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新人口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30 03:0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新人口论的读后感大全

  《新人口论》是一本由马寅初著作,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元,页数:1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人口论》精选点评:

  ●马一生的学术追求,简单讲就是:“上床要带套,不然就结扎”。一生对学术的践行就是娶了两房太太,生了七个娃。

  ●里面提到的年轻人的主动失业问题,减少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问题,在今天也同样适用。

  ●部分观点已经过时~当然若纳马氏之言,80年代就不必强制一胎化,现在亦不必纠结计划生育之存废。

  ●(看了百分之六十) 批判malthus的人口论:农业生产发展也能爆发增长。提倡一换一,提高人口素质。 1956的文章了,可以窥探当时社会。

  ●我们该惭愧的。

  ●马寅初命不好,他的理论命运也不好,中国人口成了现在这个屌样子,不知他现在怎么想

  ●人口社会学老师推荐的第一本书,很好读的一本书,条理清晰,语言平实,易于理解。

  ●抛去意识形态因素,还是值得一阅。

  ●如果只当是学术问题呢?

  ●批了马寅初,多了五亿人。。

  《新人口论》读后感(一):“双百”年份时,知识分子的发声。

  先生把他心目中的人口问题阐述的简洁明了,有破有立,虽面对的再现实不过的问题,但如果只当是学术探讨,相比也不会众说纷纭,却又止步于当时吧。

  撇不开的“政治氛围”,是最大的时代背景,赶上了“双百”的年份,能这样著书立说,已算是运气颇佳。

  几十年后回望,很多人惋惜若是早听马老的建议该多好,历史容不得假设,况且这个“实践”后的结论,算不算检验了“新人口论”的真理性,同样需要探讨。

  任何人都有想象的局限;完全脱了缰的,就成了怪诞。

  另外,《失业问题》读起来很意思,一种发自真心的家长式的关怀与责备,但也让我下意识地想起了《一九八四》。

  《新人口论》读后感(二):长远意义

  此书是马寅初一生最重要的作品,同时它也决定了马在那个时代大潮中的命运,与尘埃落定之后人们的最终评价,它被人收入影响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十本经济学著作系列,足见其历史重要性。

  这个版本除了马寅初整理并在大会上以书面发表的新人口论以外,还有不少围绕着新人口论的问题,在当年出现的一些报道,以及马老面对攻击和质疑,所进行的回复和反击,在其中,可以通过马老的描述强烈地感觉到那个年代的行为做派及学术环境,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录,这也具备一定的价值。

  而新人口论本身,其意义与贡献着实不用再多讨论,即便仅从文字上看,马老的表述并非有多么高深,甚至多为常识介绍,并且迫于政治形势,用一定篇幅在解释与马尔萨斯的队伍及界限问题,这些都没有影响到理论本身的重大意义,最终历史也证明了很多东西,如果早就控制,恐怕当下的问题会少很多。

  当然,新人口论从学术角度来讲,现在来看更多是提纲挈领、抛砖引玉的作用,寻找了原因,列举了数字,预估了隐患,表明了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不少建设性的意见,但与此同时,在一些细节方面,以及辩证角度的思考方面,似乎力度不够,只能说是在那个时代之下,它是一种有预见性的、与众人的传统闭塞眼光所不同的、非常有实际价值和长远意义的观点。

  《新人口论》读后感(三):坚持是很困难的事

  很久以前就知道马寅初,是因为群众运动。后来有句话:批了马寅初,多增5亿人。

  不过真的对马寅初的人口论有所了解,也就是近日读《新人口论》。

  新人口论的提出

  按照本书资料,1955年,70多的马寅初鉴于中国人口快速增长,在人大会议上即提出他的观点,但会议组鉴于苏联当时鼓励人口增长而将其议题压下。

  1957年3-4月,人口问题有所松动,马寅初在1957年3月31日中华医学会节育技术指导委员会成立会上谈了控制人口问题,4月末接受文汇报接着采访再次谈了人口问题,在《文汇报》发表该采访的当天,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对师生就此讲话。

