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乌托邦三部曲》是一本由[英] 奥威尔 / [英] 赫胥黎 / [俄] 扎米亚京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1.00,页数:97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一):非原创
我们永远年轻和漂亮。我曾经无数次作出这样的幻想,就像我在很小的时候幻想自己能不能把一辈子的大便在同一天就拉完,呵呵,小时候的我不仅无知而且还真有点恶心。美丽的新世界,那里是幸福的,但是正如约翰说的这是一种被幸福。如果让我选择,我会不会在新世界里呢。如果我从一开始就被条件设置,那我是会的,但是我想约翰一样已经受到了自然的熏陶之后就不会了,不得不说美丽的新世界好完美。我内心可能是拒绝的。以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会怎么样呢。在工业文明下,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但是我们内心对于大自然的依旧有热爱。社会的发展是让我们消除痛苦和病痛吗?要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会不会连幸福都失去了意义呢,我们变成了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那我们还是人吗?我们不停去创造文明,而最后却被文明毁灭。
《1984》第一部:如果世间一切都只存在于每个人的思想中,而思想又是可以被控制的,是否说明世间一切真实(包括历史及记忆)都可以因篡改而永远不复存在? 《1984》第二部:寡头集体主义想要手中权力永久存续万世不易的方法,一消除世袭使特权阶级整体保持权力,二控制物质生活使人民不至于造反(保证人民吃不饱也饿不死),三创造假想中的敌人并永远与它战争使政权不至于被外敌覆灭,四控制思想使中等阶级不再有取代特权阶级的理论和思维(通过篡改历史和记忆)。 《1984》第三部:权力是上帝,是永世压迫。从前两部知道了极权社会是通过怎样的方法而获得永久权力,一直在想为什么,看完第三部后,也没有得到一个清晰的解释,只发现那帮人其实就是彻彻底底的疯子。 本书散发着一股压抑、疯狂、黑暗的气息,描述了一个无力抗争的畸形极权社会,让人反胃、郁闷。 《美丽的新世界》:人类掌握了自然界(准确说生物界)的至高法则——进化,从此生物的演化再也不是自然选择,而是人为选择。整本书就是一个狂躁症及妄想症患者的一次可怕的梦呓,带着神经兮兮的不无可能会成为现实的预测,对人类究极形态做出了生动而又绝望的刻画。 更可怕的是:本人在看完全书后,相对于野蛮人渴望并且抗争那些痛苦、欲望等人类情感来说,其实更向往书中文明人的生活。。。可怕。。。灵魂的颤栗。。。 人类不管通过什么途径,使用什么手段,其最崇高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永久的幸福,消灭疾病、衰老和死亡,消灭人心永无止境的欲望,消灭痛苦、哀愁和伤感,消灭独裁、极权和压迫。而得到这一切所要付出的代价只是牺牲原始的人类精神,你愿意吗?如果真是这样,我想我是愿意的。
《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三):有些是相似的
《我们》扎米亚京写于1921年,描绘:大统一王国里,一个中年大叔,邂逅叛逆美丽少女,计划推翻整个国家统治。暴露,最后大叔幻想症被治愈,供出少女,少女卒。
《1984》奥威尔写于1948年,描绘:在1984年, 大洋国里,一个中年大叔,邂逅叛逆美丽少女,幻想着反抗,暴露被抓。最后大叔思想症被治愈,卒 。
《美丽新世界》赫胥黎写于1932年,描绘:在2540年,"高度文明"的世界里,一个另类的高等人伯纳,跑到原始地,带回来一对野蛮人母子。母亲回来后,终日沉迷于唆麻,卒。读过《莎士比亚全集》的儿子约翰呢,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妄图劝导一堆智障追求自由,引发骚乱。最后伯纳和朋友华生被放逐孤岛。约翰不愿被实验当猴子耍,请愿离开过自给自足的生活。后不堪文明的骚扰,自杀。
3.《动物农场》这是我硬插入的,也是奥威尔写的寓言,戳中历史。通俗易懂有趣文字少。
(如果跳过3,你恐怕会直接pass奥威尔,觉得此人逼格太高太难懂)
《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四):反乌托邦三部曲
一个礼拜内三本读完,今天终于有时间好好写写这三本妙趣横生的书了。
最先看的是1984,最早看的一本,也是最觉得写得精彩的一本了。最后的改造部分是非常可怕的。因为全篇是故事情节,所以没有摘抄太多,但是感受是强烈的。温斯顿的思路清楚,所以日记中的语句都十分可贵。总共摘抄了三段,如下。
1
