴隶,这还有什么公理,正义可言呢?

  就因为他的肤色不同,便应当被歧视?

  就因为他的种族不同,便应当被奴役?

  就因为他的信仰不同,便应当被惩戒?

  便不远千里从肯塔基追到俄亥俄,来剥夺一个初生婴儿的自由。遭受过歧视、奴役、惩戒的赛丝不愿让女儿重复自己的悲惨命运,毅然杀死了刚刚会爬的幼女,她便是宠儿。要么是爱,要么不是,淡的爱根本不是爱。在《移居北方的时期》中的穆斯塔法希望自己的两个小孩一辈子不要像他自己一样出去浪游,更不要到西方念书,他认为一个苏丹人就应当是一个苏丹人。赛丝和穆斯塔法一样,都是对孩子的浓爱。

  宠儿夭折时还只是一个婴儿的意识,尚未形成正常的思维方式,即使在十八年后还魂复生也是一个孩子的思维,这从她的言辞和行为便可以看出。因此她把怨念施加到她母亲身上,但她不是去残忍的伤害,而是孩子般的捣。让镜子一照就碎,在蛋糕上印上两个小手印,沿门槛将苏打饼干末洒成一道线……将124号笼罩在神秘恐惧中。其实124也有它特殊的含义,赛丝生了四个孩子,霍华德、巴格勒、宠儿、丹芙。124缺了一个3,而宠儿正是赛丝的第三个孩子,也是唯一死去的孩子。在恐惧下,124里的1和2相继出逃,贝比·赛格斯也在颜色的世界里长辞沉睡,只剩下赛丝和丹芙。

  宠儿没有去报复奴隶主,却将来折磨爱她的母亲,这是多么残酷,多么让人不忿。托尼·莫里森就是通过这样巧妙的角色设置和情节安排来引发读者的思考与共鸣。全书没有呼吁去反抗、暴动,如果真是这样那她也不会得诺贝尔奖了。莫里森只是用笔描绘一个又一个残酷的现实与悲惨的人生,只是去叙说,任君思考。

  莫里森冷静的描绘出了三个人奴役着四十六个奴隶,这四十六个奴隶戴着手铐与脚锁,被一条长铁链锁在一起,在地表挖的坑里生存,有人因为喊饿便被枪杀。他们听不到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呼唤“朋友们啊!你们不是奇怪天才的巨流?为什么难得激涨汹涌,奔腾澎湃,掀起使你们惊心动魄的狂涛么?”他们只听到歌德的回答“亲爱的朋友们,那是因为在这巨流两边的岸上,住着一些四平八稳的老爷们,他们担心自己的亭园,花畦,苗圃会被洪水冲毁,为了防范于未然,已及时地筑好堤,挖好沟了!”

  《伟大的辩论家》里说“我们有权利进行暴力反抗或者消极抵抗,你们应当庆幸我们选择了后者。”四十六个奴隶在雨夜中逃走,为了自由。

  莫里森冷静的描绘出了所谓的“甜蜜之家”的压抑,尤其是欲望的压抑,越是压抑越是要爆发,他们只能通过罪恶的强奸甚至原始的兽交来填充他们的欲望,填充他们被奴役所带来的空虚。他们欲是这样欲被人看做野蛮,欲是以教化之名压迫驯服,他们便欲是要爆发。

  在赛丝与黑尔结婚前,赛丝问加纳太太“可以有婚礼吗?”加纳太太大笑了一会儿,摸着赛丝的头,说“你这孩子真可爱”因为野蛮,便剥夺了一个女子生命中最重要的仪式,他们只能在泥地草荐上,在玉米地里结合。究竟谁是野蛮?

  什么叫奴役?什么叫野蛮?什么叫文明?

  在此我想借用穆斯塔法的自传的序言来回答:献给所有那些用固定方法思考世界,用固定腔调说话,认为世界非黑即白,非东即西的人。然后翻开一页是空白,翻开另一页是空白,他的整本自传是空白的……

  我们时常听说读书是为了培养甚至灌输给我们正确的价值观,但是有很多时候,书教给我们的却是让我们了解要到达一个所谓正确的价值观这条道路有多么漫长,有多么崎岖。

  《宠儿》读后感(五):宠儿,愿你找到珍爱的紫色

  怎样的母亲才会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

  ——“你的爱太浓了。”

  ——“要么是爱,要么不是。不浓的爱根本不是爱”

