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生活在极限之内》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0-11-28 01:5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生活在极限之内》的读后感大全

  《生活在极限之内》是一本由哈丁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426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活在极限之内》精选点评:

  ●看不懂

  ●内容不错,再简练一点就更好了

  ●有点啰嗦

  ●公地悲剧

  ●虽然马尔萨斯低估了技术的力量,但哈丁认为鉴于边际递减和资源有限等原因,人类应该控制人口增长。

  ●是人文问题的再提醒吗?。。我觉得这是囚徒困境啊= =无解

  ●没有人死于人口过剩,追求经济增长为什么会害怕人口增长呢

  ●芒格推荐的书籍. 但是翻译太差了,强忍着把部分内容读完. 核心理念: 任何指数型增长都必将不可持续. 应该采取中庸措施,找到规模最佳的点.

  ●人类,只能生活在极限之内。大树,没法长到天上去~

  ●一脸懵逼,这是机器自动翻译的吧,确实看不下去了,原著也许十分美好,只是翻译让人却步

  《生活在极限之内》读后感(一):知识渊博

  这本书的作者生态学知识太渊博,并且有一颗八卦的心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生态系统了,书的前几章介绍了戈德温和孔多赛两个人的生平和理论,他们的观点是马尔萨斯写书的刺激物;

  戈德温著名著作《有关政治正确的质询》是西方无政府主义的开山之作,他本人被誉为最杰出的寄生虫(靠写书和接受别人的赞助为生),玛丽雪莱--《弗兰肯施泰因》的作者的父亲

  孔多赛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人类精神进步史》是其重要作品。

  另外马尔萨斯和他的父亲的政治观点验证了父子间保守与激进的完美解释,马尔萨斯的父亲是卢梭的崇拜者而马尔萨斯观点比较保守。

  这是一本巴菲特书单里的书,不知对炒股的人有没有帮助

  《生活在极限之内》读后感(二):极限真的存在

  包罗万象的人口学科普。

  长见识啊长见识。

  作为在企业工作的技术人员,我被灌输的就是“不给自己设限”。但极限真的是存在的。我需要重新考虑我的职业生涯,规划好更理性的日程安排了。

  对计划生育国策由衷地支持。开始对”公知“批判强制堕胎持保留态度。

  对世界主义有了审慎的理解。

  书中出现了太多的思维模型,值得总结。

  哈丁绝对的才华横溢。虽然本书的叙述逻辑稍显不连贯。

  不过我还是觉得哈丁对进步有点悲观了。至少化石类能源供给(页岩气的开采)还可以持续几十年的时间。核能源的安全性总会不断提升。核聚变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农业生产的资源消耗率还有很大的降低空间。。。

  如果未来人类真的遭遇到了能源危机,那么本书的价值绝对会上升到《人口理论》那样的级别。

  《生活在极限之内》读后感(三):未来无法去预测,但是未来可以去创造

  也许这句可以很好的概括这本书所表达的意义,看上去通过探讨人口增长极限是否会超出生态的客观环境无以为继,抑或是受制于经济学因素更多是人性的对于客观环境的主观能动性所能创造出条件状况,其目的就是在于我们如何更好的通过了解自然条件和改造主观认识客观环境的认知水平,而更好的 创造出对于未来的发展和行为方向。

  梳理整本书的脉络,可以发现作者哈丁实在是个善于运用各学科:经济学生态学人口学或者是物理学来调动论据的人。他的核心观点其实还是表达了希望人口不要过快增长,而他本人像代表着不要杀死“最后一个送信者”的姿态表达勇于相对直指问题说真话的人。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更像是写论文的架构:人口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如何寻找出路;以及当前所采取的行动。重中之重又是在对于现有认知的反思以及当前所做行动的理性分析。他的语言犀利并且善于引经据典,所以他在分析问题的逻辑上有些很容易引起共鸣。通过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将人口过多问题类比通胀,认为是造成:失业,污染,拥挤,非意愿移民,悲惨难民潮,贸易战,毒品和恐怖主义的根本原因。就像经济学都有假设分析一样,哈丁的假设条件就是:默认已经弄懂了这个世界(但是事实是不可能的),科学是与常识相冲突的提议,而本身无效的假设就是默认状态应该在常识发生的地方,永动机事实上不存在(可持续发展实际上并不存在)。认为经济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他们二者的差异在于对于限制,预计未来和对付不可逆上的看法。事实上,经济学就像加入了人类主观对于认识客观规律的经验判断在里面的人造化生态的感觉,所以才会在上述三者中产生差异。另外认为经济学家没有财富创造过程中的生态损耗考虑在其内,认为世界尊崇着零和规律,即能量守恒,人类创造出的财富是从自然中获取的。认为人口的指数级增长的后果是会带来生态或者疾病像14世纪的黑死病,至少夺取了当时25%左右的欧洲人口,为此需要寻找到增长的一个均衡水平,以及需要稳定器的机制,而达成稳定的方式来自于主被动两个方面的影响:被动影响包括(负反馈,贫穷,饥饿等)或者是类似经济学的客观规律:规模不经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等,而主动影响包括共同进化的革命,或者说是人类选择性导向的结果。

