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异端的权利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7-11-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异端的权利经典读后感10篇

  《异端的权利》是一本由[奥] 斯·茨威格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一):2013/10/27 7:22:24

独裁统治现在不可能、将来也永远不可能在全世界推行一种宗教或一种哲学
历史没有时间作出公证。作为无私的编年史,它的任务是记载成功的人,但很少鉴定他们的道德价值。历史的目光只盯着胜利者而置被征服者于不顾。这些“无名小卒”被倾人遗忘汪洋大海中,既无十字架又无花环记录他们徒劳的牺牲。但事实上,心地纯洁的人们所作的努力,不会被认为是无效或无结果的,道德上任何能量的花费,也不会在巨大的空间消失而不留下影响。那些生不逢辰的人们,虽然被击败了,但在实现一个永恒理想上,已经预见了它的重要意义。因为,理想是一种没有人看得到的概念,只能通过人们的设想、人们的努力,并准备为理想而向着充满尘土的、通向死亡的道路行进的人们,才能在现实世界中加以实现。
对一个人的名誉来说,没有再比用“保护”这样一个模棱两可的词更为糟糕的了。
异端者,虽身为基督教徒,但不承认“真实的”基督教义,顽固地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偏离“正”道之谓也。
“当我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异端时,我只能发现一个标准:我们在那些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们的跟里都是异端。”
“把一个人活活烧死不是保卫一个教义,而是屠杀一个人。我们不应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
温暖情感比抽象的教条更有力,生命的汁液透过了强加的镣铐,冲破了所有的束缚,缓和了所有的严酷。
摘抄原文,以示纪念——卡斯提里奥。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二):路很长,自己想

      人们害怕混乱,害怕无序,于是开城恭迎强者,希望强者能够横扫千军,建立有序的社会,开启幸福美满的时代。但是人们错了,一个混乱社会的替代者不一定是幸福时代,而可能沦为同样恐怖的独裁社会。
      不要指望一个深孚众望的强者,真的能带来开天辟地的新时代。只要登上权力的宝座,任何一个誓死效忠上帝,任何一个誓死与民共苦的胜利者,都有可能成为新的撒旦。除非这个人拥有至善的道德,能够对权力自省,设计一套限制权力自由的制度,诚心的遵守它。
     那如果胜利者根本就是个道貌岸然的小人呢?他好不容易登上权力的巅峰,如何可能主动的设计一个制度的铁笼,然后把自己放进去?正是骨子里的怯弱,因为对权力的患失患得,因为深知群众力量的可怕,胜利者往往选择违背当初的诺言,以严苛的教条统治群民,不允许任何异端的存在。可什么是异端?圣经里没有异端的概念。异端,不过是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建构的标签。在需要的时候,他就会拿出这顶帽子,重重的扣向那些自由的灵魂。本应生机盎然的社会变得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大家都生活在恐惧中,身体失去了安全感,连精神的出轨也成为大不敬。
      既然结束了无序,迎来的只是独裁,那么未来究竟在哪里?可怜的人如何才能获得那份免于恐惧的自由?在每个如此不幸的时代里,在大多数人唯唯诺诺,以求保全的灰色格调里,总有几个十分清醒,足够睿智勇敢的人,站出来批判不堪承受的强权政治,呼唤民众的自觉意识。
      历史的车轮就是这样不紧不慢,对自由的向往永远不会熄灭,但也永远不会一帆风顺一蹴而就。每次的自由觉醒都伴随着宿命论般的悲剧情调,每一次自由的实现都离不开先辈们的鲜血。
      我们要感谢这些勇敢的、睿智的先辈,否则自由精神不可能在欧洲社会萌芽,不会有人权宣言,更不可能有当今相对自由的时代。现在的我们已经获得了当初人们梦寐以求的某些自由,但还远远不够。看看美国,看看欧洲,差距依然很远很远。
      现在的社会关于自由民主的讨论很多,争论更是天天有,偶尔也会出来“异端”或者反“异端”的论调。我们总是看不清楚,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什么才是真正的民主。那就闭上喋喋不休的嘴巴,把耳朵张开,把眼睛睁大,多去听,多去看吧。裁判权永远属于我们自己,谁也抢不走,也不要担心谁跳出来喊你一声异类。因为在进步的社会里,只有气急败坏的心虚鬼才会给你扣上这顶帽子。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三):异端的权利

