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1-10 00:22: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

  《顾颉刚读书笔记》是一本由顾颉刚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0.00元,页数:73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顾颉刚读书笔记》精选点评:

  ●13年一读,15年7-9月二读,75.

  ●《尚書》部分,體大思麤

  ●“顾颉刚精力确实过人,但许多笔记只是摘录,较少生发议论。如能根据兴趣,对其条目进行筛选、组合,不愁没有好宝贝。另:中华版与联经版之区别在于,前者为简体横排,多收笔记七种,附有篇目索引,后者为繁体竖排,无索引。若为全面计,当用前者。”

  ●肯定没读完,一半都没到。之前因为古史辨派、抹黑鲁迅、前辈学人如谭季龙先生之回忆录中反映出的拉帮结派党同伐异作风,对鼻先生感觉复杂。然读此书时不由深深佩服其读书精神。民国学术究竟还是读书人的学术,连学阀的档次都比今日的高明。

  ●资取广泛,一本本笔记见证心路历程。相比陈寅恪和钱穆二人,顾颉刚在史学上最激进的主张没有延展在生活中,每次读到秦汉的方士如儒生,已经就眼眶湿润了

  ●1-5

  ●肯定没能全部看完,只是因为作业需要,到图书馆翻了很久,按需取读罢了。顾颉刚精力确实过人,但许多笔记只是摘录,较少生发议论。如能根据兴趣,对其条目进行筛选、组合,不愁没有好宝贝。另:中华版与联经版之区别在于,前者为简体横排,多收笔记七种,附有篇目索引,后者为繁体竖排,无索引。若为全面计,当用前者。

  ●给自己的圣诞礼物

  ●苏宁买芥川全集,用返券拿下期待已久的顾颉刚读书笔记。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一):读顾氏读书笔记0102

  读顾氏读书笔记0102

  读《寄居录》(一)(续一)

  05、寇莱公答妾诗(p4)

  刚:纯然为一眼前行乐极浅陋之心思矣。

  抟扶摇按:寇准“集诸妓设宴”,大肆赏绫罗绸缎。寇老西一妾叫蒨桃,写《束绫诗》二首。其一说,妓女唱支歌就赏得一束绫,妓女还嫌赏少了。可为了织出这束绫,织女要花多少力啊。其二说,风寒衣单手冷,不断呵气,也得织绫。冬天昼短,织成费日长,可“妖姬”唱一首歌就得到了。顾老说“辞气正直,诚所难能”。老寇的答诗是说:将相功名又终将如何?转眼间死了,尸骨不是还和乞丐的一样?人间万事要问清楚那么多干啥?我喝酒听歌看舞,你们拿赏就行了。”顾老因此斥寇老西儿。其实蒨桃写诗情有可原,寇老西儿做官也是含辛茹苦的,顾老做学问,阶级居其间。阶级不同,不可以要求按别的阶级的情感来思想,顾老就想不通寇老西儿。最近40年,我们宣扬的是“你顾老管得着寇老西儿吗”理论。老寇是功臣,束绫是合法财产,他爱咋玩就咋玩,蒨桃你是假正经,你有本事你拒赏啊,那织女就是只配做这个的。

  06、康熙论骈文弊害

  刚:其奏多排偶芜词,甚或一二千言。

  抟扶摇按:“其”,明朝。骈文形式主义,导致奏文拖沓,说话弯弯绕,句意费思量,结果是有司上班读不完,就转交下级帮读,下级的理解水平差,还是读不完,于是再交他的下级帮读……如此迤逦而下,越下的下级越是“笨”、“没经验”,但是奏文读完要提出处理意见的,这就造成实际上的“事权旁落”。深刻!“八股文”不只是文风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真不知顾老知道《反对党八股》之后会有怎样的想法。

