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伴侣》是一部由Carlos Sanchez / Jason Sanchez执导,埃文·蕾切尔·伍德 / 茱莉亚·莎拉·斯通 / 丹尼斯·欧哈拉主演的一部爱情 / 惊悚 / 同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激情伴侣》精选点评:
●还我木头,,,
●其实也没有那么糟,木头演技还是在线,只是感觉很不自然。剧情莫名其妙,但是不要期待这是les篇就会好一点。小女主也太瘦了吧。
●在《西部世界》都没露,你们好意思打一星二星?英语无字幕。
●设定太变态了,一直在快进看。
●论发型的重要性,这个发型不适合女主角,导演怎么回事,老是把女神拍的脸很大。人设也不弄的高大上一点。看了评论,拖着看了一下,果然是莫名其妙。表演都很浮躁,很激动。
●剧情烂得惊为天人……看得我都快笔直了
●只觉得女儿好漂亮
●莫.名.其.妙.
●早几年不是有一部 我想吃掉你
●西部世界女主,这里依旧气势,但是剧本很emmm,女主搞得像行走的传销组织,一点人性闪光点都没有,不值得同情。
《激情伴侣》观后感(一):引诱
豆瓣评分低的太离谱了。看不懂的永远流于表象。试着找出原罪,描出符合逻辑的控制链条。但是人要后天才能学会关怀和原谅。占有和操纵却与生俱来,还有说谎。用谎言引诱无辜单纯的人,再用爱吸引她来,为了让一个人永远不离开自己,手段是囚禁,源于自私,结局永远都是崩坏。
女主最后既原谅不了父亲,也原谅不了自己。being alone是仅有的出路。前车之鉴没有用,人性的恶扎根太深,永远也洗不干净。学不会爱的人,活在自己的痛苦里,在造成伤害的懊悔之间不断循环。女主的父亲说出一句你是不是又跟踪别人。
每个人都在找这恶的根源在哪里。过去走不出来,未来看不见。人物情绪展示的很细腻。小孩子到最后一刻才明白自己到底经历的是什么。过程中的怜悯,困惑,以及最初被吸引,到最后因为恐惧而逃离。女主是魔鬼吗,并不是,只是介于魔鬼和人之间。她的父亲是魔鬼吗,曾经是,只是现在正在学着做一个人。两代罪人,造成的伤害比直接的暴力性侵强奸更隐晦,也埋的更深。小孩子演的丝毫不比女一差,Wood需要努力塑造一个没有自控力的人。而女二需要演出一长串缓慢不易察觉的心理变化,在拥抱背后的眼神折射出的怀疑,在公交车门前犹豫不决,被两种力量拉扯,其中一种就是allure,powerful allure. 于是说到片名,是谁译的这个片名,这个片名就应该译成引诱,什么尼玛激情伴侣……真掉线
《激情伴侣》观后感(二):不同世界的灵魂,归根结底是不能融合的,就算暂时因为需要相互取暖而勉强在一起,也只是偶然,分离是必然结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一个对母亲重婚不满,不愿意离开老房子的学生女孩,涉世未深,却对外面的花花世界充满了幻想;一个生活拮据,全靠父亲救济,又不愿受父亲束缚,喜欢性暴力的另类女子;因为女主到女二家做清洁开始,两个人解除多了,感觉蛮投机的,女二一气之下,就离开家到女主家住了。女二家人发现女二不在,就报警。警察去找女主了解情况,女主谎称不知道。回家告知女二后,女二却要回家,女主与女二发生了争吵,最后女二迫于女主的坚持,于心不忍,留了下来。结果女主竟然禁锢起了女二,让女二非常反感。但是失望于家里人都已经不找她了,又怜悯于女主十分需要她,女二几经挣扎,想走又不忍离去。最后还是在变态女主的生活里,彻底失望了,逃离了女主。
影片全程黑暗而压抑,两个完全不同世界的人,走到一起,是因为需要相互取暖。但是到两个人的生活和本质的属性开始冲突,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毕竟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角度也不同。女主为什么如此黑暗而叛逆,影片没有交代清楚,父亲和女儿若即若离的关系是怎么造成的,也没有交代清楚。所以女主的与众不同,近乎疯狂的占有欲来得有些莫名。女二最后的离开,影片似乎总女二一次次沉入水底来形容那种压抑和无助,最后的一次,女二实在受不了了,才逃脱,这在前面在公交车站想走没有走也有交代,毕竟她不知道去哪里,最后的愤然离开,是与女主的彻底隔离,这样神经质的生活,女二真的受不了了。
