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创事纪》是一本由南方日报出版社著作,68.00元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2008-1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潜伏》创事纪》精选点评:
●干净简洁的剧本,好看。编者附加了不少自己的私货,这是多想朝自己脸上贴金?
●我想要了解,编剧是如何将一篇短短的千字文拓展成如此庞然巨物的
●看的是修订第三版...余则成的一切成功都是做人的成功
●这书现在都买不到了...好剧本的最高境界——没有一场废戏,没有一句水词,台词后头有潜意,人物心里有情怀,节奏气质风骨都在。难。
●信任是一种滑稽的好感,我求之,却不得之。
●主要看了眼后边的访谈。 AB组全剧只拍了63天,强!
●终于花了一天半的时间读完了。看到《潜伏》的结尾总是会哭,就像看到《七夜雪》薛紫夜的死一样,真没出息!
●台词写的真好。
●历史系的背景的导演给故事带来了浓浓的时代质感!
●潜伏电视剧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件大事。
《《潜伏》创事纪》读后感(一):我男神余则成
真实而残酷的结局,潜伏的人将永远潜伏,等待的人也继续等待。这样的结局实在高明伟大。叹惋主角,余则成是最完美的男人,机智细心,开得了全城三分之二的锁,厨艺媲美馆子师傅,照相技术可做一流记者,修得了钟,卖得了萌。这才是真正的男神啊啊啊。明知道是虚拟的人物,还是会想那个风雷激荡的大时代,有多少余则成默默为后世奉献了个人的幸福,只为一个信仰。他们是小人物,是平凡人,正是这些平凡的英雄,甘做螺丝钉,在险象环生的敌后默默潜伏着,为同志们送去一个个情报,才换来了天下太平。 如今的中国……
《《潜伏》创事纪》读后感(二):《为左蓝写点什么》
为两个女子的死哀痛得掉过眼泪,为首是黛玉的香消玉殒,第二即是左蓝。 左蓝之死,是《潜伏》中最为蹂躏人心一处,读之如鲠在喉。 直到余则成掀开白布看到苍白的脸,我和他一样根本不相信这个聪慧,坚毅,善良,无私的女子左蓝已经死了。悲伤来得猝不及防又排山倒海。 余则成翻开落有左蓝签名的《延安文集》扉页,我的心风雷激荡,又悲从中来。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所不同。”课本上淡而无味的《为人民服务》,从余则成的口中喃喃而出,被这么一个女子短暂的一生诠释得淋漓尽致,读得热泪盈眶。那个柔情百炼成钢的女子,她全身上下每一处都那么值得人爱和歌颂。 那个英雄辈出的年代,他们其实也是平凡人,也是小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爱情,革命同志的爱情分外浪漫。而革命总是会有人牺牲的,左蓝的牺牲是伟大的,她不仅是为了掩护爱人余则成,掩护翠平,更是为了天下太平再无战争,人民能过上好日子。他们的信仰如山坚稳,他们的爱如海博深。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意义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用这样的方式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潜伏》创事纪》读后感(三):无关天长与地久
天津的这个冬天真是不冷,下午独自走在街上,没戴帽子,未缠围巾,阳光打在脸上暖暖的发痒。
本想去逛逛瓷房子博物馆,却七扭八拐地进了花园路。意外发现了这块远离了干道喧嚣大隐于市的好地方。这是一个能代表老天津感觉的一个地方,吉鸿昌,庄乐峰,李鸣钟,章瑞庭,李吉甫,张公挥……无数熟悉或是不熟悉名字所居住的旧宅,环座在这个圆形花园的四周。
几乎第一眼就喜欢上了章瑞庭旧宅,那是一幢对称结构的建筑,有一个大大的带彩色马克玻璃的圆形花厅,数只雀鸟站在花厅前乔木的枝头欢鸣,为这座老建筑平添了一抹温暖的色调,而彩色的拼接玻璃又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庄严的教堂。
