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追寻》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0-11-11 01:33: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追寻》读后感1000字

  《追寻》是一本由苑波著作,聿书馆文化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NTD 580,页数:20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追寻》精选点评:

  ●极度官能,极度虐

  ●美攻强受经典虐文

  ●虐

  ●作者扎实的历史功底···宛若神祗般站在至高处俯瞰那个动乱时代的各色人物,如果你认为作者安排日本将官攻陷中国强盗而气愤那就大错特错了。屈辱的历史不能忘却,伊藤和魁七正是反映了当时日本和中国的历史状态。作者没有褒贬任何人,无论是侵略中国的日本,还是被迫承受入侵的中国。她只是娓娓道来事实,足以见作者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和把握。作者在伊藤对魁七的在意写的水到渠成和细腻,他没有特意强调,而是通过侧面人物、魁七的反应和一系列的细节来充分体现。该文第一遍读的是剧情、历史,而第六遍到第十遍,则读到作者精心的布局和主角之间潸然泪下、水到渠成的爱。

  ●我之所以给它评这么高的分,不是它剧情好,而是因为作者文笔优美,全文都很唯美。加上在那个年代,写这种文真的不容易。美中不足的是结局太……看来我真的不适合看悲文。

  ●此文是我最喜欢的耽美类小说。第一次看此文是高中,现在人到中年拿起来重温依然被虐的几个礼拜缓不过来,却也不知道这种因小说而生还是因耽美小说而生的郁结心情如何缓解…… 话说回来,此文作者苑波文笔惊艳历史功底深厚,非常擅长侧面描写体现二人的状态和感情,对景物和周围环境的描写很有画面感,氛围烘托手法极佳,情境细节非常多。每次读都有不同的感受,发现一些新的点。此文和作者在我心中已然封神,同类型里无可超越。 另外,作者苑波是不是用这个笔名就写过写一篇小说?很想看该作者的其他作品,不是耽美类也可以,可惜搜不到。

  ●噗……居然有人标签“抗日战争”(哈哈哈

  ●很惨烈的情感

  ●我一直接受不了 这个攻受关系= = 而且 总觉得 作品有模仿《绝爱》的痕迹……

  ●题材踩边缘线,这种触雷的设定和年代背景稍微把握不好就会被扯三观挖祖坟,而且又是那种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虐恋套路,最后不出意料的烂尾……

  《追寻》读后感(一):忽略掉民族因素的经典之作

  很棒的小说,算是经典之作。我非常的喜欢。有些人如果因为涉及抗日战争而把它打入压箱底之作,那真的很可惜。

  很棒的小说,算是经典之作。我非常的喜欢。有些人如果因为涉及抗日战争而把它打入压箱底之作,那真的很可惜。

  很棒的小说,算是经典之作。我非常的喜欢。有些人如果因为涉及抗日战争而把它打入压箱底之作,那真的很可惜。

  很棒的小说,算是经典之作。我非常的喜欢。有些人如果因为涉及抗日战争而把它打入压箱底之作,那真的很可惜。

  很棒的小说,算是经典之作。我非常的喜欢。有些人如果因为涉及抗日战争而把它打入压箱底之作,那真的很可惜。

  《追寻》读后感(二):在知乎被邀答之后

  神了,时隔多年,这是我头一次和别人谈这个文。 当年看的时候是高中大概07年吧,同学为了防止被她爹查抄而寄存在我这的。被这个文虐得肝肠寸断,一个多礼拜出不来,每每想起胸口闷痛。现在全凭记忆作答。 有印象文笔好像是不错,对于空间场景的描述我有些跳过了,只想赶紧看剧情,有些段落有印象,比如某个大厅高处的吊灯(记忆点也是神奇)。这个文我只看过一遍,十多年了我还能记住大部分故事梗概,当时那种痛彻心扉的感觉还历历在目,应该说这样的小说是非常成功了。 其实我觉得不用抛开政治立场啥的,这也是好文,日本军官x中国土匪头子,军官叫啥记不清了,土匪叫魁七我还记得,这点也说明文好,很多小说我看完都不记得角色名字。去豆瓣查了下攻名字是伊藤泉一郎。早期泉一郎对魁七的态度和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其实是异曲同工的,想驯服他,驯服的手段无所不用其极,比如轮奸暴力鞭打等。起初人物情感和政治立场是一致的,国家层面入侵凌虐占有,人的层面也一样。只是人终究是人,不像国家可以只有利益没有人性,人会因为欲望因为情感而改变。 这个文最让人着迷的部分就是不可调和的立场矛盾,魁七经历种种凌虐折辱却没有放弃自己,还是个硬汉,泉一郎即便对他的情感有变化了也依然冷酷如斯。二者激烈的碰撞带给人那种极致的矛盾体验,内心深入的期望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如何找到出口,可能只有一起毁灭才是对彼此的温柔。恰如《间之楔》。我没记错的话,好像魁七最后放弃了逃离的机会跟泉一郎死一起了,嗯,也恰如《间之楔》。 印象中,作者后记里的意思是说这文是根据真实人物改编吧?掩卷叹息,乱世之中,就是有这么多爱恨情仇灰飞烟灭。 综上所述,这确实是一篇质量很高的耽美小说,但是因为题材本身的敏感性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人推荐过它,怕别人不能接受,怕别人说它不好,所以一直深藏心底。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这种感情是不能被接受的,我表示理解,我能接受但是不会去宣扬它。

