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期末考》是一本由(美) 陈葆琳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的期末考》精选点评:
●当我们能真心关怀,才会成为真正的治疗者。
●不觉得它是灵修文,更多的是在自省,借行医过程中的故事,讲述怎么做个称职的医生。
●从医生的角度了解各式各样生命最后的时刻
●特意百度了陈葆琳的图片,是我猜想的样子,温婉知性。推荐这本书。
●在去厦门的动车上看的。
●有时救赎的过程也是见证生命在流逝的过程,病人需要临终关怀,其实医生也需要
●我们该如何面对死亡呢?它是个生理过程还是病理过程?医学的发展让死亡的概念越来越模糊,死亡成了一个过程,医生的天职是救死扶伤,是该早点拔管以减少病人痛苦还是救治到最后一秒以显示医术高超并已竭尽全力?
●作者竟然是个台湾人 名字很也很好听 从第一次解刨 第一次临床 第一次面对死亡 与其他此类书籍不同的是 本书对医疗知识设计甚少 对治疗后的思考颇多 作为经历他人死亡颇为平凡的医生 会有自己是“不死者”的特殊感觉
●这是一本非常、非常、非常好的书。我看得可能有些仓促,但这并不妨碍我一次次被书中的某些段落所冲击和打动。作者陈葆琳是一位华裔外科医师,她书写的内容也是围绕着她的求学和行医经历,以及无数次面对死亡的感触与自省。我有些后悔大一、大二时没有参加“临终关怀”项目,那时觉得自己可能没法面对濒临死亡的病人。如果早些看了这本书,我就会有勇气和渴望去陪伴他们了。
●对家人而言,爱,并不是不放弃治疗。医务人员的“坚持到底”有时候是残忍的。当死亡不可避免时,最大的目的应该是减少病人痛苦,保持其尊严。
《最后的期末考》读后感(一):那些悲天悯人的优等生啊
对我这种热爱猪脑花、肥肠、鸭头等食物的女青年来说,此书摆在面前的就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优等生啊。阅读过程中确实有感动和思考,但是还是觉得。。。老外似乎有点大惊小怪了。。。我一直在想为什么会有死亡这件事,这个成为我笃信宇宙是有主宰的理由。
《最后的期末考》读后感(二):生命的终点
全书讲述的女医生从一个医药大学的学生蜕变成后来成熟的职业手术医师。书中的陈刚开始对医生格式化的记录病人的死亡感到不满,到后来一次意外,(病人自身的原因)导致了病人的死亡,深深地恐惧与自责占据了她的整个内心。那位荷兰佬从那以后总会促使着她做出一些内心的选择。后来的她对几乎相同遭遇的男学生有了感同身受的安慰。
她对每个病人都是有尊重,怜悯,甚至是关心他们的家人的感触。实习期间,见到主治医师没有墨守成规,而是在病房陪同病人(病人已死去)的妻子,给与无声地安慰。以后,自己也勇于给予适当地安慰。那些生命垂危的病人,明知自己生命将至,但是他们从心底还是感激陈的亲切的朋友般的关心。病人的亲人也为自己的至亲可以从容地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而对陈报以真挚地感谢。看到书的最后几页时,想起了日本的一部影片《入殓师》,里面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发自内省对死者尊重和关怀的职业入殓师。两者在对待“顾客”的方面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个普通医生要用自己的医生治疗病人的身体;一个用心的医生用自己的情感治愈他们的心灵:陪伴在病人和亲友的身边,静静聆听他们的倾诉,纾解他们的痛楚。
《最后的期末考》读后感(三):也许我上了些年纪
暮春的午后,天色阴沉。手捧《最后的期末考》,看的心惊肉跳,五味杂陈。
这是一位亚裔女外科医生写的书籍。不是小说、不是传记、不是心灵鸡汤。作者从自己学医写起,透过很多案例表达自己对生死的感悟。
大体解剖前的恐惧,对躯体的敬畏,曾经的窃尸解剖现象,让我们了解到人类在医学发展中的进程。作者数月与小组成员一起,细细解剖学习人体的每一部分,探索生命的秘密。极专业地描述,让我不寒而栗。透过文字,自己像被大卸了八块。
