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是一本由[英] 托马斯·莫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163图书,本书定价:12.10元,页数:1982-07-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乌托邦》精选点评:
●有个空想主义者推荐我看的书...我表示人人都可以生活在乌托邦,只要他有一颗纯洁无暇的心,不受外界一切干扰的心。只要你想...
●罗素说,参差百态乃幸福之源。所以共产主义这种乌托邦之类的事情,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
●好天真:他们的财产分配都是公平的,人民都是有爱的,战士都是英勇的,文艺都是繁荣和谐的。。各种好
●这本书的所有内容我感觉在孟子里面的探讨已经足够了;废话之多,真是不能与孟子想提并论。我不喜欢这样的书籍。。。。 只是一个抄书的人:孟子,圣经,柏拉图,。。。 还不如镜花缘那样批判; 甚至看到了马的理论的错误和幼稚性。。。。。
●空中楼阁
●没想到这么薄的书,仿佛在看童话
●为了高举反乌托邦大旗,看了几本反乌托邦后才想起来根本没有读过乌托邦,惭愧得要紧。理想很美好,可如果人类只存在真善美,那还真的是人类吗?
●读了1984再读乌托邦,就像是学了化功大法,还想看看降龙十八掌是什么玩意,看了开头,发觉相当扯淡,可能序言中说的那一类心怀恶意,不学无术的人就指的是我。纯垃圾的一本书,看完之后的唯一感觉,让我选择1984和乌托最后再说一句,乌托邦的前提是不可能发生邦里的生活,我宁愿选择1984。
●读乌托邦,反而让我对反乌托邦理解更深……读平等观念的阐述醍醐灌顶。政治制度方面倒是看不到太大的实践可能……
●《乌托邦》提供了一种粗略的社会架构,在今天看来,这种想法不尽完善,并且有许多构想也只是一厢情愿,但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来讲,其确实称得上是一部经典的著作,除了硬性制度,作者在精神层面如快乐、幸福以及人生信仰的探讨也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朴素的价值观;这本书在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方面都有与中国古代思想大家著作相似的地方,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有些句子翻译得太“直”和太“文”,读了最后的说明才知道作者有意如此以保存原作的气魄,匠心独运,可见于此
《乌托邦》读后感(一):自己也需要乌托邦的寄托
读了托马斯的《乌托邦》才知道,原来盛传的乌托邦是这个样子,其实乌托邦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乌托邦,而我的乌托邦就是有一栋别墅,里面摆满了我最爱的饮料,仅此而已
莫尔是有才的一个人,但是脱离不了时代的限制,脱离不了生产力的局限,脱离不了空想的现实
《乌托邦》读后感(二):教士
今天把整本书看完了,可以说是很粗略的看了遍,觉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关于宗教”里的那个教士,我觉得那个职位神圣而神话,真就如神话故事里的神人一般,有很大的魔力,战争是碰下他的衣服便可以免被杀,我觉得这种威信很难想象。此种神话般的职位的背后是否有个错综复杂的体系支撑的.......
《乌托邦》读后感(三):向往的生活
打了鸡血一样的开始,潦草仓促的结束。向往的,15世纪的,现在的,愈发清晰。偏爱历史遗珠,总觉得历经过时间的洗涤还能留下的必是精品,看看过去,想想现在,思考未来。Utopia源于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乌有之乡。拉斐尔也好,莫尔也好,亦或是你或我,乌托邦不过是黄粱一梦,浮云此生。当梦想照进现实,当美好遥不可及,但只要抱有希望并不断前行,这种美便无时不在。读者是沧海一粟的上海海洋大学的Juice同学!
《乌托邦》读后感(四):看上去很熟
乌托邦(Utopia)一词是欧洲中世纪大法官托马斯 .摩尔将希腊语”不存在的“与”幸福的地方“融合成的新名词。一言以蔽之,就是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quot;乌托邦没有贵族,也没有乞讨者。乌托邦视黄金如粪土。人民的所有财产一律公有,吃饭用粮票领,按需分配。每个城市居民都要去农村参加两年农业劳动。乌托邦人每人每天劳动六小时,其余时间学习冶炼钢铁,纺织等。住房每十年抽签调换。籍以彻底废除私有制。乌托邦严禁酗酒,赌博,乱搞男女关系."
