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1940-1962》是一本由师永刚 / 刘琼雄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雷锋1940-1962》精选点评:
●三联就是三联。他们编的书就是不一样。
●试图用今天对“时髦”的理解再诠释60年代的红色典型。有些别扭的诚意。60年代的ps,强大!
●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时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1.革命说明书第一本,看师永刚的书总是很轻松,因为图片文字一半一半,总得来说不虚美不隐恶,因为还原真实其实也就是拉下神龛的过程了,但看得出,笔下文字还是有诸多隐忍的成分在里面,或许题材还是有些许敏感了吧。
●把雷锋视作一个普通人,来审视他的一生,会发现他和我们在感情上近了许多,并不总是高高在上的精神偶像,常常是手可触摸的真实存在。
●雷锋是不能和那个年代的政治背景相剥离的。虽然他真实存在过,但为了宣传需要,肯定有夸大的成分。感觉宣传雷锋精神的力度在慢慢变弱,难道是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不再需要了吗?
●22年的生命,过度阐述的符号
●喜欢看师永刚的书
●雷鋒很潮,他本身是不會out的,但學習雷鋒是會out的。
●比想象中好,比较客观全面的写了雷锋生平的事以及被广大宣传的前因后果,涨知识了。
《雷锋1940-1962》读后感(一):向雷锋同志学习
雷锋,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时尚风云人士,中国有史以来被包装和推广得最成功的青春偶像。他特立独行,却又谙熟时代脉搏,所作所为,均是那个时代至潮之事。其文风更是影响了一代青少年的课堂作文,引导了扶老奶奶过马路题材类型的诞生。善于日记写作,出生在今日,便会像Acosta 那样成为博客红人。
向雷锋同志学习,做先锋青年。
《雷锋1940-1962》读后感(二):青春之歌
一口气看完这本书,深深地被雷锋的个人魅力感染。作者很客观地记载了雷锋22年的生命历程,当然字里行间透露着对这位英雄人物的敬爱之情。
撇开政治上的宣传不说,实实再在打动我的是从雷锋身上散发出来的青春气息。我在一页的空白处写下:青春=年轻+执著+有爱。以前同学间常常自嘲的一句话叫——青春被浪费在青春里,或许就是因为三样里面缺少了那么一两样吧。
雷锋给我们树立的榜样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做好事,但是,或许对于当下的我们来说,如果做好事仅仅是为了学习雷锋,那真是做的一点意义也没有了。雷锋是个顺应时代潮流的人,但并不是一个顺大流的人。他有自己的价值判断,爱憎分明,立场坚定,认准的事情就一定会坚持。他乐善好施,其中不否定有争取荣誉的成分,然而,大部分还是来自他纯真有爱的本性。在“整风”运动中,雷锋并没有盲目去打击自己的上级,而是正义地捍卫自己心中的好人。
这就是雷锋,年轻、热情、活泼,而且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雷锋1940-1962》读后感(三):给我一个真实的偶像
雷锋这个名字,从我们不懂事的时候,就开始灌输进我们的耳朵。第一次对雷锋有记忆,是在连江一中边的一所幼儿园。现在想来,那所似乎设在一个类似于祠堂的老式大屋里的幼儿园,应该就是现在所说的民办幼儿园了。就是在那里,有一位当时看起来很老的老太太老师,给包括我在内的一批小孩子们第一次讲述了雷锋的故事。但是,从幼儿园一直到念大学的时候,每年学校都有搞学雷锋活动,给我带来的印象就是做做好事罢了,有道是:雷锋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后来在当了老师之后,指导学生学雷锋时,也没有真正发现该怎样把雷锋学好,其实主要的问题就是,长期以来我得到的雷锋印象是不完整的,是神而非人,神,无法效仿,而人,更好接近。
三联书店出版的这本《雷锋:1940-1962》给了我一个完整的雷锋。他好强,他爱漂亮,他甚至有点狡狤。但是,他具有高尚的人格。雷锋个人的人格魁力是他进步的动力。还有就是他对党、对人民的纯朴的感情。这些,哪来和现代人相比,确实会令许许多多人不可思议,但也就是这样,他才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偶像,成为中国人精神的一部分。
在雷锋形象被树立和代代传扬的过程中,政府的宣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这本《雷锋:1940-1962》给了我们一个理性的雷锋。其实,从阅读中,也可以反思政府的宣传自始自终存在着过度的缺陷,要真正学好雷锋,就有必要避免神化雷锋,还人们一个真实的雷锋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雷锋精神实质的认识已经在逐步科学化,还原雷锋的真实形象给每一个人,这符合当代人的特征。这也是社会和政治进步的表现。当我们越觉得雷锋和自己一样是一个平凡的人,越觉得雷锋的生活离自己不远,其实应该就可以越说明雷锋精神还具有真正的生命力。
《雷锋1940-1962》读后感(四):学习雷锋好榜样
活在天朝,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思想扭曲了,比如最近看的一本书《雷锋1940-1962》。
当我越长越大,我就越发讨厌有关XX党有关思想教育的东西,虚伪浮夸的洗脑教育,对“雷锋精神”的宣传就是一个记好的例子。这位在中国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好人战士,每年的三月份都被全国哗啦啦地唱响一遍。歌声嘹亮,但歌词却是断章取义的。
从小到大,我只知道雷锋是做好事的专业户。重重复复的宣传已经让人心生厌倦,实质上这种宣传现在所起的作用也应该重新被考量。问题就在于为什么把一个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正面青年宣传得这么死板。