在当实习医师时她小心谨慎,严格遵循各种规定,遇到第一份死亡的确定。发现住院医生也是刚刚毕业不久,在面临紧急情况时也会手足无措。她遇到一对恩爱的老人,无子嗣,妻子迷留之际,老人每天从很远的家来看望陪伴,最后一日,大雪纷飞,道路阻隔,他还是一路走来,满身霜雪,孤独返回的背影,看着让人心疼。
当她成为一名肝脏移植专家时,她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声音。忙着用简短的语言与病人交流。直到她在与患病的姨妈交流时她也意识到这一点。关心病患及家属,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才能成为很好的医生。
因为她的失误使老人逝去,一直让她满心愧疚。这也让她变得更专业、更严谨、更慈悲。
书中有太多真实的案例告诉我们,死亡真是难以避免。做为医生总想制定严格的计划,希望在哪一阶段达到什么目标,不肯放弃治疗,总觉得那样不道德,让病人失去了希望。其实,医疗有时真是无能为力,对病患最终的关怀非常重要,过度的医疗只会让病人更痛苦。
我没有经历过,会害怕和拒绝谈论和思考。曾读过《最后的告别》,还是不愿正视死亡。总有一天,我们都会面对。把这一切交给时间吧。
理性和感性难以区分。医生也难以做到。
《最后的期末考》读后感(四):摘抄~
肺
肺脏是由亿兆个极微小的生物气球组成,也就是肺泡。肺脏充气的部分相当柔软,摸起来甚至像丝绒。手指按压下去,会留下一个亮亮的小凹孔,同时发出细细的声音,就像踩在池塘边泥泞的地上。我们这具大体(对尸体的尊称)的肺部呈黑色,上面散布着煤灰般的斑点。起初我还以为是福尔马林造成的,但当我看到其他大体的胸部,譬如对面那位壮硕的逝者饱满粉红的肺部,才明白我们这具躯体的主人生前常年抽烟,并且住在环境恶劣的的都市。
心脏复苏
心室心搏过速,心电图轨迹呈锯齿状,必须使用胺碘酮,紧接着以除颤器电击。心室纤维颤动是更严重的心率不齐,心电图勉强像一条弯弯曲曲的线,需要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并且用除颤器施以200焦耳电击。如果心率没有改变,要提升到300焦耳;如果仍旧无法恢复正常心率,可以继续增加到360焦耳,但这是上限。检查血液的酸度,并从静脉注射钙、镁,甚至施与少量的重碳酸盐,但不能太多,否则可能导致患者的状况恶化。除颤器的电击板放电前,务必确认无人触碰病患,要大喊“clear“否则有人可能遭受电击并引发心律不齐,危及性命。此外,在两次电击的空挡,要有人持续按压病患的胸部,继续施行心肺复苏术。
瘘管
他从来不曾复原。消化道的某一段粘在他的腹壁上,发展成瘘管。瘘管从肠道通往外界,将腹部的内容物导向最近的开口——也就是手术切口——然后流泻出去,伴随着带状绿色胆汁与片片脱落的死亡组织和和大量液体,日复一日泼溅在罗伯茨先生身上,破坏任何试着覆盖伤口与瘘管的娇嫩表皮细胞。为了减少肠道漏出的液体量,医疗小组禁止他吃东西,改用袋装的静脉营养注射液支撑他的生命。护士安装抽吸管以清除数以千计的分泌物,但他的敷料很快就浸透了,伤口附近的皮肤积满了脏水。因此,罗伯茨先生成天待在病房,吊挂着营养液,抽吸着分泌物,浸泡在自己肠道的内容物中。
肺炎:
我们给朱丽叶更多的抗生素,但它们的作用不过是提供了最适合的条件,让最适合生存的细菌存活。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越来越多带有血丝的绿色痰液从朱丽叶的呼吸管涌出:那些都是免疫系统造成的伤亡,也就是被杀死的白细胞。最后,这些打不倒的菌种以及朱丽叶的免疫系统分泌的各种毒素导致她多重器官衰竭。起初是她的呼吸系统,接着是肾脏与心血管系统。她先是需要呼吸器,后来又得做血液透析治疗,以及持续输液以维持血压,好让足够的血液流入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