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2 00:25: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精选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是一本由[法]阿兰·达扬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一):机遇与挑战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让世界连成一个整体。带来的的机遇也是挑战。那么有哪些国家是抓住了机遇?又是哪个国家对于新航路的开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谁能够准确的抓住机遇并迅速发展?谁又原地踏步甘于落后呢?让我们共同打开这本书来了解一下到底是什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最后发展成现在这个模样? 某些较为发达的国家来说便是机遇,而相对落后的那些国家是沉重的灾难。葡萄牙,西班牙的开始崛起,资本的掠夺,资本的原始积累,冒险精神,都让他们早早地发展起来,那么你是否知道他们走的航线?也知道他们走的航线在现代是什么吗? 打开这本书,首先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地图,各个地区,各个海信的地图,而在每个角落都有每条航线的注释与解读,既有利于我们知道这条航线位于什么位置,你知道这条航线后来是如何演变而成?沿线有哪些国家与地区? 这本书介绍了沿海的许多国家,这本书类似于地理书,或者是历史书,讲述了一些历史故事。说他说地理书,是因为里面有许多地理位置图片,有包含地理知识在里面,讲述地理位置,哪个国家在哪里大洋上等等。说他说历史书是因为里面提到国家历史的发展,到后来怎么样了。就例如,黑色三角贸易,由于工业的兴起,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从非洲运往美洲,运输不是货物,而是人。你看过一个场面吗?所有的人都堆在像垃圾一样堆在一起,死了直接扔到海里喂鱼,这就是黑色罪恶三角贸易。根本不把人当看,把每个人都当做物品一样,随便丢弃,这就是新航路开辟,带给非洲的灾难。 有提到有一些国家从古代时发展非常繁荣到现在却逐步落后于世界,北美洲大西洋,北极等一些图片非常优美,勾引起了我非常想过去那边旅游的心情,看这边是图片,好像自己就来到了那个国都。图片和文章相结合,就像自己深入这个国度,与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相互了解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给我指一条路,让我们共同成长共同遨游在这个陌生又美丽的国都之中。 这本书的文字与图片之美,无法用言语来表达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与感受……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二):一部人类探索史

  

一直以来,欲觅航海志而不得,今手有余量购得新书一枚,曰”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古航道异域、奇遇与未知。”

书名洋洋洒洒,很拗口,但是当翻开此书后,你会感到一种桃花源记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之感,法兰西作者阿兰历时20年,重走5000年来开创人类历史的29条海上航线,这些航线在航海志上都有据可考,从地中海到印度洋,从大西洋到太平洋,足迹遍布世界七大洲四大洋,有句话叫做“ Facts speak louder than words. ”(事实胜于雄辩),自己亲历之,安有人疑之?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就像我父亲,只有亲历了祖国的电信发展过程,他才有资格去对中国的电信发展评头论足,因为他有这个资格。

题外话不说,5000年以来,不仅是世界上,中华文化的传承也与航海休戚相关的,如果说徐福的东渡(据日本说徐福是第一代的神武天皇,这个暂时不去考证,中华文化的确实是从他开始的,后来到了唐朝到了顶峰,就连我们的大诗人李白都有晁衡这个日本友人 )是个人利己主义(寻仙问道)的开端,南宋航海是开启非武力征服世界的探索,那么郑和下西洋则是开启了封建王朝君主正式用海上开拓疆土的历史庄重的一页,海上丝绸之路传奇的一个时代开始了,中国的英文名来源于丝绸之路的瓷器一词,说明了中国瓷器对于欧洲文明的过渡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欧洲宫廷的贵族们皆以能拥有中华瓷器为荣,吃喝拉撒都少不了中华瓷器。我们的手工艺人也与时俱进,将中华的瓷器大大提升了很多个档次,在上海博物馆看到过海上丝绸之路展,其中的瓷器精美之程度让人惊叹,将瓷器上的花鸟鱼虫、人物都刻画地栩栩如生,当然第一眼还以为是我国在欧洲的场景,其实是老外。

