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20 02:35:2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摘抄

  《爱情悲歌《莺莺传》》是一本由元稹著作,37.0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1984,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悲歌《莺莺传》》精选点评:

  ●会真记

  ●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社会不能接受“丫的就是被这水性杨花的女人耽误了谁年轻的时候没2B过”这么直接而诚实的吐槽还特别郑重的写成书告诉千秋万代这就是老子的价值观的小元稹,而就追捧剽窃他人故事还要为宣扬自己高尚乱改结局的大骗子王实甫——人家小两口的事儿你们掺合个毛?

  ●爱一个女人的时候恨不得迅速把她揉进身体里,感情消逝后又说这个女人是妖女,决定要洗心革面,把自己和她所有的联系都斩断,然后作践女人致死,博得世人喝彩赢取功名。不得不说,中国男人的感情路线自古便是如此。

  ●没有西厢记有名 但是我更喜欢这个版本的结局 西厢记那种花好月圆的算什么啦 我就喜欢这种"可惜不是你"的故事=-= #论如何将可耻发挥到极致#

  ●都说张生无情负心,其实崔莺莺又何尝对这种分离的结局没有促进作用呢?无论是“使乱之,终弃之,固其已矣”,还是“慎言自保,无以鄙为念”,都是在张生未曾表示分离态度的情况下(甚至张生那时仍是对她关心思念的)首先道出,张口闭口都是对分手的不介意,以及对张生会抛弃她表示理解,不仅丝毫不做挽留,还不断为他们的分离寻找合理的理由,这不是提早为他们分离推波助澜那时什么? (当然,我这是跳过后来张生的“红颜祸水”论,而针对崔莺莺的行为和言辞而谈的。张生后来的那个言论实在是本文的一大败笔,造成了人物形象的极大不统一。)

  ●私定终身后花园,落魄书生中状元。

  ●比起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传里的崔莺莺对于爱情更加主动敢爱敢恨,张生的始乱终弃以及断情绝爱更让人敬佩同情莺莺。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_→仔细看来真是满满槽点。。想得到对方又表示等不及正式提亲,把对方送赠的语涉私密的情书公诸于众,中榜后立马另娶理由是【莺莺这种尤物普通人hold不住】。。张生无愧渣男之名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所以说 自古渣男情感犹豫不决 女神感情含而不露

  ●不为旁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一):看法

  刚看完《莺莺传》时,感觉张生真是渣男,而再看知网却百分之九十九都在指责莺莺,刚开始觉得三观炸裂,但其讲的似乎又有些道理O__O"…

  《莺莺传》的悲剧与其说是故事的悲剧不如说是整个社会法则的造就。正如凯特·米利特所说的“就顺从而言,男权制是独一无二的指导思想,也许没有任何一个制度对其臣民实施过如此完全的控制”…

  当一种现象与生俱来时,我们便会认为那理所当然了吧。??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二):别瞎掺合别人的爱情

  崔姑娘是我喜欢的型,看对眼了就抱着被子来,怠慢我就带着尊严离开。决定前是柔柔弱弱的小娇羞,决定好就是赤条条热烈烈的文艺女青年,两人玩完了照做黑御姐,“老娘有汉子了,有多远滚多远”。

  张公子就有趣得多了,始乱终弃被妹子骂的狗血淋头,娶了老婆还妄图和前女友再续情缘,傻不拉几的去别人家门口碰一鼻子灰……最值得欣赏的是他本着报告文学的原则原原本本认认真真地把自己的斑斑劣迹青史留名。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社会不能接受“他丫的就是这水性杨花的女人耽误了谁年轻的时候没2B过”这么直接而诚实的吐槽还特别郑重的写成书告诉千秋万代这就是老子的价值观的小元稹,而就追捧剽窃他人故事还要为宣扬自己高尚乱改结局的大骗子王实甫。

  列位看官……人家小两口的事儿,你们掺合个毛?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三):读《莺莺传》浅略感受

