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27 02:32:1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精选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是一本由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著作,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精选点评:

  ●重新体验错乱的步伐和错误的方向不但会使你搞清楚早期发生的一切,而且有助于重新设定当前和未来的发展

  ●想起钱锺书在《围城》中调侃教育学在大学中的尴尬处境,教育学处于鄙视链最底端,教育学的学生无奈只能瞧不起自己先生。读罢比书,莞尔一笑,原来米国也如此。同样的尴尬,却有着然不尽相同的原因。教育学研究对象的特殊和复杂性注定其陷入两难境地。一味追求学科建构则脱离实践,服务实践开展应用研究又不被主流学科认可。加之教育学学者本身囿于就教育谈教育,缺乏更宏大的社会政治关怀,而被讥狭隘。吾国教育学还要加一点,总是难免沦为阐释教育学、语录教育学。

  ●该女Lagemann强悍!相比之下,北师740那些教育史的书弱到西天去了…每个事件发生后,给历史洒下的催化剂,火药末,止痛剂,舒缓水,无碍的灰尘等都逐一呈现。重大历史人物的生平大事件,影响思想因素及变化,职业发展,同行合作与搏斗,后世贡献和局限等都看得明明白白!社会组织的诞生,兴衰,演化更是如此。真不像某些书,行笔风格某处180大转,史料粗选后堆积成灾,评述浅显乏力,引用起来吓死人……只是,此书我未完完全全读完,之前对美国近现代教育史发展略知一二,再看补写枝枝叶叶,于我也无激情了。前言,心理学家James对师范生的评价,真真了得!为此狂了整个晚上...

  ●感觉一般。略略翻过。

  ●花了一天时间读完,精湛的历史研究,讲述了教育学在美国大学环境中的成长历程。主要核心还是教育学自身的身份焦虑,在杜威和桑代克之间,究竟如何抉择,其实是所有教育研究者的困境。

  ●看到了学科满满的尴尬和不自信...

  ●看到杜威和桑代克的那一段差点猛虎落泪(。ì _ í。)

  ●走出学术研究的象牙塔

  ●: G571.29/5046

  ●被人名亮瞎。想退学了都。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一):教育原来这么复杂

  既不是想读也不是读过,而是正在读的状态。

  因为这个学期开设了“教学流派”,老师让读杜威的三本著作,尤其是《民主主义与教育》,所以希望多了解一些杜威的背景资料。今天下午读了第一编第一、二章,其中关于杜威的生平、实验学校、与桑代克理论之不同的部分,对理解杜威的教育理论、研究方法颇有助益;再结合近期在读的另一本《杜威学校》——那是一本更为直观地记录了杜威引领下的教育实验的报告,至此,杜威的形象从陌生到顶着光环的教育家到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学者的形象,在我心中树立起来。

  待到读过之后,相信对美国的教育研究历史以及对西方当代-现代教育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二):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教育研究的发展

  从一开始到最后结束,我都觉得这是一本枯燥的书,里面介绍了教育研究的发展历史,从一开始伴随着心理学的发展,到后面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后不断发展,以及后来在认知主义和行为主义的选择上各抒己见,说实话,若不是之前听课涉及到这本书,估计也是少人问津,因为本身研究教育历史便不是热门,不过虽不是热门,但若要耐心来看看,也给我一些启示和知识的拓展。

  首先是38页关于心理学与教育学之间的联系。

  心理学是门科学,而教育学是门艺术。科学本身是不能直接产生艺术的。只有用富有创造性的头脑才能应用科学创造艺术。

  两门学科是相互糅杂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在教学中使用心理学的知识可以对教学过程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过去的历史也证明,教育学的不断发展也一直促进着心理学的发展,以及两门学科综合形成的教育心理学业受到人的追捧。

  不过我始终认为,教育是与人相关的学科,心理学对其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其核心部分的发展终究要进行理论的提升与升华。

  108页克伯屈关于项目方法(The Project Method)提倡全身心的积极活动。

  我认为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使用项目方法确实值得提倡,当然最近也得到积极推动,但是教师的引导和规划变得更加重要,对于课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必须有很清晰的认识,另外,在实践中学生到底学到了些什么是很难度量的,所有对于效果的评价还是需要继续进行合理的完善。

  112页,“项目方法”只是教学方法的一种,而不是组织课程的基本规则。

  不要把项目方法看的太过于重要,它始终仅仅是种手段,真正的课程内容还是需要教师仔细进行提炼的。

  120页,教师参与教材改革对教师的影响。

  纽伦认为以教师为首的课程改革是提高教师素质、继而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步。

  而贾德则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正规的“科学”研究与他所谓的“直接的、科学的”教师指导。