  作品可以看作房龙《宽容》的现实生活版本。   其实比起传主卡斯特利奥,我更关注的是加尔文。现代社会可能非常难以想像会出现类似加尔文统治下的日内瓦社会。虽然政治上的集权独裁统治屡见不鲜,不过一个出身平平的宗教牧师能够做成这样令人不解,就是希特勒也是仰仗着国防军和纳粹党才得以建立统治的,从这点看加尔文果然称得上“人杰”。他也算“开创”了现代独裁统治的雏形。   当然作者出于自己的人道主义立场,是极端痛恨这种统治的,所以才有着这部作品的诞生。   塞维特斯事件可以说是加尔文犯得最重大的错误,他对一个没有管辖权的外国人实施了审判并处于火刑,这是作者所无法接受的,而传主卡斯特利奥也因此对加尔文进行了“笔讨”。当然我现在来看,似乎也不是不能“理解”加尔文,因为所谓司法管辖区之类的,是现代社会建立起来的,并且是民事概念。对于加尔文这个自认为“神使”的宗教狂热份子来说,应该是“无关紧要”的。说难以理解加尔文的只不过你不是那种人罢了。正如“异端的权利”这个书名本身,任何极端份子都有着自己的“权利”,而真正良好的社会就是扼制这种狂热伤害其他人的正当权利。这也是此书真正的意义所在。如果仅把它看成攻击加尔文或者攻击宗教以及其他的不宽容个人觉得浅了。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四):好看且实用的公知教材

热情,华丽的文字
让我不免感慨
原来公知们用的是这本教材
只要把引言倒背如流就好了
什么?
不,人们不会来询问更多史实细节
他们要么根本不了解从而无法质疑
要么认为结论是如此明显无需置疑
更何况,这是群众喜闻乐见的结论
用不着知道卡斯特里奥或塞尔维特
不,我并不是在挖苦
史实或公知
民主或自由
我脑袋里只有一个简单的想法:
当年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怎么没有在这书里抄几句
摘自某美剧:
你能用一句话解释为什么X国是最伟大的国家吗?
答:它不是。你问的什么狗屁问题。
我从不指望一种价值观永不犯错
于是,一件事真理到了极点也突然变得很可疑了
然后我就写了点不知所云的东西
书评是什么听起来好可怕
嘿,你说加尔文这货在这个时代,算是异端么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五):摘录

“一旦一个国家开始实行恐怖统治时,志愿告密的毒草便会像可厌的种子那样萌发滋长。当原则上允许甚至希望告密时,其他正派人就会被恐惧所驱使,而扮演告密者的角色。单是为了不被怀疑是“站在魔鬼一边而是站在上帝一边”,在加尔文独裁统治下的每一个日内瓦公民都会对他的朋友怀疑蔑视。”
“在加尔文回日内瓦之后,所有屋子的门好像突然敞开了。墙壁好像变成了透明的玻璃。每时每刻,每日每夜,都可能响起叩门声,大批“宗教警察”不容公民抗拒就宣布进行’访问’。”
“你可能杀害一个人但不能使他信服。虽然他肉体将被毁灭,但并非证明他思想有罪。”
“寻求真理井说出自己所信仰的是真理,永远不能作为罪行。没有人会被迫接受一种信念信念是自由的。”
“一个国家在良心问题上没有管辖权,在维护神学教义上市行政会不应插手,因为那只与学者们有关。”
“把一个人活活烧死不是保卫一个教义,而是屠杀一个人。我们不应用火烧别人来证明我们自己的信仰,只应为了我们的信仰随时准备被烧死。”
“没有一个教义能因为狂热性而变得更正确;没有一个真理能因为狂热性而变得更真实。”
“要最后剥夺你们的官员们使用武力或进行迫害的权力。要给予每一个人自由地使用舌头和笔的权力你们很快就会知道,一旦从高压统治下解放出来,自由将会创造何等的奇迹!”
“如不用自由和快乐施肥,世界就会变得贫瘠不毛、毫无创造,而生命,如被严肃的制度束缚,就会变成冻僵的死尸。”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六):抛开历史疑案,仍然会喜欢的书