  在文学院蹭课时偶然兴起阅读的兴趣,就搜来读了。刚粗略看第一遍时说实话没有符合老师在课上所给我带来的对这本书的期待感,莺莺态度在两三日内的骤然转变、张生上长安求仕二人感情不了了之等让我感到有些迷惑。再看第二遍时也还是有这样的感受,却又有些体会到张生和莺莺二人之间所自然流露的无法阻挡的感情(我只能这样表达,最初应并非是爱情,而是异性之间微妙又最直接的吸引力)莺莺顺从自己的感情自荐枕席,张生也因此愈发沉迷,二人在蒲州小寺内那段时间我想用“春风醉良宵”来形容应该合适。日后张生收到莺莺的来信,我从信中读出了莺莺作为一名古代的女子,在享受自由的感情过后不得不在封建礼教的思想道德体系下流露出一丝无可奈何与悲伤。这部作品很多人夸赞它好在崔莺莺的智慧,老师在课堂上讲到崔莺莺“终不为出”时评价她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懂得为双方留住昔日朦胧的美好,若是二人终见了面,旧“情”复燃,终是会掀起一番涛浪,搅得各位都不得安宁……我想正是这段分离才成就了世人所谓“心头一点朱砂痣”。至于“尤物成妖”、“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虽然听老师介绍了他比较认同的陈寅恪先生的观点,但鉴于文本给我带来的直观感受,我还是倾向鲁迅所说的“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这一说法。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四):中国古代渣男图鉴

  《莺莺传》中的张生可谓渣男典范。第一次见到崔莺莺便不能自已,OK,你一见钟情可以,正常求婚也是有机会的,张生对崔莺莺一见倾心,托红娘传书,红娘问:“何不因其德而求娶焉”张生竟答:数日来,行忘止,食忘饱,恐不能逾旦暮。若因媒氏而娶,纳采问名,则三数月间,索我于枯鱼之肆矣。尔其谓我何?”三个月他也等不及,想尽各种办法死皮赖脸、死缠烂打把莺莺追到手。在这个封建时代,他不顾莺莺的名声,非得没成亲就想和人家上床。然而,搞到手之后就不新鲜了,进京赶考求取功名了。 人家崔家乃是唐代五大家族之一,可他嫌人家是名门不是望族,没法攀高枝上位,为了自己的前途“忍痛割爱”,抛弃莺莺。可他还把持不住,面对如此美貌才女,抛弃了人家又时不时写封信回来撩一撩,莺莺回信,他又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公开显摆莺莺的情书,来炫耀有位美貌才女对自己如此爱慕自己还轻之弃之。 后来二人都各自结婚了,张生还要以表哥的身份来撩前女友,真的是渣成沫沫了。 作者元稹,对于张生的态度更多是赞赏,这是因为是作者也曾有段类似的经历,在张生的衬托下,发现自己似乎都没有那么渣了哎。张生玩弄完姑娘,还说些“好男儿当不被美色所诱,进的去出的来,不堕凌云志”的便宜话,时人还多许张为“善补过者”。究其原因,是封建时代男权地位占绝对优势,张生也好,元稹也罢,渣的原因是三观问题。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五):等闲变却故人心【古早渣男pua】

  金乌西沉,房内暑气未消。手中的信已难辨字迹,但莺莺还是端坐案前,恍若未觉,木然喃道“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见信并未带给她太多惊惶。始乱之、终弃之。一开始她就明白,名不正言不顺的感情很难善终。事已至此,不过是内心那些隐隐的不安最终被现实一一证实而已。

  只是故人变心的戏码,远比说书人讲得绝情,也远超闺中少女对人性之恶的料想。

  那夜,天上也是这一盘玉轮,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彼时他的眉眼溢满了温柔深情,苦苦地诉说着思念。一别经年,此时他背弃信义、反颜相向,见异思迁还不忘对旧人多加撩拨,蛇鼠一窝吹嘘风月艳谈。负心多是读书人,将一腔柔情斥为一纸笑话,以红颜祸水饰非掩过。这反咬一口、颠倒是非的能力,不禁令人拍案叫绝。巧言令色鲜矣仁,古人诚不欺我也!

  七月流火,在夜色的包围下她打了个寒颤。唤来红娘燃起烛台,驱散了一室晦暗。

  我没错,我只是忠于自己的感情,我没有害过任何人!

  备好纸笔,莺莺咬了咬牙低头研墨。恍若应对着无端的指责,急切为自己辩驳,但更像是说给自己听。可为何磨墨有失轻重,到底还是出卖了自己的底气。

  是呀,我还是错了。看错了人,错付了情,所托非人反倒沦落为浪荡文痞的笑话。

  思及此,失望、愤怒,胸中有千言万语却好似百口难辩,屡屡提笔却又顿住,纸上泪痕斑驳。

  泪眼婆娑间,只见一只飞蛾扑火,莺莺叹了口气,下笔——

  善恶有报、渣男biss

  —————借楼怼《莺莺传》,与该书无关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爱情悲歌《莺莺传》》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