  《追寻》读后感(三):你是契合于畸形的我的另一个残破灵魂

  苑波的追寻,太了不起了,太好看了,首先美攻强受是我的胃口,另外是题材方面,敏感历史时期的日本军官x中国土匪,太冲突了,可以说是上世纪以来最大的对立,是那个时期的血海深仇,是绝不原谅的死敌,是加害者和受害人,矛盾和纠纷下的激烈碰撞本身就引人震撼,所以题材本身就带有莫大的吸引力,不论是好是坏。

  而说到题材,也就不可避免的谈论其敏感之处,该篇文章几乎是将敏感中的最敏感提出来写,没有任何一点给作为国人读者可以将人物洗白的地方,明明白白的告诉你了伊藤就是那样一个人,是战争中的指挥官,行他该做之事:恶劣、残忍、冷酷,没有丝毫犹豫。一旦共情就是深仇大恨,所以你只能冷眼旁观,也因而能够发现这个人物,除却他的身份外是个怎样的人——生来孤独的强者。

  阅读过程中我在想他为何会对魁七感兴趣,也在阅读逐渐深入中捕捉到了一丝端倪,伊藤是孤高冷漠、隔绝人世的高岭之花,他强大以至于漠视世人,可他又不够强大以至于漠视世人之与他的规则与束缚,这是很矛盾的,所以他游离在控制他的人和他能控制的人以外,是个没有同类的人。

  而魁七是自始至终都在反抗的人,是眼里永远跳动着火焰的人,是生生不息的人,是伊藤无法掌控的人——即使他几乎将魁七身心折磨到完全占有,但如果不是魁七自己也没意识到的默许,他永远无法拥有这个人。

  极度弱势下也有极度的抗争——从魁七成功从军方逃走到后来即使身体被禁锢,用言语也能刺痛他的敌人,他一直在战斗。而他伊藤作为天之骄子,任外人如何夸赞他天资卓绝风度翩翩,本质也只是对他按部就班下作出优秀成绩的一点奖励,与他本人的志愿并无太大关系。

  伊藤其实是不满意自己的命运的,从他被安排好的婚约,也从他对西园寺放弃下乡选择父辈安排好的道路时表现出的态度可以看出——他一直记得这个发小叽叽喳喳给他说过的志向,才会在对方放弃时难得反问这个他以前从来忽视的话题。

  他不满意,但他接受这种不满意,不做白费力气的挣扎。

  无论是一开始就接受宿命的自己,还是一开始就反抗宿命的发小——西园寺,到头来两个人一个都没有逃出命运的安排,这也是他的世界如此冷清的原因。

  因而魁七这个人才显得如此弥足珍贵(这种特质也短暂吸引过西园寺,让他理解自己那个游离在所有人之外的冷酷发小为何被吸引)魁七从小到大都在抗争自己人生中注定的那些苦难,无论怎样受伤,他眼里永不熄灭的火焰是深陷宿命之人无法忽视的耀眼的光。

  而魁七为何会爱上一个仇人,一个凶手,一个加害者,是他这个人物复杂而又深刻的重点。

  他是旧时代中很普通的一批人,身世坎坷,面对想要保护的东西只能孤身一人去抗争。很大程度来说,魁七并不是很在乎自己这条命,他知足常乐,大大咧咧的土匪头子很懂得享受当下,有一天乐一天。他也是个相当重情的人,对相依为命的白娃和在这乱世中救他一命的师傅的重视无以言表,他不会在乎别人冷言冷语,但会在乎妹妹的看法;他不去索求什么关爱,但也悄悄希冀过师傅对别人至亲的疼爱,因此魁七其实是个缺乏保护,向往爱的人。所以我理解了他为何会爱上伊藤,这个强大又脆弱,孤独到神经质的男人,在疯狂的爱与占有欲下给予他的保护和关爱——第一次救他一命,带他回日本,不让他轻生,让专人照顾他。

