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养》是一本由朱光潜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5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谈修养》精选点评:
●书是好书,只是记下的实在不多。印象最深的也就是那个“三此”——此时、此身、此地
●朱老先生迫切救国的心,甚是感动
●简直就是文明青年指南。
●真真切切一本好书,告诉你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修身”。此书不愧为大师写的文章,三言两语,却道尽了世间真理。需要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这本书真的能够拓展你的思维,对于现在仍有些迷茫的我这类青年来说,里面的内容十分贴近生活,并且给予我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在面对这些问题并产生疑问时,它能够给我提供一个理性的答案。这是对于现阶段的我来说,最最适合的一本书了。
●朱老的书随处可见到让人没有胃口。打开看却字句是真道理。
●什么是经典?时间淹没不了的是经典。
●虽说有一些观点过于迂腐,但是瑕不掩瑜
●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当不辜负好时光。追求真善美、知意情,内心充实强大的人才能在事业在生活中有所成就。
●真是位好老师,但是怎么说呢,还是有些迂腐气的
《谈修养》读后感(一):提高修养
每每因一些小事,咬牙切齿,怒气不能释放,只能下咽,把自己的五脏六腑都振碎了,事后悔恨自己因区区小事如此动怒。怎么破?
先生给出了解决的办法,多读书明理,自己时时检点自己,要使理智常是清醒的,不让情感与欲望恣意孤行,久而久之,自然胸襟澄然,矜平躁释,于是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
《谈修养》读后感(二):姑且称为读后感吧
正好,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词。
这本书在我手里好久了,我就是迟迟没有翻阅,如果之前我看了这本书可能我会看不下去,看了一半就搁置一边了,但是现在确是刚刚好的时候,今天看完之后心里很平静,感觉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长者在面对面与我谈话,一一解答我心中的疑惑,心中对未来的迷茫,对现在的惶恐,对过去的懊悔。他在用自己的智慧引领我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且一路向前。
全书从语重心长的话、谈立志、恻隐之心、羞耻之心到谈交友、谈性爱问题、谈青年与结婚恋爱问题到最后谈美感教育都是值得让现在的我们深思的。其中有一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今天我就碰到了一个朋友向我倾诉一个问题,他想寻求我的意见,但是最后我说的他全部都听不懂,找不到我说话的重点,还在自己的思维中出不来,让我着实很无奈。
里面提到的这句话是:“大学教育在使人有正确的价值意识,知道权衡轻重。”
首先我申明,从来没有歧视过学历低的人,从来没有否定过教育的重要性,也许教育不光是上大学这一途径,也可以通过阅读等一些方式获得,但是你必须承认,上了大学的人思维比没上大学的人的思维层次是更高的,绝大部分的这样的。
我的朋友高中学历,在公司干了好多年之后转为职员了,是一个踏实且很单纯憨厚的小伙子。他今天向我倾诉的事情是关于感情方面的事。他这两年一直在家相亲,和他一样大的,没上学的孩子都结婚生小孩了,就他连个对象都没有,家里催得紧,自己也着急。他说去年相亲了两个,但是他相亲完之后说想先和对方谈恋爱,看是否合适再商讨订婚结婚事宜,结果最后都黄了,原因就不具体阐述了。有一个姑娘还是在网上聊天聊了一年了,感觉也比较熟悉,但是那个姑娘一直没有表态,他很是苦恼,让我给分析一下。我说你首先要清楚你自己的需求,问你自己想要怎么办?他说他就是想找一个以后结婚的,但是又担心不熟悉所以想先谈着。然后又说自己肯定是没有努力去争取,所以姑娘们才不敢放心的把自己交给他。所以我劝他如果是真的想清楚了,那就再努力一次,说清楚,如果最后还是没有回应那就不要联系了。下半年好好工作,年底相亲一个愿意结婚并且来到他所在的城市的,好好相处,然后就结婚。结果他完全没懂我的意思,说我的重点是人家姑娘不喜欢他,得出结论现在都是谈钱,感情不算啥,我也是大写的服了。
