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术与禅心》是一本由(德)奥根·赫立格尔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箭术与禅心》精选点评:
●4.5星,有关心智,有关禅,有关空。短小但是启发多多。【20190625NO14】1.将呼吸融入要做的动作,所谓禅,所谓空,专注和投入。2.心智首先要熟悉无意识。3.合二为一,射手和目标之间不是两个相对的事物,而是整体。一件东西到另一件东西,完全不自觉,没有目的,像孩子玩耍一样。3.放开自己直到一无所有,只剩一种不刻意的张力.4.那种空,那种包容,那种空无念头,展现最奇妙的作为。4.合二为一,享受当下和平静,欲望的消除。
●禅 本就是不可多说 的东西...解释得详细 真相就消失了...写得极真挚 谦卑 谨慎...很薄的一本 却耐读 说哲学 也说艺术...与其看做一本 禅宗入门指南 ...我更感觉如 一粒种子...终焉 是花木 是森林 或是 寂没...随缘...
●匆匆翻完,感觉很一般。
●其实,禅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又复杂。简单是它就一直存在着,复杂是,你要找到它,必须剔除很多东西,然后你才看得到它,可是你看到它,并没有拥有它,等到你拥有它,必须放下它,然后你成为了它。
●读悟道的书有时候很是矛盾,本知不可能从言语中参悟其中道理,但又希望在别人的经历中得到启迪。纸上得来终觉浅啊
●和剑道练习有不少相通的地方
●因为练习弓道而买下的。很多都还在实践中,要真正做到无心而射该是怎样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啊~
●很薄的小书 挺好看
●练习专注到忘记自我
●一个外国人以生命实践“朝闻道,夕死可矣”。活在还能找到师傅的时代,他是幸福的。但在任何时代,都能坚持求道的心吧,哪怕是更加艰难。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一):感
磨练就是不再非黑即白的看事情,不再宁可玉碎不为瓦全,不再不能容下丁点的不好。多些弹性,少些狭隘。圆润一点,皮实一点。不怕做错,不怕受伤,不怕自己嫉妒或者心生邪念。只有当自己的问题都出现,才能真正的面对、解决。然后,心里还记得自己最初的天命,水到渠成的完成。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二):笔记
师父回答说:“你握住拉开的弓弦,必须像一个婴儿握住伸到前面的手指。他那小拳头的力量让人惊讶,而当他放开手指时又没有丝毫的震动。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婴儿不会想:我现在要放开手指来抓其他东西。他从一件东西转到另一件东西,完全不自觉,没有目的。我们说婴儿在玩东西,而我们也可以说,是东西在跟婴儿玩。”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三):物质艺术需要与真正欣赏的人共鸣
“当你用这张弓射箭时,你会感觉到老师的精神与你同在。不要让它落入好奇人士的手中!当你不需要它时,不要搁着当纪念品!毁掉它,除了一堆灰烬,什么都不要留下。”
“箭术在战斗中已失去了重要性,它仅以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灵形式幸存,所以它的升华并不十分健全。”
这些话是对我心理震动比较大的,任何的“术”都是领悟道理,知行合一的工具。能拿的起来也要能放得下。
所以作为哲学家的)奥根·赫立格尔临死前把自己不能亲自求证的理论稿件一把火烧了。这在许多人是不可理解的。哲学,在许多方面确实用处不大,充满虚荣和诡辩。
掌握了变化和大趋势的哲学,才会生生不息吧。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四):东西方思想内里的差异
之所以阅读这本书,是因为一句话“以行动直接切入禅的精神”,这与我之前读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所提出的“沉迷于过程本身,良质自生”有相似的微妙。
很易读易懂的小书,可能对于东方文化熏陶的人来说。东方人估计都很容易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内涵,什么放松身心、克服自我、忘记目标、专注过程、战胜自我...可能还会来上一句“小题大做,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可能会触类旁通,讲一个武当张三丰教导张无忌练太极剑要忘掉招式的故事。
这可能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所致。前者注重完善内心以感悟“不可名”,不刻意强求;后者更注重于理论联系实际,侧重以实践行动以完成设定目标。通过行动直接寻找并体悟禅之真义,未必不是超脱于参禅棒喝的有效方式。而西方文明后来居上率先摆脱传统思想束缚走进近现代,也未尝没有这方面的差异。
《箭术与禅心》读后感(五):弓与禅
大一在弓道馆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彼时无论先生还是前辈都大力推荐我们看书,尤其是这本弓与禅。
大学期间反反复复看了有三四遍,每次都带着目的。大一时候奔着好奇而去,大二奔着提高射术而去,到了大三为了更好地培养后辈,为他们指点迷津,又静下心来领悟其中所述之道。至今这本书还保留在我的kindle中。
其实弓道中的很多道理并不能一遍就领受完全,很多当下的疑惑会在充分的修炼后获得答案。所以面对一脸青涩与好奇的后来者,我推荐他们细细阅读,勤加练习,反复体验领悟。一如当年前辈们待我一般。
怀念那些练习求索的人和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