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精读》是一本由王新生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3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圣经》精读》精选点评: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
●挖了个坑= =
●给无知如我带来全新视角,去理解宗教
●看得出王老師在聖經研讀方面確實下過一番功夫 只是這種偏歷史-文化的實證性研究路數不太對鄙人的味……
●只为入门,看看觉得倒还好,评论里戾气太重,文人相轻的状况不要太严重
●很不错的书,买过圣经原本,实在看不懂,这本书主要从历史角度对圣经进行了梳理和解读,解答了我很多疑惑,是一次系统的梳理。观点也比较中立。
●无味。可惜主题了
●入门书。百科水平。 决定开始看国外的圣经研究
●陪伴我德国工作的那些寂寞夜晚的一本书。长,仍在读,但通过它给我了解圣经开了一扇窗,感谢!
●保佑下午西方文明史눈_눈
《《圣经》精读》读后感(一):无宗教信仰的人了解圣经的好办法
圣经本身有66卷,不少部分是韵文,韵文有很多省略和暗喻的现象,无疑给读者带来困惑;叠句和强调,会让不带信仰的读书人昏昏欲睡。由于宗教经典的特殊性,翻译往往采用保守的完全直译,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的美感被破坏了。以上原因,使得独立阅读圣经成为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这本书是用历史的眼光和人类学的眼光看圣经的,作者并不是一个基督徒——至少他没有表现出他是。对于每一个记载的奇迹,作者都试图用线代科学的眼光来还原书中记载的现象。这种理性眼光很轻易地赢得了我的好感。
圣经是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当做历史书来看,也可以当做了解当时价值观的书来看。如果没时间或没兴趣品味原著,那么这本精读就很值得一看。
《《圣经》精读》读后感(二):他不是神之子,他是一个好人
书名:圣经精读
作者:王新生
字数:43.8万字
读书起止日期:2017.9.5-2018.3.2
三维评分(每一项均为满分10分):
趣味:7
美感:3
智慧:9
点评:
去年没有读完,今年读完了。这本书言简意赅地点出了圣经的精髓。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对圣经的整体的感觉是,新约比旧约更令我喜欢,耶稣是个非常善良的人(我姑且不把他当成神之子),他仁爱,慈悲,宽容,善良,身体力行地去示范并教导世人遵循这些美好的信条,就像一位良师益友,很有人格魅力,令人钦佩和喜爱。然而世界是残酷的,人类是愚昧和麻木的,耶稣被他所深爱的世人残忍地杀害了,连信徒也因为恐惧而逃散。虽然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他的精神得到了传播和弘扬,但可悲的是,在数千年间,他的思想也被误解和扭曲,甚至成为历史上诸多战争、杀戮、迫害和歧视的幌子。与他的牺牲相比,我认为这一点才是真正的悲剧。但愿人类能够真正理解他的内心,真正做到仁爱,慈悲,宽容,善良,消除傲慢与偏见,live and let live。
角木蛟(本人纯属虚构,请勿对号入座)
更多书评和作品请访问我的豆瓣主页:https://www.douban.com/people/149039960/
《《圣经》精读》读后感(三):《圣经》与《道德经》中的“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
圣经《约翰福音》开篇说“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万物是藉着他造的, 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着他造的。”(约翰福音 ) 圣经《歌罗西书》中说:“爱子是那不能看见之神的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他在 万有之先,万有也靠他而立。”(歌罗西书 )
《约翰福音》说“神是个灵,所以拜他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 ),神 (道)是灵的形式存在,在老子的语境中则表现为意念中可以感知的“无”。老子说道又是实有的, 是可以找到道的踪迹的。在罗马书中,这样说:“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 的,虽然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罗马书 )正如罗马书所言,神藉着道所造的万物,都可以映射出人的眼睛不能看见的那位神的痕迹。老子说从虚无角度, 可以感受道之奥妙;从实有角度,可以看出道的踪迹。老子的发现令人惊讶, 他十分准确地描述出了道的特性,仿佛窥见了上帝的奥妙。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道德经》)
道,空虚无形,其作用却无穷无 尽。渊远深奥,像是万物的根源。幽幽之中,似有似无。我不知道有谁产生他,他先于一切有形之帝。 老子感叹,不知道道是谁生的,他存于一切有形之物以先。箴言智慧颂中有:“从亘古,从太初,未有世界以前,我已被立。没有深渊,没有大水的泉源,我已生出。 大山未曾奠定,小山未有之先,我已生出。耶和华还没有创造大地和田野,并世上的土质,我已生出。”(箴言 )圣经箴言的智慧颂与老子说的道非常贴合。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道德经》