  11、起兴与诗义无关

  刚:《小雅·鸳鸯》篇之起兴最无意义……简直是硬凑成四章……鸳鸯逢毕罗,戢左翼,这正是倒霉,如何宜福禄。

  抟扶摇按:《鸳鸯》四章,每章两句。前句都写鸳鸯和厩马,后句都是祝福。祝福是好听话,可是前句说鸳鸯被网住了,给射伤翅膀了等等,这都是不吉利、触霉头的话,怎么可以起兴引出快乐话?特别是《小雅·白华》,一章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之子无良,二三其德。”“无良”和“二三其德”简直就是骂这人是流氓无赖垃圾人渣。这是同样的兴句引出骂人的话。顾老因此说兴和义无关。我说,诗例硬,有道理。顾老之说反朱熹,我支持。不过诗的兴有什么作用?究竟有什么作用?到底有哪几种作用?这都得根据实际通行的文艺作品来归纳的。比如《小雅·鸳鸯》有出现一种“反意”之兴。比如写触霉头、不吉利的事情起兴如下[1],唱快乐之诗如下[2],好比“[1]鸳鸯双双打翻水,[2]阿哥阿妹结连理”。也有倒过来的。比如“[3]鸳鸯的左翅射伤了,[4]那个人坏哦,是人渣。”句[3]是一件叫人哀伤的事情,按照我们今天的意象,鸳鸯是多么美丽而温馨,它们挨着谁了?而句[4]写一个叫人憎恶的流氓。朱熹说,句[3]是说鸳鸯只是伤了翅膀,没伤及胸腹要害,而句[4]说那人无德,这是更的毁伤,因此拿句[3]与句[4]相比,比较的结果是[4]比[3]更糟。顾老认为朱熹是做多此一举的曲解。朱熹讲的也未必没有道理,但是我还是支持顾老批朱熹。

  总起来说,依我看,兴与义正因为无关,所以才可以有关,才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关系。因此解诗到此就需要条陈模式,且穷尽一切。比如童谣“[5]三三三,[6]山上有个木头人,不会笑来不会动。”[5]对[6]彻底没有意义关联。句[5]是起协调游戏者统一行动的号令,这在上海小孩的游戏里是念完[6]后谁也不能动,甚至眼睛也不能眨,还得憋住笑意,否则就输了。

  再,“[7]东方红,太阳升,[8]中国出了个毛泽东”。[7]对[8]完全有正比关系,“太阳”比“毛泽东”;“升”比“伟大领袖得到公认”;“东方”比“光明出现”;“红”比“中华文化的喜庆”。在这里,兴兼比。[7]对[8]的兴也可以是负正比关系,比如“山上的老虎吃猪不吐骨,地上的恶霸杀人不眨眼”。

  又,兴义可以是反比,比如上举的[1]对[2],以“人家”的倒霉来反衬“我家”的幸福,一负对一正,这幸福不是更强烈吗?是的。然而这样的反比之兴虽然逻辑上可行,可要实际去行,那要看文化和文化心理允许不、受得住吗。因为按照这样的逻辑,婚礼大宴会最好是在殡仪馆大殓厅隔壁举行。婚就是要乐,丧就是要哀,这一反比岂非婚成乐平方也丧成哀平反了?然而你只要实际上提出这个逻辑,你的眼耳鼻嘴立马变成猪头相。所以顾老认为[1]对[2]兴兼反比是没有意思的,因此兴与诗义没关系。我说过,顾老说得对;但是我也说过,顾老说得不够。因为所谓“没关系”也包括“你别去想它”。你不想它,它就和你没关系了。然而这可能做到吗?你把婚礼放在殡仪馆举行好啦,只要不想“这里是殡仪馆”。所以兴与义是否有兼比的关系,这很可能是一个文化历史的变化事件。也许在《诗经》时代,以[1]兴[2]是不算触霉头的,认为大家都没想得那么多。今天可不行了。

  12、童谣应验之估故

  刚:王莽每欲有所为,不明言,但微示风采……

  抟扶摇按:应验的无非是造谣的。陈胜吴广是一例,王莽是典型。只不过古代谣言和今天的不同。古代的追求应验,今天科学认知提高了,应验之为难以为继,所以沦落为搅乱试听,叫人莫衷一是。于是在今天,所谓“谣言止于公开”是完全对的。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二):读顾氏读书笔记0101

