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是一本由汪朝光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5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精选点评:
●一个政权打败另一个政权,从来不单纯是战争,而是多重因素角力的结果,从多角度分析了共胜国败的原因,值得一看。
●就立论言,汪不如邓,就史料掌握言,邓不及汪
●标准的学术书籍,有些地方比较枯燥,但在东北接收和内战爆发上写的尤其精彩,大国利益角逐下的不断升级内战风险,现代想起来真是吊诡。
●前面几篇较为精彩,后面的时间太紧未能详读
●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有点枯燥,居然断断续续看完了
●有干货
●比较正规老传统的历史研究,对事件的来龙去脉考究仔细,但对问题缺乏更宏观的分析和见解。其中,一、二篇关于战和的演变以及东北争夺的较量比较让人印象深刻。GMD想大权独揽,权力欲太重,无视GD的联合政府提议,是根源。典型的搬起石头砸自己脚。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根本不支持蒋去消灭GD,对自己的实力也没清醒的认识。但话又说回来,即便是组成了联合政府,未来可能还会打起来。毕竟执政理念相差太大。主义是问题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啃了好几个月,材料详实,立场不偏不倚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读后感(一):作為大陸出版的書籍而言已是十分不錯
就國共內戰這段歷史而言,此書算得上是大陸出版的最好的一本了,雖然作者對於歷史事件的評判礙於身處大陸不得不隨主流(例如1946年制憲一事就依舊使用官方口徑),但就引用檔案既蘇聯影響這兩點還是使此書值得一讀(有不少檔案難以見到、蘇聯影響在以往大多都是一筆帶過),且詳實細膩十分值得一讀。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读后感(二):国民党失败的历史教训
1政治上不愿意放弃既有的权力和党义的教条,书中引用一个国民党老党员的话(大意如此),说如果放弃三民主义,如果把节制资本的理念抛弃退回到北洋时代的话,那个革命岂不是白革了,不是证明我们错了?三年开一次的所谓国民大会,由于国民党独裁根本起不到所谓制约权力的作用,不要说五权,哪怕在行政体系下搞个十权,也是无济于事。而国民党的民权思想近似儒家民本思想,贤君政治的改良版而已。 2经济上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国民党立国之本的民生主义本有所纰漏。强调大多垄断行业和资源包括土地都应该有政府垄断和控制,结果所谓的节制资本再抗战的形势发展下扩大了官僚资本的庞大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使得国民党在战后彻底丧失了改革的动力,接受大员混乱的贪污国家资产,国家控制的企业大大增加,官僚资本急剧庞大,结果造就了天怒人怨的结局。 3军事上国民党毫无张法,国民党对抗战胜利时间估计不足,所以所谓接受策略都是匆忙定制,根本没有具体细致的安排和措施,混乱不堪,应对不足。军事上缺乏长期的战略,拆东墙补西墙,有没有重点进攻的规划都大成问题(曾文正平定太平军,无论太平军如何在湖北进攻,湘军始终力攻安庆,不受太平军牵制),而
国民党军始终确定不了战略进攻重点,被解放军其他战场出击所打乱进攻步骤,结果进攻毫无张法,拆东墙补西墙,混乱不堪。 4外交上全面失败,国民党在东北问题上,既不能和苏联及时妥协,换取苏军对东北撤军问题的配合。又不能赢得美国的外交支持,而在美国压力下,又犹豫不决,不能决然行动,在不恰当的时刻又在美国压力下进行所谓军制改革,结果输了外援又丢了时机,被美国抛弃,可谓外交的大失败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读后感(三):国民党的失败给我党的借鉴
1政治上不愿意放弃既有的权力和党义的教条,书中引用一个国民党老党员的话(大意如此),说如果放弃三民主义和孙文思想,退回到北洋代议制议会政府,如果把节制资本的理念抛弃退回到北洋时代的自由资本主义的话,那个革命岂不是白革了,不是证明我们错了?但事实上国民党在台湾就走回了北洋代议民主制的老路,孙文那套东西根本是行不通的,三年开一次的所谓国民大会弄到最后和某党的人大会议其实是一个玩意,根本起不到所谓制约权力的作用,一党治政没有政治制约,不要说五权,哪怕在行政体系下搞个十权,也是无济于事的,国民党最终在时势下顺应潮流,放弃了三民主义和孙文教条,才最终达成了现在的民主体制。而国民党所谓的民权思想不过是儒家民本思想,贤君政治的改良版而已,是一个所谓好政府独裁体制下的革命群众的权力而已。
