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儿》是一本由[日] 夏日漱石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27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哥儿》精选点评:
●初读夏目漱石,文字淡如白水,可头伸进去就拔不出来,一边欢快淋漓,一头苦闷艰深,果然使人印象深刻,不同凡响。不过,与心里描写见长的《心》相比,还是《哥儿》更畅快,更讨人喜欢。想来人人都只利己,对其批判也好自责也罢,甚至厌世自杀,也都是难以改变的事实,反而像哥儿一样单纯可爱、直爽硬朗、敞开心扉就做自己,更令人敬佩。
●单位
●耿直正义的哥儿,尔虞我诈的世事。作者最后以武力解决了,而这不是我认可的方式,至少现在不是。
●是不是日本小说看完后心头都会涌上一股莫名的奇妙感。
●《心》真的是直达我的内心……
●两本小说里的人物像硬币的正反面,一个别扭细腻得很,一个真性情得有点蠢萌。江户哥儿的善恶居然还需要靠别人的传言来定,真是容易被人当枪使,也许解剖了当时学校内的混乱,但是主人公的性格让人不希望认识他。
●我记得我看的那本好像不是这个封面。但是,书名是没错的,《哥儿》。说句题外话,请大家都去看《吾辈是主妇》这个晨间剧吧,会发现编剧有很多地方很可爱,比如,“红睡衣”和“红衬衫”的呼应。
●昨天问了一下我的日语先生「坊っちゃん」是什么意思,先生说这是女仆对公子哥儿的称呼,原来是这样才翻译成「哥儿」的啊!夏目漱石先生的作品所涉不多,但确实能感出不同时代的作品所表达的况味迥然,而这部「哥儿」是先生在乡间教书后的真实体验,想必更多的还是「我是猫」一般的诙谐轻快了,但多少还夹杂了连载文学的通病。
●每每读到此类书便对现实的残酷和剥削感到无比的厌恶和唾弃~虽已过去一百多年~但人类的残忍和虚伪性毫无减退~人们失去了对美的判断~扼杀一切真实的纯粹的美的纯在,却拥护那些肉麻的~复制的~浮躁的丑陋。。
●MS读过……
《哥儿》读后感(一):丸子两碗七分和红毛巾
初中的时候做阅读就看过一段节选,从那时候其就一直记得“丸子两碗七分”和红毛巾,直到大学的时候看了这部小说才知道当时读的有趣片段到底节选自何处。夏目漱石的几部代表小说里,哥儿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我是猫的话,大概是因为从小就接触的动物拟人作品太多,反而觉得并没有什么新奇。
原文可以在青空文库找到。
《哥儿》读后感(二):因为短评字数限制
《哥儿》挺滑稽,他活的挺好......有感触的是《心》,文字真的淡如水,没有什么矫揉造作,刻意抒发的字词。但却用简单的文字一点一点写进你心里,类似的愧疚大约每个人都有过...然而他却能真实的将内心难以描述的感觉都用文字写出来了,从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窥见自己的内心,而“先生”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一个形象...其实他很善良,将这种愧疚,不能说,背负了一生...
《哥儿》读后感(三):总有人爱你高尚的灵魂
“世道既已如此,我若是与世无争,独善其身,便无法生存。”夏目漱石一语道破这个虚伪的社会。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坦率正直的江户哥儿学不来道貌岸然的那一套,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儿时起他就莽撞,不招人喜欢。只有阿清婆疼爱他,夸他天性率直。那时他不懂,阿清婆有一双澄澈眼睛,一颗洁净的心灵。她能看到遗落在这个婆娑世界中高尚的灵魂。
《哥儿》读后感(四):遗漏的记忆
小学三年级看的第一本小说,我们家刘大从图书馆借出来给我看的。情节已经记不起来了,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的风格,仿佛很慢很轻风拂面,以及里面似乎有一个老仆人的角色,管主角叫“少爷”。这本书对我而言只剩下“美好的记忆”五个字。现在二十多年过去,我们姐妹二人已经不复当年形影不离的情况,各自有了各自的方向家庭孩子,可是想起这本书的名字,按着印象里的书名搜一搜,居然是真的存在的,心里可真是开心呀。我们的下一代,不会再像我们当初一样日夜相处,可是这也正是人生,分分合合,各奔前程。
《哥儿》读后感(五):人间难得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男主角天性直,但是可以说是浊世下难得的清净,家里的老奶奶对少爷一直有百万分的信心,我想这就是这个少爷多年来能保持内心纯粹的重要原因。
书里写到了工作场的蛇龙混杂,小人当道,把社会的复杂赤裸裸地摆在我们面前,但是哪怕是被现实打击,少爷还是那个少爷,他会被打击但永远不会被打倒。
少爷的出现,让这个工作绽开了希望之花,他不断在内部打破以往的平衡,他从来不是那个建立的人,他就是把锋利的矛,打破所有的盾,让最赤裸的真相展现在我们面前。最后少爷离开的时候,虽然他没有让这个地方的外壳发生变化,但是从根部,开始滋润,再也不是当初的一潭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