郑和下西洋有野史说是朱棣寻找政敌朱允炆下落的的规模宏大的烟幕弹,但是这无史实可供考证, 明朝万历年间的作家罗懋登写过一本 《三宝太监下西洋记》,同样充斥着荒诞不羁。但就下西洋这一举动来说,确实是丝绸之路的海上延伸,也算是官方对文化交流的一种肯定,极大地鼓励了世界文化的互补和传承。

欧洲的航海史应该从维京人开始的,当然他们有一个更为妥帖的名字,北欧海盗。有据可考说,欧洲航海的祖先是维京人莱夫.埃里克松,书中的《红发埃里克传奇》有所描述,他是欧洲历史上承认的当之无愧的比哥伦布还要早到美洲的人。

当然,航海史上第一人其实这些说的还存有争议,法国学者德奇尼在1752年还曾提出一个新奇的观点。这位法国人精通汉学,他在《梁书》中找到了中国人发现美洲大陆的痕迹。《梁书》中记载中国高僧慧深曾去过中国东面一个叫扶桑国的地方, 根据描述,此扶桑国更像现在的墨西哥。这个观点没有得到大量的数据考证,也就无法说明其真实性。

综上所述,航海的目的不一而足,概括如下:

1、证明地球是圆的,不是方的;

2、寻仙问道,长生不老;

3、特殊使命,不可说;

4、造谣敛财,满足个人私欲;

5、寻找新的殖民地;

6、文化交流,寻求商品交易;

7、个人毕生追求,挑战大自然。

曾经感叹徐霞客亲历祖国大好河山,写下《徐霞客游记》的宏篇著作,现在看来,我们古代先贤疯狂的程度一点不比我们现在的航行家差,山海经真伪参半一说尚存疑,窃以为,从有人类开始,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人才辈出,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那么如果说这是一部世界史也是正常的。

书中采用大量的照片,全彩页面赏心悦目,文字叙述也客观真实,有争议的部分也谨慎写明,描写亚洲部分的地方也极尽赞美之词,描绘上海一部分配上东方明珠,文字描述加上街头阿姨采访,十分风趣。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买来一读。学习地理和航海志的同学可以延伸阅读。感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的倾情推荐。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三):少年的海上冒险之梦

  

每个人少年时都有一颗航海梦,并不是喜欢航海,主要是因为向往新奇的地方,向往新奇的事物。小时候读过很多这种书,像一千零一夜的辛巴达,就海外冒险好多次,具体故事情节我至今已全部忘掉,唯一还记得的就是少年时候满腔热血的航海冒险梦。

这本书乍一看书名和封面就令我十分喜爱,更是每个有着航海冒险梦的人最佳读物。

书的正面

这本书做工十分精致,比我想象中的要更好,十分适合收藏。首先,它十分的大,封面设计也很艺术感,非常漂亮。还有一点我不说大家只是是在图片看不出来的细节,就是书的外面还有一层厚厚的透明塑料的外皮,做工十分用心。

外面还有一层塑料的外皮

其次,更重要的当然就是书里面的内容了。这是一本外国人写的书,作者是法国人阿兰·达扬。通过一名欧洲人的视觉笔触,他们有着大航海的传统,令这本书更为有趣。

书里面拍摄

我非常喜爱书里面的设计,清晰无比的珍贵图片配上一段一段的文字,互相穿插,搭配图片辅以文字,可以看起来不至于太累。奇闻异事、实景图片一串接着一串,肯定给你看过瘾!看书的顺序也是可以跟随自己的喜好的,可以挨边从头到尾看,当然更多的读者应该更喜欢从目录查找着看,目录是按照每个地方分开的,更可以有的放矢。

书的目录书的目录

作者去了很多很多地方,如大航海时代一般,用了很多第一人称的写法,使你读了会感觉身临其境。让我们在书中去往海洋吧,追寻那些开拓了世界航路的伟大的探索者与航海家们的足迹,航线数不胜数,充满了让人期待的未知,让我们即刻扬帆起航吧!

