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0803》是一本由张立宪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库0803》精选点评:
●凯文···
●这一期基本每一篇文章都很和我胃口
●本应不错,只是一篇中采访者明确表达不应将内容公布,作者还是毅然写出,不尊重让人气愤。其他的比如西厢记原来是美化,元稹这个负心汉,真该千刀万剐。
●医海钩沉,花花世界,祖逖与刘琨几篇好。崔莺莺那篇YY成分很多,很夸张的笔法。元稹十五明经,天下第一才子云云,真是不敢苟同。以唐代科举体制,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况且同时代还有牛人李贺,天下第一从何谈起
●最爱:《海波与他们》和《同居-崔莺莺 》两篇
●还是袁越的好看
●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 很是触动人心
●贱客凯文 ,太搞笑了。。。读了那篇同居-崔莺莺给老妈听。
●放假在家里,在炎热的下午躺在地板上看书,真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好几个不错,但也有好几个读着没意思
《读库0803》读后感(一):补个书评
和0703一样
浦东图书馆突然借到
欣喜异常
但品相极为不好
终是文学类得文字
做了些许数学
搞搞什么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曲线
之余
看看
心情很好
比任何方式 都更让我放松又踏实
《读库0803》读后感(二):幸福车轮
看了那篇美国人写的《中国学车记》。猜作者是某个时候《纽约客》驻北京的记者。不敢说他对中国有深沉的理解,但他确有细心的观察。这更让我相信他是当时在中国这片陌生土地上背负探险任务的某只外国记者。
他写了那么多次大小事故中的四次不大不小的撞车。还有关于中国学车的碎碎念。譬如不启动引擎练换档啦;带着手刹练踩油门啦。看来真是触目惊心、如履薄冰。想起当年俺学车10小时后就胆大包天冲到马路上去了,结果当晚是某只出租车司机帮俺把车开回来的。
话说这年头大家都有钱了,也全买车咧。美国人的汽车业名存实亡。丰田去年也亏得好哇。想想中国的那几家车厂该赚钱了吧。这次回家,在弄堂里每前行一步,就看到一辆小凯悦窘迫地在比她更小的车位里闺女似地进进出出、前后摆动。春节里的路况算是好的了,但是久光后面那条马路还是那么堵。鲁迅说世上本没有堵车,给我们中国人一开就堵车了。还是这个老外感慨地深刻:“过去大家怎么走路,现在就怎么开车。”
在他就要离开中国的时候,发生了他在中国的最后一次撞车。
“我们下车,我瞧了一眼,伤势不小,两边都撞出了坑。‘一百。’我开价。
‘开玩笑!’那人喊了,‘这至少是两百!’
我忽然感到精疲力尽,在中国十年,开了六年车,听了比巴别塔还多的噪音——‘让我出去’。那人还在喋喋不休说保险杠撞了多难修之类的话,我脑子里只是一片空白,‘一百。’我坚持道。
人群聚拢来,这出租车司机开始向陪审团诉苦——这伤不轻,他干活很累,修理要花很多时间等等。一位小老太走上前,碰了碰他的胳膊,轻声说:‘把钱收了吧。’他低下头瞧着她——她还不到五英尺——然后就不说话了。我付钱给他时,他一声没吭。
在出租车公司的停车场上,老刘用手指探了探凹痕:‘没问题。’‘这样吧,我来赔。’我提出。
‘算了,你是老顾客了。’他说,于是我们握手。我离开时,他还在前台吸烟……”
看到这里,顿有热泪夺眶而出的冲动。想起了《江城子》那句“尘满面,鬓如霜”。大概是久居异地,常常和哪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热烈地憎恨、真切地喜欢,于是也习惯了转头成空的牵手和告别。似乎总可以在哪个路口,看到一个如洗濯过的衬衫般的笑颜。既熟悉,又纯洁。好像我们的六月。
“虽说在路上,人人都是垮掉的一代。但是方向盘在自己手里,还是感觉踏实些。”
瞧这老外。
《读库0803》读后感(三):流水行云│事关《读库0803》
引言
“流水行云”原是我几年前出差时给爱人小牛所寄明信片的总称,不过是自嘲“流水账似的边走边说”,是汇报,也是自白。2008年7月整理访书翻书日志时,想着这题目挺适合的,便拿来一用。现在挑出有关《读库》的文字,按各辑出版时间重新排序(原来是随翻随写),写作时间附于其后。诚如网友所言,“现代信息繁多,不可能每个人擅长每件事,书籍不再是‘我宣扬你接受’的单方模式,网络提供更方便快捷的交流可能,大家共同进步便是!”我将有关《读库》的文字整理发布于此,便是意在与同好互动。今后若有新篇,将陆续增加。
《读库0803》(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2008年8月版)
在网上看到本辑目录时,很期待“熟人”何伟与刘勃的文字,事实上他俩都没有让我失望,不过,阅毕全书,最喜欢的倒是李多钰的《同居•崔莺莺》。作者曾任《南方周末》文化部主任,现为《新京报》副总编辑。在此文中,其条分缕析《莺莺传》,以及每个人都会遭遇的爱情,冷静理性,让人颇有所得。
读了《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不禁为文中的设计师叫好,同时也有了一个衡量标准,若两年后的上海世博会无类似展览或无此理念,必难言现代与完美;《衣食上拥有半个中国》是傅国涌先生记述现代实业家的第二篇,其中荣德生的许多感言及其座右铭打动我心;海波“固执复制”的“点子艺术”让我思路大开,而他接受杨子采访的回答也不乏洞见,比如关于“借鉴”一段,可惜韩少功当年没有以此论回击《马桥词典》的批评者,反而情急之下,选择了诉诸法律;汪家明《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一文,解析了民国书装佳品,让我看出了不少门道,比如《生死场》的封面,原来我就没有看出来深色部分是东北三省的地图——还是那句话,书装艺术,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除上述之外,其他诸文也有可观之处,除了《关庚的生活底稿》和《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
依习惯,吹毛求疵一番吧。P79第三段言及“如果能处分发挥民力”,疑为“如果能充分发挥民力”,P189“其丑无比”应为“奇丑无比”,P198、P199两处“用人”应为“佣人”。
【荣德生的座右铭:“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杨子提问:“你的这批作品有没有借鉴西方某个艺术家或某种现成样式?”
