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法国史学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2-06 00:5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法国史学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

  《法国史学革命》是一本由彼得·伯克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国史学革命》精选点评:

  ●大二的冬天,第一次读彼得·伯克;对年鉴派的较全面了解源于此。

  ●极其简要,笔锋很好。麻烦在于读过之后我的书单又得有许多“不得不读”的书(或者不得不读的人)

  ●很好的年鉴派启蒙史

  ●了解年鉴的佳作~便宜入门

  ●內容太少 有種不過癮的感覺

  ●看到孙老师标记了,我也标记一下。研究生一年级读过这个老版本,对彼得·柏克的文笔印象深刻,也对年鉴学派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简单说就两点:一是到目前为止年鉴学派的路子仍然是历史学处理史料解读历史最妥帖最充分的方法,二是要老老实实一代人一代人做,还要适当保持让历史学成为一切人文学科的基础学科的野心。

  ●真是简单概括……刚刚重读,和上次阅读感觉类似,但是也许是自己退步了,感觉伯克笔锋比我预想的要好了……以及看来Durkheim先生,我有必要认识你了……

  ●“只写布罗代尔不够布罗代尔”

  ●作为年鉴学派的一个索引还过得去。导论而已,泛而不精。索引下来布洛赫的《国王的触摸》应该很有意思~~~

  ●纸很厚……

  《法国史学革命》读后感(一):一般般的著作,一般般的譯文

  介紹性的。不過,英文還更容易懂。伯克的寫作就是這樣,明白清楚。這也决定了他在史學界的大衆性。就我所知,譯者專攻是中國史,博士論文寫的是閩西的宗族(似乎如此,待查),可見他最近發表于《歷史研究》的文章。所以對于年鑒來說,應該相對算外行。序言不知所云也是有來頭的。

  《法国史学革命》读后感(二):literature review也有re得好的

  伯克的行文还是蛮通俗的,基本上是从文本到文本能做到这样还算是大师所为。总之起到了绍介的作用,使得俺对年鉴派的认知革新了一大下。

  相比之下刘永华的代译序只回顾三篇文章但看了半天让人摸不着头脑。俺推荐看完正文再看这篇序,也许还能少点雾水。

  不过俺正文看的是江政宽的台湾译本,大陆译本还没开始看,理论上应该译得比江本好。

  《法国史学革命》读后感(三):【一些摘录】

  布罗代尔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环境的“囚徒”,而且是心智框架的“囚徒”。

  《地中海》让人意识到空间的重要性,她的主角不是某个国王或帝国,而是大海本身。并且,他将历史时间区分为地理时间,社会时间与个人时间。

  布罗代尔讨论文明的方法,本质上是地理主义的,比如,他会讨论椅子在公元2世纪左右从欧洲传到中国,并在13世纪获得普及,这一过程中需要新的家具以及姿态——一言以蔽之,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日本人拒绝了椅子,由此便有了相当大的社会文化差别。

  1950-1970年,年鉴派中最重要的趋势肯定是计量研究的兴起。

  人口史是计量史继价格史之后的第二次伟大的征服,起源于1905s,得益于当时对世界人口爆炸的认识,正如1930s对大萧条的认识导致了第一次伟大征服的发生一样。

  儿童感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儿童,是十七世纪的建构——这是阿里埃斯在《儿童的世纪》中的主要观点,尽管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其对学界的启发作用则是不容置疑的。

  像局势conjoncture和心态mentalités这样的术语很难从法语翻译成英语,英国的经验主义与个人主义方法论根本上就和法国人的思维基础不一样。

  年鉴派所关注的只是法国,尤其是1600-1789前后的法国,这是他们的局限之处。

  《法国史学革命》读后感(四):读《法国史学革命:年鉴学派,1929——1989》

  彼得·伯克以编年体书写年鉴学派的历史具有一定“反讽”意味,但与传统编年体不同,时间在伯克笔下并非叙事的主要逻辑依据,时间服务于结构与问题意识,这多少与年鉴学派的主张有共通之处。

  全书分五章,中间三章依次描述、分析和评价了年鉴学派的创建者吕西安·费弗尔和马克·布洛赫、布罗代尔与第三代年鉴学派成员,第一章介绍了年鉴学派“大革命”前法国甚至欧洲历史学界的“旧制度”情况,最后一章讨论了年鉴学派走出法国,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传播和影响。

  传统欧洲史学对政治史、军事史等叙事史学的钟爱,构成了费弗尔和布洛赫史学革命的批判性起点,布洛赫深受涂尔干传统影响,涂尔干通过“社会事实”这一概念,贬低特殊事件,认为这些事件只是肤浅的表象,社会学要探究社会表象下面的“社会事实”,布洛赫的史学研究继承这种思路,将社会学与人类学的方法引入历史学,跨学科研究的旨趣使得性格截然不同的布洛赫与费弗尔协力合作,费弗尔的研究集中在他称之为“心态装置”这一多少有着人类学痕迹后期被“心态”所取代的领域。这一时期是年鉴学派的初创期,比较史学、回溯法和跨学科这些年鉴学派与传统史学的分野已经有了初步框架。

