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0-12 16: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读后感大全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是一本由杨奎松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7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精选点评:

  ●革命 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历史 是每个新皇帝登基之后就要篡改的必然事实

  ●不联俄,不与中共合作,广东国民政府无力北伐,基层组织也不可能迅速发展起来。联俄,与中共合作,却导致了国民党的分裂。双方终究不是一路人。你问我是哪路人?我觉得先总理的看法比较中肯些。

  ●不错,历史的公平

  ●突然就明白了高中学的近现代史,原来国共两党根本不可能合作,共党的阶级革命性实在太强太强了。

  ●大量的会议文件、信件、纪要、半本老蒋日记。看到了所有人的变化过程。这本书其实是由信件、文件和日记,再加上作者的分析组成。

  ●转折细节不够充实呢

  ●20年代和36年的那段国共历史是最精彩的,这部分做了多维度读书笔记,写出非常好。抗战部分令偶很不满意

  ●我越来越觉得,对于历史,搞清史实细节比大而无当地空谈理论要重要得多。

  ●国共双方在合作之初就同床异梦,孙要策略性地利用共/产/党的组织形式与人才发展国民党,共/产/党要借国民党的声势实现其政治理想。孙对共/产/党的工具性定位与共/产/党对自身的意识形态的定位有巨大的差异,冲突的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而导火索就是国共双方都十分倚重的苏联与共产国际。从文化来看,中国文化中的天无二日思想传统必然导致国共合作之失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孙的政治能力与其威望明显成反比,国共合作的直接造成了国民党的分裂。就本书内容来说,我觉得沈志华教授主编的《中苏关系史纲》中杨奎松教授撰写的内容即可说明,且更为清晰简明。【长春市图书馆藏号:D69616 】

  ●客观中立,两党大佬们各俱个性。特别是国民党大佬开会大骂、痛哭、互殴真是好不热闹。。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读后感(一):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国共斗争史

  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与国共斗争史的论述。看来,至少到抗战前,说蒋介石是独裁者,错了。不是他不独裁,而是他实在没有机会,那时他还算不得国民党的老大。至于后来联共还是反共,也不可一概而论,领袖人物内心的权欲、境界和美苏的阴影,恐怕都是最重要的。至于历史的必然或者小民的力量,恐怕还是其次。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读后感(二):通过党国看共党

  对中共党史不是很感兴趣,原因是逆反心理,总觉得教条和千篇一律。

  国民党史倒是给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看我们党的发展历程,虽然是学术著作,不像历史故事这么顺畅,却有真实的历史气息吸引你慢慢去读,历时两个月的阅读,收获颇丰,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被作者对历史的态度和学术风格所感动。 值得推荐。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读后感(三):很好的一本关于近代史的著作

  杨奎松老师是目前大陆学界近代史研究KMT和蒋中正的权威之一,这本书以kmt与ccp恩怨纠葛为主线,描述了近代史上kmt的一幕幕铁血与诡情。喜欢近代史的尤其是近代ZZ历史的同学可以看一下,不过比较大部头,没有兴趣所致可能要看很久。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读后感(四):国民党和孙文就是吴三桂

  是谁把一个只有一百人不到的知识分子请摊档培育成一股拥有十万农工势力的庞大组织?是谁在广东建立了第一个苏联化模式党国体制的独裁专制政权?是谁以出卖蒙古为交易换取苏联支持武力统一中国?是谁率领赤化势力推翻了形式上虽然不完美,但至少还存在的民国政府?不是别人,正是国民党垃圾党的所谓伟大"国父"(其实应该说是党国之父)孙文,可说是现代版本的吴三桂,所以国民党的天下做不长,只能过渡过渡,国民党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早期的极端激进,破坏民初宪政,到处暗杀的黑帮手段,党内极端独裁专制.这一切都是中国走向极端的源头.见鬼去吧,国民党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读后感(五):大革命时期的国共关系转变最感兴趣

  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读了两年时间,第一次读只是把大革命前的篇章看了,那段是最感兴趣的,因为一直想搞明白国共分家的深层次原因,教科书中讲到是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右派叛变革命而导致的,总觉得还难以释疑。如果说蒋介石一直是伪装左派,然后才撕下面具,显得过于戏剧性,而脱离了历史的客观性。而且国民党内一大批自清末就“不负少年头”的革命者们为何后来会站在分共的立场上呢,这篇著作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第二次再读,除了重读大革命篇章,还仔细读了国共十年内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部分。作者抓住国共关系变化的重大事件,以此为线,把一些少见的史料罗列而出,还从中分析了关键人物的思想变化过程,群体态度演变等,令人感到所有的事件发展都是如此顺理成章,偶然因素可能起到大大推动的作用,而把舵者仍然是必然因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