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教》是一本由净空法师著作,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非賣品,页数:2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认识佛教》精选点评:
●浅显易懂,平和通达
●愚十二岁时,家严赠以奉化佛协版。时读之以增长见识为乐,然毫无向法之心。今日重读依然,可知愚有佛缘,无慧根矣。净空法师以一书尽揽三福十善业三皈依五戒四弘誓愿六和敬三学六度之要义,此诚入门佛法之佳作。。
●认识佛教
●佛教入门书
●看上去是本很不错的佛教入门书籍,实则里面错误百出,胡编乱造,对于不懂佛法的人而言实在是极大的迷惑,此书的性质和当年大为流通的轮子功类书籍类似
●感受最深的就是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似乎和金刚经矛盾。金刚经说干一百件好事不如休息一秒。歇即菩提。是不是这本书讲的比较浅?
●结缘于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简单,清楚,基础。心生向往。
●同事推荐我看看了解下。其实我是在看完佛祖斗说了什么后像链接虾佛教。确实和基督伊斯兰有很大的不同,严格来说,不算宗教,而是试图解释宇宙万物的理论和方法。至于佛祖是不是多维世界俯瞰些我们芸芸众生的生老病死,谁又知道呢?
●朴素 佛教基础
《认识佛教》读后感(一):认识佛教
内容很基础,语言很浅显易懂。虽然不敢我自己读懂了,可是在整个读的过程中,我的内心是欢喜的,平静的,敞亮的。书中的很多观点对未来的工作,学习,生活或多或少都是有所帮助的。
《认识佛教》读后感(二):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佛陀的教育
昨晚从传传家拿回来两本书。慈诚罗珠和净空法师。
先读净空法师《认识佛教》。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具体内容不赘述,记一些让我觉得很受启发的。
1.三皈依。传统上说的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净空法师引用六祖慧能的话解释为,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佛就是觉悟,而不是佛像;法是正法,而不是经书;僧是清净心,而不是某个喇嘛或者和尚。所以虽然我们口里说的是皈依佛法僧,心里要知道我们实际上皈依的是觉正净。
2.法门应选一种,直达终点。净空法师认为“觉”的法门主要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宗;“正”则是循序渐进通过经典教训修正言行获得证悟,天台华严唯识宗等;“净”是净土宗密宗,通过修特别法门迅速成佛。任何一种只要认真修都能得到同样的结果,因此我们只需择其中一种,然后一条路走到底。这是我多年一直困惑的问题。很小的时候就接触到禅宗,六祖坛经是我智慧的启蒙,或者说,让我瞥见智慧的一点灵光,使我产生对佛法的兴趣。高中大学阶段又开始学习唯识宗,想研究佛的哲学基础。工作以后和藏传佛教有很多缘分,开始修习其中的显宗部分,并打算在将来正式修习密宗。这三条路我都渐次走过,却没有一条能走完,反而增加许多迷惑。
现在是时候选择一条道路了。“正”,我大概没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完全放在研读佛学典籍上,“觉”,我是否具有上根利智,能大彻大悟呢?还是继续在“净”的路上走?
3.普贤行:对一切人/事/物要平等的恭敬。这点我从来做不到,尤其是对物。用过的东西不摆放好,把椅子踢来踢去,读过的书也不放回书架。房间乱七八糟,只有要来客人了,才扫地收拾屋子。这都是不敬,我要改了。
《认识佛教》读后感(三):宗教就是宗教,老實信奉即可
一本宗教基礎書。個人看來並不太好。佛教作為一個名詞出現就是宗教而已,還佛陀教育。佛陀的確教育過,卻說不曾說過一句佛法。佛從未創教做教主,而是佛涅槃後弟子集結經典,并以宗教的形式傳承佛法。但是現代漢語中二詞差別很大。以佛陀教育來解釋佛教,試圖說明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世間真理,有誤導之虞。
佛教就是佛教,具備宗教形式,淨空法師自己的說法的時候不也用“那是阿彌陀佛告訴我們的啊”“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啊”“佛經上說了什麼什麼啊”,因為是佛經講的,是佛說的,所以就是真的。作為一個佛教徒,我接受,因為宗教就是這樣的,信佛、信經是最起碼的。但是說法就這樣講的話,那也就只是在宗教的範圍內玩玩而已了。
記得淨空法師還有一次講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說願不滿,不成佛。然後法師講,阿彌陀佛現在成佛沒有?成佛了,所以大願實沒實現?實現了。願滿,則成佛。成佛,則願滿。這和上帝創造世界,有世界說明有上帝是一樣的邏輯。這在邏輯上叫循環論證。當然邏輯有他的不完美,但是如此說法,也就無異於一般其他的宗教了。
所以佛教還是佛教,你用宗教的形式、宗教的講法,也是教育,但那是宗教的教育,還是宗教,不能混為用證明方法來表現的一般真理。真正的說法需要個人的實證。
我們說佛法是一般真理,但佛也說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佛法者,即非佛法,是為佛法。佛法先於佛陀而存在,釋迦佛之前亦有無數佛。只是本師釋迦摩尼與我們有緣,降臨此世界,隨因緣說了一套法。而法本身,並不限於佛經所載。
