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是一本由夏目漱石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儿》精选点评:
●年少轻狂的哥儿,轻松明快的夏目漱石。#2018年看完的第107本#
●意犹未尽?
●终于,有了一个在滚滚红尘里活在烟火气中的日本大文豪了。其他几位三岛、川端康成、甚至谷崎差不多是自己构建了自己的文学世界,夏目直接置身于真实的世界摸爬滚打。
●我读夏目漱石的第一本书,写作风格感觉非常行云流水,轻描淡写的故事,看起来很轻松,哥儿大概就是那种纯粹的人,易刚易折,善良的有点愚昧。人间到底值不值得呢?看的透彻,或者不透彻,最后也是分不清真假的,想要逃离一个困境实在不应该和它较真呀
●1906,40,余裕派。
●我的吐槽功力要大增啦 总免不了,惯常的哀伤
●如果说之前看过的电视剧sp值四星的话 我觉得这本的翻译只值三星 略失望 日语刚刚起步 还看不了原文 总觉得翻译差点意思 而且略啰嗦 虽然里面有明信片我也不能无脑夸 是因为看了sp买的 观感却不如电视剧
●2017年过了一半了。
●人物描写的都很出彩,真的是拿红衬衫无可奈何啊,而且走了一个还有下一个,不如回东京算啦。
●从世情描写的角度,感觉不如围城,不过依然是十分轻快有趣的作品
《哥儿》读后感(一):哥儿又名《初入职场的少年》
读书时守规矩获得的红花,早已在时间中溃烂、发腐。步入社会后,高尚的德行最终都归结为“笨”,自以为的善良被现实扯得粉碎,最终不得不随波逐流苟活于世。
小时候要成为诚实的人,长大后却要变为圆滑的人。初入职场时犯下的错误,和后来逐渐遇到的各类奇葩,使我们最终融入了社会。其实蛮讨厌夏目漱石笔下的哥儿,可能讨厌源于对曾经自己的憎恶吧!
《哥儿》读后感(二):一个战胜恶势力的故事
这算是夏的早期作品,故事是完整的,至少最后战胜了恶势力了。早期的构思还是蛮简单易行的,
我深深的偏爱后期作品的病态和不得救。
哥儿算是一个初出社会不明事理的家伙,那个红条纹只能说是恶势力的代表。感觉小城市还是真的令人窒息的,一点风吹草动就会震惊邻里的,还是觉得蛮难受的感觉。
《哥儿》读后感(三):豪猪小丑红衬衫,女佣阿清竹叶糖
看《菊与刀》引起的兴趣,这一读更引起对夏目漱石作品的兴趣。
1、豪猪请新同事哥儿喝一分五厘的冰水,哥儿接受。后来哥儿认为豪猪品性恶劣,就要还钱,而豪猪觉得被误解,坚决不收,钱就放在桌子上吃灰。后来误会解除,哥儿认为豪猪是正义的,就主动收走了落了几层灰的一分半钱。这个故事,成为鲁斯本尼迪克特论述日本性格的经典例子:接受了别人的恩惠,就是负恩债,中国谓之“欠人情”。但是和中国不一样,日本人的感情更强烈,不仅认为是欠恩还恩是一种利益上的人情往来,而且是上升到道德层面,负恩债表示受恩者愿意承受还债的压力、愿意心怀感激和报恩,并且就等于肯定了施恩者的高尚人格,所以反过来施恩者也会因此而感激。
2、小说细致的心理刻画,这方面,尚未读过能与之比拟之佳作。哥儿虽然耿直,但一点也不“傻”,往往对人性的表里善恶有着准确的判断。
