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风》是一本由鲁迅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00元,页数: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热风》精选点评:
●6寸版,三天不到,今天在火车上读完了下三分之一。文字没那么弹牙,文章短小了些,还是那么纠结,有点冷,有点偏执,但,确实事中国最好的作家,现代的。
●二刷,短小精悍,周大实在是常读常新。
●不能说篇篇精彩,但鲁迅思想,尤其是早期思想多以在《热风》中得以体现,文字老练,但尚未老辣,“随感录”散文价值最大,幼者本位思想、科学提倡、对“国粹”“合群的爱国主义”的批判,统摄于“人之子的觉醒”的启蒙命题之下,此时的鲁迅尚在“提倡启蒙”的阶段,但是对于经验与理想的双重批判、对于中国历史的整数的发现、对于“二重制”的颠覆等等都透露出对于“启蒙”本身的质疑,更表现出鲁迅思想的彻底性与异质性、独特性,鲁迅之为鲁迅的意义也在这些缝隙中逐渐显露端倪。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杂文既能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一语中的、干净利落,并且层层推进,展现出思维的过程,这种表达的游刃有余与思维的敏锐深刻是文学家与思想家并存的鲁迅。
●鲁迅骂国粹骂得太爽了,我佩服诸君的只有一点,是这种东西居然也有发表的勇气哈哈哈哈
●终于看到这句话的出处了,《热风》这个名字真的十分令人肃然起敬了。“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时评。简单浏览以初步了解当时中国之状态。
●谈“国学家”的几篇,尤为酣畅淋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中國人向來有點自大。——只可惜沒有“個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愛國的自大”。」
●读鲁迅有感: 1.不读鲁迅者面目可憎。 2.从文也救不了中国人。 3.对于历史文化的了解,如将中国放之世界去比较,就无自娱自乐的盲目自信。 4.有愤世嫉俗的青年好事儿。越多越好。 5.此后没有炬火,先生便是那唯一的光。 6.先生的书需反复读,常读。提神醒脑。 7.既然鲁迅说会愤怒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以至末世,那先生的书就永不过时。 8.再无先生这样敢说、敢做、敢笑、敢怒、敢骂之人。
●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亮了人类,连我在内。 我又愿中国的青年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冷箭。
《热风》读后感(一):夏季的热风
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只可惜没有“个人的自大”,都是“合群的爱国的自大”。这便是文化竞争失败之后,不能再见振拔改进的原因。 作家中独喜欢鲁迅先生,对于存在病态的社会,热风将持续不断.
《热风》读后感(二):热风
1918-1924,中国相当有代表性的一段时间。这段时期的杂文可当毁人文章读,可当历史笔记读,可当人物传记读。蒋维乔、胡怀琛等人也非只有一面。那一段时期真是精彩!相对于后面结集的散文而言,更为激进些、讽刺更强些,甚至鲁迅所讽刺的现象至今仍在理所当然的发生。
《热风》读后感(三):热风
对于集名,鲁迅曾解释说: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如鱼饮水冷暖自知’的;我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我自说我的话,所以反而称之为《热风》。编集时,鲁迅对当时令人窒息的社会现状感到“寒冽”,以“热风”命名集子,正反映了鲁迅主张深刻批判社会,促醒人们去改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热风》读后感(四):新青年
鲁迅在《新青年》的《随感录》中做些短评,还在这前一年,因为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所以无可道,原因也大都忘却了。但就现在的文字看起来,除几条泛沦之外,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那时旧官僚的以经验自豪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记得当时的《新青年》是正在四面受敌之中,鲁迅所对付的不过一小部分。 但如果凡鲁迅所写,的确是冷的呢?则它的生命原来就没有,更谈不到中国的病证究竟如何。然而,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相去本不及一张纸,对于周围的感受和反应,又大概是所谓“如鱼饮水冷暖自知”;鲁迅自己却觉得周围的空气太寒冽了,所以反而称之曰《热风》。
《热风》读后感(五):谈一下题记
自以为在题记中,先生说得很对。“我以为凡对于时弊的攻击,文字须与时弊同时灭亡。”而后社会中针对先生的评价即出现两极化。他们都看出了语言的各两面即“无情的冷嘲和有情的讽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先生当然知道他是想要怎样的,他自己坚持着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热忱去应对周遭的冷气,《热风》于是乎好像大概由此而来。个人感觉先生的用语,不说每字一琢磨,但凡从一句当中理解到他当时想到的一些想法就已经很不错了(说真的)。仅代表个人“评价”(说不上评价,想到其中蕴含的东西,现在都被用来只针对于”一种形式“,所以自此想到自己在这种“形势”下所发出的话语即妄自的评价只会懈怠了先生,还原一个真正的鲁迅先生,我想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来的感悟也许会有所不同吧。(18岁时的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