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孝陵乘凉》是一本由魏微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9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明孝陵乘凉》精选点评:
●有多少这样的文青成了炮灰。
●南京南京。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但还是看完了。
●生活不好也不坏 比较接近某种真实 仿佛从来就在那里 整篇书下来 给人的感受 与这本书里的薛家巷中这句话最响应
●平实却有着深厚的生活哲理.绝望却又是血淋淋的真相.写出生活的真相:无奈,挣扎和无可避免的堕落
●我不太喜欢这部合集...有些篇章的却太冗长,甚至乏味.
●以前对魏巍的印象就一直停留在《我的老师》上……
●薛家巷,寻父记。眼前是绕远路去台城经过的小巷子,以及冬日暖阳微风下去燕子矶路上所见苍凉。我永远喜欢南京,正如一直爱恋杭州。 异乡 在旅途
●被书名骗了。不是我的菜。
●字字句句都是那样的腔。
《在明孝陵乘凉》读后感(一):古城味道
只会写小短评。
书中,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喜欢哥哥的女孩。作者是江苏人,把南京的古城颜色绘得让人感同身受。就在那样一个飘着烤鸭香气、路边有修鞋铺子的小小深巷里,有那么多各有故事的人,古城哺育他们,而他们也用生活编织延续古城的生命。站在紫金山上看,每一个人都很小很小,但是透过每一个人的眼睛去看,他们的故事又是那么地长。
《在明孝陵乘凉》读后感(二):如清泉般的一部作品
《在明孝陵乘凉》是一部合集,其中收录了《在明孝陵乘凉》、《十月五日之风雨大作》、《薛家巷》、《寻父记》、《校长、汗毛和蚂蚁》、《回家》、《异乡》、《李生记》、《在旅途》九篇作品,此书是以第一篇文来命名。虽然这部合集的每个部分内容并不多,但是通读下来,却有酣畅淋漓之感,仿佛柳暗花明又一村,真是此处风景别具味道,使人顿时一激灵。
或许读完里面的文字,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想要表达什么?一种似懂非懂的朦胧感油然而生。但是又不得不惊叹作者的文笔是如此之美妙,既有小清新的味道,又不失老练,仿佛一道明媚而不刺眼的光辉,让人心里舒坦。而作者的写作手法又是如此精湛,通篇读下来,似微风吹动平静的湖面,荡起阵阵涟漪,虽不跌宕起伏却引人入胜。不愧为中国70后忧伤美学代表作,堕落与脆弱交织迷茫与倔强缠绵的诗意文学。
读完此书,我突然有了一种摸不着北的感觉。真的是抓不住作者的思绪,理不出个头绪,但恰恰是此书的这种风格造就了它的魅力。如果所有的事情的都理所当然的在情理之中发展下去,那生活岂不是味同嚼蜡?为什么《海上钢琴师》这部影片让人如此印象深刻,难以忘怀?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原因在于,最终结局,1900一反常人之理,没有下船。正是一部作品的不按常理出牌,造就了它所为人津津乐道,并且百谈不厌。《在明孝陵乘凉》亦如此。
《在明孝陵乘凉》读后感(三):你住在哪处明孝陵
一个人,一生会遇到多少位女性?一个女生,一生又会被多少人认识?她们一样么?每个人自然都是不同的,可我却固执的觉得女子都是同样是敏感的、丰盈的、聪明的、优雅的,只要你愿意,她们总是能给你惊喜,无一例外。
似乎女孩子要较早熟,十二岁的年纪已经开始表白,并等待回应。可男孩子似乎又高一筹,他们竟然分得清楚“喜欢你”和“喜欢她”并不一样。
每位女孩子心里都有一位同样敏感、丰盈、聪明、优雅的精灵,并且也是她把你推向那十六岁以后的样子。当小芙满心期待,甚至在大街上傲然地炫耀她长大了的时候,她就变成了我们每个人,又比我们大胆很多。
你偷偷穿过妈妈的高跟鞋么?你眼羡过姐姐们穿那件红色连衣裙的样子么?你是否躺在家里的床上向往自己也能成为那些站在路边大声笑着吃冰欺凌的陌生女子?
在《夜访吸血鬼》中,那个平静的享受生活的小女孩在确定了自己永远长不大,甚至连发型都改变不了的时候,她被激怒了。她谋杀了那个把自己变成吸血鬼的大人。是的,她不能长大,她永远都不能成为那个在窗边擦拭自己身体的美妙女子了,她也不能和他相爱了。
多幸运啊,我们的小芙仍是我们的小芙,虽然等待的时间有些长。她终于要走向那个自己厌恶的大人的模样了,她最美丽的样子,经过这么久的等待,还是来了。她应该是要感恩的吧。
其实,她终究要来的呀!不管你是否手足无措,是否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是否哭泣,她终究也是要走的。
那么,我们只管带上我们的样子,往前走。
但是记住那座明孝陵,记住留下她的那处明孝陵。
《在明孝陵乘凉》读后感(四):他曾经是个生命
《回家》、《异乡》、《李生记》、《在旅途》才是 真正有了剧情的
之前的 都太过于涣散意象了点 不知所以然 特别寻父记 看着很头痛 几次欲放弃
作者是个思想很消极的人 像是年事已高 暮年大彻大悟
文章沧桑 充满往事繁华的回忆 铺垫着生活的绝望和琐碎 生命的无奈和乏味
里面有些句子我很喜欢
比如 雨水沿着瓦缝往下淌 细细的 很文静
当时看见文静这两字 用的像雨水滴进心里的感觉 很凉很舒服 就喜欢上了
最喜欢是在旅途这篇文章
它说到了中国的城乡变化 人间一日 天上十年 变是硬道理 可是现在的中国已失去了想象力 变来变去都是楼房
它说到一个单身中年人的寥落和暮年的忧虑和思考 他身上残留的最后一点理想主义的东西 他必须把它留下来 否则人活一世 真如草木浮云 又有个什么劲头
它说到男人与女人的婚姻 爱无能 社会浮躁 人们眉来眼去 在生活着 生气着 抱怨着 一切好像很欢乐 乱了套 又孤单
曾经有过天真无限的孩童时代 然而那些日子已经过去了
孤独 劳累 有诸多毛病 可是面子上要撑着 到末了 变成了一个很怪异的人
李德明死了 他是个怪人 但是他曾经也是一个生命 他也很温柔 他也许很不开心 也不想一个人
所谓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到底也就是烟花绚烂一场
也许这样的终结 对于他是种轻松
只是陈安娜在那一刻很悲凉
没人有会记得 会在意 这么一个生命
它慢慢归于沉寂 最终化成一堆灰烬
她也会有那么一天
在旅途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