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1 01:24: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摘抄

  《三国演义的世界》是一本由[韩]金文京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8.00元,页数:27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三国演义的世界》精选点评:

  ● 一位韩裔日籍学者对中国文学的解读,小小的册子内容还是比较丰富,虽然说大多数问题都属于浅尝辄止,读起来不够过瘾。但是其中的几个论点还是给我很多触动。 第一个 是关于刘备的女性化特征,并且横向对比其他传统文学作品中的领袖形象以及中国传统的领袖观。 第二个是在宋元以前鼓吹曲中的三国故事 第三个是对《花关索》传的一些论述(一度以为这个论点是拿来搞笑的) 这些比较耳目一新的论点读起来还是很有意思的,会让我们在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有很多新的启示。所以有时候看看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真的很有趣。

  ●一个生活在日本的南朝鲜人作的比较研究,非常有意思的视角。大概理解为啥吞食天地2的主角其实是一路逆推曹魏的孔明;为啥有孔明传,曹操传。可惜现在的暗荣。。。

  ●大家小书,学术功底十分扎实的普及性读物,应该涵盖了三国演义为人所关注的基本问题领域:成书、作者、人物形象、与历史的关系、思想、在日韩的流传和影响……印象较深的是对由《三国志》到三国成书过程的一整套分析及其中所运用的手段,对“正统论“的分析,将《花关索传》同神话分析模式相结合,对赤壁之战结构的分析,以及对关羽崇拜的分析。

  ●人们对三国的认识与其所处时代密切相关。《平话》的开篇与终结深受佛教影响、也与元朝汉人的正统观联系紧密。晋商推动了关羽崇拜。《演义》版本系统那一部分没有完全读懂,了解也不多。本书有很多内容好像不是作者原创的,更接近综述?好多章节可以做成大文章。一部《三国》,真的有说不完的故事。

  ●域外三国研究,颇有趣味。

  ●比他写的讲谈社三国有趣的的多,都是干货。译后记锦上添花,一语中的。

  ●还行,看着玩吧

  ●“世说中国”这套书,选目都很有意思,小而精彩,所以这本,没有细看就买了回来,拿到手才发现,作者是个韩国学者,心里不免有点打鼓,以为只能是泛泛而谈,讲不出什么东西来,没想到大错特错。不仅讲得好,而且讲得深,很长见闻。有点像通识十五讲的体例,可以扩写成《三国演义十五讲》。适合作为《三国演义》基础研究的入门书。

  ●金先生的这本小书内容详实,尤其是通过关索花关索故事分析三国版本系统,成一家之言,对学界影响深远。

  ●不错!很多很好的内容!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一):《三国演义的世界》旧评四则

  是书大佳,金氏特长于版本之学,其论史传演义之同异、各本《三国》之流变,皆分析入微,言甚精要,而《花关索传》一节尤见功力,至于辨“七实三虚”说、正统论、书坊商战之类,亦饶启予之谈,日人而治《三国演义》若是,良可敬也。义山诗早有论者,特余未之见耳,而鼓吹曲等材料或亦独出之说也,唯论罗氏生平、“秉烛达旦”及中西神话等处稍穿凿,顾瑕不掩瑜,诚楷模矣。

  近读论《三国志》及《三国演义》之书凡三,曰戴燕氏《<三国志>讲义》、日人渡边义浩氏《关羽:被神化的<三国志>英雄》、日人金文京氏《<三国演义>的世界》,而余最喜金书。盖戴书浅而要,论何晏、华佗尤可观,顾重曹魏而轻蜀吴,后二讲直简史耳;渡边书简而浮,唯论《演义》各本流变最佳,而关公立祀,不独以晋商与道教故也;金书详且实,其虚实、版本、正统之说皆精要,多有启予者也。

  渡边氏、金氏皆所谓海外汉学家也,余谓此辈精于字句,往往求之过深,牵合中西,遂多臆说,如渡边氏论“演义”、盐池、晋商,金氏论“湖海散人”、“秉烛达旦”、英雄史诗等,皆此类也,然读渡边书时,初云创见,及阅金书,乃悟别有渊源,不可谓渡边氏独出心裁也,余偏爱金氏书者以此。

