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感覺十書》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6 01:17: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感覺十書》读后感摘抄

  《感覺十書》是一本由蒋勋著作,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 TWD,页数:2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感覺十書》精选点评:

  ●放开自己 真正的去体验生活

  ●台湾版的《给青年艺术家的信》

  ●前2篇太精彩了,后面的讲视觉的一般。看台版繁体字,表示一点压力都没有。

  ●温暖的文字,睡前瞧一瞧。值得反复看看

  ●嗅觉像是一种注定的遗憾,它在现实里,都要消失,却永远存留在记忆里。

  ●嗅觉、触觉、味觉。。。感觉中的美。好多似曾相识的场景,欣慰的是我曾感受过它们的美。

  ●La vie est d'ailleurs 那一篇这是TMD的太好了

  ●小清新... 造作了点... 看不下去了...

  ●人们生活在城市中,久远了与自然的感动。曾经的感动都融入了自己的记忆。感觉往往被忽略和掩盖。感觉十书,触动了埋藏久远的记忆和乐趣。生活不是索然无味,它是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缺少的是发现美(乐趣)的眼睛和心灵。放开自己,去追逐自由的自己。放开自己,去体验美妙的自然。

  ●對感官的細膩描述,延伸至美學,尤其是嗅覺及觸覺,描寫得特別深刻。

  《感覺十書》读后感(一):发现感觉之美

  人们生活在城市中,久远了与自然的感动。曾经的感动都融入了自己的记忆。感觉往往被忽略和掩盖。感觉十书,触动了埋藏久远的记忆和乐趣。生活不是索然无味,它是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缺少的是发现美(乐趣)的眼睛和心灵。放开自己,去追逐自由的自己。放开自己,去体验美妙的自然。

  《感覺十書》读后感(二):生活的本质

  ▸整本书呈现的就是生活,是作者眼中的生活,你会发现在他的眼里,在他的文字里,生活是很温柔的,缓慢的。

  现代社会,什么都很匆忙,吃饭,工作,购物都追求效率。然而,效率使我们都忘了感觉是什么,什么食物好吃,什么东西好玩,怎么从工作中得到乐趣,大多数人在快节奏的生活里都忘了。

  满大街的网红店,通篇的网络营销,过多的食品添加剂,外卖软件的便利,使我们都忘了食物本质是什么味道,使我们都认为原味的东西不好吃。

  作者通过自己,慢下来生活,让自己生活在事物的“原味”,回归到生活的本质,有时候,我们其实不需要太多加工的东西,慢下来,品味各种事物的本质,会有另外一番味道,那才是生活的本质。

  《感覺十書》读后感(三):体验生活中的美感

  “一首乐曲、一首诗、一部小说、一出戏剧、一张画,像是不断剥开的洋葱,一层一层打开我们的视觉、听觉,打开我们眼、耳、鼻、舌、身的全部感官记忆,打开我们生命里全部的心灵经验。”蒋勋的《感觉十书》,引领我们体验生活中的美感经验,将生活中的由感官所获得的美感娓娓道来。

  《感觉十书》由十封写个青年艺术家丫民的书信构成,各自独立又密切相关。作品延续了蒋勋一贯以来的细腻笔触,从平凡的生活琐事中,体验出不平凡的感受,有如陶渊明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意境,在素雅平淡中不急不缓,却丝丝缕缕扣人心弦,极具艺术美感。

  跟随着蒋勋去体会,我们可以从单一色的盆栽中感受到素净不喧哗,朴素内敛的风格;可以看茶叶在沸水中舒卷张开,品味茶的芳香中贮存的许多记忆,阳光、雨水、雾或山风、清晨的露水、山坡上的土壤、偶然飞起来停留片刻的小甲虫;可以感受海水的湿黏和帆布袋上流浪的气味,等等。在他的文字中,我们通过感官与外界联系,在记忆中的过去或想象中的未来中探头探脑,经验着纯粹的爱和善意。好像回到了儿时,放学归来之时,有冬储大白菜的味道混合着浓郁的饭菜香气,和巷子那一头妈妈“回家吃饭”的召唤,那是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恰如蒋勋所说,“故乡的气味是很具体的。”

  不仅对气味的记忆挥之不去,其他感觉记忆也如此。使一个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然而,忙碌如我们,假如生活被塞满了,我们还有空间给美吗?如果我们的心灵没有空间,美如何进来呢?诚如蒋勋所说,“太多的颜色,人的视觉已经麻木了,等于是心灵的视障。太多的声音塞满了,听觉也麻木了,便是听障。太多味觉的刺激,只是感官上的过瘾,其实并没有细致的领悟,徒有口舌之爽,并没有品味。”一旦丧失感觉的能力,留下的只有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徒增生命的腐烂萎靡。

