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是一本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3.00元,页数:5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精选点评:
●面对大哲学家还是直接阅读原著为佳。
●康 費 黑
●没读完
●学习西哲或对此感兴趣的人的必备书
●好书,可惜没时间细看
●终于过完第一遍
●质量很高。哲学爱好者亦可阅读
●这书无论做为教材还是文本,都是不错的
●知道更多真哲学,而不是MAX的诡辩
●,,,,,,,,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一):西方哲学的没落
西方哲学在18世纪之后就逐步的走向了没落,没有真正的大师和学派出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变得不是哲学而是类似于科学的东西,而其他的哲学则大多在18世纪末已经初具规模,并且也初步成型。18世纪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和世纪,先后有名家辈出,精彩不断,而现代哲学家则成了古典哲学家的脚注家。没有更多的思想产生,例如科学哲学的观点:哲学不能够证伪,只能证明为真。而科学则相反。这个思想经波普尔重申之后变得流行起来。实际上,黑格尔已经在他的哲学著作《自然哲学》中提出这个命题,命题原意为:“哲学和科学相反,证明证伪皆然。”可惜没有多少人注意。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二):目录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 目录
第五部分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40.贝尔
41.梅利叶
42.孟德斯鸠
43.伏尔泰
44.卢梭
45.孔狄亚克
46.拉美特里
47.狄德罗
48.爱尔维修
49.霍尔巴赫
第六部分 十八——十九世纪德国哲学
50.康德
51.费希特
52.谢林
53.黑格尔
54.费尔巴哈
第七部分 十九世纪俄国哲学
55.赫尔岑
56.车尔尼雪夫斯基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读后感(三):人类的大宗师、哲学始祖苏格拉底(Socrates)
苏格拉底(Socrates,前469——前399年)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他以自学成为一名很有学问的人,30多岁时做了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青年常常聚集在他周围,向他请教。他平易近人,热情洋溢,具有朴实的语言,加之幽默风趣,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风,自然潜移默化,他的一生喜欢在市场、运动场、街头等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40岁左右,他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署,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没有注意到这些,为了追求真理,苏格拉底不顾自己的利益、职业和家庭,他虽然整日为公众利益奔忙,但除曾被选入五百人会议当过一任执政官外,他基本上没有介入过政治生活。苏格拉底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我像一只猎犬一样追寻真理的足迹”,“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曾自问:什么是哲学?他自答: “认识你自己!(know yourself)”
苏格拉底在2000年前提出了“知识即美德”的神圣思想,他的思想中心是探讨人生的目的和善德。他强调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各种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规范都是相对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绝对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识,才是人们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他提倡人们认识做人的道理,过有道德的生活。苏格拉底认为,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必须有道德的知识,一切不道德的行为都是无知的结果。人们只有摆脱物欲的诱惑和后天经验的局限,获得概念的知识,才会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等美德。他认为道德只能凭心灵和神的安排,道德教育就是使人认识心灵和神,听从神灵的训示。苏格拉底提出肉体易逝,灵魂不朽,认为天上和地上各种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毁灭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
苏格拉底在白天闹市中就常会进入到深深的禅定中,在他身上常有神迹现象出现。在古希腊,有一回,有位叫凯勒丰的来到以准确的预言而闻名的德尔斐神庙,向神提出问题,求神谕告诉他谁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女祭司传下神谕说,没有人更智慧了。苏格拉底并不认为自己是最有智慧的人,他造访了一个又一个享有智慧声誉的人,发现这些自认为聪明的人,最不聪明之处就是以自己所不知者为知。于是他终于明白,神谕通过苏格拉底告诫人类,最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的智慧微不足道的人。
公元前399年雅典五百人陪审法庭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雅典人利用雅典民主制这架机器,处死了他们本邦引为骄傲的思想巨子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在申辩中曾说:“这些年来,我把私事置于脑后,抛弃天伦之乐,为你们的利益整日奔忙,像父兄一样默默地照顾你们每一个人,敦促你们潜心向善”,有位青年曾说:“在这段时间中,我开始明白你是最高尚、最伟大、最勇敢的人,这样的人以前从未到过这儿”。苏格拉底之死,为后人留下了永久的话题,苏格拉底的思想,更为后人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苏格拉底都有一大批崇拜者。与一些人类的大宗师一样,他一生没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响却是极大的。他的行为与智慧,主要是通过他的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著作中的记载流传下来。这些著作都是以苏格拉底和别人的对话为内容展开的。在苏格拉底时代有人描述说:“我可以公正地说,在我们这个时代,他是我所认识的人中最勇敢,也是最有智慧和最正直的人”。
柏拉图自二十岁起师事苏氏,前后八年,苏格拉底亡故时,柏氏才二十八岁,老师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看清了雅典的民主本质,明白了群众的无知,柏氏受苏格拉底的精神感召,变成一个酷爱智慧的青年,自柏拉图开始,人类开始有大学制度了。柏拉图非常敬爱他的老师,他常说:“我感谢上帝赐我生命,······;但是我尤其要感谢上帝赐我生在苏格拉底的时代”。尼采称苏格拉底是西方哲人最优秀的灵魂。英国著名哲学家、思想家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赞颂说: “苏格拉底是被处死了,但苏格拉底的哲学如日中天,光辉照遍整个的知识长空”。但遗憾的是:苏格拉底之后的西方思想家们,都只能是局限在哲学的头脑思维层面。
苏格拉底还被称为是西方的孔子,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不是靠政治的力量来成就,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1870年哈佛法学院院长兰德尔从苏格拉底教学法受到启发,从此“个案研究教学法”成为各大学纷纷效仿的重要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