到最后,党可以宣布,二加二等于五,你就不得不相信它。它们迟早会宣布,这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所在的地位必然要求这么做。他们的哲学不仅不言而喻地否认经验的有效性,而且否认客观现实的存在。常识成了一切异端中的异端。可怕的不是它们由于你不那么想而杀死你,可怕的是他们可能是对的。因为,毕竟,我们怎么知道二加二等于四呢?怎么知道地心引力发生作用呢?怎么知道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呢?如果过去和客观世界只存在于意识之中,而意识又是可以控制的——那怎么办呢?……所谓自由,就是可以说二加二等于四的自由,承认这一点,其他一切便迎刃而解。这一段喜欢到是可以直接背下来了。现在再读还是觉得相当胆战心惊。
2
我们时代的一切信念、习惯、趣味、感情、思想观念,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党的神秘性,防止有人看穿目前社会的真正本质。群众有什么看法,或者没有什么看法,已被视为无足轻重的事。因为他们没有智力,所以不妨给予学术自由。而在一个党员身上,哪怕最无足轻重的问题上都不容有丝毫的不同意见。3
寡头政治的关键不是父子相传,而是死人加于活人身上的一种世界观,一种生活方式的延续。豆瓣没有办法评出分数的细节来,这三本书,我给《1984》5.0,给《美》4.9,《我们》4.8,而《重返》5.0
《美》相比于《1984》,不那么好看。读1984时我十分痛苦,温斯顿所遭受的,是惩罚;而在新世界里,或许是苏摩的快乐麻痹了我?有时我实在挑不出主宰者的错误来,我对他似乎毫无反感的意思。除却对超乎伦理观的“人工造人”的恶心感,剔除表面现象,我只感觉我身处的这个社会也正向那个新世界发展——没有爱而只有欲,没有克制而看似理性,秩序井然?这秩序究竟是否合理正常?
1984好在那个社会有“无产者”,而新世界的野人区却是完全封闭的啊!野人先生就不能多抗争一会儿再放弃吗?对,还有伯纳德和赫姆霍兹。这两个人根本不关心他人。(我不敢说我关心)
因此,从文学性上,伯纳德和赫姆霍兹的意义是不是仅仅是引出野人先生来呢?这两个人物塑造很不成功,而莱妮娜的“正常”倒很鲜明。
1984的思考感、内心活动很棒,而《美》的“直接下定义式”叙述令人质疑。
《重返》摘了超级多,就不再录上来了。倒是有一段王朔的话恰好适用。
道德的目的,在于隔离社会各阶层,把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道德总是很雄辩,很成功的,唯独无法使各阶层人民停止相互吸引,把自己的归自己。革命的种子就是这么种下的,每一次社会革命都包含人对自由交配权利的主张,所以每一次变革成功,社会上就显得道德败坏,个人的选择就被赋予功利的色彩。似乎自由恋爱只是为了反社会,而悲剧总是旧制度造成的。一、
首先从文学性上,我们实在有些意识流,以至我觉得这个主人公,从始至终都不正常……这样相比,当属《美》的逻辑性与“科学可信度”最高。高到令我怀疑作者大概是个极权社会推崇者。
二、
然后就是人物了。I330是不完美的人,人设很妙,但我却没能理解男主角为啥对她如此痴迷,突然一见钟情?因酒精而触发?我不信。他对于O的情感、R的情感也存在,只是因为存在而存在,但又哪那么快毁灭的?伯纳特和温斯顿本就不是“正常人”,而D-503却是一个地道的正常人啊。我不信他的开关能这么快被扳动。
另外就是恩主了。相比于老大哥,缺了“温暖”;相比于主宰者,少了“逻辑”。
我明白了!缺少的关键部分在于“改造”。《我们》只需要一个手术而无辩论式的改造,而1984的奥勃良却对双重思想与党饱含热情。
三、
可以看出《我们》的特(缺)点在于太奇,导致过分绝对。无论是描写上还是思想上,非黑即白地将人分为要革命的“人”与绝对服从的“我们”。似是天生无思想。
《反乌托邦三部曲》读后感(五):我们不停去创造文明,而最后却被文明毁灭。
好吧,我承认我脑子里一直有一个乌托邦的幻想,那里没有病痛,没有衰老。我们永远年轻和漂亮。我曾经无数次作出这样的幻想,就像我在很小的时候幻想自己能不能把一辈子的大便在同一天就拉完,呵呵,小时候的我不仅无知而且还真有点恶心。美丽的新世界,那里是幸福的,但是正如约翰说的这是一种被幸福。如果让我选择,我会不会在新世界里呢。如果我从一开始就被条件设置,那我是会的,但是我想约翰一样已经受到了自然的熏陶之后就不会了,不得不说美丽的新世界好完美。我内心可能是拒绝的。以后我们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发展会怎么样呢。在工业文明下,我们离自然越来越远,但是我们内心对于大自然的依旧有热爱。社会的发展是让我们消除痛苦和病痛吗?要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会不会连幸福都失去了意义呢,我们变成了一个没有思想的机器,那我们还是人吗?我们不停去创造文明,而最后却被文明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