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异端的权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8 04:06: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异端的权利》经典读后感有感

  《异端的权利》是一本由(奥)斯蒂芬・茨威格著作,希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端的权利》精选点评:

  ●吾道不孤,我一到晚上就变得高尚起来

  ●8#装帧很好看,难以想象这是04年出版的书,关键是居然通过了审核。平心而论,它在内容上有点用力过猛,主观情绪过于强烈,把加尔文塑造成十恶不赦的恶魔,卡斯特里奥被描绘为完美的天使,这种极端的两刀切无疑拉低了茨威格作为文学大家的水平。另外,没能查到出书的日期,但它对20世纪后半期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几乎预言式地影射了所有集权国家对言论自由压制的手段。或许读史意义就在于此。

  ●在那么多的禁止之后,允许留给日内瓦人的还有什么呢?不多了,允许他们去活,去死,去干活,去服从,以及去教堂。这最后的一项,实际上岂止是允许,而是如缺席就要严惩的。

  ●永建提过的书我都想看一遍,这样才是对他最好的怀念。 异端受迫害,异端迫害异端,如此循环。 思想挽救了个人的渺小,蒲苇般脆弱的生命因此获得了存在的尊严。

  ●我最喜欢的自传之一

  ●看了一半电子版,好多错误,换舒译版

  ●09年的版封面没那么丑,我觉得翻译费了很大力气吧,把几乎一样的内容转化成不同的词,极力贬低一个抬高另外一个的写法实在不敢肯定

  ●深深的感动与震撼!宗教or自由(宽容),任何人类的思想在文明的进程面前,都是浅薄的,然而对思想的追求(乃至献身)却非但不可笑,翻到神圣无比,因为正是这样的努力与抗争,真正推动文明的前进。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前,个人的荣、辱、生、死瞬间变得渺小又恢宏,感人至深。很难说,人究竟应该如何去思考或生活,才是成功的,但用心、追随自己的信念,始终都不是错的。

  ●内容无可挑剔,但是书的排版设计实在让人气愤。出版商难道你会认为看这书的人是为了你的彩图而看吗?你把这么严肃的内容搞得像小学生彩图本一样。你加插图也就好了吧,还每一页都重复这章的标题,还牛一样大的字号在书的内容中间安插,还弄成彩色,还做什么艺术拉伸效果。我完全服了!

  ●翻译流畅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一):权力的力量

  从两者的英文里便能看出,权力本身就是力量,而实际上,权力本身具有的力量不仅有掌权者的力量,也有权力本身之于掌权者的,简单的说就是,权力能把人变坏。加尔文本是一介书生,他对神学的研究得到众人的尊重,但在得到日内瓦城的最高权力之后,他施行的专制和那些文盲暴君比起来有过之而无不及,而超过的部分可以说正是建立在他对教义的研究和对信仰的忠诚之上。这样的结果使人深思,权力对于人到底有怎样的反作用。

  专制者不少见,但为专制建立起完整的,无懈可击的理论基础,加尔文恐怕是第一位。思想本身没有力量,但是当思想拥有权力,无论是思想还是权力,都会拥有无穷权力。形形色色的原教旨主义就是最好的例证,加尔文同样是一位原教旨主义者,他自己也严格遵守自己的规定,生活的活像一个穷道士。他对异己者进行的迫害,更多是出于他的信仰,甚至于如果哪天他要保卫自己的权力,恐怕仍是为了自己的信仰。当然,不能否认在加尔文专制的后期,长期受到权力的浸染,出于对保护权力的需要修改了自己的教义。

  思想本身无罪,但如果思想被别有用心的人放在神坛上奉若神明,即便是再温和的思想,民众也会在极端者的煽动下拿起屠刀,砍向与自己一样的活人。更不必说许多教义中充斥着对“异端”的排斥的思想了。历史上许多独裁者并不像加尔文那样忠于信仰,在他们眼里,思想只是一件工具,不管用了可以换别的,用旧了可以随意修补,权力一旦落入这样的人手中,受罪的不仅是人民,还有思想。

