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与禁忌》是一本由佛洛伊德著作,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页数:1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腾与禁忌》精选点评:
●又是台湾大夫的翻译,我比较喜欢专业人士的译本……
●无需多言
●我是弗洛伊德控
●严谨,学术。原始社会图腾与乱伦的关系和今天图腾和纪念的含义有些相通。有几个观点特别赞同,一个是欲望观,不能为了提高幸福感降低欲望,那样的人生无味,一个是模仿观,人本能的模仿能力。
●当时背面印着还是内部资料
●我这本是台湾版的 当时还在中医学院上大儿 89年
●1990.9
●这书得反复看
●咖啡馆等人时候看完的。复印台版的内部资料。作了解老佛爷读本。
●心理学在阐释人类学问题上何以可能~第二遍读(好吧是带着目标读)果然清楚多了~论文第二大章。。。fighting~
《图腾与禁忌》读后感(一):对弗洛伊德的完结
看了他很多的书,这是最后一本。由第一本的惊艳到这一本的麻木,很奇怪,老弗这个充满自我崇拜的大师,能把世间所有的矛盾都归为“性欲不满”。对荣格与他的冲突,可以体会几分了。
心里诡异的叨唠:“弗大师老化了,灵感丧失了,被更有魅力的新人超越,变成了奠基石的形象,成了历史上的一朵灿烂的小花。”
说回来,他和荣格的光芒,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后来人能盖住。
《图腾与禁忌》读后感(二):一种莫名其妙的的冲动……让我继续追寻
在那些看似天经地义的行为之下,隐藏着人类褪不去的兽性,我们凭借自己强大的妄想力将之虚拟成为“文明”,我以为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下三路是人类很多行为发生的根源,佛洛伊德敏锐地觉察到了被重重迷雾掩盖的真相,仅仅只是解开了一角,就足以令世人瞠目,妄念破灭的声音回荡在整个20世界的空气之中,然而新的时代自有新的伪装,我们深陷其中不能自觉,览卷沉思,沐浴先知的光芒,觉悟的背后也许是……绝望
《图腾与禁忌》读后感(三):重读经典
从88年在医学院校读书时接触弗洛伊德
到89年第一次在一位台湾朋友处得到此书
从5年的医学教育和近10年的行医经历
到心理学与心理治疗及精神分析的学习进修
再到近4年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临床工作
再读经典 意犹未尽(仅《图腾与禁忌》就读过三个版本)
虽然从荣格到拉康
从拥护追随到分崩离析
再到所谓■虚假记忆综合症■
但是在本人从事的临床心理治疗
精神分析及后精神分析领域的诸如: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虽然有扬弃和发展
但弗洛伊德的确是功不可没的
一般认为,人的自尊与自恋已经遭受了三次极其沉重的打击。
第一次打击来自哥白尼,他论证了地球并非人们妄自尊大地认为的那样是宇宙的中心。第二次打击来自达尔文的研究结果,他论证了人类不是“造物主”的创造,而是由所谓“低等动物”不断进化而来的。好在人是有理智的动物。而使人的自尊与自恋遭受到第三次可谓最最沉重打击的正是弗洛伊德及其理论,他论证了人的行为主要是由本能和潜意识机制所激发。换言之,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人绝不是有理性的动物。无论人们是否接受或者认同弗洛伊德的理论,很清楚的是,他的观点已经完全改变了我们对待人类本性的看法。
与马克思、爱因斯坦齐名,S.弗洛伊德
被认为是对20世纪人类思想影响最大的三位犹太人之一。
《图腾与禁忌》读后感(四):什么是塔布(Taboo),兼论今天当读的一本书
自由的百科全书——维基百科,查询不到“塔布”一词,只有检索对应的意译词语“禁忌”,才有相关的条目,内容很简单,大致如下:
禁忌是指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或是在生活起居中被禁止的行为和思想;如果被禁止的是某些词汇或物品的话,则被称为禁忌语、禁忌物或禁忌品。有关的行为或词汇之所以会被禁止,可能是因为:不合乎礼仪,具有污辱的涵义,违反道德伦理,触犯法律,具有危险性,传统的迷信。
传统的文化观念都相信,违反禁忌的行为可能会为社会带来破坏和骚乱,也可能会造成人命的伤亡;在法律上,这些打破禁忌的人需要受到制裁。
于是想起弗洛伊德的《图腾与禁忌》,2005年上海人民出了赵立玮的译本,而我的那本1986年的旧版,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八十年代的民间,可以如此文艺地对待图腾,并无所禁忌。
所谓Taboo,是以一种否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指向另外一种主题,心理特征仿佛康德的“绝对律令”,都以一种强迫性的方式发挥作用并排斥任何有意识的动机。在当今各文明社会的宗教、习惯及风俗中,它只留下极其微弱的痕迹。然而,还有个别蛮性遗留的民族国家,依然保留着强大的势力。在特殊的日子里,每个人都要小小心心地,仿佛贴了一张看不见的膏药,嘘!不得发声——否则,灶王爷会很生气。
弗洛伊德在该书的前言里这样说:
“本书试图通过一些保留在儿童时期的图腾崇拜的遗迹,亦即通过我们的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呈现出来的那些细微迹象,来推导图腾崇拜的原始意义。图腾与禁忌之间的紧密关联又使得我们向着本书提出的假设向前迈进了一步,如果最终的论述使得这一假设看起来很难令人信服,那也没有必要指责它在多大程度上有可能近似于现实,毕竟重建这种现实是如此的艰难。”(19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