最近汪帅在深圳大举一些20年不大被提起的改革人物,胡总温相在不同场合谈起政体改革,又遭到剧烈的反映和冲击,这些事似乎又在酝酿说明着什么,前朝教训值得警惕
2经济上走向国家资本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这一切又和孙文思想有关,孙文的民生主义类似于现在大陆的权贵资本主义,强调大所数垄断行业和资源包括土地都应该有政府垄断和控制,所谓的节制资本结果扩大了官僚资本的庞大和权贵资本主义的形成,在孙文所谓民生(国家资本主义)的主观引导下,再加上抗日战争的客观形势,使得国民党在战后彻底丧失了改革的动力,接受大员混乱的贪污国家资产,国家控制的企业大大增加,官僚资本急剧庞大,结果造就了天怒人怨的结局,为中共所利用。在今天大规模的国进民退的大潮下,国民党的前车之鉴值得我们关注。
3军事上国民党毫无张法,国民党对抗战胜利时间估计不足,所以所谓接受策略都是匆忙定制,根本没有具体细致的安排和措施,混乱不堪,应对不足。军事上缺乏长期的战略,拆东墙补西墙,有没有重点进攻的规划都大成问题(曾文正平定长毛,无论长毛如何在湖北进攻,湘军始终力攻安庆,不受长毛牵制,终成大业,满洲山东为共军接受苏联援助的大基地,应为国军集结军队进攻中心关键地带,然国军始终被共军其他战场出击所打乱进攻步骤,结果进攻毫无张法,拆东墙补西墙,混乱不堪。
4外交上全面失败,国民党在东北问题上,既不能和苏联及时妥协(说难听点就是暂时出卖一些利益),换取苏军对满洲撤军问题的配合。又不能赢得美国的外交支持,而在美国压力下,又犹豫不决,不能决然行动,在不恰当的时刻又在美国压力下进行所谓军制改革,结果输了外援又丢了时机,被美国老板抛弃,可为外交的大失败,相反中共在旅大和满洲问题上对苏外交就灵活机动的多
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过多的阐述了国党部分而忽略了共党部分,比如说到还乡团的残忍问题,却忽略了中共在47年土改的过激情况,在农村乱杀地主和富农,造就一些小地主的仇恨和反扑,任何事情都是有因有果的,杨奎松的建国史研究一有关于土改的文章可以参考一下
《1945~1949: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读后感(四):国民党“失天下”的细节
以前读到1945到1949这三年的历史,总难免心有不明之处。国民党兵多将广,武器先进,统治区域大,更是当时的合法政府,对各种社会资源的控制能力理应远强于其对手共产党才是。可为何战端一起,打着打着就从全面进攻变成了全面防守,“飞机加大炮”被“小米加步枪”打得一败涂地,最后竟然丢了整个江山,不得不跑到弹丸小岛上去负隅呢?以往所受的历史教育自然说是“国民党反动派”倒行逆施,民心尽失,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吊民伐罪,作战英勇,自然是摧枯拉朽,将蒋家王朝彻底埋葬。这种说法,且不论其对错,但出自胜利一方而掺杂过多主观意向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得民心者得天下”虽也有其道理,但若以历史分析来论,难免大而无当,缺乏细节支撑。但是在两岸对峙,国共意识形态分裂严重的情形下,此段历史已成为政治之禁忌,要得知“细节”谈何容易。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两岸局势有所缓和,当年国民党的历史档案也得以解禁,而意识形态的纷争也已经淡化。这一切使我们有机会能够重新审视这段对中国命运颇为重要的历史的“细节”。
本书就是一部立足于“细节”的史学著作,作者以目前已公开的国民党会议纪要、党内文件及蒋介石日记等历史资料为依据,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抗日胜利后国共致力于“和平”的谈判阶段,到谈判破裂后的军事较量,一直叙述到大局已定后各方人士的抉择。期间重点并没有放在以往讨论较多的三大战役等战役战术层面,而是着重分析国民党在抗战后的政治、经济、党政、外交、军事等方面的政策和动向,而这正是以往着墨不多的部分。全书以叙述为主,杂以总结性的评论,在尊重客观,还原史实的基础上,给出自己的看法。虽说基于立场,百分百的客观未必做到,但至少书里称“国民政府”而不是“国民党反动派”,称“国共内战”而不是“解放战争”,比起以往的“政治为纲”,已经不错了。那么,在作者眼中,国民党缘何“失天下”?
