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是一本由赵月华著作,石油工业出版的274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0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精选点评:
●做人处事
●自律+熟稔人性
●当时看的一楞一楞的。
●有声读物ing(4-11月)
●公司发的书,中午休息的时候间断的看完,不喜欢这种由众多小故事组成的排版模式。
●两位是牛人,但版本一般,期待更好的出现。
●摘抄较多,有部分分析值得肯定,勾起我重读这2位人物的兴趣.
●何谓正,何谓邪,何为本,何为表,孰是对,孰是错?奉德为上谓之正,心术不正谓之邪,怀仁之心本,伪善之相为表,明哲保身是对,自不量力是错!
●正在读的一本书 还不错,可以学到挺多东西的
●(记)其中曾国藩不反清朝的那段很好,红顶商人……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读后感(一):曾国藩处世之道
曾国藩认为,为人处世须"专在"稳慎"二字上用心。
1、世界之事风云变幻,处处藏着危机,稍不小心就有可能使事业陷入困境甚至绝境,而凡事求稳慎则可以使人稳打稳扎,少犯错误,有助于事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对于成大事的人来说,凡事不可稳慎。
2、 "银钱则量力相助,办事则竭力经营。"
3、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
4、傲为凶德,凡当大任者,皆于此字致于颠覆。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读后感(二):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
最近都在看有关曾国藩和胡雪岩的文章,百家讲坛关于胡雪岩的讲座我也全部看完。曾在政界权倾一时,胡雪岩在商业写下传奇篇章,从一个放牛娃到当时的中国首富,为奇人。这两人都有很高的天赋,但是同时又是历经曲折的,真的是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两人都有很大的识人智慧,胡雪岩能在王有龄落魄之时就料定此人日后必成大器,而不惜牺牲自己的前途冒险帮助他,胡雪岩也真的是很有远见的一个人。果然王有龄日后果然当了大官成了浙江巡抚,而胡雪岩也水涨船高,生意越做越好,越做越大。
这两个人的智慧和魄力都是让我很佩服的。做人学曾国藩,做事学胡雪岩也有一定道理。不过还听过一种说法,做人用儒家,做事用法家。
《左手曾国藩右手胡雪岩》读后感(三):"忠诚"要怎样定义
早晨一边吃早餐一边随意翻看曾国藩,看到一段,大意是说在曾的价值体系里,"忠诚"是最重要的品德,正是因为忠诚,所以他才在太平军势如破竹的时候临危受命,组织乡军抵抗反贼,即使孤立无援也从来没有退缩过,历经磨难最后终取得胜利。其中许多典故如"屡败屡战"之类的,甚是感人,也让人见识到"忠诚"二字的力量。
可是我有一个问题:绞杀太平天国这件事,究算不算一件好事?"忠诚"这两个字,放在宏观的历史大环境中,究竟有没有意义?假如有,那么它应该如何来定义?评判标准是什么?
就像现在我的疑问:曾国藩自以为自己是忠诚不二的,是因为他从小接受的理学教育里,早早让他有了根深蒂固的"君为臣纲"的概念,而他所做的,不过是依照着这一套历来被中国人所推崇的价值标准来行事罢了。他的"忠诚",只是忠于皇权,忠于当朝统治。那我们做一个假设:假如没有曾国藩,假如太平天国运动最后取得了胜利,假如历史改写后近代中国是被一批更为英明的统治者们所统治着,近而之后几十年那些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都不会发生,那么,曾国藩这一系列的所谓"忠诚",又有什么意义?
想起路人甲姐姐说的,改朝换代和我等小民有什么关系,中国人以什么样的名字存在下去,有什么关系。那么按照这个思路,假设有一天,美国攻进来了占领了我们的领土,我们成了被殖民者,我们也不应当抵抗,也不应当保留一丁点所谓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热情?因为----被谁统治不是统治?中国人民在谁的手下吃饭,都一样能活下去。更何况,可能在美国的统治下,中国人民会生活得更好。
我真的不是在举反例来否定,而是,想到这个问题,觉得思路有些零乱。想不太清楚。
人类最热衷于做的事情,就是先划分界线,然后再热热闹闹地认亲戚。例子很好举:外地求学时乐此不疲地参加同乡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政治上,中央领导人有所谓的"上海帮","广东帮";连超女被淘汰时,都会气势挥虹地喊出一句:"XX赛区的选手永远是最棒的!"这只是小范围内的"先分隔后抱团"模式。当有需要时,这种分隔可以被打破。比如有外族来入侵中国了,那么管你是上海人还是北京人,大家同仇敌忾,燃起熊熊的爱国热情,共同抗击外敌。于是这分隔范围自动扩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要是再扩大一点呢,假设现在有外星人侵入地球,那么谁还会记得"国家"的概念,大家肯定是一致秉承着延续人类血脉,维护人类尊严的信念,共同抵抗外星侵入者吧?于是这时候,分隔范围又自动扩大到地球生物和别的星球的生物之间。
既然这分隔范围的界定可以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那么,我很置疑,这种"先分隔后抱团"模式本身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性。这么说吧,春秋时候有140多个国家,要人民都这样深沉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宁死不降,那统一后这日子还过不过了??
以这样的逻辑推论下来,那就是说,所谓的"爱国","民族气节"都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东西罗?可我总觉得,这样说不对。哪里不对,我说不上来,总之就是觉得不对。也许,我的脑袋里,也潜藏着另一种形式的"君为臣纲"呢?呵呵,谁知道。
这真是一个想破我脑袋也想不清楚的问题。于是不想了,回到曾爷爷。
曾爷爷开始一直是走儒家路线的。直到之后政治生命受挫,在人生的最低谷反思己过,偶然的机会把目光转向"黄老之道",进而三观发生巨变,人生得以拉开新的篇章。我总认为,曾国藩能够成就辉煌的一生并受后人(包括毛爷爷)世代推崇,其中有一点原因是,别人只一心入世,他却保留了三分出世的心。正是这份出世,使他甘于"处下",时时不忘谨慎谦卑;又淡薄名利,戒奢节欲,故而不留话柄,不受人牵制;最后更可贵有"功成不居"的通达和"激流勇退"的果敢,避免了无妄之灾,保全了名节。他这个人,应当可以说是洞析世事,明察人生的。俗称"看得穿"。
然而,他却因观念里的"忠诚"二字而做出的一系列杀戮行动,我想说,其实,他还是没有看穿阿!终是没能逃脱封建教育,封建思维的禁锢。用兵使得多少生灵涂炭,血腥杀戮所造的罪孽,又要多少辈子才还得清。
而何为真正"看得穿"?佛经上说:"凡有所相,皆为虚妄"。是不是藐视一切,无视一切了,才是真正的看穿了?那我宁可不要这样的"看穿"。
于是不管怎么说,我始终是崇拜曾爷爷并视他为偶像的。因为在我看来,生而为人,无需对得起地域,无需对得起国家,无需对得起民族,更无需对得起历史。(这些概念本来就不好界定,也就谈不上对得起对不起了,不是吗?)
对得起自己,足矣。曾国藩,他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