  读顾氏读书笔记0101

  《顾颉刚全集》第16卷是《读书笔记》的卷一。此卷有顾洪关于顾老全部读书笔记的前言,我读这个前言的笔记另外写。

  读《寄居录》(一)民080900始记(待续)

  《读书笔记》卷一以“《寄居录》(一)”打头炮,笔记是一则一则的,我顺序编号。

  01曲中说白(p3)

  刚:曲中说白,实可谓“文言一致”之物。

  抟扶摇按:语中之“言”作“白”解,即白话。曲中说白,写出来的和说出来的一样,是白话文。我们通常说的“文言文”之“文言”,是“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说话”的意思。如此而成的文章叫“文言文”。“白话文”的“白话”就是“口语”的意思,是“按照口语写就的文章”。上古写字不容易,因此著文要考虑精简节约,于是产生文言之文。但是说话没有限制。于是到后来,书写条件方便了,就产生了“怎么说就怎么写”的思想,这就产生了白话文。顾老此则后面说“宋代语录与今日白话近”。是这样,去读读朱熹等宋明思想家的文章就知道了。顾老又说“元人剧曲便与今日白话远”,进而说剧曲之词句是“元人创作之体裁”。这个论断可以考究:

  1、“剧曲”一词用得好。我是第一次看到,因此认为是顾老发明的概念。中国有“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我不展开辩说了,只说很多人分不清的、混用乱用的,而分得清的人又“一笔写不了两个字”那样地顾不全。比如说了“中国戏剧”那就会不是说“中国戏曲”,反之一样。可是“剧曲”一词发明,就可以“中国剧曲”的词组而一箭双雕地把“戏剧”和“戏曲”全包了。“剧曲”一词像上海人喜欢吃的“双酿团”。那是在一个团子里裹两种馅子,一豆沙,一黑洋酥,又相互隔开,好像剑侠剧曲里演的“转酒壶”,可以同时装好酒和毒酒,给要害的人斟酒,就悄悄转壶胆,倒出毒酒。

  2、中国戏剧是由戏曲和道白组成的。其中以戏曲即唱段为主,道白为衬,用插科打诨做过渡。戏曲的遣词造句用文言,于是文人就有用了。但是道白用白话,滑稽的人就有用了。两厢结合,一部戏剧就好看了,总之是亦庄亦谐,非常对市民的胃口。因为市民最是五花八门,既有装博弈的酸腐臭知识分子,也有“卧槽泥马”的大粗人。唐诗宋词都没能做出这样的杂种,这就是元明剧曲的伟大文化功劳。

  3、于是返回头去想,宋、明汉人哲学家,比如朱熹、王阳明,他们的著述都很白话,这大概是他们想通了:著述是要人去读的,不是仅仅显摆自己的,而要显摆自己也只有让人去读自己才行。于是乎一个逻辑产生了:要人读,就要人容易懂,否则处处是文字拦路虎,有几人偏向虎山行呢?而人们最容易懂的是白话。所以宋明哲学书是文字好懂的,虽然可以意义是屎尿的,比如宋明理学。

  4、白话容易说,因此也就容易写。不过容易说也容易说得罗嗦,唠唠叨叨,表现出没教养。所以新中国法制实行白话文,以经典作品做榜样,这是重大的文化建设。而所谓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即连曲词也通俗化,这也是旷世的革新。样板戏的曲词和道白,应该相当于今天的白话诗和简练的口语。

