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北京》是一本由[英] 吴芳思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留学北京》精选点评:
●从文革到粉碎四人帮。有的段子挺好玩的。
●只要是英国游记散文类我都会找出来读,完全就是哈哈哈
●无意间在图书馆翻到的一本小书,挺有趣的。一直很好奇外国人是怎样来看待中国特有的那些东西。作者很详细的记录了文革期间在北京的留学经历,换个角度来看,又是不一样的体会。书名没有翻到位啊。
●作者的心情大概跟我们看朝鲜一样吧
●英国女子在1975-76在北京语言学院和北京大学待了一年,回英国后一直在大英图书馆工作,为中英交流做了不少事情,她写书讲当年的事情,读起来很有意思。一个英国女孩,在那个时间在北京大学里的经历,采用白描手法,并未多加渲染和议论,但读起来既为我们当年经历的一切而尴尬,又为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水平下引起的错位而好笑。读完感觉又回到了当年。我想买一本留在家里。
●同样的历史换一个角度看一切都不一样了
●这本书写的太幽默了,经常搞得我捧腹大笑。一些现在的人看起来不可理喻的事在70年代却是常态,推荐大家有空看看。
●很喜欢,角度客观,全书到处都是暗搓搓的幽默感。文革令外国人念念不忘,却是国人想要回避的历史。
●普通留学生眼中的那时的中国 错位与思维差异有点意思
●作者有着调皮捣蛋的幽默感,长的也不赖。
《留学北京》读后感(一):独特,有趣
作者从一个外国留学生的经历来仔细的简述那个年代北京的学习和生活,别开生面,因为这个视角特别的独特。还有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并且用心描述呢?看完这本书,我惊讶于作者的细节描写。如果作者不是当时有记日记的习惯,那么就是作者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其次,作者的需要幽默生动,让我看着不禁会笑出来。在白汗衫上本来想印外国人,却被印上了为人民服务。
《留学北京》读后感(二):短评
有点意思,很个人的视角,一窥1975-1976年外国留学生在北京的生活。
中文的题目翻译很有趣,书封上还写明张丽“润文”,应该是宣传部的人,可见题材之敏感。不过我对读了英文原文,实际上没什么大改动,还是不错的。
一些散乱的感想记录下:
和作者同去的英国留学生,好像不少都成为了艺术史领域的学者,这一现象不知是否普遍。
作者1968刀1971年在剑桥大学学习中文,1971年毕业,作为英国第一批革命“青年代表团”访问中国。后于1975年以英国文化委员会交流生的名义再次来中国,现在语言学校学习,后来在北京大学学历史,持续一年时间,并在唐山大地震后返回英国。书中记录的大致是这一年的事情。当时的主要氛围是批评林批孔,批水浒的投降主义。
作者先后参加了三次葬礼或是吊唁,先是康生,后是周,再是朱德。毛是在作者回到英国两周后才死的。
当时外国人去北京“友谊商店”购物,相当于国外货物商品的窗口。
学习期间,内容基本就是那样,不时还要参加劳动。
作者提到,在中国的留学生中,人数最多的是阿尔巴尼亚人和朝鲜人——这和当时高层的外交关系紧密相连。
《留学北京》读后感(三):记1975年时留学生眼中的中国趣闻三则
因为学院不相信任何外国“资本主义当权派”医生的话,所以即便已经在英国体检过的留学生们还是要再次复查,而在中国的体检过程中,留学生们出了洋相,有两个男生居然晕过去了。有趣的是,还是在没有做任何诊查的时候,他们就晕了过去。也许是闻到中国使用的消毒剂的味道。这件事对其中一个人的影响很大,从此之后,每次经过医疗中心,他总是因为害怕晕倒而绕着弯儿走。
国际足球比赛月,一支新西兰代表队与中国国家队进行比赛,这场比赛比通常那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比赛节奏要快得多。先是中国球员一个漂亮的射门得分,接着中国守门员得到一次罚球机会,整个新西兰队在他面前排成一溜,使他很难把球踢出去,于是观众有骚动情绪,这是他们前所未闻的战术(但显然是得到国际足联认可的)。他们大声起哄表示不满,这时喇叭里对这一“新规则”进行解释,请观众保持冷静,可是没有起到多少效果。新西兰学生对人群中出现恶劣情绪颇有感触,而他们的球队当下决定立即散开,这显然为新西兰和中国之间的理解做出了巨大贡献。