  前月余闻静永健氏论《文选》版本云:“昔《文选》传于中国,士人应举属文,学以致用,故锓板重刊,时或校正改易,而传于东瀛,日人往往宝之,以为中土珍籍,故绵历千载,原貌犹存。”余近读金文京氏书,亦有此言,盖谓《三国演义》江浙刻本润饰甚夥,士人嗜读珍藏者多即此本,而闽刻本泛滥坊间,妇孺传阅,既读辄弃,然日本、泰西之商贾携归本国,则以为舶来珍籍,视同古玩,故海外所藏闽刻多而江浙刻本少也。观二氏所言,诚知海外汉籍之可贵也。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二):讲述《三国演义》前世今生,偶有不同凡响之见

  《三国演义》对东亚文化圈影响之大,从日本、朝鲜、韩国有关《三国演义》的研究成果可见一斑,更不必说各国都有的关帝庙,持续火热的三国类游戏了。

  金京文这本《三国演义的世界》,有条理、有深度,偶尔还会出现国内研究者没有提到的问题,算是从别一民族视角的另类解读吧,读来饶有趣味。第一章《故事之始——“三”》,由中国人叙事爱用“三”说起,三国演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气周瑜,这种由“三生万物”哲学观孕育出的文化观,深深渗入我们的生活。第二章《三国志与三国演义——历史与小说》,讲述史书与小说叙事文体、语言的不同。第三章《由三国志而三国演义——由历史而小说》,从唐代以前、宋元时代、明清时代,对毛宗冈本为代表的《三国演义》成型的过程源流,考订翔实,脉络清晰。第四章《罗贯中之谜》,对罗贯中的身世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人物形象的演变》,对关羽、刘备、张飞、孔明、曹操、孙权、鲁肃进行了分析解读,史书与小说相结合,写出了人物形象演变的过程。此章特别提到关羽是隐性的第一主人公,并引鲁迅的话来佐证,将孔明视为科学家等等,都是比较新鲜的说法。第六章《三国志外传——花关索传》,则对《三国演义》中只是一笔带过,但在民间却影响很大的,传说中的关羽第三子关索进行了研究,考证了关索形象的演进过程。第七章《三国演义的出版竞争》,对明清《三国演义》印制出版的民间竞争进行了介绍,梳理清了主要版本的来源。第八章《三国演义的思想》,对春秋大义、正统论、五行思想,两种“义”进行了分析,点出了《三国演义》尊刘贬曹等正统思想的历史渊源。第九章《三国演义在朝鲜、韩国和日本》,对《三国演义》在东亚朝鲜半岛和日本诸岛的影响进行了描述。此外 ,书的最后附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一览》,可让读者一窥版本方面的历史变迁。

  《三国演义的世界》是东亚汉学研究者一个有价值的成果,于小说的发展历史极尽搜罗爬剔之功,可谓成果斐然。而作为汉文化影响所及地区的域外专家,金京文等人在材料的占有方面,并不比国内少,而见到的一些版本,甚至国内都没有,这不能不算是“礼失而求诸野”的一个现实例证。与此相似的,还有日本京都的规划和建筑风格,原汁原味保留了唐代风格,中国传统乐器尽八在国内绝迹,也是由日本重新引回中国。文化的交流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在互相学习借鉴、彼此关照映衬中,携手前行。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人类文化交流虽有密有疏,但相互交融的趋势却是不可阻挡的,这从世界各地广泛分布的汉学家,我国培养的一批国际问题专家,就能看到这种文化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三):《三国演义》和漫威宇宙

  得到听过,没有看过。 第一次听说三国故事像漫威宇宙。有电影主宇宙,也有很多平行宇宙的故事。 比如关羽的儿子关索在《三国演义》里,在诸葛亮要去北伐时出现一次,之后就没了踪影,但关索在别的一本小说里却是主角,而且情节承接了三国演义的故事。