总之,这本书从做工的精致,到内容的丰富,我都是十分推荐的,非常适合收藏。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四):向着梦想的地方——星辰大海扬帆起航

  从古至今,我们已知的最具探险精神和最具执行力的探险家数不胜数。在中国,有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七下西洋的郑和;有被称为“千古奇人”、踏遍中国大江南北名山大川的徐霞客。在西方,有从意大利骑行到中国,看遍旅途美好风光的马可·波罗;以及深受马可·波罗影响开始航海冒险四次横渡大西洋,并首次到达美洲新大陆的克里斯托弗·哥伦布。

  对于步履可及的陆地,海洋似乎更是别具一番独特魅力。人类赖以生存陆地风光无限美好,不同种族之间文化差异驱使人类在大地上争奇斗艳百花齐放,却都可以凭着一腔热情用脚步去衡量。只有分离各个大陆板块的神秘海洋,人类的足迹似乎力有不逮。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水利万物而不争,水是生命之源。养育一方水土的山河百川,却是终归于海。可以说,一切生命的起源源自于海,一切生命的终点或许也将归于海。我们对于海洋的探索,大概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灵魂的探索。

  而如何更好的探索海洋,或许只有沿着曾经的那些冒险家们开辟的海上航路走一遭,才会有更深的体会。阿兰·达扬的《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用文字和图片带领我们重新踏上古老征程,向着星辰大海进发,去体会一条条碧蓝航线带给我们的不同感动。 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时时刻刻都会有一种正在看科幻记录片的感觉,在某一条海上航线,第几日、在什么地点停靠,详细的经纬度,欻欻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在科技感的文字和梦幻的景色图片里,然后就开始了一场与当地名胜古迹或是热闹都市的浪漫约会。偶尔会穿插来一场与当地人的交流,深入沟通之下对所行之处有着更透彻的理解。如果没有亲自驻足在各色地方的能力,透过《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这本书想象自己正身临其境四处游玩也是极好的。

  如果说阿兰·达扬是天生的冒险家、忠实的记录者,那么翻译这本书的温诗媛就是完美的还原者。如果说阿兰·达扬完美的还原了无数航线的历史与未来的壮丽之美,那么温诗媛则以一种神奇的魔力让这些只能留驻在纸页上的静态美生动起来,化作一幅幅魅力四射的景象,在读者的脑海里不停歇的播放着。他们二人珠联璧合之下,才有了那时时刻刻的纪录片的错觉。

  或许有些读者会觉得书中配图没有注明何地拍摄是一种小小的败笔,不过这也恰恰好能将我们随文字变动图景的想象变得更加圆融流畅。每一副无名之图都是我们旅行途中的一瞬间,如果非要给每一个瞬间标注上时间地点描述,岂不是浪费了这大好时光,糟蹋了这稍瞬即逝的奇色。

  毫无疑问,《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给了无数读者的内心深处埋下了一粒种子。这粒种子初始就像是郑和的父亲带领小郑和领略的异域风光,也像是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的一句问话。这粒种子暂时蓄力之时弱不可察,只能从各种图文影像中汲取养分,但一遇风雨催化便会扶摇直上九万里,那些只能借由别人的眼睛窥见的美景,从此会一一被自己的眼睛捕捉。我们虽然做不成雄心壮志的冒险家,现代便利的科学便利却给我们的未来带来了无限可能。 可以期待的是,那些书里记载的古航道、异域、奇遇和未知,有朝一日都会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五):书页上的纵横七海之旅

航海图

广袤的海洋从未能阻止人类好奇的眼光和探索的步伐。在科技尚未昌明的前现代,由于莫测的海况和未知的航路,蔚蓝的大海有时意味着灾难和死亡,有时则意味着奇遇和财富。一个世纪又一个世纪,先民们讲述着人鱼、塞壬的传说,传诵着海外仙山的故事,为大海增添了神秘色彩。5000年来,从独木舟、三层桨帆船到盖伦船,再到现代的巨轮,人类穿梭于各条航路上,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冒险之旅最终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将全人类连接在了一起。

阿兰·达扬是法国导演兼制片人,曾制作了《乘船漫游发现世界》。在过去20多年了,他怀揣对海洋历史和文明的热情,沿着29条著名海上航线航行,《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一书就是他游历这些航线的记录,本书采取类似航海日志的形式,记录行经地点,经纬度和航行里程,以及行程中的所见所感。