  即便畸形,也使得魁七对伊藤态度有所转变,毕竟从未有人对他有如此执着、如此强烈的,情绪。

  身份上的迥异造成了激烈冲突,而作为人而言,内心深处是两个残缺的人在这世上找到的难觅契合。

  之后两人在爱和意识到这份爱从而痛苦中不断挣扎不断撕扯,横亘着的巨大鸿沟,在离别前的坦诚以待中消弭,不断为难着自己的灵魂则在永别的瞬间终于与自我达成和解,与彼此相通。

  于是悲剧美学在这一刻达到了最高峰。

  我一直以来都认为文学就是什么都可以写,文学区分于现实在于不被社会规则束缚,仅仅只是表达,至于表达后的评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因而写世人赞同的不代表作者就赞同,写世人不赞同的也不代表作者拥立这种不赞同,归根结底是表现,正因此名作才能冲破桎梏表达出那些对立的敏感的尖锐的痛苦的故事,这些让人思考让人震撼让人警醒的文字便是极具吸引力的至高艺术。

  而这篇文章同样如此,作者在文章最后关于战争那一段描写着实尖锐又一针见血,不同的人在战争中索取不同的需求,就跟这个故事和看这个故事的人一样,历史背景下拥有截然不同对立身份,这样纠结在一起的两个人注定不会有好结局,但这不代表这个过程不迷人。

  对于读者而言同样,故事感情与故事背景同样存在冲突,若要在里面找抗日弘扬民族精神的内容注定吃力不讨好甚至可能恶心到自己,但这不代表这个故事不好看。

  是个作品就有适合与不适合欣赏它的人。这个故事确实又尖锐又心碎,但它同样挺美,我认为个人层面上将对真实历史的爱恨投射在小说人物上显得既不明智也无意义,另外不可否认的是看完以后我不只是被这个故事打动,也有了一种难言的微妙情绪:也许人生本来就有这样荒诞离奇的故事,和沉沦其中不断挣扎的人。

  不幸的只是当局者,我们作为看客再多唏嘘最后也只是人走茶凉,而故事已然发生,故事依旧是故事。

  《追寻》读后感(四):当世界只剩下你,我永远不会放手——记《追寻》

  豆瓣上很多网友都说这篇文章三观不正,看不惯日本鬼子如此虐待一个中国强盗,最后又爱的痛彻心扉的故事。我想问,你们真的好好看这篇小说了么,假如你只看到主角之间缠绵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而忽略作者精心的布局,严密的历史考究,那只说明一个问题,你现在的内涵还不够去舔这篇小说的角。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片耽美小说。不同于以往耽美小说男主们在情感最高潮时回来一句情话,这篇小说从头到尾,男主之间一句“我爱你”、“永远在一起”的台词都没有,他们甚至交流的还没有男主的和朋友之间的话来得多,但正是他们少得可怜的语言、动作,和周围的人的烘托,才把我这个不轻易说作品好的人虐的潸然泪下,情不自禁读了一遍又一遍,自从看了《泰坦尼克号》以后,很久都没有出现这种情况了。

  针对对于这篇文的许多争议,我可以抽出一下3点,开始阐明。

  1、历史问题

  伊藤和魁七的背景是抗日前期,这是一个动荡的时代,伊藤和魁七也正是代表着侵略中国的日本和被迫承受侵略的中国。作者毫不避讳在文中写到了细菌战、卢沟桥事变和与伪汪政府的合作等一系列历史事件,而且也写出了此时的日本军队的情况,敢问说作者偏袒日本鬼子的人,你们仔细看了吗,作者只是在历史的角度,将这段历史赤裸裸的暴露在各位看客之下而已。

  2、感情问题

  有许多看客说魁七在经受了伊藤非人的虐待后仍然深深爱上了他表明他得了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他是抖M。诚然,在看第一遍时,我也有点奇怪,魁七是什么时候爱上伊藤的?

  魁七自小是孤儿,受尽屈辱和打骂,曾无数次徘徊在生死边缘。对于一个从小照顾着比他更小的女孩、没有体验过温柔和关怀的人来说,一点点温柔,一次次被人呵护,被人需要,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手中的火柴一样,给他带来温暖和希望。小时候,从冰冷的台阶上滚落,在冰冷与鲜血中醒来后,睁开眼第一个见到的是需要他、照顾他的白娃,因此他不惜以身犯险也要护送妹夫入城取名单;大了,在犯了很久的大病后,醒来第一眼看到的是每天都到他身边呵护他的伊藤(据和津的回忆),敢问各位看客,如果自己大病初愈,脆弱不堪,睁开疲惫的双眼,是不是下意识的就想要依赖在你床边守护的人?这也许是魁七喜欢上伊藤的开端吧。个人很喜欢一处描写:魁七在环视自己所处的观景小室时,发现本来摆上漂亮大刀的地方只有刀座,而没有大刀,而大刀则是自己前些天多看了几眼,后面又写到每天都有侍女来擦已经被擦的铮光瓦亮的昂贵器皿。细心地看客已经可以推测出来,魁七的待遇已经不再是阶下囚。伊藤没有特意让人监视着魁七(以前把魁七锁上,外面有看守),而是拐了个弯让侍女看着魁七,不让他自寻死路,而且没限制他的自由(魁七自己去了樱园,见到了白衣的伊藤),这也是对魁七很大的触动之一吧。