写在最前面:读这本书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不得不承认,读书既可以消除偏见,又可以制造新的偏见。我对这本书的认识,经历了两次反复。先是,百分百的认可和赞叹;随后,因为发现原本言之凿凿的内容其实掺杂了大量作者的主观情绪,很是失落;最后,反复权衡,重新认同书中的精神。
异端,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与大多数人持不同观念的人。本来与大多数人观点不同,并没有什么危险,也不会被贴上“异端”的标签。但是,当整个社会被某种狂热的思想所左右的时候,仍然持不同观点的人,就会被视为“异端”。被贴上标签的人,不仅会招致批评和怨恨,更有可能面临生命的威胁。而《异端的权利》,不过是希望传递一个简单的道理,即我们应当宽容,使得每个人拥有作为异端,却不会因此受到伤害的权利。
这样一个道理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的。茨威格为我们讲述了这样一段”历史”。
在中世纪的宗教改革时期,人们不堪罗马天主教庭的宗教垄断和压迫,努力争取重新解读圣经的自由。其中一位著名的领导人,就是加尔文。他像路德一样,主张脱离罗马教廷的管辖,进行宗教改革。开始的时候,面对罗马教廷对其”异端“行为的指控,加尔文被迫多次流亡。终于,才华出众的他,被请到了日内瓦,获得了实现改革理想的机会。但是,这位流亡的改革者,在掌握权力之后,却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独裁的道路。
最初,他建议所有日内瓦的居民必须按照神的旨意生活。对于虔诚的百姓来说,这似乎没有什么不妥。随后,加尔文逐渐排斥不同观点的人,坚持自己对圣经的解读是唯一正确的。他不断扩张其独裁的统治,对居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进行种种限制。例如,不准饮酒;禁止一切娱乐活动;任何人不得穿着颜色鲜艳的衣服,甚至多余的扣子都不被允许。他建立了秘密警察组织,从而可以随时盘问任何居民,并闯入任何人家里进行搜查。在强加的恐怖之下,这个体系变得如此的严密,以至于每个人都成为了非法行为的举报者。
当时的宗教改革还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许多人都在提出新观点,其中就包括学者塞尔维特。为了免遭迫害,塞尔维特隐姓埋名,秘密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同加尔文通信讨论。但是,他的观点太过激进,以至于加尔文都竭力反对。也许是被塞尔维特的言语激怒了,加尔文假借他人之手,向罗马教廷举报了塞尔维特,并提供了指控的关键证据。塞尔维特很快被捕,被判处火刑,但幸运的是,他随后逃脱了。
重新流亡的塞尔维特,鬼使神差地来到日内瓦。在这里,他被人们认出,再次被捕。加尔文唆使自己的仆人进行了指控。他违背当时的城邦法律,拒绝将非日内瓦公民的塞尔维特引渡出日内瓦。在威胁塞尔维特放弃其改革观点无效之后,加尔文怂恿法庭判处塞尔维特火刑。塞尔维特死后,学者卡斯特利奥从人文主义角度出发,强烈谴责加尔文的宗教不宽容,并发表了其著名的《论异端》。
茨威格在书中生动地描述了一个”异端“改革者如何在掌握权力之后,异化为压制”异端“的独裁者。在书的结尾,茨威格用其慷慨激昂的语言,将卡斯特利奥的宣言再次呐喊出来,“把人活活烧死,并不能捍卫教义,而是对人的屠杀......我们不应通过烧死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信仰,而应准备因为自己的信仰,去被别人烧死。”茨威格对卡斯特利奥评级极高,认为他的观点超越了宗教之争,是对思想自由的最佳辩护。
我觉得,任何人在读过这段历史之后,都会认识到宽容对于思想自由有多么重要。正如卡斯特利奥所说,“在所有和我们观点不同的人眼里,我们都是异端。”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宽容对待异己者,同时得到别人的宽容对待呢?
如果就到这里结束,茨威格的这本书真是百分百完美。通过这本书,他对于宽容的倡导一定可以深入人心。但是,如果读者在阅读之前了解到,茨威格笔下的这段历史,不一定是真正的历史,又会作何感想呢?至少我是十分震惊,甚至有种失望感觉
根据我收集到的资料,这本书在两个关键地方存在疑点。首先,加尔文在烧死塞尔维特的事件中,到底充当了什么角色;其次,加尔文在日内瓦的统治,是否真的是充满恐怖的独裁。
在茨威格的书里,加尔文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独裁者,牢牢地掌控着日内瓦。在塞尔维特事件中,他是毫无疑问的主谋。但是,根据凡赫尔斯玛在《加尔文传》中的论证,“判决塞尔维特的权力不在加尔文手里,此权力完全在日内瓦小议会手里。塞氏入狱的那段时间,正是加尔文对小议会影响力最小的那段时间,因为自由派和加尔文之间正在为开除教籍的权力作殊死的搏斗。”在塞尔维特被判火刑之后,加尔文甚至”请求小议会将火刑改成砍头,因砍头比火刑要多一点怜悯,但小议会迅速否决了他的请求。“ 事实上,加尔文在塞尔维特死后两年才掌握开除教籍的权力,并通过这个对教徒极有震慑力的权力,巩固了他在日内瓦的地位。
