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美国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1-10 01:50: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美国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

  《美国鸟人》是一本由[美] 洛丽·摩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国鸟人》精选点评:

  ●以前大概会喜欢这种吧

  ●作家的才能不容质疑,她很善于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第一篇尤其出色,第二篇和《四只啼鸟》、《漂亮的分数》也都不错。其他篇里,主人公(女性居多)往往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不利处境时,失去了内心的平衡……在写这部分时,作者大力描写了迷乱、恐惧、无力、无所适从等天人交战的心理反应,句子飘忽、跳跃、跌宕起伏得太凶猛,节奏十分急促,在情感层面上很容易让人跟不上……读得目不暇接,气喘吁吁,可能是我老了。无论如何,作者给出的“现实”,往往是经过人物心理投射之后的二手现实,其中包含了复杂的态度和情感,而她笔下的人物心理又不是沉稳冷静的,更像是激烈动荡的波影……读起来相当不轻松。译者也辛苦了。

  ●新购于季风书园华师大闵行分店,11th,June,2011.

  ●簡單說來,就是很喜歡。被好幾個故事戳中。

  ●前两个故事很好,后面渐渐式微,人文“短经典”里相对较弱的一本。值得一提的是,每篇小说结尾处用的都是类似笔法,一种侧身而出的抒情。这个是洛丽·摩尔有意而为之吗?

  ●碎碎念,全是女性视角的碎碎念。婚姻、爱情、性、一次旅行、一次邂逅、一场古怪的男同、一次婴儿手术,一切似乎都很糟,伴以女性千回百转游走万里的念头。而这实在不是我的菜。

  ●遣词造句绝赞,恨不得到处作读书笔记,但未免有些炫技过度。很好地营造了米国人生活的某种神经质且破碎的压抑感与绝望感,也因此导致我看得非常辛苦…

  ●173-175页把我吓着了,有些文章还不错,但是总觉得有本质上的问题令人反感

  ●无处不在的恐惧、尴尬、不适、迷失和不幸。

  ●从黑色幽默到黑色情绪,鸟人,才是社会的一个真正注解。

  《美国鸟人》读后感(一):部分摘要 笔记

  乐意:

  什么都可以是一个小矮人,一只火烈鸟,是我自愿做梦的。

  无语:

  空白之于心痛正如森林之于板凳

  最终,你逼着自己壮胆去做的事情改变不了什么。它们尽是一堆愿望、绳子和距离构成的作品。

  美国之舞:

  我告诉他们,当疼痛的瞬间与无聊的瞬间结合时,舞蹈就开始了。我告诉他们,这是身体的舒展,将空气带给自己…这是生命将一只鸟捻灭。

  社区生活:

  像一本书一样孤独,像一张桌子一样孤独,像一座图书馆一样孤独…

  四只啼鸟,三只母鸡:

  猫是在退伍军人节死的,他的骨灰被装进一个刻着粉红色诗句的漂亮罐子里,放在高高的壁炉台上,屋子显得孤寂,艾琳开始喝酒。她已经失去了与动物世界的全部联系。

  只要你高兴:

  …不过他觉得阅读本来就是不自然的事情,不该用在人身上。总体而言,人并不是地图。人不是象形文字或书本。他们不是故事。一个人是一堆意外的集合。一个人是石头无尽堆积而成,底下的东西在生长。

  房产:

  要彻底了解生活中的一切,唯一的办法是解剖尸体

  这儿只有这种人:

  事先知道整个故事就是把自己变成机器

  《美国鸟人》读后感(二):有着翅膀的人类

  看名字原以为是个飞人励志故事,类似《阿甘正传》,读完后才发现是些人生片段,书写美国人的日常生活、甜酸苦辣、人类的生活经验。它们各有不同,但都表达了一句永恒的话:这就是生活。

  洛丽·摩尔是名女性作家,这会显得她的小说看上去细腻、敏感,但这不是言情式的细腻,没有偶像剧那么奇缘的爱情故事。生活总是在低处,人总是在挣扎,绝望的挣扎,希望的挣扎,无奈的挣扎。她们乍一看都是生活中的普通人群,事实上的确如此,不在舞台中央的人们总是隐藏在屏幕后面观看这个世界。渐渐的,模糊了主流和非主流。谁知道呢?

