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01 00:05: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精选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是一本由[日] 大井隆弘 / [日]市川纮司 / [日] 吉本宪生 / 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1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一):此生此夜不常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相比光影或典籍,建筑好像是于沉默中放歌,于无声处起舞。 不同于书籍史册的记录,也异于唱念做打的演绎。唯有建筑,是无声胜有声的。 唯有建筑。 它们伫立天地间。或呢喃细语,或慷慨激昂,或抑扬顿挫,或婉转悠扬。于是你在那砖瓦间看到了百年光阴,你在那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处窥到千年一叹,历史与往昔,过去与故人,好似皆流转于建筑群间。 《世界建筑师解剖图鉴》这本书解读了从古埃及到当代在建筑史上颇负盛名的建筑师,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经历、思想、代表建筑。 这本书按照时代划分,分为“古代至中世的建筑师”“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17世纪的建筑师”“18世纪至19世纪前半叶的建筑师”“19世纪后半页至20世纪的建筑师”“20世纪的建筑师”“20 世纪—21 世纪的建筑师”等七个部分。 区别于别的同类书里的真实照片或几何图形的插图形式,《世界建筑师解剖图鉴》以手绘插图形式,为经典建筑留下别致的剪影。翻开它,便在它的带领下轻易就跨越了时光的隔阂,开启了对世界上各个知名建筑的风貌的探访。 恢宏的建筑承载了伟人的历史,却也寄托了光阴里的细枝末节。这本书也介绍给了我们建筑之外的故事,我们看到了建筑师的生平中,也得知了那些被挖掘出的可能并不足为外人道的轶事,由此体会到了辉煌背后的人生甘苦,产生或深或浅的共情。 全书以时间为轴,依次介绍了历史长河中跋涉千载光阴而停驻在世间的建筑。从中世纪的建筑,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再跨越到17、18、19、20及至现今的21世纪的建筑及其建筑师们,一个个人物浮现出来,一个个建筑现身天地,一个个故事渐次流转…… 建筑何其多,建筑的作用又何其广阔。广义上讲,它指人工建筑而成的资产,包括房屋和构建物两大类。而其中房屋是指供人居住、工作、学习、生产、经营、娱乐、储藏物品以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的工程建筑。与建筑物有区别的是构筑物,构建物指房屋以外的工程建筑,如围墙、道路、水坝、水井、隧道、水塔、桥梁和烟囱等。古往今来,建筑师设计建筑时首要考虑的三要素即为安全,实用和美观,我们折服于建筑之美,安适于建筑的实用,怡然于建筑的安全。 屋宇给人以庇护,庙堂给人以信仰,楼台登高望远,长亭送别当归…… 岁月无语,唯石能言。 落花流水忽西东,人去楼空。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二):人与建筑

人类自打生活在地球上,就开始了建筑的历程。按照现在人们的观点,基于科学的论证,原始时代,人们只能因陋就简,在现成的洞穴里居住。这还说不上是建筑,因为是天然的。可是随着人的进化,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的能力得到更大提升,人的智力得到更多开发,那么制造工具、开始建筑也就自然而然出现。科学能力是随着人的智慧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它们相辅相成。

从因陋就简的洞穴开始,然后是半地穴性质的地窨子,最后到完全地面建筑的独立茅草屋,以至于后来的砖石木材建筑,一点点的发展进步,人类的建筑水平和审美要求稳步提升,最后因了文化和社会风俗的不同,科技水平发展的不同,世界上呈现了各种精美的历史建筑物。有的精美,有的宏大,有的奇险,种种不同,色彩斑斓,令人惊艳,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和文明的见证。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精彩纷呈地呈现了人类历史上所出现过的、还存在的或已经消失的各种文明类型下产生的伟大建筑。这些建筑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四五千年之前的大金字塔,古希腊的各类神庙,还有依次下来的17、18、19、20、21世纪的各种有名的建筑物。到了现代,这种建筑依然在不断出现,代表着它所出现时代的的文明高峰和成就,例如埃菲尔铁塔和卢浮宫玻璃金字塔等。

建筑离不开人的设计和辛勤劳动,伟大的建筑自然出于伟大的建筑设计师之手。在某种程度上说,没有建筑师,也就没有建筑。建筑师是建筑之母。溯源历史可以发现,除了早期的失去记载的的建筑物没有建筑师之名,后来的任何伟大建筑都留下了建筑师的辛勤设计的记录和痕迹。越是精美、奇妙,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物,建筑设计师倾注的智慧和精力越多,某些建筑物一旦建成,就成为了建筑师的终生代表作品。