  正如作者所说:非常接近正确理论和把握正确应用,是非常困难的两件事情。为此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所做的事情以及所认知的程度会变现出不同的样貌,而他们呈现出现在的社会的经济形态:包括打着按需分配的幌子实际上进行着CC-PP游戏(成本共有化,利益私有化),经济学的格雷欣法则在人口中的应用:在竞争中,低生活标准驱逐高生活标准;政治家们提出的伪命题:没有人死于人口过剩;以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为了控制人口进行的节育以及人口控制等。

  无论如何,随着技术发展我们会改造客观环境以发挥更大增长潜能,但真正激发我们发展的其实是改造我们认知和不断重塑我们阶段性信以为真的事物,不要像人类对于能源开发的哈伯特丘疹一样,在漫长的时间的荒野中很快就耗尽了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

  《生活在极限之内》读后感(四):世界环境日:雾霾和社会

01

  如果不是灰蒙蒙的雾霾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们几乎已经感受不到“环境”、“自然”这些词,也已经很少有机会仰望星空或者远眺群山。

  人类的认知机制中有这样的特质:熟悉到一定程度,便不再放入意识中(也许是意识要处理的问题太复杂,而带宽又有限的缘故)。

  所以,人们经常会忽略每天呼吸的空气、每天饮用的白水,或者是,每天陪伴的家人。

  地球污染、环境压力,诸如此类的话题,除了环保主义之外,对于一个正常的“普通人”来说,似乎也只是饭桌上闲聊吐槽的一个话题而已。

  更少有人会把环境问题和一个社会的崩溃联系起来。

  此处所指的社会崩溃,是指在相当大的地域范围内,历经一段时期,人口数量和(或)政治、经济、社会复杂性的锐减与衰败。

  比如中美的玛雅、南美的蒂瓦纳科、欧洲的希腊迈锡尼和克里特岛的米诺斯、非洲的大津巴布韦、亚洲的吴哥窑和印度峡谷的哈拉帕,以及太平洋的复活节岛等。

  这些过往社会消逝了,留下的断壁残垣却充满了令人痴迷的浪漫情调,吸引着各国游客。

  那么,一个曾经如此强大的社会为何最终走向崩溃,当时人民的命运如何,而这种命运是不是也会降临到我们熟悉的社会?

  有一天游客们会不会满怀神秘地遥望纽约摩天大楼或者上海东方明珠的遗址,就像今天的我们注视着丛林密布的玛雅遗迹?

  这些社会的崩溃,有时候是在达到巅峰之后迅速衰败的,而这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警示。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生态灭绝对全球文明的威胁已经超过核战争和新兴的疾病,新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环境中有毒化学物质的增加、资源短缺和人类对地球光合作用的极限利用。

  即使生态学家们已经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问题,但这些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依然饱受争议,这些风险是被夸大了吗,还是我们根本就对其估计不足?

  如果说过去一些社会的几百万人仅仅因为使用石材或木制工具就遭受了局部崩溃,今天70亿使用强大科技工具的人类是不是会使环境在全球范围内以更快的速度崩溃?