  女性作家的主角,也是以女性为主,过气的女明星,教舞蹈的,图书管理员,教英文的母亲,死了爱猫的女主人,买房子的女人等等。《只要你高兴》是为数不多的男主,一对男同性恋,一个泥瓦工和一个盲律师。他们周游美国,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交流,他们的吵架与合好,摩尔写得很好,仿佛她经历过一般。在描写中摩尔是信手拈来她的生活经验,无处不在的插入式句子、词语,像画外音一样的铺陈在文章中,不会觉得多余是废话,读上去就像是补充了生活中的那些空白,给我想象力,想象她故事中的那些场景,然后得出结论,这就是生活,太美好,因为种种残缺。

  摩尔是写现实的,她现实的笔下不是残酷的现实,没有血淋淋的悲哀,不会有人看了心痛难过,那里面的悲剧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无奈。一个宝宝肾上长了瘤,一个宝宝被无意摔死了。 宝宝,是的,对女性而言,宝宝才是她们的全部。女人不是因为婚姻而完美,而是因为生了孩子,她们的另一半才得以回归,那个上帝在她们呀呀坠地前拿走的东西。

  门诺说没有什么长篇小说是不能当作短篇来写的,摩尔做到了。她的短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每一篇都可以写成长篇,每一句话都可以拉出一段话。完成这些,她得需要多少丰富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那些事物景物器物描写,她需要丰富的积累,这些积累源于洞察力,女性天赋的洞察力。

  鸟人,有着翅膀的人类,他们想飞,但翅膀羸弱,扑扑扇动,扑腾几下,向往天空,却永远留在大地上。

  《美国鸟人》读后感(三):从黑色幽默到黑色情绪

  能否将洛丽•摩尔的这本书算作黑色幽默,是件颇费踌躇的事。

  从传统黑色幽默的流派特征看,批判现实精神必不可少,作品写实性并不强,故事陈述中带有强烈的主体性,仿佛在用教训的口吻在呵斥、点化读者:生活就这么回事儿,你应该明白的,别再傻下去了。

  黑色幽默传达的是一种伪中年人的观念,即将中年人的视角和青年人的激情混杂起来,所以有一种特别的潇洒感,它嘲讽梦想、奋斗、原则与坚持,作者基于对生活的感受来反对生活,因为假正经正让我们失去自己,把我们变成仪式上的木偶。然而,沿着黑色幽默这眼井挖下去,很难找到水,因为它是对抗现实的力量,一旦现实改变了,它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喜欢黑色幽默作家的才情,但他们的反抗依然是一种媚俗。

  从这个意义上看,洛丽•摩尔不是黑色幽默。然而,她小说又带有强烈的黑色幽默特征。

  比如叙述风度、情节安排,她也努力凸显生活的荒诞感,对于压垮我们生活的那些力量,她有清醒的认识,在洛丽•摩尔的视野中,同样没有解决方案,而她也同意:想找解决方案本身,就是件十足的傻事儿。她真正想展现的,是现代化背后精神沙漠:每个人都成了个体,孤独而变态,他们渴望感动,但遭遇这份感动很难,因为我们必须用虚伪来搭建桥梁。

  该怎么解读洛丽•摩尔?其实,她很像塞林格,不相信救赎,但相信真诚,因为向往本身值得向往,期待本身值得期待。也许我们注定无法挣脱尘网,但这份挣脱能证明这次人生是值得的。

  这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无可奈何,洛丽•摩尔也批评现实,但问题是现实已经无法批评了,各种现象固然存在,但它们没有责任人,她面对的不再是一个战争、不公、歧视与毒品的世界,这个世界在制度层面已展现出足够强大的理性,远远超越了个人。在今天,很多问题发生只能归结为人性的愚蠢,可人性的愚蠢人人有份,小说嘲笑这个有意义吗?那岂不成了泼妇骂街?

  所以,洛丽•摩尔必须妥协,必须与这个高度世俗的社会和谈,这或者是黑色幽默的一种转型,它正退化为一种技巧和情绪,抹上它是为了让亮色更鲜明。然而,怒骂之后的回归,多少有点像上梁山之后的受招安,那些诗意的礼赞,往往会让自我堕落之路变得更加顺畅。

