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人生十八讲》是一本由蔡礼旭著作,22.00元出版的2011-6图书,本书定价:195,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幸福人生十八讲》精选点评:
●又看了一遍。“人到中年能真正好命的关键在哪里?把孩子教好。”说的真好!想起那句话,至要不如教子,至乐不如读书!
●满招损 谦受益
●这本书起读的时候,一切都好像已是昨日,与现在的景况好像一个在安逸的生活里,一个忽然被迫拉到泥潭里,却是再也回不去的昨天,许多事情不知道是不是冥冥之中,我对发生的事情中悟到的‘攀缘’有疑义的时候,觉得古圣先师该要批评我的时候,低头翻书正是讲到‘攀缘’的解释,尔后告诉你‘勿畏难’。不能抑制的泪流满面。后面的路会有多难走,无从知晓。好像人生在经历一次翻天覆地的洗礼(2018.8.14-30)。
●常翻常新
《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一):存心和流弊
读到过一段话,在‘明辨’,里头讲,
‘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因为没有智慧,他人趁你的宽恕,给你乱搞一些事。宽恕的人要有智慧。
做得好,鼓励,做不好,不说你,假如不知悔改,一定使出非常手段,此时原谅会毁了一大片。
存心假如正,对谁都好,叫事事无碍。
总结是,做任何一件事要洞察:
我们做了之后对自己有什么影响?
对自己的家人有什么影响?
甚至对整个社会有什么影响?
我到底是懂了多少?
2018.8.20 戊戌七月初十 13.29
《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二):‘缘’的‘攀’跟‘随’与处事之‘勿畏难’
我在心里对‘攀缘’、‘求人’、‘就人问、求确义’有疑义的时候,在这本书里读到这么一段话:
‘岂能尽如人意’,不是叫你不管,而是叫你观察当下的因缘状况。
假如现在的缘有五分,你硬要做到八分,你很累,他人也很辛苦,不愿意配合,这个叫‘攀缘’。
所以是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有一分缘做一分,有三分缘做三分,要能够时时去观察因缘的具足状态,不去攀缘。
如果缘分具足,已经是十分缘,就好像‘为长者折枝’,必定可为。
我们处众人之事,所做之事影响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只有几个家人,影响的可能是千千万万的人,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尽心尽力。
真正的‘随缘’,要‘三分缘做三分,十分缘做十分’,随缘是积极,是带有智慧的判断。
猿粪是动态的,要懂得去观察、判断,其中的智慧也都在不断的历练中积累。
讲完‘攀缘’、‘随缘’,这段文字完结后,紧接着留了一个起点的话,好像冥冥之中先祖圣贤在身边的教诲,他说道:
处事还要有另一个态度,叫‘勿畏难’,人不怕困难才能够淬炼德更有能力,所谓‘玉不琢、不成器’,很多留名青史的圣贤人都是在挫折当中才淬炼出不屈不挠的毅力,孟夫子有段很重要的教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些历练都是为了成就我们还不足的地方。
人要经历足够的磨炼,才能把事情真正做成功,‘圣与贤,可驯致’。
2018.8.30 戊戌七月二十 13.46
《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三):‘主敬存诚’与动不动就起来的‘好恶心’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这个‘求放心’,就是把我们忘失的真心找回来,把我们的孝心找回来,把我们的恭敬之心找回来,把我们关怀他人的仁慈之心找回来。 当我们找回来的时候,就会觉得很踏实、很充实。 真实功夫在‘主敬存诚’。
‘面上无嗔供养具’就是‘主敬存诚’,也是对一切一切人,在笃行的过程当中,发现这点很不容易,因为动不动‘好恶心’就起来了。
不是有正义感就没有好恶心,疾恶如仇也是‘好恶’,高僧大德佛菩萨都曾开示过,见到恶人要避而远之,绕道而行,没法绕道而行,尽力不与其共事,不得不共事,就不要一同论是非。
人一旦被侵犯到,就很难‘主敬存诚’的做到一切平等。
最开始读书的时候,蔡礼旭老师就在‘经营无怨无悔的人生’中引用过一句话,‘以祖宗之心为心,天下无不和之族人’。
但我们现在都是小家庭,往往连‘独善其身’都非常难做到,常常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在这个时代大部分时候都是‘风雨飘摇’的坑坑洼洼当中,不是怕事的‘避’与吃尽‘亏’‘苦’是一门‘必修课’。
宣化上人总是在开示问答讲经说法时,看似很随便地来那么一句,‘死了就死了’,以我很浅薄的理解是把最牵涉自己的生命都置之度外不放心上,再把‘格物’做到‘致知’,要把自己在乎的‘我’的东西都打掉,这‘诚敬’才能分‘几个’「层次级别」一步步‘透’到极致。