  天才不是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培养出来的。鲁迅这么说过,同样,没有面对非正义时沉默的大多数,也就没有了非人的暴政。日内瓦是一座有民主自由传统的城市,甚至于加尔文也是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上台的。但有自由传统并不意味着这里的人民会誓死保卫自由。否则当加尔文转过身来向他的人民施行专制时,为何没有排山倒海一般的反抗?其中或许的确有人是加尔文的死忠,但更多的人恐怕只是不敢挺身而出罢了。对此,茨威格的理解是,只要能够让庸庸碌碌的众生相信世界可以复归崇高和平衡,不管是什么人都可以使大众焕发出新的力量,并为此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甚或甘愿为此抛弃曾经如此珍视的自由和精神。长时间对非正义保持沉默,致使大多数人自身也失去了对是非的判断力,成为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成为手捧红宝书批斗坏分子的红卫兵。可以说,纳粹的兴起和文化大革命同属此类。

  用一种信仰校正另一种信仰的把戏我们看的已经够多了,很多情况下这种把戏不是学术上的,而是政治上的。思想不以对错定论,但如果思想拥有了权力,权力的力量迟早会教思想遭亿万人唾弃。权力的力量很大,但绝非不可抵挡。不管时代变迁,各种光怪陆离的思潮如何迷人,人性道德的底线永远不会改变,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坚守住这一层底线时,同样的灾难才不会重演。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二):茨威格——自由与死亡

  从来不愿意去为那些所谓的“英雄人物”歌功颂德,而始终只着眼于失败者们的悲剧。在我的中篇小说中,主人公都是一些抵抗不住命运摆布的人物——他们深深吸引着我。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譬如说,我不屑马丁•路德,而写伊拉斯谟;不写伊丽莎白一世,而写玛利亚•斯图亚特;不写加尔文,而写卡斯特里奥……

  ——摘自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

  或许是因为《昨日的世界》给了我太深刻的印象,之后阅读的多本茨威格的传记文学,总给我一种跨越时空的历史错觉,我总可以在他笔下主人公的身上,看到某部分茨威格自己的影子。就像他自己说的,“在我的传记文学中,我不写在现实生活中取得成功的人物,而只写那些保持着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或许,在这些具有崇高道德精神的人物中,影射的是茨威格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面对战争中出现的人道主义灾难时那种深深的无力感,以及茨威格对各个国家当权者的美德奢望吧~~~~

  因此,在《异端的权利》中,我们再次在中世纪的主人公身上看到了现代某些人物的影子。卡斯特里奥,一个对我来说相当陌生的名字;加尔文,伟大的宗教改革家,后世“加尔文主义”的创立者。卡斯特里奥对抗加尔文,在作者的笔下,不仅是两个人的战争,而是“独立对抗专制,冷静对抗盲从,人性对抗暴政”,思想自由的精神冲破恐怖独裁的牢笼……

  茨威格重现了欧洲中世纪从宗教改革到三十年宗教战争之间,这段鲜为人知、却对宗教发展乃至之后资本主义精神之发展起着决定性影响的历史。

  但是本书给我们展现更多的,似乎是茨威格对现实的无奈,在《前言》中茨威格已经告诉我们——16世纪民众信仰的疯狂程度与今日相似,“今日”也就是1936年,二战前夕,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崛起。

  书中的三大人物——卡斯特里奥、加尔文、塞尔维特,分别代表着自由、独裁、骑士精神的学者,似乎也影射着二战前夕的自由主义者、独裁者以及社会党人。最终,塞尔维特被烧死,卡斯特里奥在遭到迫害之前身故,独裁者暂时赢得胜利。