  02、“者”字的作用

  刚:元人公牍剧曲中,语尾所用之“者”字……要为语气“顿住”之用。

  抟扶摇按:顾老爱看戏,我吃不消那哐哐哐、仓仓仓、咿咿吖吖吊死鬼唱腔。但是顾老不举戏种,不举剧目,不举例子,我就难以理解得亲切了。不过“者”字音作为语气词,表示停顿,这在方言里常见。比如顾老就是苏州人,苏州话的一个语气词既可以写成“者”,也可以写成“哉”,比如“倷么好者”也可以是“倷么好哉”,跟着就是一句“仓糊来”,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这下好了,闯祸了!”所以这里的“者”不表示规范文言里当逗号使用的“……的之类。

  03、“周”字之义

  刚:《周易》之周……予意周从用,从口,而用又从卜……卜告之意。

  抟扶摇按:顾老指出《周易》之“周”或可三义:周公一也;周遍二也;卜告三也。顾老取第三义。其实可以仿钱钟书论“易有三名”那样,说《周易》之“周”三义一用即合训

  此则笔记给我的触动是:人们隆誉为“国学大师”的钱、顾之流文史学术家都把《周易》看成占卜书,仅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可是先进还有很多人硬要把《周易》说成一部通古今变化的“神书”。真是越愚昧的人越会膜拜,膝盖骨越软,喜欢有个对象可以对之自称“奴才”。40年来,CCP、毛主席建立起来的无神论意识形态就给毁坏了。

  04、伤女工诗(p4)

  刚:适之先生谓“掺掺女手”一诗,同于虎特《缝衣曲》。

  抟扶摇按:虎特,托马斯·胡德(1798-1845),英国诗人。他的《缝衣曲》网上都查得到。诗讲女缝衣工的劳动艰苦。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劳苦不外乎1)工作时间长;2)工资低;3)劳动条件差。哀叹女职工这些方面的,就是“伤女工”了。胡适把《魏风·葛屦》比作《缝衣曲》,那就是按这3个方面比了。顾老说“予按诗人伤女工者至多,盖普遍之感情也。”看来顾老是同意胡适的评论,只不过微词胡适何必拿外国诗说中国诗呢?中国古诗里有的是!接着顾老就举了韦应物、孟郊、白居易、蒨桃4人的诗,并且指出其“伤女工”,有3个具体方面,都比上列伤女工3方面更有“伤心”意,也更有诗意。顾老还说了为啥“现在此等感慨所以不著者”,亦颇有道理。不过我总觉得有隔阂。《葛屦》是中国春秋时诗;其他4古人是唐宋人;虎特《缝衣曲》讲19世纪英国工人,顾老说的“现在”已进入20世纪。工人总是苦的,但是能遥隔时代比吗?《葛屦》真是“淡淡的哀怨”,好比今天说:“我亲自给她试了我做的新衣裳,她觉得很满意,扭头就走了,对我一点表示也没有。”改开40年来,“人民公仆”对“当家作主的人”不往往是这样吗?“……主……人”除了背地里抱怨抱怨,还能怎样呢?这样的抱怨既不是《缝衣曲》的控诉,也不是顾老举4诗人诗里的“痛心”。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三):读顾氏读书笔记0101

  

读顾氏读书笔记0101

《顾颉刚全集》第16卷是《读书笔记》的卷一。此卷有顾洪关于顾老全部读书笔记的前言,我读这个前言的笔记另外写。

读《寄居录》(一)民080900始记(待续)

《读书笔记》卷一以“《寄居录》(一)”打头炮,笔记是一则一则的,我顺序编号。

01曲中说白(p3)

刚:曲中说白,实可谓“文言一致”之物。

抟扶摇按:“文言一致”之“言”当作“白”解,即白话。曲中说白是说白话,写下来就是白话文,所以“文言一致”。我们通常说的“文言文”之“文言”,是“以写文章的方式来说话”的意思。如此而成的文章叫“文言文”。“白话文”的“白话”就是“口语”的意思;白话文就是“按照口语写就的文章”。上古写字不容易,因此著文要考虑精简节约,于是产生文言。但是说话没有限制,因此还是白话。后来,书写条件方便了,就产生了“怎么说就怎么写”的思想,这就产生了白话文。顾老此则后面说“宋代语录与今日白话近”。是这样,去读读朱熹等宋明思想家的文章就知道了。顾老又说“元人剧曲便与今日白话远”,进而说剧曲之词句是“元人创作之体裁”。这个论断可以考究:

1、“剧曲”一词用得好。我是第一次看到,因此认为是顾老发明的概念。中国有“戏剧”和“戏曲”两个概念,我不展开辩说了,只说很多人分不清的、混用乱用的,而分得清的人又“一笔写不了两个字”,所以一时间也划不清那两个概念。比如说了“中国戏剧”那就会不是说“中国戏曲”,反之一样。可是“剧曲”一词发明,就可以“中国剧曲”的词组作一箭而双雕,把“戏剧”和“戏曲”全包了。“剧曲”一词像上海人喜欢吃的“双酿团”。那是在一个团子里裹两种馅子,一豆沙,一黑洋酥,又相互隔开,好像剑侠剧曲里演的“转酒壶”,可以同时装好酒和毒酒,给要害的人斟酒,就悄悄转壶胆,倒出毒酒来。

2、中国剧曲是由唱曲和道白组成的。其中以唱曲为主,道白为衬。唱曲的遣词造句力用文言,于是文人就有用了。但道白用白话,观众就照顾到了。两厢结合,一部剧曲就好看了,总是亦庄亦谐,很对市民胃口。因为市民最是五花八门了,既有装博弈的酸腐臭知识分子,也有“卧槽泥马”的大粗人。唐诗宋词都没能做出这样的杂种,这就是元明剧曲的伟大的文化功劳。

3、于是返回头去想,宋、明汉人哲学家,比如朱熹、王阳明,他们的著述都很白话。他们大概想通了:著述是要人来读的,不是仅仅显摆自己的。即使要显摆自己,那也得让更多的人去读自己才行啊。于是乎一个逻辑产生了:要人读,就要人容易懂,否则处处是句法文字拦路虎,这会有几人偏向虎山行呢?人们最容易懂的是白话。所以宋明哲学书是文字好懂的,虽然可以意义是屎尿的。

4、白话容易说,也就容易写。不过容易说也容易说得罗嗦,唠唠叨叨,表现出没教养。所以新中国法制实行白话文,以经典作品做榜样,这是重大的文化建设。比如所谓的“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即连曲词也通俗化了,这也是旷世的革新。样板戏的曲词和道白,应该相当于今天的白话诗和简练的口语。

02、“者”字的作用

刚:元人公牍剧曲中,语尾所用之“者”字……要为语气“顿住”之用。

抟扶摇按:顾老爱看戏;我吃不消那哐哐哐、仓仓仓、咿咿吖吖吊死鬼唱腔。但是顾老不举戏种,不举剧目,不举例子,我就难以理解得亲切了。不过“者”字音作为语气词,表示停顿,这在方言里常见。比如顾老就是苏州人。苏州话的一个语气词既可以写成“者”,也可以写成“哉”,比如“倷么好者”也可以是“倷么好哉”,跟着就是一句“仓糊来”,翻译成普通话就是“这下好了,闯祸了!”所以这里的“者”不表示规范文言里当逗号使用的虚字。

03、“周”字之义

刚:《周易》之周……予意周从用,从口,而用又从卜……卜告之意。

抟扶摇按:顾老指出《周易》之“周”或可三义:周代周公一也;周遍二也;卜告三也。顾老取第三义。其实可以仿钱钟书论“易有三名”那样,说《周易》之“周”,一字三义之并行分许而同时合训。

此则笔记给我的触动是:人们隆誉为“国学大师”的钱、顾之流文史学术家都把《周易》看成占卜书,仅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可是现今还有很多人硬把《周易》说成一部通古今变化的“神书”。真是越愚昧的人越会膜拜,膝盖骨越软,喜欢有个对象可以对之自称“奴才”。40年来,CCP、毛主席建立起来的无神论意识形态就给毁坏了。

04、伤女工诗(p4)