所以,建筑物的历史也就是建筑师的历史,就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和见证。本书在精心罗列出人类发展历程中各个时代的建筑师的同时,把他所设计的建筑物也同时展示。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可以一眼审视建筑师的个人信息,也可以看到他设计的代表性建筑物的特点和成就。既有故事,又有科学知普及,可以说是一部极简的西方建筑史。然而,窥一斑而知全豹,此书见微知著,令人耳目一新。

有人曾经说过,人类的历史其实是建筑的历史。此话如果从专业角度来看未必,可能有些偏颇。但是所说也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从简单到繁复,从实用到艺术,从单一的用途到审美的标志物等的多方面要求,说建筑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也很对。那么,读一读这本《世界建筑大师图鉴》就很有意义,各个年龄段和各种文化层次的人都可以阅读。正所谓浅者见其浅,深者见其深,老少咸宜了。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三):从遮风挡雨到富丽堂皇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不同于音乐的流动。建筑一旦形成,除却发生不可抗力,其形状是不易改变的。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有幸欣赏到不同年代的建筑艺术,梳理巴洛克风格、新古典主义、现代主义等流派,不仅是一项辛苦的劳作,更是无穷思想的升华。

读图时代,我们对于文字的感觉是疏远了。如果不是专业性很强的著作,我们习惯于在茶余饭后看一些优美的图画,沉淀一天或悲伤或喜悦的情绪。《世界建筑大师图鉴》灰暗色的封面不高调、不奢华,但有内涵、有品味。 与通常的建筑类科普书籍形成鲜明对比的,《世界建筑大师图鉴》对于建筑风格的描绘抛弃了影像资料,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自信,凭借手绘就能把握结构、分寸、比例,让读者忽略内在的物理架构以便于发现外显的艺术特征。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建筑家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建筑作为大型艺术表现,从来不是为了少数人服务的,而是赋予了公众意义,正如教育、医疗一般,其外向性的特征,让建筑家绞尽脑汁、食寝难安。 越是早期的建筑物,越容易成为后世模仿与超越的对象。在西方艺术史中,读者无法回避的就是希腊与罗马。虽然基于生产力(技术)需要这么做,但是随着新工艺、新材料的出现,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即使推陈出新,但也无法忘记为什么出发以及从哪儿出发。 无庸讳言,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曾经树立过,也倒塌过各式各样的建筑物,真正能够保留下来的,一则是得到了自然的无尽偏爱,一则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审美。作为历史的过客,我们对于明月发出的感叹——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同样适用于人类对于建筑艺术的执着与追寻。

建筑最初的意义无非是遮风挡雨,当原始人从山洞里走了出来,就发现在生存与发展中有了栖身场所是必需的。然而,建筑又是FENG满的,而非单薄了。随着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和深刻化,建筑承载了文明的符号,于是在好用、实用、能用的价值取向之外增添了更多的生命含义。从古希腊的建筑演变中,我们分明感受到神庙的构筑,拓宽的不仅仅是方法论(大而不倒),更多的是世界观(有容乃大)。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四):西方建筑大师群像及建筑简史

  近期几乎各个群里都流传过吐槽某个建筑的帖子,那就是新建成的广州融创剧院。这个剧院的设计来自英国SCA建筑事务所,其灵感来自于画家张鸿飞的《百鸟图》。虽然听上去中西合璧很有创意,但是出来的效果却被大众吐槽为“一床大花被”。一幅画画得不好可以毁掉,一篇文章写得不好可以重新写过,但是一幢费时费力又费钱的建筑一旦成就起来就要停留在人们的视线里几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差的建筑成为笑柄,好的建筑却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地标。建筑,的确是一门深奥又重要的艺术。

  这本《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虽然只有不到200页的体量,但是却为读者打造了一条从古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近现代建筑的西方建筑史长河,其中数十位著名建筑师犹如这长河里闪耀光芒的珍珠。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各位建筑大师的生平和思想,更能够把握建筑风格的发展和嬗变。其中还配有建筑大师和代表建筑作品的手绘插图,使得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本书第一部分从中世纪建筑讲起,其代表当然是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建筑,以及后期各种罗马式和法国式的教堂。这种古典主义的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各种柱式的使用。第二部分来到文艺复兴时期,这个时期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意大利建筑师伯鲁涅列斯基提出的透视法,以及全盛时期之后发展出的矫饰主义。对装饰的热爱被第三部分提到的17世纪建筑师发扬光大,从而又诞生了巴洛克风格及洛可可风格的华丽精致建筑,例如贝尼尼的圣彼得大教堂,以及他的徒弟艾尔拉赫设计的美泉宫等。但是正所谓“物极必反”,到了第四部分提到的18世纪和19世纪前半叶,建筑领域开始批判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新古典主义诞生。以18世纪法国建筑师勒杜为代表的新古典主义潮流建筑师提倡重新重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他尤其偏爱单纯的几何图形。之后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钢铁和玻璃等新建筑材料,建筑师们也开始尝试将建筑与神话之间的关系逐渐拉远,而将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逐渐拉近。在第五部分的19世纪后半叶,建筑师韦伯提出“生活和艺术相融”的理念,人们越来越关注建筑的实用性和功能性。美国建筑师沙利文提出“Form ever follows function”,即形式追随功能。奥地利建筑师路斯也提出“Ornament und Verbrechen”(装饰即罪恶)这样的说法。然而到了第六部分的二十世纪,随着格罗皮乌斯创立包豪斯艺术学校,建筑成为国际性的话题,建筑的风格也不再单一,现代建筑追求的是一种复合性。其中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让人印象尤其深刻,它秉承了贝聿铭一贯的几何学图形加细节创造的风格,营造出了独特的现代建筑美学。