  但是,真的会这样吗?预测的复杂度和对未来的侥幸期盼,总会动摇我们的决心,让我们在短期的利益和长期未知的危险之间摇摆不定。

  所以,看见雾霾天你也只是会摇摇头,默默戴上口罩,心里暗暗责怪大城市太拥挤或者车辆太多,然后坐上了你因为限号而购买的第二辆车,开车上路了……

02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代社会的问题和过去社会有诸多不同,我们也不会天真地认为只要以古为鉴就能找到解决方法。

  一方面,我们所拥有的强大的科技(其正面的影响)、全球化、现代医药和更丰富的人知让我们具有比过去更低的风险。

  同时,我们所拥有的强大的科技(其负面的影响)、全球化、数以百万计的人口依靠现代医药存活、日益臃肿庞大的人口让我们具有比过去更高的风险。

  诚然,一个社会的崩溃不能完全归咎于环境的变化,但是我们可以说,社会崩溃牵涉到生态环境问题,有时候也涉及气候变化、强邻在侧、友邦失势等因素,更重要的是社会如何对生态问题做出回应。

  如何回应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首先,即使人们有所警觉,危机发生时也可能觉察不到。

  第一,人类使用的技术手段还不够高明。比如,肉眼观察不到构成肥沃土壤的养分,只是在最近一二百年人们才学会利用化学分析检测。

  第二,危机并非绅士,它不会礼貌地敲敲门,说声“先生,我来了”。它们常常不声不响,忽左忽右,上下起伏,徐图缓进。比如全球变暖,每年一定时刻的温度在无规律地上下波动着:今年升三度,明年升两度,后年降四度,第四年升一度,如此往复,让人捉摸不定。通常这类现象只是一年比上一年差一点点,逐年恶化,直到几十年之后有人才惊呼:“我小时候的感觉比现在好得多!”

  第三,远距离管理。比如,今天美国蒙大拿州最大的伐木公司的总部并不在该州,而座落于美国东北的西雅图市。由于不在现场,公司领导可能想像不到他们的林场存在着严重的莠草问题。这是任何大型社会中的潜在问题。

  其次,更可怕的是,就算我们已经预感到危机并觉察到它已经来临,我们很可能会毫无作为,任由其发展——这也是群体决策失误中最为普遍和惊人的。

  第一,归因于经济学家所谓的“理性行为”。大量的逐利行动对个体有益却对整体有害,尽管这在道德上是不义的。作恶者采取这种个体理性的行动常常会取得成功,因为他们人数虽少却相当集中,而且被巨额、直接、确定的利益所吸引。受损者人数虽多却相当分散,况且抵抗行动只能维护可怜的间接的不确定的好处。

  第二,某些非理性行为也害人不浅。很多文明被过时的传统价值观念所左右,那些深深植根于人们脑海中的信条让我们困守在恶劣的状态下走向死亡。

  第三,短期和长期动机的差异会使个体对未来的危机无动于衷。比如,全球数十亿人目前处于绝望的贫困中,他们顾不上考虑明天的生存资料来源。赤道地区的一些渔民用炸药和氰化物杀死和捕捉鱼群,他们明确知道这样做对未来渔业的灾难性后果,但眼下孩子们的衣食还靠这解决呢!人们偏爱眼前好处,愿意将未来利益的“贴现”。

  另外,“心理否认”也是这种现象的助推者。

  尽管某种预感提醒人们未来可能遇到的严重危机,但这可能在潜意识里带给人剧烈的精神痛苦,因此我们的内心会抑制或者否认这种预感。

  直接面对危险的人只有凭籍这种心理状态才能免除恐惧造成的精神威胁,保持神智清醒,人类的这一心理机制造成了一种刻意的人为的“短视”。

03

  人类的天性本身,就并非寻找绝对的理性与正确,人类只想寻个合理的解释罢了。

  但是我们该如何对待自然,却是个值得深思的严峻问题。

  毕竟,大自然并非一个“合理”解释就能糊弄过去的。

  解决地球环境问题只能靠各方的理性合作,而人们的理性合作只能建立于可靠严谨的论证。

  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用详实具体的论据和可靠的推理过程,来取代大而化之的忽悠,或者类如某些思潮的无端责难。

  只有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的环保行动力,才能在崩溃来临之前,探寻到真正可行的路径。

  那么,你将如何回应呢?

  《生活在极限之内》读后感(五):为一个问题深入探究值不值?

