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0-11-17 00:09: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精选

  《四库提要精读》是一本由陈尚君 / 张金耀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455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四库提要精读》精选点评:

  ●文献学启蒙

  ●读过没读懂…说是得博士的阅读水平…… 再来听,尚君大帝先用十分钟怒夸金耀叔叔…不仅懊悔漏了周四的诗经课……

  ●虽是四库提要的选读,但也很好的文献学入门。可先读陈尚君大魔头的附录二和序,凭此立纲,再读正文印证和补充。正文不光是对提要的疏通,补充了大量的辩正和研究现状,对于相关的古典文化背景也多有涉及。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希望通过这本书示例基本的研究方法。总之,不管读者是否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这本书都可以拿来好好读一读。

  ●串讲很实用啊!就像现场听讲座一样有意思。不过里面所选的书目不全是我特别想听的,有些地方也讲得比较空泛(例如《重修玉篇》,整篇貌似都在说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总体来说还是蛮不错的。

  ●以提要為線索,對一書之相關問題進行展開。利用史源學的方法,并參考今人成果,對提要所論進行考核,展現了考據的基本方法和學術發展的脈絡。以篇章而論,則導言、毛詩、方言、重修玉篇、史記、列子、文選等印象尤深。少數篇目,如白氏長慶集、雲溪友議等,則價值不高。為篇幅減省計,似可刪去。

  ●补标。福师大本科四库提要选修课必读书之一。

  ●读完了经部和史部,小学类的读不懂,子部和集部先留着吧

  ●期末作业要求再选一篇提要模仿来写,打开新世界,虽然对比书本和我的作业惨不忍睹

  ●咳 就这本书 我买了带到图书馆去看 那电子设备一个劲儿地叫 好像我是窃书贼

  ●读《四库全书总目》前的热身。该书经、史部分较好,子部次之,集部最差,毕竟非陈尚君亲执笔,但张金耀所撰部分亦见功力。彼观之,以目录见文献,用文献衍目录,查究史源,追寻线索,真示初学津梁。配读《四库》用书还有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张舜徽《四库提要讲疏》、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正》、李裕民《四库提要订误》、崔富章《四库提要补正》、王培军《四库提要笺注稿》等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一):目录学入门提高较好的读本

  书里参考了近当代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如余嘉锡等,余嘉锡的《四库提要辨证》读起来较为费劲,先从这本书开始,是个不错的选择。

  陈先生学风严谨,考据尤精,该书于四部之中选择的作品也比较经典,通读一遍,也可以大概了解一下古文献的面貌,并了解相关的学术史知识。

  有一定文献学基础的朋友不妨一读。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二):惟一的遺憾,讀晚了

  以提要為線索,對一書之相關問題進行展開。利用史源學的方法,并參考今人成果,對提要所論進行考核,展現了考據的基本方法和學術發展的脈絡。以篇章而論,則導言、毛詩、方言、重修玉篇、史記、列子、文選等印象尤深。少數篇目,如白氏長慶集、雲溪友議等,則價值不高。全書四百來頁,遍涉四部,初學者似不必盡覽。為篇幅減省計,若長慶集之類,似可刪去。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三):半部《四库提要》入门书

  复旦社“精读”系列虽然名为精读,但绝大部分都是面对没接触过所读书籍的读者,故总体偏于入门,类似于本科时期的名著导读课。这本在里面相对来说是比较深入的,涉及面较广,将许多书的学术问题多辨别源流,间下己意,故其实是许多本书的研究入门。前面的友邻多以读此书为晚,非虚誉。

  此书名为陈尚君、张金耀主撰,但陈尚君只负责了前面的四库简介和目录分类演变表两部分,诚然写得很不错,但主体部分都是为张金耀所写,且张所撰部分质量都有很高的保证。

  优点不多说了,缺陷主要有三点:

  第一,成于众手,水平参差。差不多有一半为博士所写,里面固然也有很花功夫的,如《文选注》《孙子》等篇。但也有几篇实在是质量一般。最直观地从文字数量就可以看到。内容上,像《吴越春秋》基本截取周春生的书,《乐章集》全为文学史常识加上简单的翻译。这样灌水的案例在全书中差不多占了五分之一。

  第二,之所以题为半部入门书,便因对《四库提要》的精读范围实在有限。全书选取的都是具体书籍的提要解读,但是《四库提要》除此之外,还有诸多类目的小序,为重要组成部分,治学术史不可不瞩目。以及作为官修目录的集大成之作,其分类的具体得失也是一字未提。因此要真正做到精读,还至少差了一半,至少要先过目姚名达或者来新夏的书方可。书里面具体分析类目源流的,主要就《通典》一篇讲叙了“政书”的简单发展。