3、讽刺和攻击把道德挂在嘴边的社会。拿道德作幌子,其实背地里人人皆为利往、物欲缠身,甚至设计陷害对自己不利的人。可惜的是,有的人虽善良却过分老实而近愚,比如老秧这种逆来顺受者。作者用诙谐的笔触对小丑、红衬衫之流大加鞭笞,这些伪君子甚至毫无还手之力。
4、读完以后对炸虾面很感兴趣
《哥儿》读后感(四):耿直少年-哥儿
夏目漱石刻画了哥儿这样一个愣头少年,针砭社会的腐败,伪知识分子们的糟粕。真的,一个人呐,要像竹子一般正直无邪,才靠得住。哥儿就是这样的一棵竹子。
哥儿这个故事是哥儿这个人的自述,读者是第一视角。一开头,哥儿就把自己莽撞的性情责怪于母亲的遗传,表达的直白一点儿,就是缺心眼。当然,缺心眼的哥儿愣是被夏目漱石先生写成了一个具有惩治腐败假面人设的耿直木讷少年。我好喜欢哥儿,江户哥儿。
这年头能有几个从小到大保持纯真的人呐,哥儿可能是唯一的。哥儿通过时间顺序,首先向读者简洁介绍了自己鲁莽的少年时代 ---- “从小打架就净吃亏”。 你是脑子一丁点儿都不圆滑,习惯用鸡蛋抗石头的江户哥儿,怎么可能不吃亏呢?哥儿干过的那些可笑事儿,笑的肚子,随便举个例子,哥儿因为一个同学嘲笑他不敢从二楼跳下去,愣是从学校的楼上跳了下去,能不吃亏嘛?
父亲觉得哥儿是个不争气的孩子,哥哥务实的要命,三天两头就和哥儿吵一架。父亲死后,觉得哥儿是个笨蛋,不争家产,给了他点钱把他打发了。当然,对少年哥儿来说,珍贵的不是一张张没有生命的纸币,而是一颗栗子树。为了这课树上的栗子不被偷,哥儿还被一个大孩子咬了一口。女佣阿清是哥儿唯一的朋友和慰藉。阿清总觉得哥儿能成才,成为一个大人物,在东京住大院子,把阿清接去,一起生活。
哥儿一等一的楞头青年,居然把的钱用来读书交学费了。不过,哥儿读书并不是出于“喜欢”读书,而是纯属方便,随意的选择 --- “我生来对什么学问都不感兴趣,尤其对语言文学这一类,更是不敢问津。反正学什么都一样,我哪一门都不喜欢。幸好有一天我走过物理学校的门前,看到贴出的招生广告”。是的,就这样莫名的缘分,哥儿婚了三年,居然毕业咯。毕业,即开始了他在一个中学里做老师,和一群自命清高的世俗腐败的“伪知识分子”之间的明枪暗箭拙斗的战队故事。人总要站队,就算是向竹子一样的哥儿,想要站队边,也要经历过一个缓缓艰辛的过程。
哥儿搞不懂世故,脑子里面少根筋嘛,本来是有升官发财发财的可能性的,但是不太灵光的脑子半夜穿着裤衩跑到红衬衫家里,愣是告诉人家,“你说的有道理。但是我不愿意加薪,好吧,我谢绝”。服了。
哥儿由于和豪猪站边犯了各种“错误”,在痛揍了红衬衫和小丑之后。辞职了。受不了乡下的腐败哥儿,重回东京,租了个小房子,谋了一份技术员的工作。工资嘛,只有原来的一半,把阿清接来一起住上了一段时间。阿清去世的时候跟哥儿说,自己会愉快的在坟墓里等待着哥儿。虽然没有高大的门院,阿清很愉快。
说来也逗,江户和江湖是谐音词, 仅仅是谐音,还是有什么巧妙的历史渊源,我等之辈就无从知晓了。自己没有过高的文学素养,读小说大多就是被故事吸引。当然啦,故事的表达方式各出其意,不能一概而论。
故事很轻,把对文明世界的沉重的评判变成了一个个笑话。我喜欢洋溢着正义感的哥儿,履历算什么呢?啊哈哈,啊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