刚:适之先生谓“掺掺女手”一诗,同于虎特《缝衣曲》。

抟扶摇按:虎特,托马斯·胡德(1798-1845),英国诗人。他的《缝衣曲》网上都查得到。诗讲女缝衣工的劳动艰苦。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样的劳苦不外乎1)工作时间长;2)工资低;3)劳动条件差。哀叹女职工这些方面的,就是“伤女工”了。胡适把《魏风·葛屦》比作《缝衣曲》,那就是按这3个方面比了。顾老说“予按诗人伤女工者至多,盖普遍之感情也。”看来顾老同意胡适的评论,只不过微词胡适何必拿外国诗说中国诗呢?中国古诗里有的是!接着顾老就举了韦应物、孟郊、白居易、蒨桃4人的诗,并且指出其“伤女工”,有3个具体方面,都比上列伤女工3方面更有“伤心”意,也更有诗意。顾老还说了为啥“现在此等感慨所以不著者”,亦颇有道理。不过我总觉得有隔阂。《葛屦》是中国春秋时诗;其他4古人是唐宋人;虎特《缝衣曲》讲19世纪英国工人,顾老说的“现在”已进入20世纪。工人总是苦的,但是能遥隔时代比吗?《葛屦》真是“淡淡的哀怨”,好比今天说:“我亲自给她试了我做的新衣裳,她觉得很满意,扭头就走了,对我一点表示也没有。”改开40年来,“人民公仆”对“当家作主的人”不往往是这样吗?“……主……人”除了背地里抱怨抱怨,还能怎样呢?这样的抱怨既不是《缝衣曲》的控诉,也不是顾老举4诗人诗里的“痛心”。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四):读顾氏读书笔记0103

  

读顾氏读书笔记0103

读《寄居录》(一)(续完)

13、《诗经》中之“皇”与“帝”(p7)

刚:《大雅》中言上帝最多,《周颂》中言皇最多。

抟扶摇按:顾老用了初步的统计学之术,应该可信。原来“帝”、“皇”一级别。三皇五帝不过互文,嬴政说叫“皇帝”,真是囊括。

15、《诗》、《书》中之“文武”与文王、武王

抟扶摇按:别在《诗》、《书》中一见“文”“武”就以为指文王、武王。这就是说,先有“文”、“武”之含义,才有文王、武王之谥号。

16、“天王”之称出现在东周

刚:……名虽尊而权实落矣。

抟扶摇按:顾老说“天王”一词出现在《春秋》里,《诗》、《书》都未见,“当是东周后始有之”。“天王”之名高大于“天子”之称。前者是“天”的逻辑概括,上位概念;后者是“天”的后代,小辈之呼。然而前者是名尊而权缩了。人们在历史上自发地尊重了他人的心理感受。譬如常凯申想你不是喜欢做主席吗?我就让你做新疆省主席。新疆,地方比延安和晋察冀边区加在一起都大好多呢。毛主席也是,托儿你对常凯申说:“你不是喜欢庐山吗?我就在庐山及其地区划块地方给你做菜邑,也就是那块地方的国民生产总值地方和中央都不要,全部给你。你不是老想做总裁吗?国民党总裁继续做。只不过你不能去台湾,全中国其他地方你可以打报告去游。”

17、君阶之演进

抟扶摇按:顾老列表,显示第一尊称之演变。最后是皇帝。于是前面的称呼就无所谓了。

20、春秋时诸侯相见亦称“朝”

刚:春秋时,朝王称“朝”,诸侯相见亦称朝。

抟扶摇按:顾老结论为“可见当时王公之间无甚悬绝之等级”。这样的事例多了。如钱钟书揭示“朕”的秦皇之专用。其实“朝(chao2)见”就是“朝(zhao1)见”,早上第一见,互道“早上好”。

读《寄居录》(二)民090300(待续)

01、东汉人言父母自感情欲(p14)

