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是一本由欧宁「编」著作,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8,页数:1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精选点评:
●设计还不错
●不论内容怎样,这就是我是建筑的初心
●建筑好,小说差
●我就是不适合读这种小说T^T
●今天在怀念以前还读点书的年代读过的一些东西,想起来有这本。没有全部读完,有些文章实在读不下去,朱文的当然还可以,印象最深的是路内的那篇 在屋顶上牧云。
●我没有文学想象...
●欧宁适合搞介类主题。
●世界最美的书
●小说都不怎么精彩 但是广州歌剧院那个ZH觉得好牛
●因装帧而买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读后感(一):“中国最美的书”再获“世界最美的书”殊荣
http://news.cnr.cn/gnxw/201102/t20110210_507661348.html
中广网上海2月10日消息(记者陈平)据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来自德国莱比锡的消息:在刚刚结束的2011年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中,由中国选送的《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中英双语版)一书,荣获2011年“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参加2011年“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共有32个国家和地区,参评图书596种,其中14种书获得了“世界最美的书”称号。
中国获奖图书《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中英双语版)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欧宁主编,小马哥和橙子设计。该书在荣获2010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时,评委对它的评语是:封面设计采用中国古代线装形式,简洁明快,同时富有时尚感;柔软性的纸质,色彩自然,富有层次;版式新颖,建筑照片与草图交相辉映,意趣横生,创意彰显。
“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工作每年在德国莱比锡举办,中国自2004年起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牵头组织参加此项活动。“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是参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的重要环节,面向全国征集参赛作品,每年11月份举办,评委由中外业界专家或学者担任。2010年共评选出《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中英双语版)、《世界地下交通》等20种“中国最美的书”,全部参加了2011年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评选。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读后感(二):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摆pose既需要脑子,又需要体力,如果你两者都没有,就打造一个平台搞艺术。
这本书我打一星。在豆瓣上我从没给任何一本书打过这么低的评价,这一本书是头一次,希望也是最后一次。
关于建筑和文学,本可以成为思辨的两条路径,彼此佐证又彼此矛盾。这本书将这两个领域放在一起来消费,以“实验写作”为名义在深港双年展上充数。这本书其实是值得买的,因为它难得记录下出版领域对建筑和文学的过度消费,可以成为未来某个建筑史学家论文中的注脚。
这本书是以本文集,封皮上写着,“九位知名作家旅行各地,体验九幢战士当代型设计的建筑,根据体验和想象,撰写九篇小说,虚构人与建筑的故事。” 从建筑事件或者艺术的角度来说,这样的活动本身是被动的“跨学科交流”,出版人欧宁在序言《四海为家》中进一步解释了这个行为的来龙去脉:他虚构了一个新的旅游产品Odyssey,在中国境内参观近期落成的九个建筑物,“超棒的文案”则是九位作家由相应的建筑师作“地陪”而游历建筑之后所创作的小说,因为”作家们根据建筑空间写的故事或者以建筑师为主角的小说一定比那些商业广告语更能撩拨人们的想象”。
如果我在书店中翻看这本书,看完这两千字的序言我就会扔书走人。这篇小小的文字中,一连串的符号化词语像是几块沾满油污的抹布碎片,被仅有的几条丝线勉强尴尬地联络成一个整体。情欲 阿尔巴尼亚 虚构 漫游 家 造城热 饿地症 Architectural Fiction ZH(扎哈·哈迪德) 厌行症 平行漫游 捕捉历史的现场……当文字没有逻辑的时候,宇宙再大也大不过脑洞和扯淡。
中国确实正在经历“造城热”,一个人类历史上独特的城市化进程,一个可以写入历史成为时代的片段。编者提到了这个当下的背景,但对此没有任何姿态。在这个快速消费的时代,摆pose既需要脑子,又需要体力,如果你两者都没有,就打造一个平台搞艺术。
豆瓣的一星,一半给阮庆岳,一半给张悦然。阮的小说从结构到意向都和建筑物本身的特点相合,读来爱不释手;张用她的天分讲了个及格的故事。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读后感(三):也许我很肤浅,但我真的觉得很垃圾。
看到标题的各位,也许是怀着好奇之心的,也许是怀着愤慨之情的,请加点小耐心,看完下文。
====================================
昨天在书店见到这本书,我是很欣喜的,书籍装帧很简洁大方,标题很有吸引力——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
尽管对于建筑与文学之间没有什么概念,但我很乐意很愿意去了解。而且书架上标明的:中国最美的书。这的确也增加我对此书的兴趣。
于是,32.80RMB从此离我而去,换来了这玩意儿。
回到家,撕开包装纸,翻开书。几分钟之后我想撕书了。可是想到可怜的32.80RMB,我悲催地迟疑了。
最初我认为这本书应该是“知名作家”游览参观了这些现代建筑,然后写出自己的一系列体验的感想和想象(究竟如何想象我当时就很好奇),从而达到介绍建筑的目的。
事实很残酷地告诉我,我太天真了。
如果用我的话概述这本书,那就是:
几张建筑的图片和简单到不行的简介(我想就是度娘就可以告诉你的事,谷姐都不用出马了)+几个“知名作家”的短篇小说
也许有人疑惑这两者是怎样共存于《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这本“神书”里面。
我可以告诉大家。
每篇小说里面都会有人提及对应的建筑,以及有些场景发生在这建筑里面。
在肤浅的我看来,小说仅仅是为了迎合“建筑体验”四字,生搬硬套上建筑。
或者,我换个说法吧。