  如果不是1967年,有人从古墓里发现了《花关索传》这本书,关索的出现估计永远都是个谜。但有了《花关索传》,回头再来看《三国演义》的里的这个片段,你会觉得它有点像今天电影里的彩蛋,透露出三国故事在主线之外原来还有其他的故事。 那《花关索传》到底讲了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话说桃园三结义后,关羽抛妻弃子,跟刘备闯事业去了。从小没有父亲的关索,经历了年幼走失、拜师学艺、千里寻父一系列民间故事常见的桥段,终于历经磨难,来到关羽身边。之后的故事发生在《三国演义》蜀魏大战的那段时间,关索加入战斗,屡立战功。最离奇的是这个故事的结局。关羽在荆州战死之后,关索为他报了仇,杀了仇人吕蒙、陆逊。刘备和张飞,都因为过度思念关羽病死了,诸葛亮也回到山里修行去了。

  古代小说里,《金瓶梅》跟《水浒传》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武松杀嫂本来是《水浒传》里的一小段故事,西门庆和潘金莲在故事里都被武松杀死了,但是到了《金瓶梅》里却延伸出了一百回、几百万字的小说,最后,西门庆和潘金莲的死法也很不一样。这样看,《金瓶梅》不也是《水浒传》的平行世界吗。 这么一来,《三国演义》倒真和漫威的故事格局一样。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主宇宙,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像美国队长钢铁侠黑寡妇之类,是主要人物,而其他人,比如关索就非主要人物,但是,关索在他自己的宇宙里,是完全主角,关索的故事会承接罗贯中《三国演义》故事的部分情节,但不是全部。

  我们知道,史书上的人物,形象一般都很简单,比如《三国志》的《赵云传》,只有几百个字,到了《演义》里,就有了七进七出、救出少主这样精彩跌宕的故事。你看,赵云忠肝义胆的英雄形象,基本上就是虚构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文人是随便创造加工的吗? 两个问题和《三国演义》的成书方式,和民间社会心理的需求有很大关系。

  在罗贯中博采众长,写《三国演义》前,各个朝代都有说书人写书人对三国里的一些人物进行专门的创造,是各个朝代,一再叠加创造。

  比如诸葛亮。

  史书上的诸葛亮跟小说里的诸葛亮差得很远。在真实的历史上,诸葛亮在刘备去世之前根本没有上阵打过仗,赤壁之战里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等等,都不是他的故事。

  当然了,真实的诸葛亮肯定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在魏晋时期就很有名了,民间流传着很多跟他有关的传说,其中有一个流传很广,讲的是诸葛之死。我们知道,诸葛亮死在北伐攻打魏国的路上。他死后,蜀军秘不发丧,还鸣起战鼓,假装要攻打魏国。这可把司马懿给吓坏了,他赶紧带兵逃跑,蜀军这才有机会安全撤退。民间就有流传着一个段子,叫“死诸葛走生仲达”。 魏晋时期流传的逸闻趣事,到了唐代就成了诗人写诗的素材。唐末有一位诗人,写了一系列的咏史诗,其中有一首叫《五丈原》,写的就是诸葛之死。他很可能就是从前面提到的这个传说里来的灵感。诗的注释里还补充说,诸葛死后飞升了,所以司马懿占卜失误,才上了当。作者金文京推测,《演义》里诸葛亮之死的那段情节,就是从这条注释演变来的。 你看,“死诸葛走生仲达”本来是民众嘲笑司马懿的段子,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升级,变得越来越荒诞,跟占卜、飞升都扯上了关系。等再到了两三百年后唐宋时期的说书人嘴里,诸葛亮就成了具有超凡智力的神人。鲁迅先生说,《演义》里的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多智”这个特质一开始就来自人们津津乐道的传说,又在一代代讲故事的人口中逐渐丰富起来。为了凸显这个特质,人们甚至把其他人用智谋获胜的故事安在他的头上,比如草船借箭,那本来是孙权的计谋。

  你看,人物传说,一开始或许只有一些微弱的光,随着时间流逝,很可能就慢慢淡去了。但是,一旦有讲故事的人发现了它、讲了它,就等于给它打了一束光,这个人物就有了自己的舞台。一代一代讲故事的人持续讲他的故事,就等于一直在给这个人物打光,他初始的特质就会不断被放大,诸葛亮的多智,还有关羽的重义等等。三国人物的故事就这样,以说书、戏曲、小说等等各种形式不断生长,成了一个有多个英雄、多条故事线的,庞大丰富的故事世界。

