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思索》是一本由龍應台著作,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83,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百年思索》精选点评:
●“只要人的理性思维多一分,相互摧残的可能就少一份”
●这本书确实使得人思索,尤其是繁体字版的。她提到了中国百年来一直在呼吁的变革问题,而此章节却被简体字南海版删除。我尤印象深刻的是,引用梁启超关于中国人性民族性的讨论。她说,为何每个时代都要吃蜘蛛吃的满嘴是血,才醒悟不好吃呢?为何每个时代都在重复以往已做的事呢?只有每个人都有所谓的公民意识,这社会才可称是发达社会吧。。。
●这是今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哦。理想与现实的妥协,最后剩下的是理想,还是现实?龙大侠对台湾和德国的民主改革、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仍存在的问题的解读,值得参考。想到另一本有关百年的书《激荡一百年》,有点小悲哀的感觉。
●没有真理,没有完美,所以我们要不断反思。
●很有幸看的台版
●一切以人的价值为核心,多见识多思考多疑问,即便最终没有明确的答案,但可以获得探求不止的思维
●在台南火车站附近买了这本原版书,折合人民币27元。这是值得的,因为对于一个20岁的男孩来说,她启发了他。
●玻璃鳗,我的偶像。。。。。。。。。
●这书写于千年交替的1999年。说实话这种战斗檄文看着真心累,包括她的成名作《野火集》还有几本jin书。她还是适合写写人情冷暖的“鸡汤”散文,我很受用。但有句话确实“21世纪的中国人还和19世纪的中国人一样在做同一件事。”
《百年思索》读后感(一):稀有的书
这本书我花了很多精力得到,托人在香港买到的是繁体版的。
看起来有些吃力,因为在大陆不发行,所以没有简体版。
百年思索,是她对于这个是世界的想法和她的改变。
她的世界观已不是当年那个义无反顾写《野火集》的小女人。
《百年思索》读后感(二):对中国社会的忧心
因为有政治冷感的毛病,向来甚少读龙应台的文章,这是第一次读她的书。老实说,我只是把整本书扫瞄一次,没有深入阅读,因此不能写合格的评论。
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我开始欣赏作者的广阔视野和理性批判力。她的文字功能很好,写政治的议题不沉闷。
扫瞄全书後,我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中国社会的忧心。如她所言,政治不是社会问题的唯一因素,但在过去人民所处身的时代中,政治的确影响甚大。
《百年思索》读后感(三):更清楚、真实的龙应台
这本书能从川大图书馆里借到,已经很令人诧异了,毕竟是台湾的原版书,而且其中许许多多正常情况下不该有的文字都予以保留,这种原版引进,相信还是要承担一定风险的。
其次,书的排版很奇怪:先是所有页面上要从上往下,古书一样需要读者一边看一边做“点头”状;此外书是从后往前翻,封面即封底,从右往左翻;其三是繁体字。三个因素叠加起来,再加上年底无尽繁忙的工作,这本书耗去了20多天的时间,整个过程可谓吃力。
今天完成的靠后一部分,留下的印象比较深刻,似乎她也是一个环保主义者,骑单车沿着莱茵河一路向上,两周三百公里的旅程,许多的想法顺着笔尖流泻而出,这种顺畅和思考,确实有大家之风。
===========书中一部分摘抄如下=============
300:
她维持一个信念:“人的价值凌驾一切。在任何政治斗争、权力纠缠里,你,要看见有血有肉有尊严的个人。为了这个信念,她用心的让文章持续地在大陆发表。她不谈政治,只谈文化;她不给既定结论,只给思维方式;她不在乎立场的宣示,只在乎观念的建立。有些时候,她不得不委曲求全,但是她乐观的想:只要人的理性思维多一分,相互摧残的可能就少一分。”
对那脆弱的人的关怀,是她的全部信仰核心。她不在乎任何帽子,来自或左或右任何方向的帽子。
========================================
大概这段话,就印证了龙应台书籍的阅读价值,尤其对于身处大陆的我们来说。
《百年思索》读后感(四):一个文化人的修养
没想到还能在图书馆借到这种台湾出版的竖版繁体字的书。最初是打算去借《亲爱的安德烈》的,没找到,随手拿了一本《百年思索》。
翻开的序就给了我深深的震撼——《在迷宫中仰望星斗》。我花了一个晚上才看完这个不足一万字的演讲稿,深深的感到了自己的鄙陋。从未有过这么强烈的欲望想认真学习历史、文学和哲学。留下一个备份时意外发现我的文件夹中还有一篇龙应台的文章,叫《为什么要读文史哲》,打开一看就是这篇演讲稿。原来我曾经看过,但是为什么我记不起来了。这次阅读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是我记忆中从来没有感受过的。是我忘了过去的事,还是这次有了新的体会?看记录上一次见到这篇演讲稿是2、3年前,这2、3年我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所以这次阅读才带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但是看完序言到现在都近2个月了,我才刚把这本书看完,当初信誓旦旦说着每个月至少阅读一本经典,也只是一时的豪言壮语。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告诉了我一个看世界的不同的视角。无论是文化方面还是其他方面。一个人存在世界上,很重要的一点是得有自己的思想,不是指学校应试教育灌输给我们的思想,而是通过自己逐步了解世界认识世界形成的属于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想形成自己的三观,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只有见识的多了,才能辨别真假,才能从多个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
虽然我对于本书后半部分偏政治的文章中的观点不是很赞同,觉得略微有点崇拜德国,鄙视大陆的感觉,但是这是由于我与作者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不同导致的,不存在对错,文化和观点上的差异都值得尊重,尊重不一定得接受。
这本书中的反思告诉我要一个包容的心态看待世间的差异。正如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对待事物我要以一个开放的态度去了解,了解清楚了再做决定要不要接受。一开始就以一种抗拒的姿态将其拒之门外,吃亏的只能是自己。
看完最后的《迷阳,是荆棘》,发现这本书应该是出版在她出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前夕。虽然她对台湾有点不满但是她依然对故乡充满热爱,愿意为理想中的家乡做出自己的努力。
希望有一天我能理直气壮得说我是一个文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