不同世界的灵魂,归根结底是不能融合的,就算暂时因为需要相互取暖而勉强在一起,也只是偶然,分离是必然结果,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
女主对女二的影响是很坏的,把很多成人的恶习都教给她,真不知道是什么企图,只是希望女二也成为她一样的人嘛。可惜是清莲终究有反感警醒的那一天,她会变回原来的模样。
《激情伴侣》观后感(三):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影片中的女主劳拉在感情上是一个占有欲强、带有点神经质,但同时也是脆弱、敏感的人。简介中说她有“过去被虐待和一团糟的亲密接触经历”,在影片里并没有明确的阐明,也大概是因为如此,单纯、未成年的伊娃对于缺乏安全感、缺乏被爱的劳拉来说就像是一棵救命的稻草,她想要牢牢地抓住这跟“稻草”,来填补她情感中的某些缺陷,她害怕失去伊娃,把她锁在家中,但发现这种强硬的方式只会让她和伊娃之间的关系恶劣,她想利用伊娃的怜悯之心让伊娃能一直留在自己家中,开始时不断说自己跟警察撒谎,如果伊娃决定回家,就意味着自己要坐牢,而单纯的伊娃自然并不希望劳拉为了自己坐牢,一次放弃了回家念头。
在生日聚会中劳拉的哥哥一直与伊娃有说有笑,还打算计划与伊娃一起组个乐队,两人谈话中忽略了旁边的劳拉。把哥哥送走后劳拉回到家中把坐着弹琴的伊娃狠狠地推倒在地上,骂伊娃忽略了身为寿星的自己却想着与自己的哥哥玩音乐,伊娃惊恐委屈的哭了,没想到一直对她友好、照顾的劳拉会施暴于她。从在酒吧里看见伊娃与别的男子谈笑时的不满到现在上升为直接发泄在伊娃身上,可见她的占有欲、控制欲逐步的加深。
在一天早上,伊娃趁着劳拉出去了,穿上衣服背上背包出去了,在公路上等车,然而在上车的时候她犹豫了,直到车门关上离她而去,她返回了劳拉的家中,又一次她放弃了回家的想法。
一次劳拉被袭击,但并没有与伊娃坦白事情的原由,而把理由归结在自己父亲的身上,大概也是在博取伊娃的同情。
正是这种过度的占有,操纵,一步步地逼着伊娃到了不可理解的地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直至透不过气来,最后在泳池里不顾劳拉的叫喊从泳池馆里逃脱出去。
看完整部电影觉得伊娃对劳拉并不是爱而是一种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通常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会经历四大历程:
1、恐惧。面对情绪崩溃的劳拉吓唬自己如果回家时可能会连累劳拉入狱。
2、害怕。发现自己被锁在房间中时的无助。
3、同情。对于劳拉被打时的陪伴与照顾。
4、帮助。顶撞劳拉的父亲,往他身上吐口水。
由于长时间都呆在劳拉的家中,没有朋友,除了劳拉之外很少与别人有交流;而相对于未成年的伊娃来说,劳拉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显得更加成熟、有力量,在自己与妈妈吵架时及时安慰并招待自己,让伊娃觉得更有依靠感;突然间获得的琴键让伊娃备受感动;包括得到劳拉的暗示,无法让伊娃离开自己,除了她没有会爱自己,总总因素让意志力薄弱,缺乏理性思维的伊娃在心理和生活上都对劳拉产生了一种好感、敬仰、依赖的情绪。
在情感上伊娃是被劫持,被操纵了,在一点一点的被剥夺独立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伊娃是痛苦的,在自我意识还没被完全弱化的时候,伊娃选择了结束这段关系。
而劳拉最后接受了自己的孤独,她越是害怕失去伊娃,越是想要控制她,结果却物极必反。想到了一句话“自爱,沉稳,而后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