茨威格在书中却描述了相反的过程。他认为,加尔文一开始进入日内瓦,就拥有了开除教籍的权力,从而成为日内瓦成立说一不二的领导者。他为塞尔维特的求情,只不过是惺惺作态。茨威格甚至以一种绝对自信的口吻,刻画出了加尔文阴暗的内心世界。
其次,在茨威格的叙述中,加尔文自始至终都是日内瓦唯一的管理者。除了那个自愿充当其打手的法惹勒,再也没有第三个人了。但历史上的事实是,“Immediately on his return to Geneva, Calvin set about organizing the Reformed Church. On Jan 2, 1542, the city council ratified the Ordonnances ecclésiastiques, the new regulations governing the Church, formulated by a committee led by Calvin. The Ordonnances divided the ministry into four categories: pastors, teachers, lay elders, and deacons. The conduct of all citizens was examined and regulated by a consistory of 5 pastors and 12 lay elders elected by the council.” (http://biography.yourdictionary. com/john-calvin)
The aim of Calvin's political theory was to safeguard the rights and freedoms of ordinary people. Although he was convinced that the Bible contained no bliuprint for a certain form of government, Calvin favored a combination of democracy and aristocracy (mixed government). He appreciated the advantages of democracy. To further minimize the misuse of political power, Calvin proposed to divide it among several political institutions like the aristocracy, lower estates, or magistrates in a system of checks and balances (separation of powers). (From Wikipedia)
对于加尔文是否是独裁者,到现在为止还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的框架内,对于一个Charismatic的领导,也是有可能实行专断的统治。探究真实的历史,也不是我所能做到的。但是,茨威格将这么有争议的历史内容,以极富感情色彩的语言写出来,让我总觉得有些不妥。如果读者只是通过这本书认识加尔文,那么他只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即加尔文是一个偏执、阴险的小人。他所领导的宗教改革,只不过是为了实现其一个人的精神独裁。
在了解了历史的另一种可能性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茨威格的这本书,不可否认,其可取的部分还是很多很多。
例如,对于统治者如何利用恐怖蚕食公民自由,以及民众可能发挥的恶的作用,茨威格有精彩的描述。他认为,统治者最大的武器就是恐怖,因为恐怖之下人人自危。“普遍存在的胆怯,使独裁者能够在各处找到帮凶,因为当每个人知道自己受到怀疑时,就会怀疑起他的邻居。而且,在恐慌之中,狂热分子的行为会超过他们暴君的命令和禁令。”这种可能性,已经在历史上反复出现过了。
茨威格同样认识到,这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不宽容是那么的普遍。“在每一个时代,总会找到一批新的倒霉的家伙,成为倾倒集体仇恨的出气筒。有时是由于他们的宗教,有时是由于他们的肤色、种族、出身,他们的社会理想或哲学观,于是这样一批相对弱小的群体,就成为潜伏在我们大多数人身上的毁灭性精力的靶子。”
没想到,我竟然啰哩啰嗦地写了这么多。最后一句总结:我觉得,克服不宽容的最有力的方式就是,激发每个人的同情心,使每一个人认识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亦勿施于人。”