海波回答:“没有借鉴,但我想这种形式可能早就有人做过。我觉得这并不重要,因为太阳下边没有什么新鲜事,这不是特别重要的。重要的是你内心必须要表达的东西。当你真有那种状态的时候,那种形式就不是太重要了,你甚至会突破那种形式,或者在这个形式里做得更丰富。要看你的创作是不是出自内心的真正需要。”】【080930】
《读库0803》读后感(四):0803
原本七月就该到手的书,由于“闹运”,九月初才送上门。
这样的连续出版物,其实很像期刊,区别仅在于选择篇目的标准。
所以,无法用“好”或“孬”定义,只能在浅尝之后确定,是否自己的那杯茶。还好,尽管偶尔会有不喜欢的内容,大体上却始终偏爱。
对于眼前的这一辑,也以惯常的方式说一下吧。
《为其他的百分之九十设计》,即为缺乏住房、用水、卫生、教育、交通等基本生活要素中的至少一项的58亿人设计。所以,那些作品,不是每日跳动在荧屏上出现在生活中的iPod、甲壳虫汽车,而是派尔马蚊帐、斋普尔假肢、生命吸管、脚踏竹泵。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设计”,更像在老式工厂里待过的人熟悉的小发明小革新,目的很简单,省钱、实用。不过,它们与那些名声卓著的杰出设计一样,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而且,社会意义更加剽悍。
《衣食拥有半个中国》,荣宗敬与荣德生的故事。你会读出,巨人传说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叹息。
《固执复制》《海波与他们》,小学时的毕业照,你还有吗?想不想10年20年30年后这些人重聚?在同一地点以同样的排列方式再来一张?海波说:“我迷恋芬芳的时间。”不好意思,我也是。
《幸运之轮·中国学车记》,又见何伟。一个中国通式的美国佬,在北京发生的四起交通事故。
《关庚的生活底稿》,让我决定淘本《我的上世纪:一个北京平民的私人生活绘本》。
《那个时代的书装艺术》,即鲁迅时代的书装艺术。嗯。我是真的很喜欢陶元庆设计的《彷徨》、《朝花夕拾》、《唐宋传奇集》封面,也非常佩服鲁迅对艺术的敏感、发现与欣赏,他说:“陶元庆画的封面很别致,似乎自成一派,将来仿效的人,恐怕要多起来。”果然,此后的陶,尽管36岁便病逝,但“对中国现代书装艺术的影响是无人可比的。”
《花花世界且说黑》,天津老人林希眼中的旧时黑社会。
《贱客凯文》,凯文·史密斯的“破事儿”,早晓得了。
《佛朗切斯卡:心之形状》,我果然还是喜欢西方美术。
《医海钩沉》,土摩托总是那么爱科学。
《祖逖与刘琨》《同居·崔莺莺》,都是目前较流行的那种白话并演义历史的文字。喜欢后者多些,也许是我对开疆拓土扬名立万兴趣缺失,对卢梭式的忏悔怀有真诚的不厚道。
蛮喜欢其中的几句话——
“一个男人,一不小心就会变成梁亚洲(《一声叹息》),过于小心又会变成周慕云(《花样年华》),总之是非常苦恼的事情。当然,一不小心和过于小心,就是一个男人有无爱过的分界。”
“一个男人用沉默解决了一切问题,赢得了自由,而一个女人,用沉默放弃了一切争取的表示,同时,也否定了他的自由。”
《哥斯达黎加时代》,站在数码时代回望录像带时代,确实像上个世纪中叶的哥斯达黎加一样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