  从写作的角度看,这是一本足够经典的书,细节完美,境界开阔,有大家风范,相比之下,中国当下的作家往往写不出这份自信与从容来。

  《美国鸟人》读后感(四):诙谐地游刃于荒谬生存中

  一个戴滑雪面罩、手持枪械的劫匪进入私宅,抢劫一对夫妇,在拿走物品之前,他提出一个要求,“我想让你们给我唱首歌,随便哪首,用心唱。”可知场面有多么滑稽,劫匪变为听众,被抢劫者成为歌手,引吭高歌。因何会如此?原来抢劫者的女友和他分手,理由是他不会唱任何歌。这显然将生活的荒谬、个体的孤独推到了极致,而叙述之诙谐亦令人忍俊不禁。美国作家洛丽•摩尔的短篇小说集《美国鸟人》即探究着这样一些似乎有些怪异、其实不过是寻常人的生活与情感,时有迷失,尴尬莫名,却又不得不往前走,努力摆脱生存的不适感,于冰冷处寻求温暖。

  荒谬的生存在文学世界里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众多作家以各种方式表述过,而洛丽•摩尔的特殊之处在于她眼光的敏锐与叙述的语调,对人性的探幽索微以诙谐的笔触,“描写了我们寻常生活中的不寻常处”。如她讲一家儿童医院里有一间小提姆休息室,是小提姆的儿子在这所医院接受过治疗,后来死去,小提姆捐款造了这个休息室,“一部分是感激,一部分是慷慨,一部分是去***。”此中滋味,果然难缠,却难得洛丽•摩尔三言两语直指微妙之处,令人发噱,却又不免升起一股辛酸之意。

  在洛丽•摩尔笔下,有过气的小影星、学业测试中心职员、正在上学的大学生、家庭主妇、巡回法院法官、小说家等等,职业各异,面临的也都是日常的生活,却总是有意无意地成为尴尬人的角色,徒劳地挣扎,亦扯不破这无形的蛛网。《字谜游戏》中,特蕾泽一家生生将本来应温馨有暖意的家庭当成了舞台,即使玩游戏时也不知不觉地在表演,“没人怎么表达真情实感”;《无语》,艾比和妈妈的关系总是处于不太协调之中,两人虽结伴旅行,艾比也时时感觉真正的孤独,无法排遣;《乐意》里,演员西德拉已没有什么戏可以演,退居到小城生活,喜欢上了一个汽修技工,却又为阶层观念所困扰,犹疑不定。这其中,没有人是不孤独的,也没有人是全然无辜的,一个个有缺陷的普通人构成了整个社会生活,其目标若隐若现、似有还无,逗引着人们尚存一点求取的心;而当有人去摘取路前面的果实时,却可能暴露出自己不为人知的软肋,无功而返,徒增羞愧。自然,这种尴尬与无奈可能会落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无可遁逃。

  对于生活的荒诞,洛丽•摩尔并不持疏离的态度,她有时是在嘲讽,是在挖苦,但没有丢弃质朴的同情心。她自知自己是一个小说作者,不是社会改革家或心灵导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她所能为,因此,她以诙谐与幽默的笔调尽力展示那些灰色的生活与迷失的个人,真诚而温暖,似乎在说:瞧,这就是我们的境遇,可能会笼罩住任何一个人。

  《美国之舞》中,乔拜访多年未见的老友卡尔,看到卡尔只有七岁的儿子尤金罹患重病,“全部生活就是一场与医疗研究的赛跑”。如许的悲伤压在所有人的心头,最终却化为一场欢快的舞蹈,“我们用动作说话,到目前为止这就是生活所做的一切”。洛丽•摩尔为这一短篇起的标题很有意味:“美国”之舞。这舞蹈充溢着温暖的生命力,洛丽•摩尔显然希望以此作为涵盖更宽的隐喻,表达自己轻快与沉重糅合的真诚情感,对每一个陷入迷局中难以解脱的人。

  “好的短篇小说就是精灵,它们极具弹性,就像物理范畴中的软物质。”这是王安忆的说法。我们可以感知,洛丽•摩尔对待她的短篇写作,似乎不断在实验其弹性,是否可以将诙谐的人生态度和语调游刃于荒谬的生存中,带有悲悯与温暖。自然,她做到了,她的幽默中有质朴的聪颖,表述生活的荒诞时隐含人性的救赎。洛丽•摩尔的笔触游走于精神的荒原,展露着生存的黑色、人际的疏离,以及个体的追寻与迷失,但她并未忘记人性对希望的憧憬,时不时为笔下的人物添加一抹亮色,权作对无处不在的恐惧的一种反抗。洛丽•摩尔以自成一体的书写,描绘了日常生活中戏剧或非戏剧式的不适与哀伤,使我们可以返顾自身,得以审视那些习焉未察的裂隙之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美国鸟人》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