天津的老建筑很多,只不过不是隐匿在市井巷间,就是被商铺占据的面目大变。元隆孙的旧宅变成了和平区检察院,高墙深门一副无事莫扰的冷峻模样,让人不由得摇头叹息。而作为今天原本目的地的瓷房子又觉得有些另类的突兀。最意外的收获当属辽宁道上短短的宁远里,这不是什么风貌建筑,却是一片保持了原本风韵的建筑,隐藏在两旁的高楼间隙,一幅衰败的面貌。像是个沧桑刻画在脸上的中年男人,鞋染尘土,头生华发。看的你留步,看的你怜惜,看的你动情。
时光荏苒,旧宅里所居住的多不是当初建造者的后人,但房子还伫立在那里,比人执着,比人坚强,比人的爱保存的更久。我喜欢老房子,喜欢猜测里面是不是曾住着一名叫玛格丽特的房客。这无关天长与地久。
最近读的书恰好是《〈潜伏〉创事纪》,电视剧《潜伏》的剧本。当电视剧里的人物对白变成了铅字烙印在纸上,那些屏幕上所删除的内容重现在字里行间,带你回那个烽烟动荡时代的天津,带给你完全不同的感受与思索。
姚晨与凌霄肃的离婚消息最近传来,有人震惊,而我只是莞尔一笑。因为就像我早已不相信中国娱乐圈还存在着清纯一样,我也早就不相信娱乐圈还存在着真情。当两个戏子相聚在一起,把舞台上表达的多愁善感虚情假意习惯性的代入生活,又怎么相信他们能相依相守天长地久。甜蜜温馨的爱情故事,温情款款的离婚声明,你们震惊,是因为他们在银幕外的演技也依然好。
突然幻想起自己在那座彩色玻璃花厅会是怎样的场景,要有杯红茶,当然也要有本书。恩,又想起叶芝的那首《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When you are old and grey and full of sleep,
And nodding by the fire, take down this book,
And slowly read, and dream of the soft look
Your eyes had once, and of their shadows deep;
当你年老时,头发灰白,睡意昏沉
围坐在火炉旁,取下这部诗集
慢慢阅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那么,当你年老时,又会是谁会陪伴在你身旁呢?
我曾劝告某位单恋多年的男生放弃这无妄的感情,不要妄想你的痴情会让伊某一天突然感动,时间只会带来变故,却很少带来转机。现实的走好下一步,无关天长与地久。
《《潜伏》创事纪》读后感(四):编导的一次再创作
我翻过龙一的小说,只是一万余字,比较简略,编导姜伟无疑是一次再创作,更显丰富。电视剧如今的结尾,对王翠平自是残忍,然而对余则成来说,却是还算完美,甚至是过于完美了——免于历次运动被批,而且和“老相好”穆晚秋结婚共事。我感兴趣的,是剧中王翠平与余则成所代表的两种文化的交锋与融合。剧本台词很漂亮,符合角色各自的身份,而且有些还直指当下。选录几句:
“‘裙带’嘛,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十七高、清十四朝,哪一天不是这样?将来还会是这样。”“信任是一种滑稽的好感,我求之,却不得之。”(余则成)
“你少拿屎壳郎当药丸子。”“我向王母娘娘发誓。”(王翠平)
“美国人就愿意把自己装成天使。”“蠢货,两个可以进博物馆的蠢货!”“‘凝聚意志、保卫领袖’,这八个字我研究了15年,从复兴社到现在。(‘您研究出什么结果了?’)结果就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吴敬中)
“现在两根金条放在这儿,你能告诉我哪根是高贵的,哪根是龌龊的?”“你看看现在那些为官的人,嘴上都是主义,那心里全是生意。”(谢若林)
“学生怕什么啊,就怕开枪。镇压,只有镇压,学生才知道他们的本分是什么。”(陆桥山)
本周这五天,我将一切工作推后,将阅读其他书报刊推后,翻了一遍《<潜伏>创事纪(修订版)》,并对照着剧本,上网又看了一遍电视连续剧《潜伏》。据作者之一的华明讲,《<潜伏>创事纪(修订版)》增加了《导演阐述》和《编导访谈——风格是一种方法》的第十部分《意犹未尽》。这么说,本书应该称之为“增补版”,因为许多编校失误并未“修订”(见后文)。
为什么看这么多遍《潜伏》?为什么还买来《<潜伏>创事纪》研读?只因为编的演的太精彩了,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阅读过后,我对电视剧有了理性的认识,对自己今后的写作也有一些新的思考。当然,最直接的,是更全面的了解了电视连续剧《潜伏》:
