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30 02:47: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摘抄

  《家庭会伤人》是一本由[美] 约翰·布雷萧(John著作,蓝天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3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庭会伤人》精选点评:

  ●非常值得一讀的書!

  ●这是一本关于身心灵的好书。

  ●高三看的

  ●“生命本就是一个从依赖环境到仰赖自己的过程,婚姻关系需要两个长大成熟的大人,而长大成熟意味着能够脚踏实地地以及独立自主地去生活和面对社会。”

  ●自我重生之路。这个标题比什么都重要。但是怎么走,他没指出路。当然指出了也没人会信,因为我们心底深切地知道,一切都靠自己站起来。

  ●勇敢正视,重获新生。

  ●不错

  ●家庭对于自我的塑造和成长有着最大的影响力,但完美的家庭几乎是不存在的,如何消弭不合格的父母造成的家庭伤害对多数人来讲是成熟阶段的必修课。

  ●也是朋友推荐的书,有些内容会让你重新认知,比如遗弃:”这里所谓的遗弃是指,包括剥夺孩子健康的自恋需求以及长久被忽略的依赖需求,还包括身体及感情上的虐待,和不得不卷入父母的冲突,甚至为了家庭系统而牺牲自己的成长,等等经验。“还有如何学会爱自己等,内容不再一一列举了,总体真的不错。

  ●这本书值得反复读。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一):家庭会伤人

  尽管每对父母都是本着对孩子好的初衷,可是方法和过程让他们不懂得去做,也许在他们还不懂得为人父母的时候就已经为人父母,而他们亦不懂如何让自己的孩子避免他们曾经从各自家庭所带来的阴影。那些不与外人所知的隐秘的心灵伤害和阴影,也许做父母的永远不会知道。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二):评论家庭会伤人

  偶然的机会看了网上的推荐,从超星上下载了下来读了两天。

  刚刚翻开书页两章就被内容吸引了,从作者的叙述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感。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也并不能完全解决我心理的困难,但这确实是一本好书。

  很想买一本,但是在书店一直看不到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三):笔记

  我们使用表达过去世界的语言来掌握今日世界的意义。过去的生活,看似更为接近我们的本性,但其原因只是:过去的生活,更为接近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罢了。

  自我贬低是一种灵魂之病,是一种内心的伤痛,把我们与别人隔离开来。它是灵魂的杀手,一旦人的自贬已经内化成功,生命便会渐渐被一种心理上的麻木凌迟处死。自贬不同于健康的羞愧,健康的羞愧是“我做错了”,而自贬是“我是个有问题的人”。父母用各种遗弃的方式来控制孩子,而孩子从中学到的只能是自贬。

  当我们被虐待时,我们就会用自我防卫来保护自己,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本能,例如,压抑自己的感觉,否认问题的存在,转移愤怒到其他事物或者朋友身上,幻想被爱,让自己麻木冷漠而不再有任何感觉。而某些强迫性行为就会成为改变情绪的工具,比如过度工作,强迫性思考,都能转移情绪。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四):重新理解了家

  读这本书,源于最近处理和父母的关系,发现了很多让我无奈无力解决的。他们对我期望很高又害怕我受到挫折,他们处处为我细想却又不相信我处理事情的能力,他们渴望亲密却没法接纳我真实的感受和想法。这种压力和困惑一种困扰着我。

  读这本书的时候有几个章节我落泪了。因为唤起了我童年的某些回忆。只要有考试没有考到90分一定会在签名的时候被批评。这种批评时不时出现在饭桌上。做错了什么事情,过去了1个月依旧会被提起。讨论辩论题目会因为意见与父母向左被教育被批判。常被说大人说话小孩子不要插嘴,想解释或者辩解会被压抑。是的,爸爸妈妈,你们伤害了我。那个小小的我,那时常常问自己,你是一个坏小孩么,又惹爸爸妈妈不开心了。

  把这种真实的受伤的感觉写下来并不是要去憎恨自己的爸爸妈妈,相信他们绝非故意。而是让这种状况有所改变,能够更加幸福平和的生活下去。我意识到:

  1每一个成熟的人都应该有清楚的自我界线和良好的自我概念。每一个人应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父母对你发脾气的时候,不要归咎于自己了。你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要靠他们自己调节。这并不妨碍你去爱他们、支持他们。

  2就像全能政府是乌托邦,全能家庭、父母、自己也一样。所以不要限于完美主义了。因为没有比完美主义更让人绝望的了,他们所奉行的是一种理想而非显示。不允许错误的出现就不必感到羞愧,没法感知到自己的有限。所以不妨学学自嘲吧,这才是自信的表现吧。