  这些框架在布罗代尔手上被搭建成了一座史学大厦,《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是这座大厦的标准模型,这本长达六十多万字的专著分三部分,一一对应布罗代尔对历史的理解,“长时段”对应“结构”,探究漫长时间里环境的变迁,这几乎是“不变的历史”,“中时段”对应“局势”,研究一段时期内社会结构、宗教文化和作战技巧等的变化,“短时段”对应“事件”,主要是政治和军事事件,布罗代尔认为“事件”不过是时代潮流上的泡沫。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史,尤其是计量史学蔚为大观。

  布罗代尔的环境决定论倾向并没有被第三代年鉴学派成员全盘接受,“从地窖到顶楼”可以概括第三代成员的研究旨趣,“地窖”是社会经济史,“顶楼”是之前费弗尔尝试过却在布罗代尔时代被淹没的心态史研究,出于对社会经济计量史的反动,人类学受到了第三代成员的钟情,历史学家在档案中模仿人类学家在田野中的工作方式,政治史也以与传统政治史不同的方式重新进入了年鉴学派的视野,政治心态和政治文化是弗朗索瓦·费雷对法国大革命研究的关注点。

  笔者觉得年鉴学派用社会科学的方法和理论进行历史研究的模式,多少牺牲了历史行动者的自由决策,社会结构窒息行动者的能动性,使得历史研究有沦为理论演绎的危险,而对理论本身缺乏反思,也阻碍了历史学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史研究一贯以社会范畴对应文化区分的做法便是这种理论僵化的表征,布罗代尔一直致力于总体史的视野,在后现代思潮冲击的当下,宏大叙事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或许恰当缩小史学研究的范围反而有可能“以小见大”,在日常生活中洞察历史的真谛。

  《法国史学革命》读后感(五):出色的小册子……而已

  非常出色的学派综述,非常好用的入门导引,秉承伯克的一贯风格,择选精当,叙议相宜,罗列各式名家和要著之余,也不时点缀几段生动形象的具体文字,面目不至于像国内标准教材或史论那样刻板甚或可憎。对国内学界熟悉的名作有扼要述评,可以迅速掌握大局。

  书后所附年鉴学派重要术语表极其有用,特别有助于体察从法语到英语的转译可能造成的一些语义变化。

  译者可以说比较好地完成了任务,义理准确,词章流畅(不包括代译序中个别别扭翻译)。特别是处理书后的参考文献,还注出了现有中译。可惜译者所知囿于狭义的法国史学,即使不考虑最近这几年出版界的新译,也仍有不少疏漏。

  那篇代译序最好是读完全书再回过头来看。

  一些小瑕疵附在后面。

  代译序 页xxi “社会范畴本身并不既定的”,漏了一个“是”。

  鸣谢 塔吉•马哈陵,即泰姬陵,或泰姬玛哈陵。

  导论 页2 法理学家,jurists这里直接译成法学家就可以了,否则反倒约束了费弗尔对历史学家的要求。

  正文 页3 格斯塔夫•斯莫勒,应为古斯塔夫•施莫勒

  页4 保罗•维达尔•德•拉布拉什,应为韦达•白兰士。(全书多次出现此人)

  页6 牛津大学的巴里欧学院,更多译为巴利奥尔学院。

  页15:梅兰奇霍恩,应为梅兰希顿。

  页20:保守心理学家古斯塔夫•拉朋对骚乱的非理性嗤之以鼻……,这个应该是谁不用说了。

  页22:倒数第三行,要求布洛赫推出《年鉴》的编辑工作,应该是退出。

  页24:而阿尔巴提及其他人争辩说……,应该是阿尔伯蒂(Alberti)等人提出

  页27:假如说雄心勃勃、假如说是颠倒的,这两个“if”都应该是“即使说”的逻辑关系,否则就正反颠倒了。页

  页34:假如有充分理由的话,也应该是“即使”有充分理由。

  页43:“做买卖的人可以继续干他们的事儿”,这里的“follow the service”要实译,就是继续做礼拜。

  页44:古维奇最好译为古尔维奇,库兹涅就应该是库兹涅茨了。

  页48:第一句话不成句子,至少要在“尽管”后加一个“有”。

  页51:“假如不是超越”,应该是“即使不是超越”。

  页61:“圣地亚哥”,此处应为美国加州的圣迭戈。

  页65:“《17世纪法国的县令与巫师》”,这个,这个这个,magistrates……

  页65:威廉•利希,这里就是写《法西斯主义群众心理学》的赖希。

  页71:费雷Furet,现在更通常译作傅勒、孚雷。

  页72:丹尼尔•罗希Roche,更常见的中译是罗什。

  页81:“假如不是该省的行政的话”,同样应该是“即便未探讨该省的行政”。

  页96:乔治•康规勒姆,Canguilhem这个人已经不知道有多少中译了,如今只是第一次见到“规”这个字罢了。

  页100:“莱斯特郡一个名叫的威格斯顿•马格纳村庄……”,这个的显然位置错了……

  另外全书到处都是“伟大**历史学家”,其实,就是某某史学名家就OK了。哪有那么多伟大的丹麦历史学家、比利时历史学家……还有各种路易斯,译成路易就可以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法国史学革命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