  第三,选篇偏颇。子部有几篇过于专门的书籍提要我并没有看,从附录的目录沿革表中不难看出,选篇的标准之一是尽可能照顾各大类目。这一标准下,选一些看不进去的专业书籍也无可非议。但是综合来看,经部只选取四篇,《诗经》《左传》《方言》《玉篇》,且《左传》的撰写水平比较一般,无论以当时还是现在的学术标准来看,选的都太窄。不说别的,至少《四书章句集注》得选,作者已然在文中指出四库馆臣尊汉抑宋的倾向,如此选篇,无疑是将这个问题更加放大,难以展现四库馆臣的汉宋立场,对全书的理解也容易失之偏颇。此外,还有一些选篇详略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目录类选择了两篇,即《崇文总目》和《郡斋读书志》,于传记类、杂史类两个重要类目却一篇未选,并不是很一个合适的选篇方法。

  大体缺点如上,总体来看还是很不错的导读书,尤其是张金耀部分。再想到现在四库学研究里如京城陈姓某博导都能混得风生水起,倍感此书价值。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四):摘录

  以“浙本”为底本,以“殿本”、文渊阁本书前提要等参校

经部

  《毛诗正义》四十卷经部诗类

  汉 毛亨传,郑玄笺,唐 孔颖达疏

  问题:

  作者问题。

  诗序作者问题。

  接受史:

  先秦:具体情况不可考。学习材料,赋诗言志

  秦:焚毁

  汉代:1.四家诗。2.今古文。(据出土文献,汉代说诗远非四家)

  魏晋:1.郑(玄)王(肃)之争。王肃认为郑玄兼采三家诗,未与《毛诗》保持一致。分化出申郑难王与申王难郑两大派别。2.南北两派。南学受到玄学的熏染,注重义理;北学继承汉学的传统,注重章句训诂。都由训诂名物转为串讲义疏

  隋代:北学并于南学。刘焯、刘炫学通南北,撰有义疏(已佚)

  唐代:唐太宗命颜师古订正《五经》文字,命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正义》,成为唐代标准版本

  宋代:学者攻击《诗序》。欧阳修、郑樵、朱熹

  元代:恢复科举后,学人独尊朱熹《诗集传》

  明代:科举标准本《诗经大全》实亦尊奉朱说

  清代:摆脱宋学,回复汉唐

  三家诗衰亡原因:

  其一,东汉时党锢之祸、黄巾之乱相继,官学遭厄,三家诗的传授几乎中断,此为外部原因;

  其二,今文经学因固守师承家法,流于烦琐穿凿,久之令人厌弃,此为内部原因;

  其三,与《郑笺》的出现和郑学的兴起有关。

  《春秋左传正义》六十卷经部春秋类

  周 左丘明传,晋 杜预注,唐 孔颖达疏

  《左传》古文学。《公羊》《毂梁》今文学

  问题:

  作者问题。

  史料来源问题。本于当时文献,因国史而修

  经、传关系问题(是否为《春秋》作传)。是。

  注释《左传》问题。

史部

  《史记》一百三十卷史部正史类

  汉 司马迁撰,褚少孙补

  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

  三家注:

  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

  问题:

  阙补问题。所缺篇是否写完?是。谁补的?褚少孙补四篇,今存三篇。《武帝纪》抄自《封禅书》。冯商、孟柳等人补其余亡篇。

  注家问题。

  《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史部编年类

  宋 司马光撰,元 胡三省音注(注音释义)

  时间:

  纪事起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战国之始;迄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陈桥兵变前三天。

  得名:

  宋神宗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为此书赐名《资治通鉴》。“资治”指有助于治国;“通”,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书中内容涉及历代,即为通史,二是共通、全面之义;“鉴”本指铜镜,引申指借鉴、参考。

  分工:

  刘攽长于汉史,负责汉代部分;范祖禹专治唐史,负责唐代部分;刘恕熟悉通史,负责余下的魏晋南北朝部分。后来由于实际需要又作了一些调整,刘恕承担五代十国部分,刘攽接手刘恕留下的南北朝部分。刘恕元丰元年(1078)卒后,未完成的五代部分又由范祖禹订补。三人中刘恕历史知识尤其丰富,出力最多,贡献最大

  编纂:

  《资治通鉴》编写经历三个步骤:丛目——长编——定稿。首先,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按照时间先后次序,标目排列,是为“丛目”。然后,对丛目进行初步整理,逐年逐月排比史料,是为“长编”。最后由司马光删订长编,写成定稿。取材范围广于正史,又能考诸史异同而加以裁正。