这就是他的思维,一直在自己的思维里出不来,就算我劝了再多都没用,最后都是白费功夫。所以说教育对人的影响是很中啊哟的,一个人如果首先没有正确的价值意识,做事无法权衡轻重,只能让自己陷入迷茫的深渊出不来。
我也不知道我自己再说什么了,只是记录一下,我都败给他了,看来自己的性子也要改改了,要冷静,不要急啊,小姑娘。
《谈修养》读后感(三):一年来作为我的床头读物
第一次与它相遇是在南校区的图书馆。之前呢,一直想读朱光潜先生的谈美书简却总没有读完,不过总之是建立了对作者的认识,所以一看到这样一本书,本能的还是想去了解下这位先生如何看待“做人”的问题的。于是,便有了从书架上的一次拾取、一次翻阅。简单翻看后觉得不错、有启发,于是,又买来存读,放在床头,不时翻阅。
“谈修养”这本书是朱光潜先生专门以一种介于“师长”与“学长”式的亲切口吻对青年学生为人为学的一些忠告也好、建议也好。书分成了20个主题,每个主题算作一“谈”,相似的还有一本书,叫做《给青年人的十二封信》。
总的来说每一章节都有所启发,所讲的为人为学的这些道理虽然过了几十年,但显然没有过时。有些观点读过以后的确影响了我的生活,那么我就凭印象把记忆最深的列出来、不必去查阅原书把一些本已忘记的找出:
1、中国人不重视休息、劳逸结合,经常是搞得很忙碌的样子结果把身体搞得很糟却没有效率。朱先生还认为午休是个很好的习惯,一天之计在于晨,午睡后相当于赋予了一天另一个早晨。
这点我深以为是,休息不是浪费时间的事情,应当把休息的时间视作工作时间,真正应节约的是那些无谓浪费掉却不能使自己得到休息的时间。
2、第三谈:“朝着朝着抵抗力最大的方向走”;
这节的标题便是很好的说明。人是具有惰性的,事实上,那些最有意义、最有效的事情往往正是我们最懈于去做的。
3、青年的感情、性爱问题:
朱光潜先生的论述我想还是有现实意义的。
在如今大学生的设想中,一段校园爱情恐怕是大学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似乎,是一定要谈场恋爱不可的。
在朱先生的认识中,这些事还是要顺其自然的,他劝青年人不要为空虚寂寞、不要为盲目跟风而恋爱,劝青年人不要简单因欲望而性爱。
朱先生和我的相似成分比较多。在学习的问题上,我们大概都属于那种认为大学期间仍应以学业为第一要事、大学生应多读书、勤思考,丰富自己的大脑,为人生打基础的人;在恋爱观上,我们又都比较传统、保守,说好听点是慎重(当然,我们的时代不同,在当代这些显得更理想化了点)。所以,有这样的认识、达成这样的共识是自然的。
然而,如今社会在变、大学在变,上述两种观念在变,这种认识便是绝对的真理吗?也未必,只能讲是一种很稳妥的选择。
王沪宁这样写过:“幸福之事,可遇而不可求,可求而不可执。”当时做学者的他形容自己的生活像“撞钟”,每天安心修炼,不欲求幸福、也就不所谓幸福不幸福。
心中存了对幸福的希望,便种下了痛苦的因。得不到幸福,痛苦;得到了,也有痛苦;得到了又失去,更大的痛苦;
这样想来便不必去盲目去追求所谓的“幸福”了吧。
当然,这也不是全然的被动。既然缘分虽不可求但仍可遇,用年轻的生命去等待、去遇见好了。有一天当真遇到了缘分,再用力去把它抓住,这样,即使有再多的痛苦也是值得的、也是有意义的吧。而且,一定会遇到的。
《谈修养》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1.谈中国青年自我认知
gt;> 我们的时代是竞争最激烈的时代,也是最需要互助的时代。竞争是事实而互助是理想。无论你竞争或是互助,你都要拿副本领来。在竞争中只有最适者才能生存,在互助中最不适者也不见得能坐享他人之成。
2.谈立志
gt;> 我把我的信条叫做“三此主义”,就是此身、此时、此地:第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第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第三,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3.谈抵抗力