原来,左蓝在重庆某礼堂舞台上唱的是《共青团之歌》;原来,左联作家柔石的《二月》这个道具,是对余则成思想倾向的暗示;原来,吴站长转述梅乐斯的话(“美国人能打胜仗,就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有家庭”)以及《远东情报站》这本书都是虚构的——姜伟说,“这就是我说的‘像不像’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其实‘有与没有’对于观众来说不重要,它可能是有的,那就够了”;原来,黑道老大名叫龙二,是编剧向原著小说作者龙一致敬;……
大约是出版匆忙,本书编校失误颇多,我随手记下了一些,汇总在这里:
《再版序言》里,“王海羚”应为“王海鸰”,“其它”应为“其他”,“作到”应为“做到”,“就象”应为“就像”;《序一》里,“隐性埋名”应为“隐姓埋名”;P9“那时侯”应为“那时候”;P11“文章”和“编造”之间应加上“也是”;P20“药水凭”应为“药水瓶”;P28“中弹”应为“子弹”;P37“为而左蓝”应为“为左蓝而”,“直到”应为“指导”;P38“中校”应为“少校”;P40“很敲”应为“狠敲”,“得前”应为“的钱”;P42“派住”应为“派驻”,“我他希望”应为“我希望他”;P43“这个的办法”应删去“的”;P44“也没有”后应加“用”;P47“很象”应为“很像”;P48“喝着差”应为“喝着茶”,“佩英雄”应为“配英雄”;P51“除了”应为“出了”,“在重新”应为“再重新”;P62“你面”应为“里面”;P63“哪象”、“象个”应为“哪像”、“像个”;P90“外池”应为“外泄”;P92“这是”应为“这时”;P150“扁牌”应为“牌匾”,“好象”应为“好像”;P158“情愿团”应为“请愿团”;P160“他俩”应去掉“俩”;P173“会上海”应为“回上海”;P177“什么”和“有可能”之间应加上“都”;P178“两俱”应为“两具”;P181“背热身”应为“边热身”;P184“联系”应为“练习”;P191“升炉子”应为“生炉子”;P218“这是”应为“这时”;P223“基本理”应删去;P232“留出了血”应为“流出了血”;P241“好象”应为“好像”;P247“看着他”应为“看着她”;P248“走离开”应为“离开”;P256“买烧饼”应为“卖烧饼”;P257“买大饼”应为“卖大饼”;P259“王站金”应为“王占金”;P266“有把”应去掉“有”;P279“走道”应为“走到”;P295“本来有呢”应为“本来有的”,“峨眉蜂”应为“峨眉峰”;P301“你还不如”应删去“你”;P302“好象”应为“好像”;P348“穿”和“衣”之间应加上“便”;P354“你后你”应为“以后你”,“就象”应为“就像”;P358“田土”应为“填土”;P363“地事实”应为“的事实”;P374“毕这竟”应为“这毕竟”;P375“喝得出来了”应为“喝出来了”;P381“打包”应为“大包”;P398“果然”应为“果断”;P413“療三民”应为“廖三民”;P420“原子”应为“院子”;P428“其它”应为“其他”,另,《剧本策划书》都将“余则成”写作“徐则成”了,不知何故;P446“陆桥山要赶走”应为“马奎要赶走”;P447“咖啡馆里”应为“商券会馆里”,“左蓝是现在”应为“左蓝是过去”;P460“贴老板”应为“帖老板”;P467“比中说”应为“比如说”;P471“翠屏”应为“翠平”;P485“其它”应为“其他”。
剧本本身也有一些疏漏,可谓白璧微瑕,且录几例:
52穆连成对吴站长说:“民国三十五年,我有艘船沉在海上,上面可都是日本人的军火呀,您完全可以说我是主动沉船的,这是抗日呀。”民国三十五年,即1946年,日本已战败一年,还要运送军火吗?况且,他俩谈话时,应是1945年9月,不过是民国三十四年。
109邓铭对左蓝说:“还记得参观创造社的时候我说的话吗?革命者的爱情分外浪漫。”创造社是上世纪20年代郭沫若、成仿吾等在东京创办的文学社团,与周恩来、邓颖超当年在南开大学创办的革命组织觉悟社差之万里。
211翠平问余则成:“(表扬名单里)有你吗?”翠平应该知道余则成就是“深海”,之前劝阻左蓝赴约,余和左都提及“深海”即余则成,而刚才广播里明确指出:“特别提出奖励的是深海同志。”
246谢若林买来的文件里,记录陈秋平牺牲的时间是民国24年,应该是民国34年(1945年)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