  伊藤泉一郎,具有显赫的家世和身世,这是伊藤很出彩的地方,也是限制了伊藤的重要因素。俊美的伊藤,扶摇直升的伊藤,却敌不过母亲的“切记不要为不该劳神的下事费心”,森武司的“庄姬她已经举行过成人礼了。”从小,他一直寻找着他得不到的东西,而这种习惯,变成一种感觉,在遇到魁七以后,竟一发不可收拾。魁七摄人心魄的眼睛,那不屈与倨傲,倔倔生动的眼眸,让他产生了想要征服的欲望,可以说他喜欢征服的快感。伊藤是在虚伪的军政,周遭谄媚和嫉妒陷害中成长起来的。而不屈又真实的魁七为他的生活注入了能量和发泄口,他渐渐放不下魁七(由于魁七嘴里的谩骂,被认为冷静沉着的伊藤怒火中烧,狠命的鞭打他,最后又叫人抢救),于是带他上了船。而感情的开端,个人认为是他们第一次亲吻(第二次h前),那时伊藤已经对魁七有了感觉。

  到了日本第一次h时,两人都喝了些酒,可以说都有点醉。一句“你瘦了。”让魁七惊讶睁大了眼睛,这个时候我们把自己带进魁七的视野:除了以前“唯一的彼此”白娃关怀过他,可能从来没有别人关怀过他,伊藤温柔的抚摸着,爱怜的亲吻,让魁七有爱的感觉。而只有在面对魁七时,伊藤才能放下冰冷的外罩,表情也变得丰富起来。h过后,伊藤将厚厚的羽织外挂披到了魁七的身上,也侧面体现了伊藤对魁七的关怀。

  总之类似的细节很多,不便列举。

  3、悲剧

  纵观以前比较喜欢的作品,发现都是悲剧结尾的。如果纯粹为了发泄心中的苦闷和压力,我完全不会向大家推荐这一篇文。但如果你问我你读过的最好的耽美小说是什么,我可以毫不犹豫的告诉你,就是苑波的《追寻》。

  诚然,这篇小说悲剧的结果是注定的也是最好的,但各位看客注意到了没有,最后一次h后,魁七是自己出逃的。守卫森严的日本将官的寝楼,即便是刚打了败仗,我想少将的寝楼也会派重兵把守,一只苍蝇也飞不出去,除非得到了默许。聪明如伊藤,他不可能不知道日本即将战败,也不可能不知道如果继续把魁七留在这里会让魁七和自己殒命。在魁七喂自己粥喝的时候,他是故意将碗打翻,说着过分的话,逼着魁七离开的。从伊藤眼里深深的悲哀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舍不得又不能不让魁七离开,但他不知道,魁七已经深深爱上了他。

  伊藤的历程(也可以说是全小说的结构):抓捕行动第一次相见(埋下情根)——连他都不知道为什么回来地牢里第一次情不自禁h(情根生长)——威胁魁七和他睡(想要得到他)——第一次接吻(情根破土)——折足的山猫跑了,很生气(想要控制他)——抓住他,蹂躏他(挫他的自尊,让他无地自容,无处可去,放严清棠回去捎信)——鞭笞魁七(为什么不屈服,我不是已经毁掉你的尊严了么?)——带他上船(放不下)——不自觉握住魁七的抽搐的手指、拿出佳酿给魁七喝、来日本的第一次h(情根开花,忍不住疼惜)——樱花树下的h(他听到了我的呼唤?)——激烈的h后同床而眠(不想娶一个自己不爱的人,你是我的)——回到中国在酒中下药(想要和他一起享受欢愉,怜惜着他)——山猫又跑了(这次要彻底斩断你的后路,你的归处只有我,但你为何要自戕,又要逃离我身边么,我决不允许)——结婚(要是魁七也这样叫我该多好,但他还需要驯服一段时间)——掌掴压魁七的西寺园并承认自己离不开魁七(决不允许任何人染指你)——樱花树下的交缠(我在这里,绝对不会对你放手!)——被流弹碎片击中撑着一口气而没有去医院(如果我死了,最后见你一面也不错)——最后的h(即将分别要用身体记住你)——魁七死了,伊藤的心也死了——死在一起

  这篇文值得推敲的地方很多,当然这也是看了不下40遍的收获。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追寻》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