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外滩画报》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2-10 01:38: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外滩画报》的读后感大全

  《外滩画报》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外滩画报》读后感(一):喜欢

  有点象习惯,只是还在读。 但内容已经越来越让人觉得乏味了。 有趣的人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新的美编在上面做很多无用的线条和色块加工。软文和广告越来越多,排版又不够美观。 本来A版的都很好看,现在趣味度减少一半

  《外滩画报》读后感(二):时尚

  最喜欢最原先的,那时候有很多时尚界的新作品,等到变成两块的时候就有点上起来了。生活版的有些好像有点塞进去的感觉。后来变成了3块的,因为还有其他的要买,经济能力有限,所以就没买了。买了最近的一期,还不错啦。介绍了香奈儿的设计总监,那位老头儿。所以打算再去买了,阅读量还是很大的。

  《外滩画报》读后感(三):还是份好报纸

  有人在评论这份报纸越来越差,可能自己是做设计且是个女的,在我看来,它必须先让我看起来顺眼我才会购买,比起《中国国家地理》这样的设计,再好的地理内容,都让你觉得“那地方看起来其实也不怎么样”的感觉。有段时间不买这份报纸了,上周买了一份读,时尚类新闻资料相当不错,服装方面几乎可以不看,印象深刻的是对朱仁民的一篇报道尤其好。总体上来说,这份报纸还是有品味,值得信赖的。

  《外滩画报》读后感(四):还在读

  有点象习惯,只是还在读。

  但内容已经越来越让人觉得乏味了。

  有趣的人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新的美编在上面做很多无用的线条和色块加工。软文和广告越来越多,排版又不够美观。

  本来A版的都很好看,现在趣味度减少一半。

  本来只是A的一半,现在几乎可以忽略。

  C很有特色,但现在我完全看不到特色在何方,有的时候完全不看也没什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希望它能再变好起来。

  《外滩画报》读后感(五):还在读

  有点象习惯,只是还在读。

  但内容已经越来越让人觉得乏味了。

  有趣的人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新的美编在上面做很多无用的线条和色块加工。软文和广告越来越多,排版又不够美观。

  本来A版的都很好看,现在趣味度减少一半。

  本来只是A的一半,现在几乎可以忽略。

  C很有特色,但现在我完全看不到特色在何方,有的时候完全不看也没什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希望它能再变好起来。

  《外滩画报》读后感(六):还在读

  有点象习惯,只是还在读。

  但内容已经越来越让人觉得乏味了。

  有趣的人写的东西越来越少,新的美编在上面做很多无用的线条和色块加工。软文和广告越来越多,排版又不够美观。

  本来A版的都很好看,现在趣味度减少一半。

  本来只是A的一半,现在几乎可以忽略。

  C很有特色,但现在我完全看不到特色在何方,有的时候完全不看也没什么。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真希望它能再变好起来。

  《外滩画报》读后感(七):我从外滩画报所得到的

  我是在改版后开始看它的,从它改版后的第一期开始。之后一期也没落下,到现在全部收藏,一期也没有卖给过收废纸的。

  我从时尚板块里面认识了ZARA和MUJI,它们现在已经成了我购衣的首选品牌。

  我从文化板块里面认识了陈奕迅,找来了life continues,找来了what's going on,听最佳损友,听富士山下。

  我从新闻板块里面认识了经济学人和石板书,把握世界脉搏,聆听不同的声音。

  《外滩画报》读后感(八):外滩画报还是原来的外滩画报吗?

  外滩画报从建刊以来到现在,应该也有6年之光阴了,虽不长,但报纸的风格和定位却也多次更换,已经越来越市井,越来越“通俗”了。

  曾经很欣赏外滩的实事记录,并且对于其捕捉现实社会的多层面有很深的印象,但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外滩一样开始“娱乐”了,除了娱乐就是娱乐,充斥着文人的无病呻吟,我无意诋毁文人,但只能用文人这个词来形容。

  央视在改版,要把新闻做成真正的新闻;外滩也在变化,是要把娱乐变成新闻。大概都汲取异曲同工之妙,你们算是“长大了”!

  如果外滩还是原来的外滩,请把我们的新闻探索和追求都真正的显现出来。如果不是这样的,除了呜呼,大概只剩下叹息了!

  《外滩画报》读后感(九):轻松点

  认识时,因为1块钱的超值价。

  真正喜欢,还是讲究的版面。

  内心经常将她和《周末画报》相比,其实二者有类似,更大的区别性。

  《周末》厚的让人喘不过气的版面,经常让我有完成任务的感觉。

  少了“财富”版块的《外滩》更少了一份厚重,自娱自乐的过着“小资”的调调生活。

  简洁的封面设计—其实,内页设计也是如此。

  尚未蔓延成势的广告。

  2个小时之内,一口气读完的页数,不会让阅读成为一场隆重的仪式。

  其实,对于这样的杂志,我从来没有要求“有所得,有所成”,碰到眼睛一亮的资讯,那是幸事,倘若只能娱乐视觉,在轻松的氛围下,排遣苦闷,也就够了。

  《外滩画报》读后感(十):除了购买,还有什么

  很久不看外滩,曾经在四川那个破大学里,这一份杂志对于我来说像一种标志,与那个空气潮湿充满酒色文化不同的地方格格不入的海派文化,更是对于西部广袤贫瘠的土地和人情而言的一种鄙视性的情结。外滩画报,从我看到的第一眼开始就是东部繁华的花花世界的代表。时尚的,国际的,小资的。

  今年有幸听到童爷爷的课,他讲到了外滩画报的第一期,它最初的定位和风格。这一份从内蒙买来刊号杂志原本可能想成为上海的《新闻调查》。童爷爷说:“我还在高兴,上海终于有一份像模像样的杂志了。可是好景不长,从第二期开始,就变成上海的小女人杂志了."

  外滩画报,一直想做一个上海滩上的名媛吧。

  在网上看完了最新的一起电子版,老实说,我永远不相信电子媒体会最终取代纸质媒体。连电影都不能被小一号的电视取代,何况对人体生理要求完全不一样的纸媒体。消费,物质,买这个,买那个,彻头彻尾的《消费社会》中的媒体。包装和印刷更精美了,里面的大片也和国家走得越来越近了。一个在纽约的朋友说,外国的杂志完全不能和中国的比。有爱国成分,但也是一种喜悦和爱好。可是,对于我们来说外滩传达出什么信息呢?除了购买,我真的看不到任何其他的东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外滩画报》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