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岛》是一本由(英)安德烈娅·利维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4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岛》精选点评:
●非常精彩的一部小说
●很棒的语言,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常常忍不住笑
●种族歧视、爱情、战争
●种族?战争?爱情?尊严?
●我想说,这是战争年代下,一个温暖的故事。
●国与国的战争,人与人的战争,无非都是想证明自己内心那一丢丢可怜的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优越感罢了。
●特色的叙事手法
●矛盾、冲突、碰撞、现状、细腻
●生命的意义。
●还不错。let's all make an effort to put a stop to discrimination!
《小岛》读后感(一):这个小岛酸楚的可爱
好久没读过"悲喜剧"式的小说了,通篇架构在2战和种族移民的背景下,所以记述的事几乎全是让人心生酸楚的苦事,可读下去后没有沉重感,相反却有些振奋,这主要功劳归功于文字的灵巧生动,让每个人在一堆能逼人狂抽烟的破事前表现出了真实的可爱.
故事情节,构造就不多说了,反正读着不累也不觉得无聊.抓人的是大苦大难下人"活着"的状态,苦难中的丢人的事情成为生活的亮点---沦为活寡的奎尼因欲望驱使而与黑人小伙越轨;阳光中走来有着阳光般开朗性格的黑人士兵吉尔伯特,在英国忍受低等工作却仍受辱骂退让;衰男伯**在战场吓的直勃起,焚烧消毒军队厕所却享受了便便浴,被自己歧视的有色人种带了绿帽子;霍腾丝迂腐到被伦敦白人所鄙视还装尊贵````每个人都想过好日子,可随着作者欢快流畅的文笔他们的命运在交错下越来越酸楚,英伦岛不是他们命运的归宿,即使再苦的事情在未来发生他们也会不用作者摆布,去一一化解,因为他们是一群生活在小岛上的可爱人类,拥有从贫穷痛苦中升华生命质量的岛民
《小岛》读后感(二):我喜欢真实,虽然它很残酷
霍藤丝,那个自命清高的傲慢的女人让我厌恶这个名字里的每一个音节。因为生父是白人就自以为比周围的同胞们高贵,这样的想法根本就是活生生的种族主义者啊!你看她迫不及待地告发表兄的不伦恋、当着“好友”心仪对象的面对她发疯的母亲品头论足,真是十足的混蛋、碧池、自私。眼见她被学校的女人们耻笑真觉得该。但就是这样一个家伙,居然碰上了吉尔伯特,一个觉得她“美极了”的小子,心甘情愿地成为她的裙下之臣,任她蹂躏、辱骂,死心塌地。虽然在我们看来,她与吉尔伯特欢喜冤家似的结合是理所应当,但大小姐本人也是别无选择了吧。
伯纳德,自始至终的种族主义者,就算老婆的私生子被带走也没有改变他对有色人种的厌恶感。最赞的是他对抚养这个孩子的种种幻想,让我们对他的三观燃起了那么点希望但又很快被情理所扑灭,而不是一味地升华。伯纳德这种拙于表达的男人是年轻姑娘们相亲时避之不及的雷区也是丈母娘们苦口婆心说服女儿接受的理想型。虽然没有看过影视剧,但还是忍不住把伯纳德想象成BC的形象,同时也对他总接类似的角色表示愤怒!