  当我们尝试着以《感觉十书》为索引,关照自然、关照岁月之时,会体味到一个多情多感的世界,对如何从自己丰富充盈的感觉中体验艺术而有所顿悟。关于如何捕捉感觉,蒋勋也给我们透露了一二,那就“品”。经历了各种生活的变化起伏,从幸福到失意,从失意到艰难,从艰难到沧桑,从沧桑到沮丧绝望,可谓“五味杂陈”,这其中的酸甜苦辣咸,如同心灵上的感受记忆一样,需用心去“品”,打开心灵里全部的心灵经验,去品尝、品评、品味。

  “艺术家只属于一个国度,便是感官的国度;艺术家只有一个国籍,便是心灵的国籍。”如此说来,《感觉十书》不止是给青年艺术家的信,更像是写给大家的信,蒋勋犹如一个布道者或引路人,轻声诉说他对美的体悟,传递至真至纯的感受之美,体味浓烈过后“淡”的悠长隽永,好似苏轼的“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好的哲学总是那么简单,需要我们于平淡中细心体会,给感官一个假日,用心体验生活中的美感,你我何尝不是艺术家。

  《感覺十書》读后感(四):2020读书笔记

  #2020读书笔记#

  第8本:《感觉十书》蒋勋

  这本书是蒋勋写给丫民的十封信,将气味、触觉、味觉、声音、视觉的美囊括其中。看这本繁体竖版,不费劲,也不用连续,随便翻开一章慢慢阅读,唯一需要静下心来且不是个孩童。

  蒋勋不能天天读,当你的眼眸蒙上轻微一层灰尘,皮肤腻上一层油脂,是时候了。

  下面是读书笔记,略长,供自己慢慢念叨。

  【一】关于气味:大海、母亲、故乡

  在这个阴雨绵绵的周末,躲在被窝里看上一段关于大海的潮湿,那温润咸湿的气味,昨夜还梦见潜水时被海洋包裹的感觉—像婴儿在母亲的子宫;母亲的味道,是一种从出生甚至再早带给孩童的安全感;故乡和童年的气味,藏在路过的菜市场、午后水井打捞上的西瓜中,那种味道恍惚间可以穿越时空,回到一切都在的年代……

  【二】油画里的味道

  蒋勋在油画中一直寻找味道,视觉只是画家的窗口,开启窗,眼耳鼻舌身就活跃了起来。我想到最爱蒋勋的那副油画,虽没闻到麦田的香气,却感受到了麦浪和那阵阵风吹过来抚过身的感受,大概就是如此吧。我回想,因为我不曾知道麦田的香气是什么,也就无法感受到,所以这些感受美好的事情是提供给那些真切经历过生活的人吧。

  【三】空杯

  想到那年去杭州,只有短短一个周末的时间,行程被安排的太紧太紧,想去的地方太多时间不够,于是这座原本节奏不快的城市让我变成了北京节奏。后来再去柬埔寨,看到吴哥王朝,我们就坐在那静静看日落,看光影从透窗带过的变化,一切慢下来,一切美起来。

  【四】触觉

  当我们遇到美好的事物,总是想用手去触碰每一摸:质感很好的床单、清晨醒来伴侣的脸颊、可爱孩童的脑袋…当我们将触碰变成一种感受,那种美妙不可言。

  【五】酸甜咸【六】苦臭辛辣

  这两章写到了关于菜的味道,我们的味觉在一生中有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孩童时喜欢甜,少年时偏爱酸,慢慢成长体会咸,人生百态感受苦…千姿百态的人生就像一道美味佳肴,单纯任何一种口味不好吃,要五味杂陈才更丰富有内涵。

  【七】万物的声音

  去日本的时候,站在西大山的海边听到了鸮鸣,它们肆意在天空翱翔,偶尔坠入海中捕食,漫天都是清脆的叫声,不自觉就想要记录下来,在北京哪里能听的到!疫情来了,社区封闭,人烟稀少,麻雀在院子里活跃起来,让我再一次想到了日本的海边,一群麻雀,乌鸦、喜鹊的叫声替代着城市曾经的车水马龙。

  【八】乐器与灵

  自小学习钢琴,开始纠结于识谱、指法、连贯性、背谱子…待一首曲子练熟,老师则开始调教关于音乐情感,每次都讲到谱子背后的故事,这对于一个三四岁孩童来说,太难了。可长大后再听钢琴曲,就能明确分辨出它的情感,强弱、渐强渐弱、拍子表述的音乐类型…甚至可以读出谱子背后的故事。可不长大,不去体会人生,又怎么会了解呢?

  愿我们都能从听觉中找到灵与沟通,“但识琴中趣,何劳指上音”。

  【九】视觉与色彩 【十】光线

  最后的这个部分想来分享视觉感受,每去往一个地方,能看到的景色截然不同。年轻时希望将它们都收录在手机里,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想静下心体会这一番风景,将风景变为沉淀在内心中的一瓶陈醋。海边的风景、吴哥遗迹的光线、东北的白雪茫茫…很多很多,这些色彩趁年轻时留在脑海,慢慢变得似有似无,可我知道,重要的时候它们都会回来。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感覺十書》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