  茨威格的人物传记,总是在描写人物命运的同时,透露着自己对历史的见解,一方面他不断地强调“温情的力量将远胜过那冰冷抽象的教条,强加于人们身上的锁链将会被生命的泉源所侵润,最终把所有的禁锢和暴力都化解于无形……事物进化的浪潮自由其神秘的目的……任何企图把生命的活力束缚在科班的教条之中的行动,都绝不可能长久,生命总会寻找到一个更为强大的突破口去伸展其力量……”,茨威格似乎相信自由精神最终会突破教条的专制;但是另一方面,他将卡斯特里奥的死亡描述为“卡斯特里奥用死亡这个最无可奈何的办法从那些恶毒的敌人的魔爪下逃脱了……”无论是之前的“以笔为刀”,还是之后为自由的呐喊、直至最后“死亡的荣耀”,在卡斯特里奥身上,我似乎总能看到茨威格自己的影子,茨威格自己最终还是通过自杀这种悲剧的方式(也是颇符合他笔下人物的命运)解脱了自己,逃脱了命运的魔爪……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三):文学情感的偏差

  关于塞尔维特事件,我不十分赞同茨威格的说法。在书中,加尔文被妖魔化,被暴君化了。事实上,从加尔文这个人的本身来说,他并不具备这样的特性。我曾经读过加尔文传(当然,我们可以说关于历史,如果他的立场偏向,可能导致对人物的解读不同)不过,建立在史料基础上,以及回到历史上来说,是具有一定说服力的。

  一般地我们有这样一个经验,会因为一个人的言论先入为主的对某人有偏见。这个非常常见的现象,发生在人类的生活中,同样也发生在人类的历史里。我们读书的话,接受一件事情比批评、怀疑一件事情容易。而且也有意思的多,甚至可以同作者同悲喜。即使是一本看似枯燥的理论书。

  如果,首先你对加尔文没有任何了解的话,我认为还是对他持一种中立的态度为好。等到了解他的为人和当时的历史状况,宗教背景,以及茨威格作为一个作家的历史立场,再来细细地做一个分析。加尔文,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改革宗教家。我看过加尔文传,略知当时发生的情况。他的成长和性格,以及在许多所作所为上的选择时,看到他的性格,并不是如茨威格讲得那么独裁。

  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的学者,他原来是要成为人文主义者。在大学刻苦读书,孜孜不倦,与任何一位想要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青年一样,对世界充满了担忧和希望。同时对自身的命运也有深深的理解和追求,在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改变了他的志向和愿望。他走向上帝所预备的道路,成为基督徒,也成为为上帝工作的仆人。

  其实,他的命运多舛,并不像大多数说的,拥有很大的权力。我记得书中,他殚精竭虑的更多的是教会内部的事情,还有教义,以及大部分关于牧养教导的事情。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写出了《基督教教义》洋洋洒洒的大卷。无论如何,他是成为日内瓦的主要教会的负责人。可是他并不是一个拥有实际权力的人。当时,你知道,有可能一种独裁是出现在市议会里。

  作为一个都是基督徒的日内瓦(当然为了便于统治),议会不希望出现有任何对这样安稳秩序不一样的声音。加尔文在这些事情中,他更多的是劝阻不要用火刑,而不是一个死刑的推动者。事实就是那样,可是人们不会把一个过错归于一个国家,人民,人们更加愿意把一个人作为替罪羊。从历史意见来看,他并不是一个独裁者。

  不过,当社会发展到二十一世纪,我们用现在的眼光看待很多问题(包括当时的人们,也是有偏见,当然你可以猜想也有多少媒体是渲染这样的事情,说谁居然把一个有异议的自由人杀死,他就是独裁么不是,报纸或者当时的媒体可以大肆报道,如同现在的许多报道。真相,事实,只有冷静的人才能体会)

  但是,我不会否认加尔文的责任,和他应当担当的过错的事实。他不是一个独裁者,但是也不是一个义人,而是罪人。他没有茨威格形容的那样式暴君,也没有一些人所说的是极度神圣的。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四):异端的权利