  我始终觉得,如果教师参与课程教材的理解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极大提高,但是如果参与制定相关内容则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这个也是各个学科领域专家所擅长的内容,综合两者的观点,课程改革也好,课程内容也好,也许能够得到很好的制定。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三):混沌:教育研究发展的轨迹

  “当人们感到困惑或迷惘的时候,往往可以在历史中获得慰藉与力量”。在思考“何为课程研究领域”的时候,在历史中寻找答案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近日正好在读Ellen Condliffe Lagemann的《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全书呈现了教育研究孕育、诞生、成长、困扰、经受考验的发展脉络,摆脱了“教育术语”的叙事痕迹,读来更如同一部传记作品,精彩引人,提供了认识与理解教育研究发展的独特视角,同时也为我思考“课程研究”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与门径。

  个人传记:学者的扭转力

  不得不承认,教育学科在社会科学的芜杂中逐渐清晰,离不开几位重要的学者的努力,无论他们最初是否愿意以教育科学研究者自居,却实际地改变了教育科学发展的方向。Lagemann的《一》书中梳理了霍尔、杜威、桑代克等学者的研究工作与个人日记,试图从他们个人生活经历的剖析与解释,向我们展现了这些学者或客观或主观地推动教育科学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中脱胎而出。并记述了最初在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大学中形成了教育研究的学术阵营的流变。让人在感慨历史的偶然与巧合的同时,深感教育科学发展的困境与矛盾。

  学科脱离:距离的平衡

  教育科学研究的独立地位始终处于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社会、自然科学的相互角力的矢量场中。无论是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研究方法,教育科学研究与其他学科始终存在着重叠和交叉。无立锥之地成为教育不成为独立科学的最佳借口和批驳理由。即使到了今天,教育研究依旧无法摆脱“四不象”的形象。是博采众长,还是毫无独立性,依旧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争论。

  学科与教育:纠结中的选择

  经常碰到的情形是,非教育专业的人通常把教育具体化为具体的学科,认为教育研究即是语文、数学、英语、地理等具体学科的统称。在教育研究的历史上也一度出现由学科专家掌控教育研究进程的局面,尤其是当国家和社会对教育质量有迫切需求时,如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后带来的一系列美国教育改革,这种教育研究“学科化”的趋势就更为明显。这也是正是作者Lagemann认为是教育研究尚未获得独立地位的表现。只有在超越具体学科的桎梏,教育才能成为真正的研究学科。

  资金与条件:联邦体制下的竞争

  在赞扬美国联邦体制的优点的同时,我们也需看见地方对中央决策的掣肘,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互不买帐,地方对独立研究团体的漠视态度。这些都是地方层级权力过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对于教育改革的推动,教育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教育研究机构,无论是大学研究所,还是独立研究机构,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寻求资金得以保证科研的进行。由于资金的来源不稳定和私人化,也使教育研究始终成为一个“供需”的产业商品,较少以学科之发展的角度而衍生,而只是“头痛治头,脚痛医脚”的应用学科。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四):暧昧与焦虑:教育研究的自我叙述

  暧昧与焦虑:教育研究的自我叙述

  金浪

  教育是一门科学吗?自从教育进入象牙塔并成为一门学科的时候开始,这个由来已久的困扰就从未消散。时至今日教育研究也从来没有逃离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以及统计学的交叉地带。在美国教育史家埃伦•康德利夫•拉格曼看来,正是教育研究自身的这种捉摸不定使得教育在走向一门“科学”的过程中总是困扰不断。因此,教育研究的当务之急也许不是盲目陷入各种论争中去,而是需要反过来对自身的历史加以审视。

  拉格曼的《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困扰不断的教育研究的历史》所叙述的并不是惯常意义上的教育史。它关注的既不是教育实践,也不是教育思想,而是试图为人们呈现教育学科自身的历史。换句话说,它是对研究的研究,它关注的是有关知识的知识。对知识的怀疑是20世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一股潮流,在法国哲学大师福柯那里知识其实就是权力的运作。不可否认,拉格曼也曾受益于这种潮流,但是她对学科知识的考察并不是福柯意义上的对权力的揭示,而是致力于描绘那条捉摸不定的边界。