首先必须肯定国民党在这场政争之中处于优势地位,然而正是这种优势让国民党看不清自己的真实处境。当其时,抗战胜利,民心思治,本不宜重启战端。可国民党在政治上独断专行,根本容不下其竞争对手;对战后物资的接受本是有利条件,可惜监管失当,贪腐横行,导致民心迅速失去;处理社会问题时,未能合理处理战后社会资源重新分配,反令党内官僚资本坐大;外交方面,优柔寡断,缺乏原则,履受轻侮;党政方面,派别林立,利益纠葛错综复杂,各人皆争取权利而不担责任,缺乏监督和问责机制,人事关系仍是决定因素;军事上过于强调正统,缺乏灵活手腕;经济上未能恢复生产,反而催生通货膨胀……
以此观之,则似乎国民党是步步皆错,满盘皆输。不是中共太强,而是国民党内部自我崩溃。但这诸多原因之中,到底什么才是关键呢?其实作者也已有指出,诸多原因,其实都是由一个因素引起,那就是对“权力”的过分执着。
与中共的分裂,表面上是意识形态理念上的分裂,但实质上却是国民党及蒋介石不容他人染指权力的心态作怪。“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身为政治强人的蒋介石,又岂容得下同为强人的毛泽东和中共?即使要在美国面前做出“民主”的表态,国民党对“其他党派”的开放政府也只是让其装点门面而已。既不能民主议政,割据一方更加不能容忍。蒋介石在抗战后连龙云都迫不及待动手剪除,何况势力更大的中共?正是因为一党独大,所以党员专横自大,缺乏与社会人士的沟通,导致统治根基日益薄弱。官员贪恋手中权力不肯放手,忙着攫取利益,导致党内官僚作风横行,腐败与官僚资本大行其道。因为无法接受中共,所以在民众反对声中仍然刚愎自用,诉诸武力。结果军费开支巨大,社会无力承担,空发纸币,经济怎能不坏?
这真叫一步错,步步错。越是贪恋权力,反而越是失去权力。到头来失了民心,也最终失了天下。正应了那句“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国民党口口声声要从“训政”变为“宪政”,可惜光打雷不下雨,凡事还是多仰仗“钧座”一人的威信。威权体制之下,“民主化”不过是个粉饰的口号而已。从这点看,国民党离“民主”还是天高路远。三年内战的结果是江山易主,可也不过是“一党训政”换成“一党专政”而已,如今再看,唯有苦笑。因此,说这一历史时期重要不假,但要说是个“重要转折”,那只能说你还没看懂历史了。对于今日之中国,能从这段历史中借鉴什么?很难说,但经验还是有的。那就是要让人放弃,哪怕部分放弃手中已有的权力,那真是千难万难。这一点,对当今中国又有什么启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