  最后一部分讲述的是仍然活跃在建筑界的建筑大师们。他们利用现代化智能手段创造着更多的使人眼前一亮的建筑。比如像水鬼蕉一般直插云霄的迪拜大厦,但是也有像央视大裤衩那样让人摸不着头脑的作品。 最后指出一个错误,书中第104页写道,建筑师密斯在1913年从格罗皮乌斯的手中接过包豪斯学校。但是包豪斯学校是后者在1919年创立的,这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这个1913年应该是1930年,恐怕是翻译的错误?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五):全方位了解建筑大师和他们的代表作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跨越时光隔阂,带读者去认识古往今来的建筑大师。

这本书按时间顺序依次介绍建筑,以及那些闻名遐迩的建筑大师们。书从古代西方说起,经过文艺复兴时期、到17、18、19世纪,再来到近现代的20、21世纪。每个时期都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以及他们的代表作。书名既为“图鉴”,它秉承着“图鉴”该有的风格。

图文对应,图为主导,文字对图进行解说。不过,它不是大部头的图鉴,而是一本便于携带、便于翻阅的轻型式图鉴。舍弃那些高深莫测,将听起来晦涩难懂的建筑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给广大读者。

读过书以后,对经常耳闻的古罗马建筑、拜占庭建筑、罗马式建筑、哥特式建筑,它们各自的风格有了比较明显的区别。以往只是知道它们,但是提到它们的区别却是一头雾水。书里说明得很清楚,古罗马建筑的特点是使用混凝土,采用拱券、穹顶和装饰性很强的壁柱、以及多元的建筑样式。拜占庭建筑,让我记住了圆形穹顶。罗马式建筑,像个坚固的堡垒或要塞。哥特式建筑的典型特征是尖状拱。

书里解释得很明白,也列举了每种建筑风格的代表建筑。包括它们的设计者,时间,位于地点,都作了标注。

接下来的时代细讲建筑大师,毕竟这书名是《世界建筑大师图鉴》,所以,回归主题是讲建筑大师们。依然有人物介绍,还有大师们的代表作品展示。从人物简介里,能一眼看到他们的生平。从他们的故事里,会知道他们与同时期建筑师之间的交集以及他们设计这些建筑的背景故事。

通读这些建筑大师们的故事,会发现他们一个个都是全才型的。设计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伯鲁涅列斯基本来是金银工艺品匠师和雕刻师,谁会想到他参加了圣母百花大教堂的设计竞赛并胜出后,就转型成了建筑师。按理,他不是科班出身,却在建筑这个行业里夺得头魁,让原本科班出身的其他参赛建筑师们颜面何存呐?除此,他还设计了圣灵大教堂,很多游者说这也是一生要去一次的地方。

出生于15世纪意大利的米开朗基罗更是神级的艺术家。他活跃于雕刻、绘画、建筑等各个领域,他的建筑代表作有圣彼得大教堂、卡比托利欧广场、美第奇劳伦齐阿纳图书馆等。从书中可以了解到圣彼得大教堂本来不是米开朗基罗任首席建筑师的,他是后来接手的,他接手后,采用了高耸的圆柱形建筑与带有尖塔的圆顶。

众多赫赫有名的建筑大师,不过,我最想读的还是华裔建筑大师贝聿铭。在这部西方建筑史中,他是唯一能看到的华人面孔。去过他的封山之作——苏州博物馆(也有人说他的封山之作是伊斯兰艺术博物馆),被他的设计风格所震撼。那分明一幅中国水墨山水画,但是又从古色古香里,感受到现代化的设计感。无论是博物馆本体建筑的外形,还是空间的安排,都将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起来。书中称他是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他活了102岁,在东西方都能看到他的建筑作品。

一位位建筑大师,虽然对他们的生平介绍只字片言,但是却分明能看出每一位大师坚韧的成长,正是因为他们不言弃、不放弃,才能书写传奇,才会有一个个杰出的建筑流传于世。时至今日,那些伟大的建筑,依然在影响着世人。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世界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