《雷锋1940-1962》这本书是三联书店出版的,它的特色是结集大量的图片素材和现在版面元素,把雷锋一生的故事展现出来,不侧重政治宣传上的做好事,而是一个积极青年的奋斗历程。看完全书,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张照片中的雷锋都是笑容可掬的。当然有不少是为配合宣传摆拍的,但我认为我们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是否摆拍上。首先是要考虑当时的摄影水平,其次,人们之所以热烈地纠结在摆拍问题上,很大部分原因是不了解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个阅读者,我不觉得摆拍会影响雷锋形象,只能说他真的是个专业模特。
积极上进比做好事不留名更能代表雷锋。他的奋斗进取、锲而不舍,目标之坚定、精神之饱满是我不能理解和为之折服的。一方面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状态在我们今人看来已有点无稽了,因此无法真正地理解他们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与时下的青年人相比,雷锋的奋斗称得上是到了达人的程度。当中,有些行为是投机取巧,巴结领导,功利主义,但最后都能达到目的。雷锋的一生是没有放弃这个词的,无论在哪个时代看来都是一个传奇。比起现在的青年企业家,雷锋的成功更有看头。
所以,与其每年都扶老奶奶过马路,不如将雷锋塑造为时代的潮人?而事实上他就是那个时代的潮人,穿皮衣、蓄刘海、衣领外翻……这些都是当时标新立异的举动。当我们痛骂多少后非主流,其实雷锋就是当时的非主流。但这不影响人格魅力,当时的人都将其理解为可爱,时代新风貌;而现在社会对非主流的形容永远都是“脑残”。
雷锋真正应该被人学习的品质没有在社会上释放,或者说宣传“雷锋精神”的重点一直有限制。至少作为一个迷惘青年的我会被雷锋的奋斗精神感动。
《雷锋1940-1962》读后感(五):我整理的雷锋简历
注:此简历剔除了没有证据支持的部分
1940年12月18日 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成为孤儿。
1950年9月至1956年7月 在望城县龙回乡,清水塘,荷叶坝小学读书
1956年7月高小毕业主动要求回到农村基层,在生产队当了三个月秋征助理员,后调到安庆乡政府当通讯员,调他的人是当初送他去读书的彭德茂乡长
1956年11月由于县委组织部干事黄菊芳的推荐,进入望城县委机关做办事员(黄本来不认识雷锋,是偶然去乡里办事时与雷锋聊天,雷锋给她看了自己写的一本苦难家史,题为:苦难的家史,我的理想。第二天雷锋找到黄,表达了自己想早点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请求黄为他推荐)
1957年2月加入共青团,业余时间参加了文化补习学校完成了初中学业
1957年11月积极要求参加治沩工程,被安排作赵阳城总指挥的通讯员
1958年2月,由于积极捐款买拖拉机(20元)和平时的一贯表现,被派去团山湖国营农场学习驾驶拖拉机。开拖拉机这件大事让雷锋上报了。
1958年8月农场撤销雷锋随调到五星人民公社当通讯员
1958年10月申请去鞍钢
1958年11月至1959年夏 在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期间雷锋三次被评为季度先进生产者,5次车间红旗手以及职工夜校优秀兼职语文教员,出席了鞍钢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
1959年夏至12月 参加鞍钢化工总厂弓长岭矿焦化厂的基本建设(期间是著名的抢运水泥事件)
1959年12月申请入伍。(在入伍这件事上,起了关键作用的是辽阳市武装部政委余新元,在身高不合格的情况下网开一面让雷锋到新兵营当“便衣通讯员”,同时出主意让雷锋获得一个宝贵的候补名额,雷锋是通过到余新元家里帮忙打扫卫生等打动了他;另一个人是接新兵的领导戴明章,与便衣通讯员雷锋的每日接触使他对雷锋的勤快印象深刻,在后来政审手续出问题的时候破例要求先带雷锋到部队。)
1960年1月至1962年8月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运输连
1960年7月,辽宁暴雨成灾,雷锋带病参加抗洪抢险奋战七天七夜,连里破例给一个入伍八个月的新兵记了三等功。
1960年8月部队收到2封表扬信,雷锋为了支援灾区向抚顺市望花区和平公社和中共辽阳市委分别捐款100元,同时还写了一封感人的信给辽阳市委。这两封信受到部队领导的高度重视,随即整理了雷锋的事迹上报下发,让雷锋在全团忆苦大会上做了报告,并于10月借调雷锋到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到东北各部队做报告,宣传干事张峻是随行摄影。
1960年9月,被授予“艰苦奋斗节约标兵”
1960年11月军区准备召开首届团代会指名雷锋为特邀代表并发言,团里火线批准雷锋入党
1960年11月前进报刊登了《毛主席的好战士》一文,用两个半版宣传雷锋事迹。署名的四个人中张峻是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助理员,佟希文和李健宇是新华社驻辽宁分社军事记者。这篇文章同时还发给了新华社,解放军报,辽宁日报等。
1960年12月1日,雷锋日记在《前进报》以一个版的篇幅发表
1961年2月,部队掀起学习雷锋的高潮
1961年5月雷锋被提为副班长,6月升为班长。
1962年8月15日 乔安山在连部练习驾驶时雷锋在旁指导,汽车挤断了旁边的一根柞木杆,打到雷锋左太阳穴导致颅骨骨折内出血,雷锋意外去世,年仅22岁。
1963年3月2日,《中国青年》出版五六期合集,同时刊发毛主席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1963年3月5日,新华社发通稿,号召全国人民向雷锋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