  《三国演义》在成为小说之前,是说书人的讲稿,专业的词叫话本,大概在宋元时代就有了。它最终的定本,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国演义》,也是分几次完成的。这中间有两个人比较重要,一个是今天《三国演义》上明确写着的作者,明代人罗贯中;还有一个,是清代文人毛宗岗。实际上,这两个人,都不能说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最多也只能算是编定者。 从宋元话本,到清代的定本小说,这中间经过了近千年,不知道有多少人讲过三国的故事,更不知道有多少人听过三国的故事。所以,这部小说表达的思想,肯定就不是某一个人一时一地的看法,而是几千年里,这么多讲故事的人、听故事的人共同的想法,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中国古人对世界、历史、人生的基本认识。作者金文京说,他写这本书,也是想要借《三国演义》,来探讨中国古人的思想。

  那《三国演义》体现了古人的哪些思想呢? 《三国演义》开篇是桃源三结义,接下来是张角三兄弟的黄巾起义,后面有三顾茅庐、三英战吕布,还有诸葛亮给了赵云三个锦囊,又三气周瑜,等等等等。很明显,这些三是凑出来的,小说是有意识地在使用“三”这个数字来概括情节和人物。 对中国古人来说,数字三非常特别。“三”体现了古人对世界运行规律的基本理解: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既是三,又是多,是无穷。上学的时候我们也都学过,“吾日三省吾身”不是自省三次,而是多次。

  分久必合的政权正统论。《三国演义》一上来就说: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整部小说的结构,也是从分讲起,以合结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是古人对历史的基本理解,也叫循环史观。小说也是有意识地在突出这个观念。比如说,真实的历史上,讨伐董卓的时候,各路诸侯虽然推举了袁绍当盟主,可从来都没有合兵一处,各路兵马各自为政。小说虚构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就为了让由合到分这段故事有一个清晰的线索。 一旦有了分,自然就会产生一个问题,谁有资格来合?这又涉及中国古代政治的一个重大命题:正统论,也就是政权有没有合法性。你想想,三国故事是不是特别适合讨论这个事?正是因为魏蜀吴分立,所以它们都需要证明自己才是正统。曹魏的理由是禅让,蜀汉的理由是血统,各有道理。中国古代,经常会拿三国当案例来讨论正统问题。

  当然了,《三国演义》的立场可一点都不客观,它是绝对支持蜀汉。这背后的原因很多,我们就不展开讨论了。我只想强调一点,这个立场同样反映了古人的一种观念,也就是我最后要说的价值观。 这个问题稍微有点复杂,我们先来看看北宋大文人苏东坡是怎么说的。北宋的时候,城里人家的小孩,没时间管,家长就给他们钱,让他们听书去。当时,讲三国的故事很流行,孩子们也喜欢听。他们听到刘备输了,就哭,听到曹操输了,就拍手称快。苏东坡评论道,小孩子的反应让他看到,儒家推崇君子、贬低小人的伦理观念,一直流传下来了。作者金文京解释说,苏东坡讲的这个故事,说明支持不支持蜀汉,已经不只是一种政治上的讨论,而成了对人的道德判断。小孩子支持刘备,不一定有蜀汉正统的观念,而是因为刘备是正人君子,是好人。政治问题跟伦理问题,就这样通过故事,奇妙地融合在一起了。

  还有桃园三结义,体现兄弟之间的仁义相助。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四):三国故事的加减法(倪咏娟)

  《<三国演义>的世界》,[韩]金文京著,邱岭、吴芳玲译,商务印书馆2010年9月版,18.00元。

  在中国传统小说中,《三国演义》一直享有卓然同侪的地位。明代宫廷印书目录里,除《资治通鉴》、《孝经》、《古文真宝》等修身辅政类书籍之外,只有一本小说入选,那便是《三国演义》。作为一本通俗小说,《三国演义》不仅在民间拥有极广泛的读者群,也能在庙堂之高享有收藏参阅的尊荣,这是其他小说所难以望其项背的。个中原因,也许与《三国演义》“三分虚构”的妙笔有关,不过,更主要的恐怕还在其“七分实事”的出身。章学诚这一众口流传的评语,虽本意是一句批评话,却着实道出了《三国演义》的魅力所在——介乎历史与文学之间。