  注释:

  胡三省注“深得注书之体”,大体精当,偶有失误。

  《崇文总目》十二卷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

  宋 王尧臣等奉敕撰

  宋代官修藏书目录,总合当时四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和秘阁)的藏书而成,宋仁宗赐名《崇文总目》。(崇文院,三馆藏书院)

  《崇文总目》原有序释后被删。提要称是郑樵删,误。

  评价:

  因其收书甚多,牴牾自然难免,但可以藉以考辨书籍的存佚、真伪、异同等等,有助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价值颇大。

  《郡斋读书志》四卷、《后志》二卷、《考异》一卷、《附志》一卷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

  宋 晁公武撰,《后志》晁公武撰,赵希弁重编,《附志》赵希弁续辑

  重要的私人著作目录,每种书下都有提要。

  《史通》二十卷史部史评类

  唐 刘知几撰

  《史通》一书,《旧唐书·经籍志》未予著录,《新唐书·艺文志》列于集部,《崇文总目》归为杂史类,至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才列入史评类。

  目的:

  对历代史学得失作系统深入之评判,探求史学著作的写作方法与原则

  评价:

  《史通》在史论的体例首创、史家直书传统的弘扬等方面有着显著的优点,但也存在讥弹过当、评骘失实的严重不足。

子部

  《荀子》二十卷子部儒家类

  周 荀况撰

  荀子当为孙氏,“荀”可能是“孙”的音转。“卿”应该是男子美称,非其名。名“况”的说法始见于刘向《孙卿书叙录》

  注释:

  唐人杨倞整理,成为今传本。1.调整篇目次序,以类相从。2.为全书作注,“颇详洽”。3.分编为二十卷。4.改书名为《荀卿子》。

  内容争议:

  1.《非十二子》中攻击子思、孟子。问题是所攻击的对象是否包括子思、孟子

  2.性恶论。1)提出“性恶”的用意。主要为强调后天教化的作用。“性恶”、“性善”殊途同归,都指向道德的崇高与完善。2)“伪”字含义。有学者认为“伪”应该读作“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则应解释为,人性本恶,但可以学而为善。

  评价:

  荀子是儒家关键人物,有传承儒家经典之功,韩愈评价荀子是“大醇而小疵”。(孟子“醇乎醇者”)

  《艺文类聚》一百卷子部类书类

  唐欧阳询撰

  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召集群臣撰写的《皇览》(已佚)

  目的:

  唐高祖为了便于作诗文者在写作之时寻检事类与例文,故决意编撰此书,诏命欧阳询等将前代隶事的类书与文学总集分类编排,汇于一编,故而名为《艺文类聚》。

  体例:

  事居于前,文列于后。前代类书所无

  部类:

  天、地、人、物四大类(多数类书都如此设置)。四十八(或四十六)部。各门目有分合不当之处

  价值:

  1.古书辑佚。2.校勘

  《世说新语》三卷子部小说家类杂事之属

  宋临川王刘义庆撰,梁刘孝标注

  《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等历代书志,均将《世说新语》归入子部小说家类。

  门类:

  共分三十六门,前四门“德行”、“言语”、“政事”、“学问”为孔门四科。门类设置呈现价值递减趋势。

  时间:

  大致上起后汉,下迄东晋

  取材:

  1.轶事小说。2.各种史书。3.大量杂传

  注释:

  刘注采用当时流行的“合本子注”形式,重在对原文史实的补正,或增添材料、发明文意,或注明典实、疏释词语,或考订异。千年不废

  价值:

  1.文学作品。2.士族社会生活历史。3.哲学:玄学清谈。4.中古汉语研究

  四大古注:

  《三国志》裴松之注,《水经注》郦道元,《文选》李善注,《世说》刘孝标注

  问题:

  原名问题。原名可能为《世说》,后人整理取名为《世说新书》,又被后人改称《世说新语》,宋代以后《世说新语》逐渐成定名

  《太平广记》五百卷子部小说家类异闻之属

  宋李昉奉敕监修

  宋代前小说总汇。因编成与太平兴国年间而得名。

  门类:

  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多小类

  价值:

  1.校勘、辑佚。2.后世小说、戏曲取材于此者甚多。

集部

  《楚辞补注》十七卷集部楚辞类

  宋洪兴祖撰

  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洪兴祖对其补阙,订误。(章句:划分段落,辨析词义,串讲句意等)

  《楚辞补注》旧本由自序、正文、《释文》、《考异》四部分组成,今本自序已佚,《释文》、《考异》散入相应文句之下

  优点:

  1.注重名物训诂。2.保存了众多前贤佚说。

  《陶渊明集》八卷集部别集类

  晋陶渊明撰

  经典化:

  陶集版本从宋代急剧增多,除宋代印刷应用广泛外,还因为陶渊明的经典化。

  魏晋时期陶渊明被视为隐士而非文学家(《晋书·文苑传》未列陶)

  唐代时影响逐步扩大

  宋代苏轼极力推崇,陶迅速进入诗坛最中心位置

  (陶渊明接受史)

  《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集部别集类

  唐白居易撰

  书名:

  长庆四年(824)元稹为白居易编定文集为五十卷,并作序,因次年即将改元宝历,此年为长庆末年,于是为此文集取名《白氏长庆集》。这是白居易文集第一次被称为《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将自编的集子称为《白氏文集》

  宋代两种名称兼行,四库提要称《长庆集》

  白诗因通俗易懂,所以注解很少

  《文选注》六十卷集部总集类

  梁昭明太子萧统撰

  总集典范,集部冠冕

  注释:

  李善注广征博引以发掘语源,释音训义又必据旧说。引证过程不免芜杂,释事忘义

  五臣注大量抄袭李善注,但确有简便之处,文句的解释也有后出转精的地方

  李邕助父注书说,误。

  问题:

  注释问题。李善注与五臣注学术关系及版本纠葛。

  《文苑英华》一千卷集部总集类

  宋李昉、扈蒙、徐铉、宋白等奉敕编

  书名意为文章精选,其得名可能受到梁代萧统所编《古今诗苑英华》、《文章英华》的影响。

  有意模仿《文选》,1.所选作品时代大致衔接。2.编辑体例大致相同。

  不行于世原因:1.姚铉《唐文萃》流通甚广。2.印刷术成熟,唐人诗文集多付梓,不必依赖此书

  价值:

  1.辑佚。2.校勘

  宋四大书:

  《太平广记》、《太平御览》、《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文心雕龙》十卷集部诗文评类

  梁刘勰撰

  体例:

  全书五十篇。前五篇全书总纲,后二十篇文体论,后十九篇创作论,后五篇鉴赏论,最后一篇《序志》

  思想:

  在儒家教义指导下,贯彻儒家思想的文论

  结构安排,说理方式等外在方面受佛教影响

  问题:

  成书年代。应当成于齐末

  《隐秀》篇真伪之争。补文应该为后人伪作

  评价:

  体大思精。骈文无法充分论说

  《(二十四)诗品》一卷集部诗文评类

  唐司空图撰

  诗格:

  指着重讲述作诗的规则和范式,讨论诗歌的声韵、病犯、对偶等问题的著作,其主要功能是指导、规范初学者或应举者的诗歌写作。

  初唐诗格大量涌现,原因:1.格律诗正处于成型过程,需要对规范问题进行解说。2.唐高宗后期进士科加试诗赋。

  律诗的定型以及唐诗的繁盛都离不开诗格这一因素

  《诗品》主要论述风格,不宜列入诗格类

  司空图诗学观念:韵外之致。

  品,品性,风格。

  特点:

  二十四品中的绝大部分都涉及诗歌的风格。但是风格比较抽象,难以把握。作者于是将每一品都用十二句四言诗来描述,诗中比喻、象征密布,通过这样的手段营造出可以体验和联想的形象、意境,让人领悟各种风格的特征。

  在王士禛的大力鼓吹下,被斥为卑浅的《诗品》迅速突入中心

  问题:

  作者问题。《诗格》也许是从元代《诗家一指》中析出

  《六一诗话》一卷集部诗文评类

  宋欧阳修撰

  六一:欧阳修晚年自号。

  最早以“诗话”命名的随笔式诗歌评论作品

  《乐章集》一卷集部词曲类词集之属

  宋柳永撰

  宋人常将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

  提要认为,流传到今天的宋词集子,以《乐章集》最为残阙,几乎失去柳永原作之真。

  《花间集》十卷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

  后蜀赵崇祚编

  内容:

  共收温庭筠、皇甫松、韦庄等十八人的词作五百首,绝大部分为小令,另有少量中调,没有长调慢词。

  所收词作多写女性生活、男女相思,而且总体呈现出柔靡婉丽的风格

  体例:

  每卷强分五十首,同一人作品常割裂在两卷

  《花间集》多称作者官衔,提要以为效仿《文选》,但唐代《国秀集》更直接

  书前欧阳炯叙,照惯例说明编选此集的缘起和宗旨,但同时涉及了当时词的生存环境、社会功用、审美风尚、价值取向等问题,是现存最早的一篇论词专文。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四库提要精读》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