  《异端的权利》读后感(七):异端面对独裁

这本书的背景是16世纪的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在日内瓦天主教被废止,基督教的新教成为主导信仰,神学家加尔文夺权,实施独裁统治,冷酷严厉的纪律和教条。
        加尔文是刻薄冷酷的,他对待自己更加严格,不允许自己有任何肉体的欲望,没有任何私人空间,将生命完全奉献给了宗教事业。看到这里倒是有点理解他对日内瓦人民娱乐和享受权利的剥夺了,这是他所以为的遵从基督教的教条。作者这样写道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他的生理要求和精神需要时同等强烈的,同样需要被重视。 如果这种生理要求被置之不理,那将会激起极可怕的反作用。
        
        加尔文被自己所谓的理智压抑过度,他关于人性本恶的思想观念让他变成了一个压抑人性的魔鬼,让一个个“精神警察”去监督人们的行为举止,而他却以为自己是在拯救人类的灵魂。在这种恐怖的氛围下,即使是很多原本正直的人,也因深刻的恐惧而不自觉地开始扮演告密者的角色。我在想这样荒谬的教条,为什么人民就这样默默地接受了。作者讲正是因为民众的懦弱,暴力和恐怖才能压倒人道主义,肆无忌惮地嘲弄、侮辱人道主义。
        我以为不尽然吧。记得心理学上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围观的人越多,见义勇为者就越少。有一个令人心痛的案例。
        1964年,在纽约皇后区晚上3点15到3点50分,一位叫做珍妮维斯的酒店夜班经理独身下班,被人尾随。打电话报警未遂,被人背后捅了一刀。因为在人群密集地方,所以她大声呼叫。很多灯光亮起来,罪犯害怕离开。但是看到没有人下楼,于是又跑回来继续施暴,珍妮维斯惨叫,然后灯光亮起,但是又熄灭……连续三次,至少有38个人隔着窗户看到这个场面,但是无人报警。终于在35分钟后,有人打电话叫救护车,但是珍妮维斯已经身亡。
        
        围观的人越多,越容易因“责任扩散”而不行动。也许每个人都在想着 现场有这么多人,总会有一个人见义勇为的。所有人都在等着别人去行动。
        扯远了,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类似之处。奋起反抗是可能会付出沉重的代价的,与其如此不如等着别人去抗争。(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独裁者加尔文压抑自由,日内瓦失去了活力和欢乐,创造力渐渐没落。加尔文打击与自己不同的思想,把他们都视作“异端”,将坚持不同基督教观点的塞尔维特烧死。人道主义者卡斯特里奥匿名发表《论异端》,倡导思想自由。一个人有独立自由的思想并不是一种罪过,更不能以此作为对他进行迫害的借口。多数的人们,都或多或少地有着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自负,对他人不同的观点不屑一顾甚至加以批判。而社会是思想自由的社会,世界是思想自由的世界,怎么能以自己为标准去衡量他人的是与非呢?
      
        与在科学界不同,绝对的对与错在思想界大概是不存在的。曾经的北大校长蔡元培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也大抵如此。在北大既有《新青年》等激进刊物,又有支持文化保守主义的《国故》等刊物,他都持支持的态度。允许各抒己见、自持观点,才是人道的。
        面对加尔文对他的诋毁和迫害,卡斯特里奥不是以恶制恶,而是以宽容之心请求尊重和友爱。正如作者的话 这世上是不是真的有这样一种以德报怨的人,能以人道主义的宽容精神去回应那些疯狂迫害他的教条主义者和盲从者?有的。卡斯特里奥就是这样的道德楷模。
        要有多么大的胸襟和怀抱,才能以这样宽容的心去对待自己的敌人,然而加尔文并不领情。之后卡斯特里奥病逝,却赢得了更多赞同的声音,他的宗教宽容思想也始终影响着后世。
摘录了一些作者的话,茨威格写的蛮好呀,读起来很流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异端的权利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