刚:昔人言父母自感情欲而生子,以《论衡》为最大。

抟扶摇按:这个理论我是80年代看一部荒诞派话剧时听到的。一角色青年愤激地说他为什么要对父母感恩?他不是自己要来这世界的,是父母作乐而硬把他带来的,他出生后又给父母带来欢乐,所以应该是父母感恩于他。再有,他们(父母)欢乐过了,也应该给我幸福。可我是那么地穷,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看得起我,倒是人们还要我感恩于我那对我不负责任的父母!我当年觉得这台词很震撼,是真颠覆,还的确有道理,于是进而觉得西方人思想解放。顾老说这思想产于中国东汉的王充;三国的孔融、弥衡也聊这天儿;清朝袁枚也写;五四人讲“新道德”,那也是鼓吹这理论。唯林纾怒不可遏,说这些讲“新道德”的人是“人头畜鸣”,就是“放狗的屁”。蔡元培反唇相讥林纾:“你是只知道那人和袁枚说这话,其实孔融早说了。”而顾老说老蔡不知王充于此说得最透彻。哎呀,这都是比学问、比读书啊。钱钟书老玩一套,说清朝人某某没读过清朝以前和同朝某人的什么书。钱老和顾老不同,钱老从来不说和自己同一时代的人。我想那是他认为当代的书怎么读得完?所以不好讲人家没读过比如《林海雪原》,否则人家讲你也没有读过《敌后武工队》。所以钱老总是说那个死人没有读过清朝及其前朝的书。

这个“父母自感情欲论”在没有安全可靠的避孕和中止妊娠的医药手段之前是完全成立的。那时候子女完全不是计划的产物。但是在今天就不同了,于是此论更得成立了。看来的确如此。据说开放“二孩”以来,父母的积极性不高。我想这是因为父母想到要是响应号召,或者满足己欲,那就要让子女遭罪了。

02、分类

刚:凡是分类,都是要看着两端。

抟扶摇按:顾老的意思是:分类造成两端。两端自然非此即彼。但是在一个维度上,若从两端向中间靠拢,你面对着橘黄或橘红,怎么说得清楚它是红来还是换?顾老说这是找不到一个分界线的,因为“物是本没有类的;本没有界线的;本只有一个的。”顾老讲得很对。本来么,分类是人类的多事,结果反而多出一个麻烦,那就是分界线找不到。顾老看到了这个问题,就是看到了“量”的问题。这在文史哲典型文科生里不常见。只不过“界线”还是“质”的考虑。黄和红,从两个极端开始相互靠拢,就不断地开始红中有黄并黄中有红起来,直到中间一段实在叫人说不出是红是黄,还是不红不黄,抑或是亦红亦黄?

顾老看到了分类之后有难处,因此他主张“从学问上看来,便不当有概念,不当有分类”。顾老说得对,概念就是为了分类而发明的。不想分类,就不发明新概念,比如我们不想在男厕所和女厕所之外再设立“金星厕所”,于是我们就不会在“性别”这个类下别出一“性别=金星”分类。而反过来说,分类依据概念。不过顾老终究意识到做学问至少在他活着的岁月里是不可能没有创生概念和处理分类的。历史学研究不能掐段吃萝卜的。

04、《尚书》各篇

刚:揖让为治,概乎未之有闻。虽史简去缺脱,而此时之民,无甚了,亦可知矣。

抟扶摇按:“《尚书》二十八篇”,顾老统计有将近一半的“书”和打仗有关系,和严刑峻法有关系。所以哪里看得出战国之前有禅让?见到的都是老百姓惴惴不安。我十分感叹顾老如此非儒。

刚:盘庚迁都时,已行人为淘汰之法……文王有心在得殷国。

抟扶摇按:“人为淘汰之法”,就是严刑峻法中杀,顾老举了“弃灰于道者刑”的例子。这是执政者的急切。他们越想国内和平安稳,却越做得国内鸡飞狗跳,走向反面。而因为如此,所以另有政治力量觊觎。我觉得总是年代太早,到殷商之时,治国理政的理论还没有,都在摸石头。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顾颉刚读书笔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