《留学北京》读后感(四):荒诞岁月的荒谬生活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用一种固定的思维来看某一事物,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的定势,也可以用广义的“刻板印象”来形容,无非此处的刻板影响针对的是某件事情、某个观念、某种态度罢了。而从小对于某件事物的避讳或者是单一的说教态度往往加深了思维定势的程度,乃至陷入泥淖而不能自拔。自身视角的转换对于个体自身而言绝非易事,倘若能够借助某个外国人的视角来看待国史的某一特殊时期,即能很好地克服以上两个弊端,而本书就是这样的一本小书。 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本段子集锦,只不过与其他段子不同的是段子发生的时间点有点特殊,即文革末期的中国。关于这一时期,国内普遍而言都比较忌讳,除了专门的学术著作,一般都是一笔带过然后下一个定论便切换到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了。这种忌讳与从书名的翻译中即显露无疑,英文书名是“Hand-Grenade Practice in Peking:My Part i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翻译过来却成了“留学北京: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的经历”。我能体会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不容易,关注这方面的都懂。但是这一时期离我们并不遥远:看得见的——我们身边那个时代的亲历者不过七旬,摸不着的——网络上“乌有之乡”的文章一篇接着一篇。而本书的作者吴芳思文革末期在北京语言学院与北京大学的留学经历为我们简单了解那一个时代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能够在那样的生活中保持如此之幽默,作者乐观的态度着实让人敬佩,而乐观中又夹杂着戏谑与嘲讽,不免感慨万千。作者对每天例行的广播体操的态度是“能做的只有蹦蹦跳跳,或者看其他同学蹦蹦跳跳”。当外语学院不安排留学生去铲粪时,作者认为“这是件很遗憾的事,因为加拿大的学生几乎都是彻彻底底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们肯定会喜欢铲粪”。在作者眼中,捆白菜,拔草,搬砖等“开门办学”的活动几乎是难以理解的,但是却又不得不照做。一系列的活动,无不表现着那个时代特有的荒诞与难以理解。当然,不得不承认,我所说的“荒诞”是站在现在的时代以一种道德的姿态来审视当时的状况,倘若是在当时的岁月,估计绝大多数人都会被时代的力量与躁动所裹挟吧,毕竟个人命运在洪流下甚至几乎是沧海间一粟,汪洋中浮萍,旷野中蝼蚁。 作者的语言能力还是非常之强,当年仅在中国学习中文一年,但时隔多年后,还能够把当年留学中国的事情一一记下来,不得不说是一种极强的能力。虽然其中部分细节性的内容有所误差,但不影响意思的传达与理解,可读性依旧是比较强的。不知是原文即是如此还是译者的关系,文章一直都是平铺直叙,甚无曲折,多出现一些白开水一般的语句。但是本书的一大败笔即是翻译,部分地方出现文句错误,甚至病句,也有部分地方语句难以理解,不知所云。 如开头所说,这是一本小书,一本可以当做段子看的小书。我属于那种看书比较慢的人,断断续续看完也不过花了三个多小时。对于那段荒诞的岁月,大多数人是没有兴趣去了解的,一者不愿意抱起大部头的学术著作去啃,二者毕竟那段时期对于国家与民族都是巨大灾难,谁会总是去回忆悲伤岁月呢?但是正是因为模糊不清,才引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促使我们去了解,去追寻。对于“不求甚解”的人来说,这本段子书是最好的选择;若是出于学术目的而阅读,书中的某些见闻大概可以当做脚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