阿兰•达扬首先从罗马出发,开始了地中海之旅。他途径雅典、克里特、埃及,最终到达古代腓尼基人所在之地——黎巴嫩。地中海孕育了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迦太基等早期文明,古希腊人曾驾驶三层桨战船从比雷埃夫斯扬帆驶出,统治着爱琴海;古罗马和迦太基人的舰队曾在地中海追逐厮杀。而今俱往矣,但当地遗留的古建筑仍足以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古希腊战船

之后船只驶过博思普鲁斯海峡,经过伊斯坦布尔,进入黑海,再驶入波罗的海,沿途驶过敖德萨、哥本哈根、赫尔辛基、圣彼得堡等地,当年北欧航路上的商人们就是在这条航线上开展商业贸易。瑞典国王和俄国沙皇的战舰也曾在这条航线上扬帆巡航。

船只继而驶入北大西洋,踏上美洲航线。这条航线连接了旧大陆与新大陆,数以万计的船只载着无数移民来到美洲,其中最著名的两艘船大约就是五月花号和泰坦尼克号——前者开启了美国的历史,后者的沉没则提醒人们,即使在现代,大海依然能对人类构成致命的威胁。

船只到达美洲后,往南驶过曾经海盗肆虐的加勒比航线,来到南美的玛雅之路,沿途可以看到玛雅人留下的文明遗迹。在巴西之路,则有印加帝国留下的金字塔等工程,令人为逝去的文明而慨叹。书中还介绍了殖民者的活动,带我们回顾了印加帝国的毁灭。

接着,船只驶过好望角,追随达伽马的足迹,途径印度、阿拉伯,来到远东。在这里,中国人并非航海史的缺席者,中国帆船和舢板也曾穿行这里的水域,运载着茶叶、丝绸和瓷器,将中国与东南亚乃至全世界联系在一起。此外,日本之路、印尼香料之路也曾繁盛一时,这些共同构成了海上丝绸之路。

书中还描绘了太平洋、东非和印度洋、北极和南极等航线,这些也都各有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貌。譬如在北极的维京之路,1000年左右,红发埃里克之子莱夫·埃里克松来到纽芬兰,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了5个世纪。阿兰•达扬追随他的足迹,乘船重走从挪威到加拿大,途径并到和格陵兰岛的历史路线。书中还介绍了萨迦中的《红发埃里克传奇》,让人领略这些古代航海家的冒险精神。

风帆战舰

某种程度上,《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犹如一部环球航行的纪录片概要:每章先是宏观展现有关航线,然后作者领我们乘船起航,描述当日航程,兼及沿途风土人情和历史轶事,加上所配的丰富插图,如同镜头扫过一个个画面的同时配以简要解说。譬如在埃及部分,就介绍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古埃及的哈特舍普苏女王派遣船只前往邦特之地的历史。在黑海部分,讲述了俄国历代沙皇如何设法打开俄国通往黑海的大门。在日本之路部分,介绍了蒙古入侵时的“神风”和黑船来航等故事。在非洲航线部分,介绍了非洲苏丹国的香料和奴隶贸易。这一条条航线见证了人类5000年来对海洋的探索。不足在于对所到之处有些记述略显浮光掠影,給人感觉就是只远远给了个全景镜头,而没有跟随镜头。譬如芬兰赫尔辛基之旅,书中只有“在导游安雅的建议下,我们决定花几个小时的时间慢慢参观芬兰现代派建筑中著名的代表作”这寥寥数语。此外,脱离了摄像机的镜头语言加持,仅凭文字也很难让读者体会到所经航线的壮美和所到之处的异域风情。所幸大量插图对此能有所弥补。但插图未配说明则影响了科普性。

本书适合作为像《孤独星球》这样的旅行指南,让你能迅速了解有关地区的可以游览之处。如果是驾船那就再好不过,可以按图索骥,来一场经典航线之旅。而对大多数不能开展长时间海上旅行的读者们,也可以躺在沙发上,倒一杯海员们热爱的朗姆酒,在书页间跟着作者的航迹,来一场纵横七海之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5000年海上航路折叠》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