gt;> 我们如果要测量一个人有多少人性,最好的标准就是他对于抵抗力所拿出的抵抗力,换句话说,就是他对于环境困难所表现的意志力。
gt;>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谈价值意识
gt;> 有正确的价值意识,我们对于可用的力量才能做最经济的分配,对于人生的丰富意味才能尽量榨取。人投生在这个世界里如入珠宝市,有任意采取的自由,但是货色无穷,担负的力量不过百斤。有人挑去瓦砾,有人挑去钢铁,也有人挑去珠玉,这就看他们的价值意识如何。
5.谈交友
gt;> 欣赏与创造根本难分,每人所欣赏的世界就是每人所创造的世界,就是他自己的情趣和性格的返照;你在世界中能“取”多少,就看你在你的性灵中能提出多少“与”它,物与我之中有一种生命的交流,深人所见于物者深,浅人所见于物者浅。
gt;> “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6.谈青年的心理病态
gt;> 自信是一个不幸的人,就随时随地碰着不幸事,自信是一个勇敢的人,世间便无不可征服的困难。
gt;> 人生来需要多方活动,精力可发泄,心灵有寄托,兴趣到处泉涌,则生活自丰富,空虚感觉不至发生。这些事都不难做到,一般青年人所以不能做到者,原因就在没有自信,缺乏勇气,不肯努力。
7.谈恻隐之心
gt;> “揭开文明人的表皮,在里皮里你会发现野蛮人。
gt;> 孔子是另一个好例。他也明知“滔滔者天下皆是”,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是何等的悲悯!同时,这是何等的勇气
8.谈冷静
gt;> 尼采以为人类精神原有这两种分别:一静,一动;一冷,一热;一旁观,一表演。
gt;> 我觉得一个人在任何方面想有真正伟大的成就,“古典的”、“阿波罗的”冷静都绝不可少。
gt;> 大抵修养入手的功夫在多读书明理,自己时时检点自己,要使理智常是清醒的,不让情感与欲望恣意孤行,久而久之,自然胸襟澄然,矜平躁释,遇事都能保持冷静的态度。
9.谈学问
gt;> 一个人对于一种学问说是不感兴趣,那只能证明他不用心,不努力下功夫,没有钻进里面去。世间绝没有自身无兴趣的学问,人感觉不到兴趣,只由于人的愚昧或懒惰。
gt;> 与问相连,所以学问不只是记忆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袭而必是创造。
10.谈读书
gt;> 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11.谈英雄崇拜
gt;> 英雄只是贴在历史上的标签,他们的姓名只是历史事件的款识。
gt;> 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教育重人格感化,必须是一个具体的人格才真正有感化力。
12.谈性爱问题
gt;> 恋爱的人们,像叔本华所说的,常在“错觉”(illusion)里过活。
13.谈青年与恋爱结婚
gt;> 在30岁以前,一个人假如不受爱情的搅扰,对男女间事不发生很大的兴趣,专心致志地去做他的学问,那是再好没有的事,他可以多得些成就,少得些苦恼。
14.谈休息
gt;> 我们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做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做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gt;> 要想任何事做得好,做时必须精神饱满,工作成为乐事。一有倦怠或烦躁的意思,最好就把它搁下休息一会儿,让精神恢复后再来。
15.谈消遣
gt;> 午睡尤其有效。午睡醒了,午后又变成了清晨,一日之中就有两度的朝气。
16.谈体育
gt;> 懒,所以萎靡因循,遇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做;懒,所以马虎苟且,遇不应该做的事拿不出一点勇气去决定不做;懒,于是对一切事情朝抵抗力最低的路径走,遇事偷安取巧,逐渐走到人格的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