  1957年5月的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马寅初发表了他的人口论,并在5月9日《大公报》发表《我国人口问题与发展生产力的关系》。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刊发马寅初讲话《新人口论》。后又于1958年2月10日发表《有计划的生育和文化技术下乡》,其后,财政出版社出版马寅初《我的经济理论、哲学思想和政治立场》,其中包括《新人口论》、《关于<新人口论>的说明》、《失业问题》等。

  此后,批判的声音开始越来越多。1959年,马寅初在《新建设》杂志发表《为什么强调人口质量》、《附带声明》(包括“接受光明日报的挑战书”和“对爱护我者说几句话并表示衷心的感谢”)。1960年初又在《新建设》发表《重申我的请求》。

  这就是本书的内容。

  就在1960年1月4日,马寅初因发表《新人口论》,被迫辞去校长职务,居家赋闲。在周恩来的保护下,才没有受到致命打击。

  直到1979年,马寅初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兼中国人口学会名誉会长。1992年,百岁老人马寅初离开这个世界。

  马寅初的主要建议

  1、普遍宣传节制生育、控制人口

  2、适当时候修改婚姻法,推迟婚育

  3、以行政力量干涉生育、控制人口,一对夫妻两个孩子

  4、计划生育最重要的是宣传避孕

  《新人口论》读后感(四):计划生育之我见

  近几年来,“计划生育”日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

  首先厘清一个概念:计划生育。叫喊着“废除计划生育”的人没分清楚“计划生育”和“强制一胎化的计划生育政策”之间的差异。计划生育是针对现状和未来而制定的全部人口繁育政策,不同的时间地点内容是不一样的——咱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就有一个来自《国语》的故事,讲的是吴越相争,勾践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和兵源,奖励生育,鼓励早婚。这就是早期计划生育的一个例子。“废除计划生育”(其实是废除一胎化)本身就是一种计划生育。

  新中国的人口政策走过很大弯路。内战结束后婴儿潮加上全面照搬苏联政策,开国前几年中国人口增长率差不多都是1.5%以上,中国不同于苏联,人口密度本来就很高,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1957年一大四中全会马寅初提出新人口论,主张适度控制人口(提倡晚婚晚育和节育,但是反对堕胎),提高人民素质。当时他的观点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但随后是灾难性的反右运动和大跃进,一方面马的学说作为右倾思想被抛弃;一方面决策层看到农业卫星越放越大,觉得粮食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认为节制生育不合时宜;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人口增长率骤减。几个因素综合影响下,控制人口的声音随着马寅初被打倒而消失,中国人口再次走上高速增长之路。虽然政府内部也有人觉察到潜在的人口危机,但是忙于倾轧的中央政府一直未就人口问题拿出有成效的措施来。

  ---------------------

  这里插一句,我觉得当年鼓励生育还有个原因。六十年代太祖的军事思想是:三战不可避免,早打,大打,打核战争。出于这种考虑,多准备人口应付核冬天也不失为一种策略。当然,他的判断大错特错,这都是后话不提。

  ---------------------

  直到共和国前三十年时期结束,邓公上台,中国人口已经有九亿多(1978年数据)。不但太祖时代的“多多益善”已经无法继续,就连马寅初的主张(两胎)也显得不合时宜。为了扭转局面,强制一胎化政策正式出台,在马上就要到来的巨大人口压力和数十年后才会到来的老龄化问题之间,身为实用主义者的邓选择了后者。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还有更多更大的问题在等待着邓的继任者们去解决。

  现任当局在人口问题上还是表示出了一定的灵活性,比如有条件开放二胎。但是这样的灵活性还是显得不够(考虑到本届决策层都是些只会萧规曹随的主儿,这点灵活也算难能可贵),他们或许是担心人口政策被泛政治化解读从而勾起诸多路线斗争的公案吧。

  随着婴儿潮一代进入退休高峰,未富先老正在成为我们即将面对的现实。中国的人口政策该走向何方?这是个两难的问题。

  即使放在今天回顾,五十五年前马寅初先生提出的理论仍然有很高的价值。若是贵党少些内讧而纳马氏之言,今日之中国必是另一个局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新人口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