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失故事的墓穴》是一本由哈罗德·品特 / 奥·帕慕克 / 勒克莱齐奥 / 科尔姆·托宾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3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迷失故事的墓穴》精选点评:
●当作精选色拉,味道还不错。
●前任赠书,现在也可以坦荡地讲出来了,情感意义大于书本身,当然故事也是好看的,毕竟陪伴了少年那么多个校园的午后。
●话说我觉得翻译得不太好的说,有几篇看的好烦
●总有能打动你的故事。
●“我在飘浮 我在下沉”
●只读了几篇
●最喜欢门罗的《激情》,剩下比较喜欢的是《相安无事》,《只不过是幽灵罢了》,《解救年轻的格西》和《黑眼睛》;几篇都有某种程度的相似,口味很固定嗯~
●很久没有读过这种小说合集了。短小精悍,却能让你读懂整个世界。
●《奥菲丽娅事件》《激情》《相安无事》《背对世界》《凝望窗外》《解救年轻的格西》《地狱天堂》
●精品寥寥
《迷失故事的墓穴》读后感(一):个人记录留存
**大爱**
奥菲丽娅事件〔匈牙利〕 特雷西娅•莫拉
相安无事〔英国〕 哈罗德•品特
只不过是幽灵罢了〔德国〕 尤迪特•海尔曼
风雪夜〔瑞士〕 彼得•施塔姆
解救年轻的格西〔英国〕 佩•格•伍德豪斯
背对世界〔德国〕 埃•海登莱希
凝望窗外〔土耳其〕 奥•帕慕克
阿里的跳绳〔韩国〕 千云宁
著名的蓝雨衣〔爱尔兰〕 科尔姆•托宾
地狱天堂〔美国〕 裘帕•拉希莉
**有趣的**
邻居〔法国〕 玛丽•达里厄塞克
纳奥米•坎贝尔的漫步〔巴勒斯坦〕 马•舒凯尔
公务员郎帕尔和他的抽水马桶〔印度〕 基兰•德赛
太挺的男人〔阿尔及利亚〕 舒•阿马里
**没印象**
我们是如何寻找来洛尼亚的〔波兰〕 莱•柯瓦柯夫斯基
小提琴家的灵魂〔法国〕 让菲利普•卡茨
阿朗松之夜〔法国〕 皮埃尔•莱克塞尔
老狐物语〔日本〕 海音寺潮五郎
激情〔加拿大〕 艾丽斯•门罗
夏之花〔日本〕 原民喜
关于奇迹〔俄罗斯〕 尤•维•马姆列耶夫
当鸟儿带来太阳〔加拿大〕 阿•麦克洛德
黑眼睛〔罗马尼亚〕 勒兹万•彼得雷斯库
宙斯家的晚餐(外三篇)〔法国〕 埃里克•法伊
八月之夜〔法国〕 马•阿尔朗
**看不下去**
迷失故事的墓穴〔美国〕 威廉•沃尔曼
我觉得船儿驶向小岛〔法国〕 让玛里•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
《迷失故事的墓穴》读后感(二):在这里你可以读到全世界
很久没有读过这种小说合集了。短小精悍,却能让你读懂整个世界。唯一不足的是,都选登了不少阿拉伯世界的,还有日韩的,怎么就没有一篇中国的入选呢?
只不过是幽灵罢了〔德国〕开始读得有点磕磕巴巴地,讲一对似乎不太融洽的德国夫妻在美国大西部开车住店的经历。一直到读到他们偶遇的美国人提到给小孩子买鞋子才算是看懂了。
激情〔加拿大〕讲弟弟的女友和第一次见面的哥哥产生激情的故事,没怎么看懂。也许天雷勾地火的事情没法子说得清。
解救年轻的格西〔英国〕讲了英国贵族的腐朽顽固,算是一个完美的故事,也有浓郁的英国特色。
背对世界〔德国〕 饱受封建思想荼毒的中国妇女如果读了这篇会有一种惊世骇俗地感觉。“经验”于男女其实是一种平等的事情。既然有学习的过程,自然就有老师。也许是生活的阅历见长,本篇里面讲的所有内容都让我照单全收。
公务员郎帕尔和他的抽水马桶〔印度] 就象三个白痴一样搞笑的印度喜剧。印度兄弟在贫穷的程度上和中国是比肩的。
著名的蓝雨衣〔爱尔兰〕流行音乐年代,让我想起电影Almost Famous。讲乐队的事情,组队,编曲,出专辑。姐妹情深的故事很打动人。
地狱天堂〔美国〕Jhumpa Lahiri美籍印度后代写的小说,家庭妇女的地位和爱情。选自短篇小说集“Unaccustomed Earth”。每个人都会经历一段刻骨铭心的,以为自己熬不下去的感情,但最后伤口终将愈合,日子也一样要过下去。
太挺的男人〔阿尔及利亚〕阿拉伯世界总人让人很好奇。灵与肉的分离看来到处都有。
凝望窗外〔土耳其〕从小孩子的视角看夫妻关系破裂对家庭的影响。一个男人如果厌倦了一段感情,丢弃的不仅仅是一个妻子,而是整个家庭。作家的父母也离异,并且母亲因为没有收入陷入窘境。所以读起来象是作家在说自己。