有位老师曾经说过,要看这个建筑设计是否通过生硬的抄袭拼凑而来,就看它去掉了抄袭拼凑的部分,整个设计是否有影响,是否还进行下去。因为好的设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考量,每一次的改变都是在上一次的基础上。它是连贯了,不轻易被否决掉任何一部分。因为任何一部分的改动,必然牵连其他部分,并引起连锁反应。
而对于这本书的小说,除去了里面关于建筑的部分,我看不出对小说的内容有什么大影响。
仅仅这一点,小说便有愧于书名了。
我很肤浅,匆匆看来第一篇小说和翻了翻后面的内容,就放下了。或许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
作为一个小市民,我不能说我热爱文学,但还是喜欢它的,尤其是游记、小说一类。
作为一个小小的建筑学徒,我爱建筑,爱她的空间变化,她的形式、她的表皮……她的一切。
我从来以为建筑与文学的交集,仅限游记。这次我开了眼界,原来还有文学想象(小说)这一关联。
但我同时也很难过。
我从来也没想到我会因为一本书而升起“这里面的文学是在侮辱建筑”这一想法。
说实话,我很惊讶,更是难过。
这篇评论,其实就是我在宣泄情感+悼念我失去的32.80RMB吧。
这几位作家,或许你们很优秀,只是我肤浅而已。
欧宁先生,我是个小读者,只是我同样肤浅而已。
这本书也许很有内涵,只是我肤浅而已。
所以请不要骂我。
不喜欢的话,我相信右上角有个红X,您懂的。
谢谢各位耐心的看官(鞠躬)。
《漫游: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读后感(四):呦呦鹿鸣
这是一篇读书笔记式的思考,与书本身关系不大。
在南非地区人们相信人死后灵魂并不消失,只是换一种存在的形式,身边的人死后仍会在熟悉的地方陪伴着我们,我们只是看不到,但在另一个维度,有他们在为我祈祷。
祖鲁语的本意为天堂,传统的人生观与宇宙观也将来生做为信仰。灵魂并不远离。答案就在我们眼前。
Traditional African religion in this part of the world offers an analogy, by way of the hereafter. In the Zulu language the word "zulu" means heaven, "kwaZulu" means "in heaven". Traditional faith has always depicted an ffterlife that is immediately present. The dead surround us, quite literally. In this African cosmology, there is no far-off location for an afterlife lived among supernatural beings with wings and halos. Instead the dead are merely thansformed - along with their experience of the world.
According to legend, when a person dies, their spirit remains in the places they knew during life. The experence of death, however, inverts all the senses of the dead. What once tasted sweet becomes intolerably bitter, and formerly acrid smells are transformed into fragrant scents. The existence of all our deceased relatives and friends continues around us, in a spirit world of "otherwhere" that lies beyond the sight for those that remain alive.
Our beloved departed see the lives of the living more clearly from the "otherwhere" that lies across the flimsy partition of death. More importantly, they plead and negotiate on behalf of the living, with whatever forces or powers that exist in those dimensions.
Otherwhere is not an abstract place removed from the everyday here-and-now, but is already present in many of the ways we see and experience the world that surrounds us. The trick is recognizing the elements of this otherwhere, and bring them forward, in order to better shape our responses to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The answers are hidden in plain sight.
——Steve Kotze
这段时间讨论的主题是otherwhere。对建筑来说otherwhere究竟是什么。是一种另类的体验,领域,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的途径,还是另有其他。
Other Thinking。Other Regions。Other Practice。Other Disciplines。Other Communities。
于是突然联想起这本书。建筑体验与文学想象,是要在建筑与文学建架一道桥梁吗。文学对于建筑是否属于otherwhere的一种理解,我带着疑问读下去。王澍的象山校区是我喜欢的案例,名叫路内的作家写得不知所云、一塌糊涂。张悦然是我欣赏的作家,祝晓峰的海滨浴场似乎也只是形式上的搬套。而真正令我惊喜的是韩冬和朱文的两篇文章。一个是天府之城的钟灵毓秀,一个是吐蕃之都的苍浪滔滔。鹿野苑与派镇码头,分别在两位作家的笔下找到各自的归属。
让我来做一个设想。建筑师针对方案进行建构时,他心中或多或少会有一种抽象的愿景。如刘家琨,他心中泛起的或许是竹林中的鹿鸣呦呦,或许是本土化的佛影幢幢。而当韩东写到与妻儿对寝时的夜凉如水、化身孩童的千年佛像,他们二者的作品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契合。建筑除了提供事件发生的场所,还增强了文学作品所渲染的情境与蕴含的价值。
当鹿野苑中的石头佛像感到浑身奇痒,它开始舒展筋骨,贴附的金箔一块块剥落,最终化身悟童。这时的鹿野苑已由具象转为部分抽象,抽身而入另一个纬度,时间和空间开始错乱扭曲。这恰如操着祖鲁语的南非居民,一座座公墓在城市中心区被供奉与祭拜。墙外,是街边市场的锣鼓喧天;墙内,是不辨面貌的鬼影幢幢。
这或许是对otherwhere的一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