  “好在独立不群的思想意识常常像一个神秘莫测的幽灵、像让人难以察觉的空气一样,悄无声息地渗透到我们一切意识和原则当中,顽强地生长在那里。尽管那些有暴力倾向的人想入非非,总觉得自己能让这个神秘的幽灵服从自己的指挥,可是有压迫的地方往往就会有反抗,巨大的压力总能导致最强烈的爆发。无论如何,人类总还是能保持独立的良知,不会被毁灭殆尽——这也是令我们略感安慰之处。正是基于这种难以泯灭的独立良知,独裁与专制无论怎样残暴,都无法让某一种世界观永久地统治这个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热情洋溢的文字给我柔弱的身躯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是如此的有力,以至于我可以以人道主义、以理性抗拒任何专制者强加的不公。《异端的权利》,一场卡斯特里奥与加尔文的战争。尽管卡斯特里奥在加尔文这头大象面前就像一只微不足道的苍蝇,但他仍然成功的撼动了作为独裁者的加尔文,使得理想、自由、人道主义的旗帜永恒地飘扬在欧洲的上空。

  这是一部“异端”反对“异端”的历史。约翰•加尔文作为“异端”,公开抨击天主教,扬起宗教改革的大旗。新教在马克思•韦伯那里成为资本主义高速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新教的领袖之一则非加尔文莫属。加尔文以信仰自由的名义、以日内瓦为中心,迅速的扩张到欧洲各地。加尔文的光辉成为新教历史上不可泯灭的一笔。而就是这样一位“异端”,竟然也重蹈了他所抨击的对手的覆辙——成为一个不折不扣的专制独裁者。他以上帝的名义排除异己,包括焚烧了米奎尔•塞尔维特。信仰的外衣使得加尔文的一系列暴行取得合法的地位。一个崇尚宗教宽容的人到最后居然成为宗教信仰自由的压迫者。茨威格在此精辟地讲到:“专制统治的开端总是由一个理想或者一个信念的实现而引起的。那些致力于实现理想的人往往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理想上,赋予它鲜明的个人色彩。”

  有压迫的地方从来就有反抗。另一个“异端”——塞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光荣地出现。品德高尚、博文广识、崇尚自由,这是对卡斯特里奥中肯的评价,而这其间似乎也显现着作为“异端”的约翰•加尔文年轻时的影子。不幸的是加尔文已经从一个理想主义者完全蜕化成一个冷酷无情的独裁者。他不再允许任何违背上帝,具体说来是有违他的意志而存在的理想主义、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生性自由的卡斯特里奥愤怒了,他公然向这位曾经崇敬的同道中人发出谴责,谴责他的独裁专制及冷酷无情。尽管遭到了无情的迫害,但这种愤怒的情绪一直存在,直至塞尔维特——这个冲动的神学家,被焚烧在日内瓦的近郊。这种情感终于无法遏制,完全地爆发了。从此卡斯特里奥对加尔文的战争进入了新阶段。加尔文动用他一切的力量中伤卡斯特里奥,但生性爱好自由的人们是不愿自由的捍卫者——卡斯特里奥受到任何伤害的。虽然加尔文一度获取了镇压卡斯特里奥的胜利,卡斯特里奥却用死瓦解了加尔文的一切喜悦和中伤。

  1563年,塞巴斯蒂安•卡斯特里奥在贫病交加中病逝于瑞士巴塞尔。尽管他已死去,但是理想与自由之火非但没有熄灭反而得到传承。而加尔文,这个以自由名义起家的独裁者,也终于受到了历史公正的评判。“独裁者的专制不过是人类豪迈的前进脚步中短暂的一小步而已,任何企图把生命的活力束缚在刻板的教条之中的行动,都绝不可能长久,生命总会寻找到一个更为强大的突破口去伸展其力量。”茨威格如是说。

  自由,只有自由,才是人类永恒的归宿。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五):橄榄枝跌落尘埃