  所有人,包括以前一起来自于“甜蜜之家”的情人保罗·D都认为赛丝做错了,赛丝不这么认为。她已经在这所闹鬼的124号房子里住了多年,身边只留下一个女儿丹芙,两个儿子手拉着手出逃不知所踪,陪伴他们的还有另一个女儿的亡魂。真相就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越来越辛酸。那个女儿是她亲手用锯子杀死的。背脊被打开了花,脚肿得不成样子,赛丝还怀着丹芙从“甜蜜之家”逃出来,好不容易到了孩子们奶奶家里,她却看到了从庄园里追来来的奴隶主,那个“学校老师”。她爱孩子,所以想给他们最好的结局——死亡。她的爱骇人极了,逼走了两个儿子,让小女儿丹芙从此呆在屋子里一步都迈不出去。

  托莉·莫里森的文学作品《宠儿》(Beloved)来源于真实历史人物Magaret Garner,背景在1856年美国国内战争南北战争前。这个女人在逃亡过程中被奴隶主和南方军人追捕,当对方围绕起藏身的房子时,她宁愿杀死孩子也不愿让他们重新成为奴隶。

  表现黑人苦难和解放的题材往往不吝笔墨于受压迫者的痛苦心理,赛丝,保罗·D,丹芙,奶奶贝比,每个人都是这样。历史来源于记忆和讲述,对这些没识太多字无法记录的黑奴而言,记忆好像普鲁斯特的文字,充满了交杂通感,从海洋中缓慢上浮靠近岸边。如果当事者不愿说,那就全无过往,真正的危险藏在不言不语背后。莫里森的文字正是这样,从保罗·D进入124号房子帮助赛丝和丹芙驱除小鬼魂,到无名女孩儿宠儿莫名出现进入这个家庭,每个人都只说了一部分真相。保罗·D不说“甜蜜之家”其他人,包括赛丝丈夫黑尔的下场;赛丝不说她的血腥故事;宠儿心智不全粘住赛丝不说自己的身世;唯一看似简单的就是丹芙了。但丹芙也不说:她一直害怕母亲过浓的爱哪天又发作,她孤独极了,也预备好长大了。

  “过浓的爱”就是这样,可以激烈到杀婴,也可以深厚到为了死去的女儿墓碑上刻字出卖自己做低贱的“星期六女郎”。赛丝杀死女儿的同时也把自己的一部分杀死了,她只听到牧师在葬礼上说的Beloved,于是用这个名字祭奠亡者,顺便禁锢起自身活着的那部分。之后遇见无名女孩宠儿,赛丝受到了宠儿的影响精神陷入妄想,献祭自己把女孩儿养得肥大强壮。负罪愧疚已经吞噬了她。

  作品语言弥漫着文学的诗意,还有很多不符正统英语语言的表达,但与黑人话语体系相映成趣,例如缺乏谓语的语句,还有用食物和感官堆叠的形容,配合保罗·D的歌谣和赛丝的摇篮曲,让叙述有了忧伤的音乐韵律。

  类似题材代表还有普利策获奖文学《紫色》及同名电影。黑人女性的受压迫经历在《紫色》中导向了女性个人觉醒,其中的性别与种族歧视是背景,对不堪忍受的暴力描述潜隐含蓄。西莉被继父奸污,亲生孩子不知去向,妹妹被心怀不轨的丈夫从家里赶出来从此失去音讯,丈夫一直施以压迫,没收妹妹寄来的信件,生活得毫无尊严。但其中每一个女性角色都拥有主见和独立人格,泼辣的索菲亚,迷人的舒格,全都成了引导西莉逐步觉醒的指示牌。从斯皮尔博格导演的电影角度出发,更是加入了应和主旋律的音乐剧元素,于是令人激愤的不公待遇有了滑稽喜剧的意味,悲剧反而被弱化了。剧中音乐是出彩之处,比如舒格为西莉演唱的蓝调。

  经年累月,黑色人种在美国面临的社会压力仍然存在。这一题材在现代背景的表达不再侧重种族冲突,而是包含了家庭伦理,社会阶层,青少年教育和犯罪等问题的广泛议题。电影《珍爱》以此为题材,同样着眼于受到生活环境压迫的黑人少女。与上文所述作品相似,主角小珍在家庭乱伦中受害,早早怀孕辍学,持续忍受着已经陷入泥潭的母亲虐待。老师和社工两个女性角色成为了解救她的领路人。重重压力下,似乎还嫌她的遭遇不够惨烈,她检测出了艾滋阳性。片末小珍学习水平提高,看到了申请大学和工作、脱离恶劣环境希望。但纵观全片,这丝希望在整片灰色的基调中还是显得暗淡。她的遭遇,连同《宠儿》,从个人的微观角度描绘黑人种族受到的不公,比起着重个人觉醒《紫色》而言总是让人更觉无力。也许作品野心更大,也能更敏锐地察觉出境况改变的艰难。两部作品表达的相似之处是通过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暗示个人遭遇的代际传递影响。历史和政治无法解决的问题,遑论用电影和文学解决,后者能换来观者情绪共鸣,转化成市场影响力,继而引发社会关注,也算尽到了最大努力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宠儿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