八月之夜〔法国〕本书里面唯一一篇看懂了的法国小说。讲农场里的爱情故事。很温馨,很纯洁。
今后会去找Alice Munra,Jhumpa Lahiri,Colm Toibin的书来读。
《迷失故事的墓穴》读后感(三):我刚刚发现的神奇的事儿
《激情》作者是爱丽丝门罗
《凝视窗外》作者是帕慕克
……
今天,当这些名字遍布书店的书架和读书公众号的推送,我却不太敢拿起来读了。因为它们自带了太多其他读者的评价,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一千个读者也预先设定了一千种阅读爱丽丝门罗或者帕慕克的感受,这让人感觉被束缚。
《迷失故事的墓穴》是我在高中时代从我们县城唯一一家新华书店的外国文学书架上翻找到的一本书。时至今日,我仍然能记起那个下午我是怎样从一排一排的书架看过去,从直立到屈膝从上到下地找寻着我并不知道它是什么却期待着的一本书。终于有一个名字映入眼帘:迷失故事的墓穴。迷失、故事和墓穴,这三个词汇挑出任意一个单独来看都足够诱人,而它们三个拼和在一起的魔力,足以诱使我立刻从书架上取下这本书,毫不犹豫地走向付款台将它买下来。甚至我还从未将它翻开,也从未事先读过任何有关它的内容。
买下这本书是我至今仍然自觉惊奇的一个选择,可以说是这本书开启了我对外国文学执拗的喜爱,它为我打开了一个通向当代的、世界的文学的窗口,而不再仅仅限于此前所阅读的苏联文学那种严肃的革命激情、古典文学名著宏大的篇章或者昆德拉那种存在主义的戏谑中。
这本书中每一个短篇小说都塑造了一个完整的并且互不相同的世界,它们讲述了不同个人的、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的历史,以及当代作家们讲述这些元素的方式。他们都以个体的隐秘性,展示了物质世界的现实生活在他们精神上打下的独一无二的印记。在这些故事的叙述中,人的感受不必是普遍的、共通的,甚至不必是可以被理解的。说话的方式不必是众所周知的,讲故事的风格也不必是熟稔、流畅并且宏大的。
当然在今天,我们或者至少是我,已经习惯这种叙述方式,习惯这种个人化的、私密性的写作。已不再习惯去呼吁,去把全体的人类当做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我们注重自身的感受、注重描绘或表现精神碎片、注重一瞬间的感觉、注重未知、关注个体的抒情和历史。我们可以不必去阅读帕慕克或者爱丽丝门罗的具体篇章,就对他们作出鸿篇大论——因为他们已经太过驰名。
但令我惊奇的是,对于当时那个孤陋寡闻的我来说,我因为这本《迷失故事的墓穴》直接通过他们的作品而痴迷上他们,不带任何的外界的滤镜。并且将他们作为一个整体而接受,而非膜拜他们个人。《激情》《背对世界》《凝视窗外》《公务员朗帕尔和他的抽水马桶》《关于奇迹》《奥菲利亚事件》《我们是如何寻找来洛尼亚的》这些短篇小说当时带给我的阅读感受,带给我的震撼和奇妙的触动,我已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它们直接影响了我当时创作的写作风格,这种风格的痕迹在我至今的写作中仍然清晰可见。而那个时候,我连它们的作者是谁都不知道。
当我在今天重新去读这些故事的时候,我已经无法做到像当年那样完全彻底地沉浸。我的好奇心丢失了,我的眼睛被更多的评价迷惑了,我好像已经没有办法再专注于自己内心的声音,去做出单纯的、自我的抉择。我甚至开始怀疑这些个人化写作存在的必要性,他们是否过于喧嚣而淹没了一个时代应有的主旋律?在作出这种怀疑的时候,我清楚地意识到,我离多年前的那个下午、离最初阅读这本书的自己,已经太远太远。
当然在今天,我也变得更加幸运,因为网络和实体书店的发展,也因为我自己离开了原来那座县城,走到了其他城市,我得以看到更多不同的作家,搜集和阅读更多的作品。从前我把《迷失故事的墓穴》翻来覆去读过很多遍,因为我暂时没有办法读到更多类似的书籍,而今天,我的书架摆满了世界各国的作家,有不少是详细了解了他们之后决定买来读,却有很多作品压根儿就没有翻开过一页。我也继续坚持不成熟的创作,写一些诗歌,和极少量的短篇,但也常常感觉到迷茫,不知该从何处寻取给养。
