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08-27 19:3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精选

  《1944-1948我的战争》是一本由黄耀武著作,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春风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32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10-4,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1944-1948我的战争》精选点评

  ●少有的新22师基层军官回忆,对于了解在东北作战的新22师师必备的!读者也能从这书中看到不少非军事类的描述,从一个侧面了解时国统区的民生。   不过,我总觉得老先生经历是不是太有传奇色彩了.......

  ●小人物眼观战争 与大人物结局意义有所不同 在战争时代 谁都是参与者 谁都是受害者 谁都不能豁免

  ●从此书中学到很多东西原来多事情并不是像想像中的那样。

  ●琐屑背后的真实,如此令人为之动容

  ●新一军新六军埋葬在内战战场上。哎

  ●不多见的抗战内战口述史,细节丰富,就是部分重复

  ●一个老兵的自我描述,字里行间中能嗅出老人在描述人生过往时带着些许骄傲,而这骄傲下面是隐瞒,对真实的隐瞒。着不太真实。

  ●普通人在抗日内战时代的随波逐流史。3.5星,其中0.5因为作者是抗日英雄中的一员。

  ●作者同去印缅战场四个学生中队,归国余两个半,其余者长异国他乡;抗战,家人离落,作者两个双胞胎妹妹半道失离,战后得生之消息,难也,幸也

  ●远征军部分细节极丰富,,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一):历史还原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那段历史。第一,中国远征功不可没,是为自己国家而战,国民党是抗日的绝对主力,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作出了巨大贡献。内战国民失败深层原因腐败宣传不力派系复杂,败走台湾是必然。但内战对于普通老百姓和普通士兵来说是灾难。也给整个国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二):我的战争

  国民党新六军一个老兵关于1944~1948年战争的回忆。从平民视角见证了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身处时代洪流之中,个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何去何从对错与否,只能自己去抉择。随着那些历史的见证者一一离去,过去的历史能否以本来的面目重现?全书结尾老人听到历史教科书中对国民党抗战的评价后很是欣慰,让我也感到一丝安慰。历史,理应受到公正对待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三):这是一位老兵的回忆,讲的确实千万人的故事

  如果说大人物的回忆录,和史学家战争史记载的是战争的得失,是战争对国家,对民族影响;那么小人物的回忆录,就是记录战争对参与其中的普通一兵的影响以及对百姓的影响,比起丘吉尔的罗列那些无聊数据证明大英帝国二战中的贡献并不比美国少,和李德哈特精妙的战争过程和得失的分析,这种亲历者口述的历史显然更有可读性。这里没有不明所以的excel表格,没有宏达的战场态势,也不考虑谁犯了什么错误,就是从一个普通的战争参与者的角度来审视和反思这场战争。大人物固然推动历史的进程,但是参与其中的,却是千千万万个黄耀武

  远征军的历史,在国内着墨较少,希望朱洪海老师能多挖掘这样的历史,这样的回忆,让后辈们多听听英雄们在70多年前,为了我们民族的存亡,去跟敌人浴血奋战的感人故事

  这本书现在已经再版为《我是新六军少尉》关注“这位楠同学”http://m.ximalaya.com/21215483/album/5632318可以听到这本书的音频版,大家多多支持~这位楠同学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四):最有细节的战争史

  这本书全名《1944-1948我的战争》,是黄老先生口述,别人记录。

  黄老头是新六军上尉,参加过缅甸战斗和东北战役,在缅甸时是机枪手。他的讲述全面且真实,值得一看。

  我看了此书,收获有如下几点:

  1 远征军(第二次)的装备是相当好的,有火炮,战车,甚至有火箭筒。中国出人,美国给装备,给训练。

  书中记载,士兵有皮鞋,毛毯,雨衣,钢盔。内衣,袜子,蚊帐,帐篷,伙食有罐头,面包,比起国内部队

  一个天上一个地下,黄老先生回国内参加芷江战役预备队时,伙食是盐水里加几根菜叶。

  2 远征军的士气是高昂的,因为老打胜仗,更因为国仇家恨。

  3 东北内战的前期,林彪的民主联军采用了人海战术,曾经遭到新六军的大量杀伤。

  4 国军没有对士兵进行思想教育,共军每个士兵都知道要打败国民党,而国军士兵对打内战很困惑。

  5 国军对俘虏的管理很松,直接编入连排,结果打仗时,很多跑掉了。

  6 鞍钢在解放前,已经是大企业(东北战役时,停工),并非解放后苏联的援建。

  7 国民党军并非一触即溃,新六军,二十二师等部队很有战斗力。

  军纪也并非宣传中的非常败坏,廖耀湘不准赌博,李涛师长不许逛窑子,不许下馆子。

  黄的书,好就好在下层视角,有细节,有真实内容,而且没有站在某

  个立场进行粉饰,这就为我们了解战争提供了一个窗口。

  要而言之,比那些浮夸的激昂的战争书好看。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五):几个启发

  1。 教科书里意思是国军就在开战初期搞了几时会战,然后就语焉不详了。而这里告诉我们了在衡阳和长沙国军一直在鏖战,十几次的会战从未停息,为了坚持到战略上胜利的那天。

  2。 这个战略上胜利的那天就是打通中缅路,这个终于澄清了国军在西南不是消极抗战,而是真正和日本人打了两次大规模会战。

  3。 教科书说八一五之后重庆的“抗战胜利”灯谜答案是:苏武,屈原。而这本书却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战场的全面反攻的确是压垮日本的关键因素。日本本来是希望收拾完缅甸,就完成了对中国的全面封锁,这样重庆就会投降了。然而,国军却打通了中缅路,又击溃了日本自贵州方向对重庆进攻,再又取得了芷江保卫战的全面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完成芷江保卫战的不是美式装备的远征军和中国驻印军。换言之,日本如若拒绝投降,那么在华的百万日本军民只能等着死亡的到来。

  4。 在“飞向大国”(东方出版社还在编辑排版状态,预先广而告之)中,虽然这本书是探讨日本战后崛起的力作,但是其中包括了一段日本当时的黑龙江首长对苏联红军的回忆,事实证明苏军的战略更多是掠夺机械工业设备,换言之,所谓的捣毁东北工矿企业的并不是日本人,而是苏联人。十年之后,他们又大言不惭的援建项目,真是讽刺。其进一步回忆,日本人在听到天皇诏谕后基本上放弃抵抗,苏武这个论断并不完全准确。

  5。 那是个资讯封闭的社会,普通老百姓不太清楚究竟谁在抗战,普通小兵也搞不清全部战局,更不要说两党的分歧,而共党党员却的确天真地认为是自己在抗战,很长一段时间,没人确切知道中缅战场的意义。所以,这几乎有一次检验了prominence-interpretation Credibility模型,也就是说老百姓对一个政党的信任来源于身边显著的事情,他们看到的是接收,看到的是羸弱的军队忽然驻扎进来,看到的是很快就打起来了,然后有人是抢你粮食,有人却给你分土地,然后,再有人宣传解读,二者相乘便构成了信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1944-1948我的战争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