乌托邦的邦规对于生活于1949年以后的中国人肯定觉得耳熟。俺一不小心偷看到了伟人们的葵花宝典,真是罪过。而伟人们若是看见了2007年的美丽新世界,一定要诈尸了。
还是苏珊. 桑塔格狠,她曾咬牙切齿地说过”共产主义?就是披着人皮的法西斯!”
《乌托邦》读后感(五):莫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国家与法律还有奴隶并存的乌托邦
莫尔,一个在现代看来有点软弱的男人,写了一本举世的被定义为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作的佳作乌托邦,通过一个虚构的人物的讲述表达了自己对于一个理想的完美的国家的设计。
记得韩剧《爱在哈佛》中的那个美国学生回答凯恩斯教授的问题——对于乌托邦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细节是在婚前男女裸体相向的叙述。联想到莫尔的生平,他的第一个妻子是他当时最爱的女人的大姐,但是由于一系列在莫尔小传中未详细阐述的原因,莫尔的第一个妻子是那位他不爱的大小姐而非他钟情的二小姐;莫尔从事法律,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亲所施加的压力,其实当时在OXFORD读书的莫尔最喜欢的学科是文学和历史;莫尔对政治这种本质是欺骗的东西并不感冒,一度想去修道院潜心修行,但是究其原因更多的是莫尔对于政治的心灰意冷,因为自己的报负和理想通过政治这条途径很难得以实现。对于压迫,莫尔更多的是选择绕行而不是迎难而上,当然这种行为不能够用好与坏来评价,但是这种个性对于理解作者的书还是有些帮助的。婚前裸体相见的婚姻制度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纯性的向往;也与时间追求精神上的快乐和茶余饭后讨论学术问题暗示了作者对现实社会中追求自由与快乐所受到的压抑的不满;对乌托邦民主制度的精雕细琢揭露了作者的政治抱负与理想的追求。种种的制度设计的细节根植于作者对于现实的认识和自身的经历。
但是,在此我并没有否定作者智慧结晶的意思,作者在乌托邦上所耗费的精力也不恰恰说明了作者缺乏激进的手段去寻求改革或者是更为激烈的革命形式的途径,恰恰运用了对一个乌托邦的描述这种温柔的手段么。乌托邦充满了治愈系的意味,现实中无法宣泄的情绪在虚拟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泻。这些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乌托邦中某些常人眼光看似激进的规定。
回到作品的本身,乌托邦这本书所涉及到的学科是庞杂的,对于资源的分配方式和六小时的工作的细节时间涉及到了经济学,对于律师和法律语言的运用的建议涉及到了法学,对于婚姻家庭的构成以及城市人口分布的模式涉及到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对君主和邻国的细节涉及到了政治学和军事学。对于快乐的追求和财富观涉及到了哲学。
这是一本杰作!了不起的杰作!对于国家的制度设计细节的勾勒达到了卓越的高度。
在莫尔的思想中,解决国家问题的方式是乌托邦,但是建立一个乌托邦需要涉及到方方面面,就像一个复杂的整容甚至是变性手术!而手术的对象是国家。说它像变性手术是因为作者对于罪恶根源的发现。而留住这个根源,一切改革都是治标。没错!这是一个变性手术。私有制需要被根除!只有私有制被根除,整容手术才是有效的,否则术后的乌托邦一直会是一个伪娘。所以,莫尔的卓越和伟大不是因为制度设计细节的精良而是一条改革进路的开辟。
。。。。。。
在莫尔被处死的400多年以后,活着的读者将为这个伟大的灵魂默哀和致以崇高的敬意。
:商务印书馆在书的末尾附上了RENMIN university编辑组的评析,个人感觉评析的确实很“正统”,以至于让我想起了以前的政治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