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巴尔蒂斯对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17 01:53: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巴尔蒂斯对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

  《巴尔蒂斯对话录》是一本由[意]贡斯坦蒂尼编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巴尔蒂斯对话录》精选点评:

  ●谦和而锐利,在20世纪居然说自己是一位宗教画家,说自己崇尚“封建主义”,这可是把大伙儿得乐了!P.S.纳博科夫最喜欢的画家,有眼力。

  ●获益匪浅

  ●易于阅读。四年一次的生日。

  ●无关谈艺,是珍贵的忆旧与吐槽,透过巴尔蒂斯折射出的那些名字:里尔克 博纳尔 纪德 阿尔托 加缪 贾科梅蒂 巴塔耶 马蒂斯 米罗 毕加索 萨特 马尔罗,后来的费里尼 培根 安东尼奥尼....

  ●-他们说您因为四年才过一次生日,所以生长得比较慢,目光才能长留童年。-谁说的?

  ●巴尔蒂斯是很典型的双鱼男,自恋,阴性,主观色彩强烈。他说的对,读懂他的画不需要了解他本人,如果一定要从他本人着眼,那他的作品未必不会沦为三流。/里尔克和巴尔蒂斯

  ●生于2月29日,太阳双鱼,上升摩羯

  ●一本自信的,对他人的评判合集

  ●对于父母、兄长都是画家的巴尔蒂斯来说,画家可以说是他怎样也无法避免的命运。正如色彩关系决定了它们之存在,少女纯洁的肢体乃至节子来自东方的美也决定了巴尔蒂斯之存在。他与其他伟大画家的区别,他天生就具有一种神性,他就是美与和谐。今读其《对话录》,无不加深了这种印象。

  ●巴尔蒂斯:我试图创造一种绘画,借它传达我眼中事物的实质和真实之美。今天的画家彰显个性,反而忽视了艺术最重要的普遍性。想起了歌德所论的独特性与普遍性。书中的零光片羽,仔细思之,颇有启示的意义:对于生活,对于美,对于艺术。

  《巴尔蒂斯对话录》读后感(一):未开启的秘密

  巴尔蒂斯习惯说:绘画是不能用语言传达的。因而,这访问无法触及他真正的核心。绘画于他,是最初的命运,他很坦承他相信命运。这种访问让人想起纳博科夫的访谈,要很难得才能碰触他的核心,他的创作,访谈是围绕着绘画以外的画家倾向,那掩盖在巴尔蒂斯镜子、猫、少女和窗帘背后的世界我们必须用文字以外的感官去侦查。

  《巴尔蒂斯对话录》读后感(二):无法直面

  自恋外露,固执,阴性,情绪化,被往事困扰时耿耿于怀痛心疾首。巴尔蒂斯是十分典型的双鱼男。

  他讨厌马蒂斯、萨特、莫迪里阿尼,且一味的抗拒前卫艺术,毕加索在他眼中尚有可圈点处,超现实主义却好像是阴沟恶疾。可在他的作品中,并不难体会到某些氤氲的、戏剧化的、如在梦中的意味。这样的自我相悖诚然可爱,也让人感到啼笑皆非。

  巴尔蒂斯称自己要避免培根后期画中的恐怖场景,并且最爱在清晨作画,那么不妨猜测,巴尔蒂斯作品中种种意象,只是他刻意营造的最佳氛围,一切与他本人无关。

  他说的没错,理解他的作品无需了解他本人,如果一定要从他本人着眼分析,那其作品未必不会沦为三流。

  忘掉巴尔蒂斯这个人吧,去欣赏他的画。

  《巴尔蒂斯对话录》读后感(三):初步印象

  《巴尔蒂斯对话录》是一本可以解颐的书,一本翻两分钟就能有所得的书。巴尔蒂斯在任何时候都显得思维敏锐立场鲜明,妙语迭出,表达中肯而直白,人如其画大概真是没错,这人干净、高贵,笔触和言辞同样简练和谨严,他让我们明白:恪守古典人文精神和保持峥嵘的个性非但毫不冲突,反而能制造出独特的艺术家品质。

  很多话都非常有意思,比如他说,贾科梅蒂讨厌萨特就像自己讨厌波伏娃一样,而波伏娃的作品感觉像《嘉人》里的文章。巴尔蒂斯说:现在的画家,眼中只能看见丑陋。我想把这句话送给当今中国所有的画家,其实我觉得用“卖画的”称呼他们更贴切。

  作者有次问他对拉斐尔的看法,他说:一个天才儿童。反问:就像您?巴尔蒂斯正色道:别乱开玩笑。

  《巴尔蒂斯对话录》读后感(四):走过一个世纪

  像所有的书一样,它并不是适合所有的人,如果你根本不知道巴尔蒂斯是谁,对上个世纪欧洲绘画艺术也不感兴趣的话,那估计这书看着很郁闷。

  虽然我是业余对绘画有点兴趣,但我对里面提到的许多人名闻所未闻,巴尔蒂斯提到了他们的逸事,但你却不知道这些人是谁。你会觉得枯燥,而且那些名字都是相当长的。虽然是冲着画家去买的这本书,但后来发现里面提到的另一些画家根本没有了解,反而对一些作家倒颇有认识,如萨特、加缪甚至波伏瓦,此外还时而提到一些导演和演员,黑泽明,马龙白兰度等等;然后有政治家密特朗总统到日本天皇。我注意到里面曾提到一位中国画家-石涛。

  巴尔蒂斯生于1908年2月,逝于2001年2月,距93岁诞辰仅差11天。他几乎经历了整个世纪。

  在年老的时候,有些曾经的事还能回想起来,有些已经完全忘记。在你经历的时候你不觉得眼前的景物和事情需要记忆,因为日复一日好像太过平常,所以没有刻意——日记或者绘画或者摄影去留下痕迹,几十年后你忽然渴望再现当年的情景却无论如何也难以在脑海中重建那些画面。

  所以,当巴尔蒂斯提起,十六岁的时候,骑着自行车,穿越城市,去喜欢的博物馆,到卢浮临摹普桑的作品;18岁的时候,流连于佛罗伦萨著名的教堂、礼拜堂和广场临摹马萨乔等人的壁画……即使是我,也不由自主产生一种怀旧的伤感的情绪——因为,那画面多美丽,一心一意的少年,在微风中骑着单车去追寻梦想……

  那时候的城市和几十年以后,有些不一样,于是当年的画面就成了黑白的胶片,即使画家自己回忆起来,有些地方也不可避免的模糊不清了。就算伤感也不得不怀念。

  当我路过中学时的校园,它很多地方变了样子,要回忆起来自己十六七岁时那些寂寞的夏天,在教堂楼后的平房里学习绘画的情景,也变得有点困难…… 想到这一点令我感到忧伤。

  有本书叫做《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

  《巴尔蒂斯对话录》片断摘录:“我认为不应该用文字,推理,或精神分析开来解释绘画作品。绘画的语言是一种独立而独特的语言,不需要别的语言来解释它,理解它。”

  “博尔赫斯引用过一句斯威登堡的话来形容罗马:“我们不是去罗马,而是重回罗马,哪怕以前从来没有来过。罗马 在全人类的想象中。””

  “我画这幅作品并把它拿来展览,就是希望它能引起丑闻。我希望马上成名,因为我需要钱。不幸的是,那个时代的巴黎,成名唯一的方式就是制造丑闻。”

  “美术馆的达芬奇室中,墙上用醒目的字体写了一句画家自己的话:“当素描以精确的笔触研究 人体解剖学时,它是一门科学;当素描以阴影创造出神秘感时,它就具备了神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巴尔蒂斯对话录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