  3一个人不会因为另一个人而完整,所以称自己的伴侣为另一半是不确切的。接受别人与自己不同的能力是基于个人的独立程度,两个独立的人才能够悦纳异己。生命的活力是由内在唤起的,一个人真实的感受、想法被接纳,会对人对己都有信任感,生命会因此丰盈生动。而只存在好我,不允许坏我,情感会变得麻木。所以,乘着还单身,让自己变得完整吧。勉励自己做完整自足的父母。

  希望早日能达到萨提尔女士所谓的自由状态:

  1有自由去听和看此时此刻发生的事,而非只能听和看过去未来或者“应该”的事物。

  2有自由去思考自己所想的,而不是应该怎么想。

  3有自由去感觉自己真正的感受,而不是应该的感受。

  4有自由去渴望以及选择自己想要的,而不是应该要的。

  5有自由去幻想自己想要达成的目标,而非永远扮演安全而固定的角色。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五):让你觉醒,却又让你无力控制

  本来可以是力荐的,因为这本书真的算是很不错了。

  其实我是偶然翻到的,起初看名字,不觉新鲜也没有多少欲望要认真看。或许说,确实很多人当时也不在对自我有所困惑的时期,对所谓的“自我重生”这样的字眼当然不感冒,也唤不起惊觉兴趣。我也一样,这样类型的书我大概已经看了好多了。再看也不过是让道理们又一遍侵淫我早已麻木的脑袋。

  可这本书说来也算是不同的。完全读过之后,我才有所意识到,它里面的基础原理是建立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不过作者并没有直接让我感觉他在引用已知结论说教。其实说来,心理学上的东西往往是殊途同归的,作者在书中不过是把“本我”解释为了“内心中的小孩”,“自我”描述成“与环境相称的成人”,“超我”大概要算成“父母在内心遗存的形象”,我感觉大体就是这样的。

  如果是要我简单重复下书的内容的话,我会觉得有几点很重要:

  1.也许你年龄已经不小了,但可能因为你年幼的时候遭到“遗弃”,小孩子时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曾遭遇过暴力和虐待,这些所有被作为称为“毒性教条”的伤害,在你年幼的时候却又不能意识到事故发生的根由,更不会懂得以此批评父母,因为缺乏安全感就只会“自贬”,同时不断理想化父母,以此来获得一种继续依赖父母的可能。正是如此,你带着一个内心种种未被满足的孩子形象长大了,缺乏完整的自我界限,习惯“自贬”,无法脱离“相互依存”导致你情绪压抑、麻木,毒性教条下只能通过强迫的行为,或者寻求对某些物品或行为的上瘾来刺激感知,证明自己的存在。

  2.毒性教条会随着家庭传递,事实上问题并不只是个人的,而是整个家庭呈现出的病态。我们年幼的时候,没有自我意识之前,都是以父母为自己的镜面的,他们给我们的回馈将影响我们自我的形成,这就如同成熟后依旧通过真实的镜面来熟悉记忆自己一样。而早期自我的缺陷却又必须通过离开家庭,终结在家庭中扮演僵硬形象来改变,当不再控制自己的情绪表达和行为后,我们才能接受以往“自贬”带来的愧疚感,接纳真实的自己,而不再是根据环境的要求不断塑造假我。

  3.作者在后三章写了自我重生的康复过程。我觉得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原因之一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他的学者身份。三个阶段,自我接纳,重新满足幼年内心缺陷,直到超越自我达到真我:我们的快乐只会来自我们的内心,不再是依赖外界的反馈。

  说实话,如果你一直连续的读这本书的话,你会比较容易的被作者带入他的叙述逻辑和理论氛围,通过他的讲述你会开始慢慢反思自己的过去,并将会意识到很多以往未曾在意的东西,甚至会开始极其震撼。

  我想这样是有帮助的。

  如果你是隔开时间来看,你会发现他的心理学理论也会有突兀距离的概念隔阂,也会很容易因不能理解作者所谓的“自我”、“真我”的含义而感觉无聊乏味,觉得似乎这又是飘渺的说教。

  我想这个可能的原因是,我在连续阅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接受了作者笔下论述的概念,这些都是符合他理论的逻辑体系的,是让你接受他理论的基石。可如果你在冷静的时候又有了自己对自我的思考,你也许就会脱离作者的“概念范畴”,这样会保持你对他的叙述保持距离。

  我认为,书直接给我的感觉好似“自我重生”以及“自我缺失”,甚至是“超越自我”是那么的清晰简单。其实远不是这样的,只能说书本的叙述让我们处在一个安静的场所中简单化了对问题的思考。

  不过,这样的模式分析始终是有帮助的。

  最后,这本书还是很有价值的,因为他的理论观点还是有根基的,是大多是人研究所得的共同结论,也更因加入了作者自己的经历想法,显得更加可信。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家庭会伤人》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