也许是我知难而退,总是徘徊在一个多彩世界的大门口,而迟疑着不敢向里迈步。总是经过一栋栋精美的房子,在它们的门口好奇地张望,却不敢进去和主人打个招呼。这是我自己的懦弱。但我必须感谢《迷失故事的墓穴》,因为这个精彩的世界,是它最早为我打开的。
《迷失故事的墓穴》读后感(四):迷失故事的墓穴:风格各异的世界文学
没有书腰,没有山呼海啸的广告词,这部《世界文学》杂志的最新选本显得清新淡雅。对于喜欢外国文学的读者,目录上的作者名单就是最好的广告了。
《世界文学》由中国社科院外文所主办,其翻译、编校实力非一般出版社可比。尽管翻译水准较高,但作为主打的小说《迷失故事的墓穴》,却是非常难读。这篇小说写作手法独特,读者得对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生平和创作非常了解。编者甚至专门为该文写了一篇书评作为前言,大概也是担心读者读不懂这种实验性较强的作品吧。
书中的小说风格各异,但总得来看,编者偏爱叙述冷静、能把故事讲出点“意思”的作品。严格地讲,这不完全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比如《夏之花》、《凝望窗外》,似乎只是节选,还有一些内容没有讲完。如果编者能够标明,那就更好了。
法国作家卡茨的《小提琴家的灵魂》,采用了类似人物传记的写法,篇幅虽小,但很有历史感。
《风雪夜》是篇都市田园风格的小说,从一个小角度写了一个发生在纽约的爱情故事。作者是瑞士作家斯塔姆,去年上译出版了他的小说《阿格尼斯》。
伍德豪斯老头的《解救年轻的格西》讲了个俗套爱情的故事,但却十分有趣,有英伦古典小说遗风,不经意间就把英国上流社会幽了一默。
《母猪女郎》的作者达里厄塞克也出现在这本小说集里。她的《邻居》写了一个关于约翰·列侬的故事,写得很真实,文笔也挺好,结局太魔幻。
艾莉丝·门罗被认为是当今世界最好的短篇小说家,她的小说《激情》故事简单,讲了平淡恋曲中一场小风波引起的大悲剧。名家的小说往往具有强烈的风格化倾向。虽然叫《激情》,但大半部分都很平淡,感情酝酿到最后,爆发得也非常克制。门罗聚焦的,是人内心的激情,她处理得很妙。同样,品特的《相安无事》、海尔曼的《只不过是幽灵罢了》、阿特伍德的《霍拉旭的叙述》,都是这类风格独特、不已情节取胜的作品。
德国作家海登莱希不是我们熟悉的作家,他的《背对世界》有点色,写青春期的小姑娘对“破处”的期待,以及她成年后对初夜那个男人的报答。如果仅仅是写床上那点事情,那就太俗气了。作家将鱼水情与德国的分裂、统一联系起来,小说顿时拔高了几个山头。
帕慕克的《凝望窗外》类似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讲诉了他小时候父亲抛妻弃子远走巴黎的故事。其实这挺悲惨的,但因为他家境太好,似乎也没多少值得同情的地方。这种回忆文章很难写出新意,对大师也不能要求太高。
俄罗斯作家马姆列耶夫的《关于奇迹》,讲了个神秘的悬疑故事。看懂故事不难,但要明白作家究竟想表达什么,那就得费点心思了。
勒克莱齐奥的《我觉得船儿驶向小岛》,依然表达的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书写的主题:城市对人的摧残,人性遭到扭曲;人应该回归自然,去寻找人间天堂。凭他这种执着的精神,得个诺贝尔奖也是应该的。
帕慕克的女友基兰·德赛是英语布克奖获得者,她的《公务员郎帕尔和他的抽水马桶》以小见大,展示了当今印度人的生存状态、城乡的生活差距。这篇小说挺有意思,写得挺讽刺;内容看似简单,包含的东西却挺多,值得一读。此外,《纳奥尔·坎贝尔的漫步》、《太挺的男人》都是有趣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异域风情。
千云宁的《阿里的跳绳》讲了一个黑人孤女在韩国遭到歧视的故事,同时也写了三代女性不同的生存状态。小说篇幅不长,结构得很好,叙事有点类似韩剧,通篇感情饱满,洋溢着浓浓的向上精神,当然她写得比较深刻。
裘帕·拉希莉创作不多,但获奖很多。她的大部分小说我们都翻译过来了。她是孟加拉裔美国作家,《地狱天堂》写的也是印度人在美国的故事,讲了一个印度青年不顾一切娶了美国姑娘,着力表现了印度移民圈的生活。她的叙事方式比较传统,虽然极力刻画人的内心世界,但故事并不沉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