  国际著名学者、古代小说研究专家金文京先生于新近出版的《<三国演义>的世界》一书中,便为读者展现了一段三国历史由“古史”而成“故事”的奇妙历程。

  为何三国故事里有如此多与“三”有关的典故?为何作者要连篇累牍地在关羽身上堆砌“好话”?为何历史上孔武有力的刘备成了一个爱哭鬼?这些看似八卦的问题,却暗藏着三国故事从历史变身演义的种种玄机。书中通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史书对读的方式,将作为故事的“三国”与作为历史的“三国”做了比照,小说家改编历史的巧妙心思与伎俩便一览无遗。

  历史与文学,本各有诉求。当二者交接生出所谓历史故事时,文学讲故事与讲道理的冲动,常会盖过对于历史真实的遵循,而产生所谓超越历史真实的艺术真实。那么,当三国历史由“古史”变为“故事”时,具体发生了些什么?

  为解答这一疑问,金文京详细梳理了《三国演义》所使用的十一种改编模式,其主要有:颠倒事件先后顺序(如“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复杂事件的简化与整合(如“六出祁山”);张冠李戴(如“鞭打督邮”、“博望烧屯”、“温酒斩华雄”、“草船借箭”);有史可据的虚构(如“桃园结义”、“貂婵”);以及脱离史实的虚构(如“七擒七纵”)等等。

  如此细数下来,《三国演义》中最富戏剧性的桥段大多经过了文学家们的修饰与加工,甚至还不乏曲解与虚构。这也就是说,我们所熟悉的三国故事,其实只是借由了一段历史的框架,而内里所讲的已是历史之外的另一个故事了。有趣的是,即便是这样,也依然无损人们将其视为一种历史的叙述,甚至成为许多人关于那段历史最为深刻的记忆与理解。

  将“古史”变为“故事”,小说家有很多招数,简单来说,不是“减”便是“加”。

  小说对于历史的简化,很大程度是为了满足叙事的完整性,这大概可视作是一种减法式处理。于历史发生当时而言,事件本身存在诸多偶然性,常有些有上文无下文的情况,并且几件事之间常是交错发生,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像《三国演义》这样流转于街谈巷议的通俗文学,却无法接受这样的讲述。人们要求“故事”必须有前因后果,若无因果,至少也应该先后的顺序,桩桩件件地说清楚,否则便觉得毫无头绪,也就没了“且听下回分解”的兴致。这就需要对历史做些删枝去蔓的工作,也必须为事件的发生梳理时间顺序,并找出逻辑关系。

  《三国演义》里“马孟起兴兵雪恨”一段,马超讨伐曹操为父亲马腾报仇的故事,便不仅颠倒了时间上的前后,也颠倒了逻辑上的因果。在历史里,马超兴兵在前,其父恰恰是因为儿子叛逆才丢了命。可小说讲的是历史,又不完全是。在金文京看来,小说中的马超是蜀国的五虎上将,是忠义之将。陷父亲于危难而不顾的事情,会将英雄的面目变得模糊,人们的情感也会游移难定,所以只好倒置了前因后果,让曹操继续唱一出白脸,也顺带引出了双方交战时“曹阿瞒割须弃袍”的故事。这种颠倒因果的叙述,是小说家的伎俩,虽然委屈了历史,却给了人们一个精彩的故事。