另外以地藏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的先後順序作為修行的原則亦有不足取之處。佛法八萬四千,法法平等無有高下,並非一定要先學某一菩薩、某一法門。
個人愚見,請批評指正,罪過罪過。
《认识佛教》读后感(四):星巴克,佛教与我。
喧闹却自在的星巴克,神秘却普及的佛教,寻找幸福美满的我;星巴克,佛教与我。
上周六办好事情,悠哉游哉之际,静安寺出现在眼前,我不是个与佛教有缘的人,但却是一个随缘的人,既然来至此门,何不入内看看,不是祭拜,了解一下也不为过。果真有佛,定不会不许我进去。
不懂就不可以评说,所以我对我看到的还是选择缄默,转了一圈,就准备出来。最后一个殿口放着些书,其中一本《认识佛教》吸引了我的眼球,封面淡雅,厚度适中,就取了一本回来。
我与佛教无缘,但我却一直好奇;但确实是无缘,所以我甚至一直不知道究竟什么是佛教?许是缘分到了,有此机缘此时读得此书,确有茅塞顿开之感,心喜。整理一下,更是条理清楚,有耳聪目明心亮之觉。
2007.11.25
-------------------------------------------------------------------------------------
正如前言所讲,正确的认识佛教,对于初机很重要。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印度。
佛是“智,觉”的音译,从本体上说是“智慧”,从作用上讲是“觉悟”。“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
智有三种:1)一切智,即正确的了解宇宙的本体;2)道种智,即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3)一切种智,即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明了,没有迷惑差误的智慧。
觉有三种:1)自己觉悟了;2)能够帮助别人觉悟;3)圆满的觉悟。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得证”。
佛教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关于至善圆满的教育。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和未来。
佛教的学位制度:阿罗汉,菩萨,佛。分别达到的级别是:正觉(断烦恼),正等正觉(用真心,但仍不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圆满的真心)。就好像我们现在的学士,硕士,博士。
佛教入门:地藏经
不是用言语说的,是用放光来表示的。前面一半讲原理,后面一半讲原则。
1.大圆满光明云,即真如本性,所说的一切全是我们自己本来具足的,都是自己本有得;
2.大慈悲光明云,自己修行,也劝导别人修行,是慈悲的动力;
3.大智慧光明云,即“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但没有智慧,则会“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
4.大般若光明云,能够说明宇宙现象的智慧叫做“智慧”,能够断烦恼破无明的智慧叫做“般若”;
5.大三昧光明云,用什么方法帮助我们破迷,恢复我们本性本具的圆满智慧?-- 禅定,即正受,即三昧。佛法将无量的行为归纳为三大类:1)是身体作造作的身业行为;2)是言语所造作的口业行为;3)是起心动念,意业行为。戒定慧三学,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三昧是佛家修学的枢纽。
6.大吉祥光明云,凡是我们本分应该得到的,我获得了,这是吉祥;我不该得到的,我得到了,那就不吉祥了。
7.大福德光明云,财富智慧健康长寿,这些都是我们眼前希望得到的,这是福德。如何得到呢,福德是果报,果之前一定要修因;修什么因,得什么果报。
8.大功德光明云,戒定慧是属于功德。
9.大归依光明云,修行一定要有方法,方法里面最重要的就是有一个标准,即大归依。不是平常讲的归依佛法僧,而是大圆满的自性,是圆满的自性三宝。
10.大赞叹光明云,即教化众生。
佛法修学五大科目
1.三福(个人修行的基础)2.六和敬(大众共修的戒条)3.三学4.六度5.十愿
三福,净业三福十一句:
第一:人天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第二:二承福: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
第三:大乘福: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
只有具足了这三种净业,才是大乘经上所称得善男子善女人。
1.孝养父母,不但是孝养父母之身,须知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
2.奉事师长,不孝敬父母,而恭敬老师,在理上是讲不通的;孝顺父母又尊敬老师,才是理所当然。
3.慈心不杀,一切有生命的众生,没有一个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没有一个不贪生怕死。
4.修十善业,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业(不忘语,不两舌,恶口,绮语),意业(不贪,不嗔,不痴);