“道”永远是顺任自然而无所作为的,但是又没有哪件事不是它所作为的。侯王如果能保有它,万物就会自主自长。人们在自生自长时,会有贪欲出现,我会用“道”的真朴来镇住他们。用“道”的真朴来镇住他们,贪欲就兴不起来。不起贪欲而归于宁静,天下自然太平安定。
帝王藉我坐国位,君王藉我定公平。(箴言智慧颂 )老子说侯王如果有道存在心,万物会获得自我治理,这和箴言智慧颂很相似。两者意思都是君王若有道存于心, 天下可以安定、太平。“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 成,就生出死来。”(雅各书 ) 老子认识到贪欲是很自然就会出现的,并认识到依靠道可以镇住贪欲,这是极高的智慧。具有超人的智慧的老子从自然中洞悉了道具有神性,感悟到道是万物运行的主因。
《《圣经》精读》读后感(四):犹太教到基督教——因律法称义到因信称义
犹太教到基督教——因律法称义到因信称义
作者在序言中提到了两种阅读或研究《圣经》的方法,一是带着信仰之情,一是带着批判的眼光。作为一个无神论者(虽然也见过不明物体,但依旧倾向无神论),自然是以后一种方法来阅读圣经。
本书主要讲解了《圣经》的起源、发展、主要经文的内容及他们在《圣经》中的地位等。当然,说起圣经,自然要谈到犹太人的历史。《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前者是耶稣死亡之前形成的经文,后者是耶稣死后形成的经文。旧约主要是关于犹太人信仰与背叛上帝的故事,新约主要是关于信耶稣的人传播耶稣德行、基督教义以及基督徒与各种派别的人论辩基督真义的故事,多为信件体。
从犹太教到基督教。“基督”是希腊语“受膏者”的意思,当时犹太人一般所说的亚兰语“弥赛亚”也是这个意思。“受膏者”指的是受到上帝耶和华指定的人间英雄,他将带领犹太人进入天国。为什么犹太人总想着抛弃现实生活,而进入天国呢?因为在新月沃地,犹太民族始终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始终受到邻近的国家或民族如埃及、亚述、波斯、巴比伦等的压迫和奴役,虽然大卫王及其子孙短暂地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但也常常受制于大国且持续时间较短。现实中历经千年的不如意和困苦,使得犹太民族极其希望获得解脱,既然这种解脱不能再现实中获得,那就在精神上获得。因此,犹太民族在宗教信仰上具有强烈的优越感(自我感觉良好)。现实中越是困苦、艰难,精神上越是能够获得解脱、超越,越是能够得到上帝的垂怜,因此他们认为自己是上帝选中的人,自称为“上帝的选民”。并且相信,总有一天,上帝会派一个超级英雄(弥赛亚或基督)来到世间,带领他们脱离苦海,进入天国。
在耶稣那个时代,有许多人认为,天国就是在人间建立的犹太人的国度。当时犹太人的复国热情比较高涨,犹太人反抗罗马统治的起义时有发生,社会动荡不安。这个时候,有些犹太人包括耶稣,希望犹太人放弃复国这一不切实际的幻想,不要过于执着于地上的犹太国度,而应该一心侍奉上帝,并最终进入天上的国度。耶稣四处讲道,并用新的观点阐述了许多犹太教义,受众极多,影响很大,被犹太教官方视作异端,并最终被处死。
后来追随耶稣的人继续传他的道,逐渐形成了脱离犹太教且不局限于犹太信众的基督教。
犹太教和基督教。基督教可以说是犹太教的异端。耶稣之前的犹太教的信众是犹太人,他们的教义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是摩西十诫,也可是说是摩西律法。遵从这些律法的人,才能得到上帝的垂怜,才能获得解脱。但基督教的早期使徒如保罗认为,因信称义而不是因律法称义,后来又有人认为“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即革新或发展了犹太教义。
基督教是犹太教的异端,但是这个异端在当今的影响却远远超过了它的本教。
书中提到的一些经书中内容,有些极具辩证性,似乎无理,却有着深刻的内涵;有些劝人信奉上帝的话,基本内容可简化为,信则有福,不信则有灾难,令人不适、厌恶。
另外,本书遣词造句,以及翻译,总令人感觉有点拗口。
书摘如下:
《圣经》释经进路分为属灵进路和批评进路。前者是带有信仰的进路,后者是不带信仰的进路。前者视《圣经》为宗教权威,后者视《圣经》为文化经典。(站在山外,则能看到众山的壮美,而深处山中则难以领略到)
纵观整部《创世记》,强调的有两点:人的原罪和上帝的恩典。
从本质上说,他们偷吃禁果之举是在试图逃避受造状态。(这表现了人的反抗性和不屈,就像失乐园中撒旦,永不屈服于远比自己强大的上帝。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一种超越)
人为什么远比动物聪明的问题——答案就是人获得并吃下智慧果而打破了神的知识垄断。“于是人获得普遍知识,而且在这个程度上与神分享了原先一直是神的特权的一种官能。”(这体现了人的贪婪,也可以说是人的永不懈怠的追求,不断地占有和超越)
原罪的本质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对他独特禀赋的否定。(犹太民族,极度自卑和极度自傲的混合体)
人类与上帝修和的故事。(其实犹太人有点自作多情,总以为上帝会眷顾他们。如果真有上帝的话,他才难得管地球上无聊的琐事)
族长时期的叙事反映的是以色列人有关自身起源的记忆,其中贯穿了一种信念,就是他们是上帝的“选”民。(经历这么多苦难,犹太民族,这么一个小小的民族还没有消亡,于是他们就感觉自己真得被上帝看上了,是上帝不让他们消亡。虽说自作多情,但有这种想法也是难免)
在判定为“圣”的任何战争中,严禁保存战利品、不允许留活口,一切都要作为祭品献给耶和华。所以当以色列人“将城夺取”之后,“又将城中所有的,不拘男女老少、牛羊和驴,都用刀杀尽”。(犹太人:杀光你们是因为要上帝。上帝:关我屁事!)