  这本书对我来说意义重大,极限一词其实是对我以前脑海中固有观念的冲击,我看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两个多月,其实包含极限的书单出了之后我就在豆瓣买了这本书,因为非常凑巧,我学习的高数就是以此作为基点展开的。极限是一个理想化的词,但是冲击了另一个幻想化的词——无限。其实我发现自己的大脑其实似乎处于非常原始愚昧的时期,我心里头还是相信着类似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不知从哪儿来的想法。其实对极限一词是本能的反感,就会想,难道说人类的智力也是有极限了,这样是不是在说我能做的事情有限,我的理想永远是空想了,但是冷静下来看了这本书,后来比较恰当的理解了极限的意义和作用,也可能是看的时间长的原因,其实看书的过程中不自觉在思考书中所说的和自己一贯认为的思想相矛盾的地方,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

  另一个此书不可忽略的给我带来的震撼,要从这本书的结构讲起来,其实这本书结构很简单,它其实就是前半部分阐述一个难题,后半部分再论述解决的办法,但是过程没有我说的这么简单。但是我想说的是,这本书在如何解决问题方面也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它非常少见的完备的讲述了这整个过程,一开始从,存不存在这个问题,这个问题都是又什么造成的,之所以解决不了是由于什么样原因在其中作用,一些看似可以解决的方案或者设想中存在着什么样的不可能,然后开始抽丝剥缕的讲述试图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怎样的原则,有没有尝试,需要避开哪些误区,需要如何小心翼翼的解决问题,需要一步一步的来这个过程。书里没有像教科书里啪啪啪列出缺点,然后再啪啪啪列出解决方案,然后大家开始背吧,那样背下来的东西,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办法直接运用于实际的,那样的所谓的知识的传承,就像高度压缩的精华,让人无法吸收,要有大量的经验来稀释,来让这精华慢慢的扩散出来,所以我国的教科书啊,真的是只让编的人开心了,从不考虑读书人的感受,而且编书的人也不思进取,反倒开心的去编写课外教材,不仅误导了学生,还可以让自己多一份收入,真是损人利己的好手,不知道这些书吓坏了多少本来可以好好学习的小朋友。不过我似乎说着说着就跑题了,其实想说的是如何解决一个非常难的问题的事情,书中提到节育和控制人口的不同,节育并不等同于控制人口,节育的口号是让每个孩子都是想要的孩子,籍由此推广避孕的手段和观念,我们明白,只是节育无法控制人口,从而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想要解决问题,的确需要节育推广开带来的避孕的推广这一点的帮助,所以,虽然节育不是最终的手段,但是它是我们已知的会对下一步进行所必须的过程,那么就应该更好的投入并推广它,就像我们平时遇上问题的时候,虽然不能想到最终的终极解决办法(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至少给了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的指导思想,要尽量去做推进下一步的事情,很多问题解决不了,但是我们可以去“争取时间”,这大概会是一个通用的方法了,往往自己为一件事情焦虑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很多是因为觉得没有时间了,这里说的没有时间的意思是我发现自己不能再安逸的呆着去思考一些难以决定的问题(比如人生什么的),这个时候在情绪之下怎么看待自己都觉得到处是问题,走投无路,对事物的认知产生扭曲时,问题就显得更加扑朔迷离了。所以我觉得,从“争取时间”的阶段性目标去出发,做已知的有利于解决问题的事情,不说有助于解决问题,但是起码可以缓解焦虑,让你可以真正的开始做事情。

  1.然后就是具体说几个颠覆我以往认知的理论,首先这本书反复的论述极限,理智的分析,令人信服的举证,让我逐渐去了解了极限,缓和了我心中对存在极限这一观点的抵触,讲真我真的很抵触,在看书的前一部分而没有看到后来的解决方法时,我真的觉得那段时间非常的压抑,仿佛选择了真理就得面对惨痛的很难撼动的事实一样,有种想要逃避,回那种乐观主义中去,结果作者非常冷酷,接着论述了乐观主义的愚蠢,好,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有种你为什么不逼死我的想法。

  2.比较有启发性的地方是关于科技的阐述,我们都知道现在科技的快速发展给很多东西带来了幻觉,其实泡沫的出现也和科技飞速发展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是分不开的,但是关于利用科技进行太空移民计划,还是无限的核能计划,都在现实层面无法实施下去,从而无法解决人口问题,这一冷水让我明白了科技不是幻想,是切实在现实生活中的,它没有那么飘忽不定神乎其神,那自然抵消了我对于科技太快发展的恐惧(类似对未知的不可控又具有大量能量的事物的恐惧),但是当时我还是着实心里难受了一把,因为其中提到的关于太空飞船上的计划生存,我想到三体书中曾经提到的章北海用自己的方式保留人类文明的火种,结果人们在太空飞船上生存,产生了很多挑战道德和人性的问题,的确,当我们逼近极限的时候,很多问题少了回转余地,的确是这么的残忍不可迂回解决。