李越老师曾经在2013年许昌的‘群书治要’论坛上讲过一个故事,我当时读到的时候,眼泪一瞬间都掉下来,从故事里头读到了很多东西,人与人之间没有隔阂的信任,尊重、恭敬与赋予不完全人格的对方整个个人自我存在价值感的升华。
李越老师讲一个被判无期徒刑的囚犯,因为被冤枉就一路想着报复的越狱出逃,在出逃过程中扒了辆火车,在火车上计划着报复杀人的行程,他蹲在厕所的脚边,当时有一个女士走过来上厕所,无有设防地跟他讲,‘大哥,厕所门坏了,帮我看下门’,他后来讲,当时若是那位女士用怀疑审视的眼光看着他,他必定连她一起解决掉,然而那位妇女却是实打实地与他来了那么一句,就像一盆水把他各种一路越狱出来的烧火思维浇息了干净,正是这位妇女,这位无期徒刑的囚犯下了火车,重新自首回了监狱,并改过自新一路减刑到七年释放出来重新开始生活,他后来描述,正是这位妇女不带任何杂质的信任恭敬平等给了他另一个世界的光明心,好像蔡礼旭老师讲课时一直会讲的那句,‘一真一切真’,‘一真’是心真,‘一切’是她的行为。
一个人的‘闲邪存诚’,不仅无意救了自己,更是助几个家庭从火海的深渊中出离出来。
我们在富足的生活当中往往迷失真相而不自知。
要转过境界来非常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2018.8.21 戊戌七月十一 15.35
《幸福人生十八讲》读后感(四):不是彻底,只是刚刚开始,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外头风大雨大的,趁出门前把反省的几点记一下。
凌晨醒一醒,这个醒过来的氛围使我觉到寥落,寥落是感受到离这个‘道’稍稍几步远,这心就开始漂浮不定,心神恍惚,非常要不得。
其二,心里头也因此对蔡礼旭老师在《学祖宗智慧改人生命运》一书中讲课时,对团队宣讲中华传统文化整个进程反省的几个点,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就是无论多忙,事情多么多,一定要把团队拉回来,每个人回来‘学习’,这个必要性在于什么事都可以放下,但这个自身‘学习’决定不能放弃懈怠,否则,一退一切皆退。
对这个‘学习’要做下说明,我们通常认为的‘学习’,这个理解就是再进修一下,因为时代在变化,新的东西在出来,所以我们要赶紧跟上时代节奏,不然就落伍了。
这里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回头来‘学习’不是这意思。
我按我的‘领悟’,觉得可以用另一个词稍稍代替一下会比较清晰这个概念,那就是‘熏习’:
我回到善知识身边,亲近善知识,反复诵读古圣先贤的教诲,一读再读,把在外边染着的心擦擦干净,清醒清醒,捋一捋自己的清净心,真诚心,平等心,像上香,香散在自己身上,要晕染这个善知识、古圣先贤的精神,而不是所谓这个时代的‘新知识’,古圣先贤的教诲是常读常新,千遍百遍其义自见的智慧,我们要回头来学习守住这个最保守的原始的‘根’,因为我们根性太弱。
其三,其实是要反省第二点说的,一个月,两个月,到第五个月,到第八个月,好像告一段落,挖到了根,彻底了,其实不是,而是反过来,才‘刚刚开始’,如蔡礼旭老师讲的,要推动一样东西,好像你做了很多事情,那东西动都没动,然后我们全盘否定,拍拍屁股走掉,觉得没用,其实是没有到那个‘静摩擦力’的点上,觉得到点的时候,其实离突破不远了,要好好努力。
其四,这本《幸福人生讲座十八讲》成书2012年,似乎基本上每个点,蔡礼旭老师都在其他远的近的书里都讲过了,但再把新书打开来读,不管读过,还是听过讲座,我发现才把‘天地君亲师’听懂一点点。
这本书成熟早,如果按讲述的成熟度肯定没有近两年的讲的有深度,但是反复听反复看,我是抽乱了顺序按着自己的需求进程,从时间上读到这本书才听懂。
为什么君亲师是一个人,不是三个人。
君是领导者,父母,任何一个帅的角色,他要起表率作用,就像我公司一个决策,做还是不做都在君的手中,他的存心决定了日后企业的走向和长久,他是‘以身作则’,这点我从过去做事的角度体悟的很深,后来在‘学祖宗智慧’一书中,现在回忆讲唐太宗的臣子给唐太宗出主意让他试探底下的人,唐太宗婉拒了,但没有斥责,而是给他讲为君的道理,‘其身正’,要‘正’底下一群领导人。从公司运作‘正’到‘个人生活与家庭’,潜移默化的‘王’之表率。他不是刻意的,而是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
亲是亲人,用对待亲人的方式,爱亲人的方式爱护底下的人,为他们成长好,纵使要离开,也要使其懂得做人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一个工具,并且爱心和耐性具足。
师是老师,要耳提面命,亲厉有加,劝谏善导,长善救失。
这三点要结合在一个人身上去做事,无论我今天做的是一件大事,还是一件小事。
2018.8.17 戊戌七月初七 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