5.受持三归,即佛法僧,即自性三宝,觉正净。1)皈依佛,要从迷惑颠倒回头,依靠自性觉。自性本来觉,所以皈依佛,不是外面的佛,是自性佛。既要觉而不迷;2)皈依法,从错误的想法错误的看法回过头来,要依自性的正知正见,即皈依法。法是自性的知见,不是跟着别人走。即要正而不邪;3)皈依僧,僧是清静的意思,六根清静。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尘:色身香味触法。即要净而不染。
严华宗:佛,比卢遮那佛;法,华严经;僧,文殊普贤以及41位法身大士菩萨僧;
法华宗:佛,释迦牟尼佛;法,莲华经;僧:菩萨。
净土宗:佛,阿弥陀佛;法,无量寿经和净土五经一论;僧,观音(慈悲)势至(专一)文殊普贤。
6.具足众戒,众戒中最重要的是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每一戒都有“开,遮,持,犯”,所以是圆满的不是呆板的。
7.不犯威仪;
8.发菩提心,菩提是梵语,“觉悟”的意思,觉悟到人生真正苦,离苦得乐就需要按照佛教导的方法真正修行,才叫真正的“发菩提心”。四弘誓愿是菩提心具体的实践: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9.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10.读诵大乘,经不是念给佛听的,读经是接受佛菩萨的教训。最低限度早晚二课。早课时听佛的教训,提醒自己;晚课是反省检点。
11.劝进行者,劝别人学佛,要帮助别人精进。
六和敬:见和同解,戒和同修,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
三学:戒,定,慧。分别用来治“造恶,散乱,愚痴”
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财布施得财富,法布施得聪明智慧,无畏布施得健康长寿。
十愿:
1)礼敬诸佛,因为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对人要敬,对物要摆放整齐,保养干净,对事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2)称赞如来,善的我们称赞他;不善的我们不称赞他,恭敬而不称赞他
3)广修供养,一切供养中,法供养为最。因为唯有佛法能够教人破迷开悟,教人恢复证得圆满的自性,这是其他供养布施都不能达到的。法供养中,依教修行供养为第一
4)忏悔业障,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一句“阿弥陀佛”能消一切经咒消不了的业障。
5)随喜功德,不单是看到别人的善行善事,能够生欢喜心,还要尽心尽力促成他,帮助他,即儒家的“成人之美,成人之善”
6)请转法轮,报答佛,即完成佛的心愿,即:希望一切众生能够闻到正法,依照佛法修学,早日圆成佛道。那么就要礼请法师大德来讲经说法,来弘法利生。
7)请佛住世,请他在此地常驻,使一个地方得到他长期的熏陶,才会有真正的成就。
8)常随佛学,依照经典修行
9)恒顺众生,面对一切有情众生,一定要顺。一定要知道时节因缘,什么时候我该怎么做,才能恰到好处,受到圆满的效果。所以要有智慧善巧方便,才能够恒顺。
10)普皆回相,把我们自己所修所学的功德,毫发不留的全部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回向菩萨,回向实际,把自己的心量拓开,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到这个境界才是真正究竟大圆满。
大乘佛法的修学次第,
一.1)九华山的地藏菩萨 – 孝亲尊师;2)普陀山的观音菩萨 – 大慈大悲;3)五台山的文殊菩萨 – 智慧;4)峨眉山的普贤菩萨 – 实践,大愿大行。四大菩萨代表整个佛法。
二.1)信 - 能信就是缘成熟了,可以入门 ;信自己,信自己有佛性,信自己本来成佛,信自己跟诸佛如来无二无别,信自己真性被染污,只要我们把污染去掉恢复自性,就跟诸佛如来没有两样;信他,信佛法,相信依照这个理论,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自己决定能成就;2)解 – 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3)行- 实践;4)证 – 把自己所信所解所行的,在日常生活中,统统用得着统统融合。
三.1)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念经,从念一部经着手。
佛法的教学艺术:当知佛法,方便多门,不拘形式。
佛菩萨的造像:佛教供养的诸佛菩萨不是神,是代表法门的。一切诸佛代表我们的性德,一切菩萨罗汉代表修德。一佛二菩萨,佛代表体,菩萨代表解和行。
名号:释迦牟尼,释迦是仁慈,牟尼是清静;阿弥陀佛,阿-无,弥陀-量,一切都是无量。
建筑:外面是两层,里面是一层:即外面看真俗二谛,里面看真俗不二,万法如一。
一进山门,第一天王殿,供养弥勒菩萨,要入佛门,首先要平等心喜悦相。
东方持国大王,负责尽职;拿琵琶,像弹琴一样,松了弹不了,紧了要断;
南方增长大王,天天求进步;手拿慧剑,快刀斩乱麻,慧剑断烦恼;
西方广目大王,多看;身上缠蛇或龙,代表变化,神龙见首不见尾;
北方多闻大王,多听;手拿伞,要防止不要被污染。
佛前供水,水势干净的,平的。看到水,就要想我的心要像水一样清净平等。
佛前供花果,花代表因,果是结果。
佛前掌灯,灯代表智慧光明
佛前敬香,香代表戒定真香。
佛法的修学次第:信解行证 - 先信仰其法,次了解其法,再依其法而修行,最后必能证悟道果(成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