  3.是关于统计数据在调查研究中的实现和起到的作用这个问题,首先真正客观的统计数据真的很难做到,尤其人口这样大范围的数据,牵扯政治的原因,真正的数据会被扭曲,其次就是处理数据的时候,要学会的第一件事是找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而不是因果性,这样我们可以更加谨慎的论述问题,并且避开了一些思维的误区,这种强加因果的误区在黑天鹅一书中也曾经详细论述过。

  4.对默认状态一词的理解,类似于在有证据证明他有罪之前,都认定他为无罪的,那么默认状态就是无罪。这是法律处于维护人权的考虑制定的,一些默认状态也显现出了公众的态度,比如对于一些真理,如果举不出反例那么它仍是成立的,表明了对真理的维护,也把举证的问题交给了反驳的一方,而对于控制人口的问题,我们最好意识到此事的重要性,并且尝试把控制人口有利地球可持续发展而人口增长有害作为默认状态。

  5.我通过了解这个问题的细致的剖析,到逐步给出解决思路,并引导着看到给出的解决方案,心里非常理解,有一种慢慢拼图,然后中间最关键的一块终于被放上去的感觉,有一种,对,这个方法的确可行。而且我之前是非常反感文科的,我觉得他们容易靠着感性的思维和对世界不着边的想象走入奇怪的极端,完全无法理解文科的力量,但是在这里,我看到立法者巧妙的运用立法去强制大家共同保持正义这一点,我开始有点儿明白文科的魅力,也明白了学法律不是就为了当律师的,也明白为什么外国的从政人员都是学文出身。

  6.还有对一些现象的描述,让我明白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和各自的弊端,CC-PP游戏非常具有迷惑性,但是又非常具有普遍性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所谓的CC-PP就是公众代价-私人利益,这就是大规模公地最终失败的原因。这里都涉及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不可行性的论述了,我有点担心笔记会不会被和谐。

  7.规模不经济也是一个可以适用于各个方面的原理的名称,同样的结构,其规模放大若干倍后,它所产生的效应就不能稳定的得到维持,开始出现边际效应,增益递减。比如我们小组有三个人的时候大家很和谐,都可以表述自己的意见,有了工作各自分工,但是用同样的时间,三十个人的团队却不一定可以完成上一个团队的十倍的工作量,三百个人的话工作量平摊下来胡更少,这一点可以结合CC-PP理论得到合理的解释。然后要是想问什么样的一个度是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的界限,根据一个哈什么什么实验,得出大概150人为这样的界限。这算是对团队安排起个指导作用了。

  8.关于社会和个体责任利益冲突的事情,还有地方性和世界性观点在不同的情形下按情况选取的选取或者判定优先级上,也给了一定的启示。西方国家法律其实是用来强制公民担负起对社会的责任的承担,也为了更好的保护个人的责任,所以他们的法律体系健全些到似乎可以理解,而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和文化背景,我们心里有很重的服从政府而牺牲小我的意识,和当前中国的法律尚不成熟的局面也是相互适应着的。

  9.节制和中庸之道,解决问题不能走极端。

  最后,本文中很多句子我都想摘录下来指导日常生活,啊,好书,作者好厉害,作者思想跨度好广阔还有深度,虽然我觉得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未能解决,但是真的给人很多的启示。整本书消化对现在的我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我觉得比以前看完一本书就懵逼的状态好多了。然后就是感觉人口问题对于世界,就像一些难题对于我,我读书的过程中,看着作者去剖析他所论述的问题,也会不由自主的去想自己的思考的问题中是不是也存在这样的思维误区。感觉想象了一下作者的想法,大概是他也曾苦于被人口问题真正的困扰着,于是把自己调查的结果,写下来,写成一本书,这件事本身就解释了一个问题:纠结执着于解决一个问题到底有没有意义?有意义的,不仅可以把自己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分享给别人,还让别人经历一把解决问题的过程,是非常具有价值的事情。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生活在极限之内》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