  为了捉住那些历史中模棱两可的所在,拉格曼悉心追述了美国教育研究从19世纪以来的发展历程:从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学院的大众教育到迈入大学研究的殿堂,从一门备受歧视的学科到努力将自己提升为一门科学的尝试,教育研究始终处于尴尬的竞争格局中。一开始是大学教育研究与高级中学、师范学校、学院机构之间的竞争,之后则是教育研究与其他传统学科之间的竞争。甚至在共同致力于科学化的学科内部,竞争也从不间断。早期的理论纷争首先在霍尔与詹姆斯之间展开,有意思的是他们都是心理学家,而教育仅仅只是他们不得已而为之的副业,这一时期心理学主宰教育研究的范式开始成形;而在年轻一代中则形成了杜威与桑代克之间的对立,由于桑代克对教育的专业化强调迎合了当时学科分立的潮流,教育领域最终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天下。正是借助着行为科学的强劲势头,在上个世纪头二十年里,美国的教育研究逐渐成为了一门专业化的知识。但即便如此它也仍然没有圈定自己的疆界。相反,历史学方法、哲学方法甚至统计学方法仍旧源源不断地被吸纳到教育研究中。由于一方面想要在知识领域进行独立建国运动,但另一方面又无法割裂对其他学科范式的借用,教育研究一直处于暧昧与焦虑并存的局面中。

  拉格曼的叙述并非杂乱无章的史料罗列。从理论到实践,从管理到政策,尽管论述范围极其广泛,但该书总是会回到几个核心命题上来,诸如性别差异、教育职业化、组织机构之间的冲突与竞争,以及教育研究对行为科学所带来的定量分析方法的罗曼蒂克式态度。正是在对这些命题的反复讨论中,教育研究那种暧昧与焦虑之间的错综复杂才得以呈现。拉格曼独具匠心的钩沉让人们意识到所有的问题并不是突然出现在面前的,相反,它们早就埋藏在历史深处。因此,教育研究的学科史其实也是一部不断生长与变异的问题史,是困扰不断的自我认识的肖像画。

  由于总能在卷帙浩繁的史料中切中肯綮,这又是一本充溢着批判精神与改革精神的书。在拉格曼看来,正是桑代克对杜威的“胜利”使得美国的教育研究走向专业化的同时也走向了狭隘化。这种狭隘化包括至今仍主宰着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行为主义、量化研究和遗传决定论。在描绘了狭隘化的发生与发展之后,拉格曼指出这种倾向的严重后果:即制造了教育研究的技术化和个人主义。在拉格曼看来,狭隘化正是美国教育研究不幸的根源,它使得教育学术和教育管理都成为盘根错节的问题所在,并直接造成公众反教育主义情绪的滋长。因此,拉格曼试图通过对杜威思想的回归来实现教育研究的重构。

  从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杜威的敬意。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把教育建立在社会科学而非心理学的基础上,教育也不再是训练与生俱来的能力的手段,而是培养新的社会能力,尤其是建立和保持一个民主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观点和知识的手段。这实际上这正是拉格曼所要寻找的解决当下问题的途径。由于杜威的教育思想具有打破学科和专业化范式的效果,它实际上正是促使教育研究的技术化和个人主义回归人文化与社会化的催化剂。正是借助曾被桑代克模式排挤的杜威的教育理念,该书不仅针砭时弊地指出了美国教育研究的弊病,同时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方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该书也可以看作是杜威思想在当下的复活。

  对历史的重述总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当下的问题,因此,拉格曼试图在历史分析的基础上实现结构重组。她对历史的叙述描绘出了这样一番惨淡图景:教育研究地位的低下与孤立、狭隘化,以及教育管理与权力结构的分散。“解铃还须系铃人”,在拉格曼看来,这种后果既然肇端于大学对教育研究资源的独占,那么解决之道仍需从大学入手。例如进行大学体制改革、消除学科壁垒、加强跨学科的合作、建立激励机制增进非教育类学者对教学的热情等等。但是由于面对着一个的盘根错节的官僚体制,拉格曼的呼吁又总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这一点上,她自己的经历就是一个明证。2002年拉格曼出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一腔抱负致力革新,但是仅仅三年就黯然离去,成为哈佛大学有史以来在该职位上任期最短的院长。

  作为近年在美国教育领域涌现的经典之作,该书的另一个可贵之处在于它的历史叙述具有清晰的自我意识。拉格曼从不宣称自己的叙述就是唯一真实的,相反她始终相信,“所有历史都是一种想象式重构,建立在对过去的不可避免的不完整和解释性的记录的基础上”,为此她甚至不惜做自我贬低,“虽然这样讲述故事是可能的,但我相信,这种做法不如我讲述的故事那样诚实,它会与事实相悖。” 这样的姿态显示出与她所论述内容的高度一致性,即从自己身上消除焦虑的成分。因为不管对于教育研究,还是对于教育研究的自我叙述,重新暧昧起来都并不是一件坏事。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门捉摸不定的科学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