  也许不读这本书,我永远不会知道加尔文是历史的伪君子,更永远无法理解极权统治的合理性,亦永远不能体会人道主义的崇高精神。在这段“苍蝇憾大象”的历史中,反伯留斯主义者加尔文对专制权力的贪婪与人道主义者卡斯特利奥对自由信仰的献身,不是简单的暴力消灭良知的持久战争,而是橄榄枝跌落尘埃的时代碎片。 该书封面插图为蒙克的油画《呐喊》,画作中人物的面孔犹如死人一般苍白,在极度的恐惧中,他神经质地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发出颤抖的呐喊,准确表现出处于精神禁锢下的人们惊恐不安的精神状态。而这正是16世纪经历了宗教改革后欧洲民众的抽象写照。 历史的真相 “真正的英雄,不是那些通过屠刀下的尸体得到昙花一现的统治权的人,而是那些为了精神上的自由,为了人道主义而献身的‘异端’。”这不是教科书上宗教改革后宣扬“人人都有阐释《圣经》权利”的西方教廷,这是16世纪路德被逐出教会,异端分子和无神论者相继被烧死在火刑柱上的加尔文时代。1553年10月27日,在日内瓦大教堂传教士加尔文的唆使下,西班牙人米奎尔•塞尔维特因为其宗教信仰而被活活烧死。有着独立思想和精神的世俗生命就这样被加尔文“为了上帝更辉煌”的阴谋毁灭,只剩下一堆焦黑作呕的骨骸。于是卡斯特利奥挺身而出,他站在人道主义的旗帜下,冷静地向这个刽子手提出了面向基督教世界的正义控诉,宣扬宗教宽容的斗士从此走上了命运的祭坛。 武士弄墨,尚可附庸风雅,学者扛枪,只能归咎于命运的残酷。一旦深入细节,历史的真相就会远远超乎个人的想象。我摘录了书中这样一段话:“作为上帝意志的反映,历史本身并不能分辨道德与否,也不会去惩恶扬善,它总是建立在权力而非正义的基础之上,让那些撰取了高位的当权者随心所欲地分享胜利。”如此看来,历史岂不是成了当权者任意打扮的小姑娘。当然,并不,历史自有其奇妙的矛盾转化规律。欧洲的教条化,清教徒化向来只能是偏于一隅。当世纪车轮滚滚前进,两种极端思想走向交汇,欧洲最不宽容的土地竟变成了宗教宽容的中心。卡斯特利奥的自由理想最终在加尔文实行过宗教野蛮统治的土地上实现。荷兰,美国和克伦威尔统治之下的英国成了近代自由和民主主义的先导;在清教徒的思想下写成的《独立宣言》成为近代史上意义最为重大的文献:后世基督徒的圣经中记录下无数的宗教宽容赞诗。或许橄榄枝曾经跌落尘埃,但历经数个世纪的风雨洗礼,人们正目光炯炯地凝视着手中的橄榄枝,虔诚地缅怀先知。 逃亡的外邦人因何掌权并取得统治者的庇护? 穆罕默德以伊斯兰教控制阿拉伯麦地那,加尔文以上帝新教控制瑞士日内瓦。他们都是逃亡的外邦人,却因何以宗教之名得到统治者的最高庇护?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轻易地在极权统治面前俯首称臣?我们不妨来看茨威格在自己的另一部著作《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说过的一段文字“在离任何一种文明千里之遥的地方,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所得的报偿与老家迥然不同。”(《黄金国的发现》 约•奥•祖特尔》)以上简直完美概括了外邦人逃遁到不朽事业中的形象人生。毫无疑问,吃人者的普遍贪婪与被吃者的普遍隐忍成为纵容独裁的最大可能。深深扎根在人类盲从心理机制中的集权主义使得欠缺独立思考与自由精神的民众走向集体狂热。民众的懦弱向暴力和恐怖卑躬屈膝,使他们自动地交出自己的心灵,甘于被奴役,需要被强暴,社会群体也随之毁于无形。所以,以理论为先导的专制集权者加尔文,手捧《基督教原理》一书清洗日内瓦,以穆罕默德为宗教先知的“穆斯林公社”建成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雏形。 政治与宗教的相互勾结利用给予逃亡者天赐的良机,一旦被他们抓住,就是另一番的叱咤风云,就创造出被歌德称之为“上帝神秘作坊”的历史。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异端的权利》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