  相比而言,小说家对于历史的另一种处理,如移花接木、添油加醋乃至凭空捏造,大概可算作是一种加法式处理了。这种手法,多见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成就的是所谓“典型性”。《三国演义》中,由于作者“拥蜀贬魏”的立场,类似的虚构手法便多用于关羽、张飞、诸葛亮等蜀国人物。历史中,怒鞭督邮的是刘备而非张飞,草船借箭的是孙权而非诸葛亮,至于《三国演义》中“特多好语”加诸一身的关羽,与其相关的各种经典故事,如“温酒斩华雄”、“斩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斩蔡阳”、“华容道义释曹操”等也都是“假语村言”。这些虚构的情节,在故事中被不断夸饰放大,相关人物也因此赢得了“勇猛”、“智慧”、“忠义”的标签,成为一代“传奇”。故事虽系子虚乌有,人物却是栩栩如真,而听故事的人只管津津乐道,口耳相传。

  三国故事的如是面貌,自非横空出世,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国人拿历史说事的爱好,可谓自古而今。三国一段,除了作为正史的《三国志》与作为小说的《三国演义》外,历朝历代还有诗歌、戏曲、连环画、杂剧等诸多体裁。有意思的是每种体裁都基于自身特质对三国故事进行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处理,不仅丰富了其表现形式,也为其加入了新的内容。比如,三国时期用以鼓舞士气、娱乐军中的鼓吹曲,便记录了大量战争的场景,后世三国故事中,此类情节最为出彩正得益于此。又比如,宋代平话、元代杂剧由于篇幅精短,不宜于长篇故事的完整演出,一般都只聚焦一个事件、一个人物,并极力将之戏剧化。三国群英个个的面目峥嵘,便与杂剧的类似演绎有关。杂剧最喜爱张飞题材,这一人物的性格便极为丰富而有层次感,不仅有长坂坡的英雄豪迈,也有鲁莽暴躁等小人物的毛病,让人觉得可气可笑之余也多了几分亲近。

  这种叙事层面的修改,多完成于民间,也行诸于人们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但作为一段可借以阐明春秋大义的绝佳历史素材,关于三国的叙述在思想层面完成的是一个堪称偷天换日的颠覆——从以魏为正统的《三国志》转换到了以蜀为正统的《三国演义》。金文京以正统论为核心,梳理了各部史书所采取的叙述立场:晋继承的是魏,所以西晋人陈寿所著《三国志》以魏为正统;东晋偏安一隅,《汉晋春秋》便与同病相怜的刘备取同样的立场;北宋时期,欧阳修、苏轼等人皆支持魏正统说,《资治通鉴》也消极地使用了魏国纪年;但至南宋,经靖康之耻南迁后,收复中原为第一目标,与近千年前刘备的心愿相同,所以采用的是蜀正统说,其中代表就是朱熹的《通鉴纲目》,影响也最为深远。所以在金文京看来,“三国故事中正统论,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历史命题,而是一个与时事相关的重大课题。”而这些都慢慢影响了三国故事的讲述,并成为其最主流的“义”。如此说来,三国故事的改编,不仅融汇了平头百姓、白衣卿相的智慧,也可看作是庙堂与江湖的一次合作。

  这些发生于《三国演义》成书之前的加工,于元末明初之际,经罗贯中去芜存菁之后,或多或少得到了保留。小说《三国演义》的创作,在三国故事的流传中,可视作一个最为重要的节点。其向前承续了来自庙堂与民间对于三国古史的诸多改编,大致明确了三国故事的立场、框架与细节;其向后又作为传播的母本,规范了人们关于三国故事的讲述,成为了一种具有准历史身份的读物。

  不过,从来不乏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人民大众,对三国故事的改造并不会止步于此。自从话剧、广播、电影、电视等现代传播形式兴起后,三国故事也有了新媒介、新思想、新情节。且拿近事来说,以枪战片起家、并爱宣扬江湖义气的吴宇森,在其电影《赤壁》中,便让小乔豪气干云地勇闯曹军军营,面斥“曹贼”的无道;又如以家庭情感剧见长的高希希,在其执导的电视剧《三国》中,不仅让貂蝉爱上了吕布,还以此段感情戏作为前一部分的主线。自然,这些改编必然难逃“歪曲历史”之类的责难。不过须知类似“关云长大破蚩尤”、“关云长三捉红衣怪”等光怪陆离的题目,却是元代三国剧常演常新的本子,两厢对照,今日之改编也实在只能算是小小巫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三国演义的世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