究竟为什么侍奉上帝或需要宗教?约伯一度认为,而且他的那些朋友仍然认为,人们侍奉上帝以便自己蒙福而不是遭难。但是约伯最终对此提出了质疑。(侍奉上帝很超越吗?大多数人只不过是为自己的私利,为自己蒙福罢了)
人侍奉上帝不是为了获得物质或身体上的福乐,“非此即彼”学说的核心是错误的。人对上帝的侍奉是承认上帝是上帝,而人不是上帝。无条件地信赖上帝是人与上帝之间唯一的恰当关系。(这个地方说的有些意思,有一定的超越性)
耶稣敏锐地意识到民众渴望从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下解放出来。但是耶稣也意识到他压倒一切的使命针对的是民众及其领袖的灵性状况。
因信称义而不是因律法称义。(这样,成为一个基督徒就非常容易了,信众迅速增多)
全律法都包含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有异曲同工之处)
都把耶稣基督作为生活中的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耶稣临危时,被追随者们果断舍弃,而在他死后又被追随者们夸赞为真正的基督,信徒的楷模,而大肆宣扬。)
基督在他身上带来的变化不是舍弃犹太传统,而是成全这个传统。(革新。耶稣聪明睿智,他的讲道贴近生活,底层人们非常喜欢听)
《雅各书》说:“人称义是因着行为,不是单因着信”(2:24);而《罗马书》说:“人称义是因着信,不在乎遵行律法”(3:28)。(只需要主观,还是主客一致?)
不要作为犯罪的人受苦,而要作为基督徒自豪地受苦。(苦难有时会净化一个人的心灵,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这种观点)
基督“将自己无暇无疵献给神”——没有罪的瑕疵。他的献祭永远不需要重复。于是他的祭品是完满的和永恒的。它拥有终极性,因为没有遗留下任何还需要做的东西。(因其无辜、无罪,才更能获得同情)
饼和酒是耶稣的肉和血的观念则在让五千人吃饱之后的一篇讲论中得到详细阐发。(有时想想基督徒,真令人恶心,当耶稣处在危难时,将他抛弃,耶稣死后,吃他的血和肉,虽然是象征性的,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要不要这么无耻?奉献耶稣以成全自己,令人恶心)
这个“道”不仅作为创世的动力“太初”就与神同在,而且“道就是神”。这个“道”分有神的生命和存在。
断言:“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这些地方说的有些哲学意味)
他们在神宝座前,昼夜在他殿中侍奉他。坐宝座的用帐幕覆庇他们。他们不再饥、不再渴,日头和炎热也必不伤害他们,因为宝座中的羔羊必牧养他们,领他们到生命水的泉源,神必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侍奉上帝吧,你会得到好处的。诱之以利)
在这个插曲之后,《启示录》讲到第七印被揭开,随之出现的是手拿号角的七位天使(8:1-9:21)。六位天使各自吹响自己的号角,某种自然灾殃落到三分之一的人类身上或宇宙某个部分的三分之一区域上。尽管毁坏程度是严重的,但是仍然保持在一定限度之内。显然那些天灾本应促使幸存者幡然悔悟,但是在该经段结尾处(9:20—21)两次提到他们“仍旧不悔改”。这并不意味着当剧情发展到这一点的时候所有的苦难已经结束,而是有更多的苦难在后头。(你还不信上帝,等着你的将是苦难。胁之以危)
第一个兽用神秘数字“666”来标示。在希伯来语中,字母具有等同于各自在字母表中相应位置的数值(希腊字母也是如此,例如,“耶稣”的希腊字母数值是“888”)(25)。使用这一计算系统,构成“尼禄”、“恺撒”的那些字母累加的数值正好是“666”。(-_-,哈哈,这样看来666是骂人的话,两千多年前的人都在用啊)
随着罗马的倾覆,那龙(撒但)将在无底坑中被捆绑一千年(20:1—3),其间他的威力得到控制,但是“等那一千年完了,以后必须暂时释放。(你说上帝无所不能,干嘛又要释放撒旦?凡人犯了小错,如没有及时信他,直接发大水淹死他们,撒旦犯了大错,只是关他一段时间,再释放掉。看来上帝也是欺软怕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