奎妮,符合我看到、听到、想象到的,在爱情与面包中都比男人更加坚强、果断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女人因为被男人忽略而让女人着迷、尊敬,多么有趣又悲惨的推断。
如果说这是个真实存在的故事,我一点也不会怀疑,或许它真的发生过。
作者的语言非常有趣,常常想着记下某个句子,但总是发现整个段落的描写都充满了趣味。当然,趣味不代表是喜剧,心酸贯穿全文,泪点落地尾声。
《小岛》读后感(三):小岛上的别样风情
《小岛》这本书一如他的名字,是一座看似小,实则富饶的岛屿,稍不留神,你很可能就与之擦肩而过。
如果要做个比喻的话,《小岛》应该是归为《飘》一类的作品,当然他没有《飘》来的气势磅礴,却也别有风情。
那样的风情,也往往因为作家轻松调侃的风格被很多人忽略。
安德烈娅·利维,本书的作者,生于伦敦,父母为牙买加的移民,这本书讲述的就是以一九四八年为背景,两位牙买加的移民和两位英国岛民,两男两女,人生相互纠缠交错的故事。这种交错不仅表现在内容上,还被贯穿到了写作的手法上,四个人(这其中还有一位隐性的第五位主人公)分别以第一人称的方式迂回的推进情节的进展,而这一手法的运用,加强了小说的空间感,也使人物更为丰满。尽管在人物上肆意转换,在时间上任意跳跃,却不会让读者感到晕眩,反而拉近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不得不说,这是作者相当成功的一方面。
展卷阅读,你时时因着作者幽默与珠玑的语言而发笑,尤其是对两位牙买加人的刻画,有些小性,虚荣,但却骄傲,坚毅的霍藤丝和看似不拘小节,实则充满热情与坚定信念的吉尔伯特,在他们各自内心的独白和对方的冷眼旁观的双重描写中,显得异常的立体与丰盈,而对于他们美好品格的体现,和他们两个人之间充满情趣,渐循渐进的爱情中,不难看出作者对牙买加人的偏心。反之,两位英国人,出身屠夫之家,生活乏味,没有什么远大理想的奎妮,和古板的,生活一成不变的银行小职员伯纳德的生活景观,却显得暗淡无光。显然前者代表了希望,进取与改变,而后者却是一种安于现状的腐朽。作为一名牙买加后裔,作者以一种矛盾的心态抒写着父母的故乡和故事,这里面有着骄傲,自尊和怀念,同时对于这座曾经的小岛,现在的第二故乡英国,也充满着挣扎,并寄予着希望。
说这本书与《飘》相似,也正体现在此,对于种族,肤色的探讨,一直是欧美文学不曾或缺的部分,而涉及民族的话题,多数时候会显得很沉重,但是《小岛》却并非如此,作者以女性独特的视角,用细腻,温婉的笔端,配以幽默风趣的语言,使作品少了很多犀利,多了一些情趣,以更为平易近人的姿态走入了广大读者的视野。
《小岛》读后感(四):P236
奎妮
“人口-在避难中心,我们这样称呼他们。那些住处被毁、无家可归、厚脸皮忍受世界被炸成碎片这一灾难的人们。那些让纸板棺材空着却挤满破旧学校教师的人,他们那悲惨的面容和肮脏的衣服,让刚从井下出来的矿工好像圣诞节的小精灵。他们呼拉一大片挤进来,你觉得自己好像是在地铁中艰难前行,或者是在百货公司减价时用胳膊肘推来推去。有些人就是这样看他们-人口,而不是人。
不是一位名叫梅维丝的母亲,被吓得说不出话来,抓住两个小孩子,他们哭喊着让妈妈制止那些巨响,他们好睡觉。不是一位名叫拉尔夫的儿子,只有十岁,尿湿了裤子,试图通过仔细放好袜子、上衣和做出吓人的样子,来保全防空洞里的床铺。不是一位名叫西德的丈夫,用沾满血迹的手臂轮流搂住家人,告诉他们,他会回去收拾被炸家里能拿出来的东西。不是一位名叫克里斯丁的年轻女人,揪住防空员的后背,求他去找被埋在一堵墙下的未婚夫。他们只是人口。
一大群人,他们的绝望让他们看上去什么都不在乎,他们那单调乏味的样子让教室失去了一切色彩,甚至角落里的白色小罐子也象钻石一样闪光。我永远不会原谅希特勒把人变成这副模样。”
灾难好可怕,能把人变成这般模样。
自然灾难我们很难避免,就像这次在四川发生的大地震,但是人为的灾难我们可以避免,比如战争。想到现在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深陷在战争的阴霾之中,多少人间悲剧在不停的上演,我比任何时候都痛恨这些该死的战争。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但是战争却会把整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拖进去,俨然是八方有难。当所有人都陷入了这可怕的灾难中,还指望着谁去帮助那些可怜的人们。
这次四川的大地震,是集全国之力来帮助受灾的人们,但是能力依然有限,我们还是需要国际社会提供的帮助,所幸这次政府没有像毛时代的唐山大地震拒绝国际社会帮助,也没有隐瞒灾情,军队,武警,还有那些从全国各地奔赴灾区的志愿者,从而我们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就像经济学人杂志那句话:
The government's relief effort is impressive; even more inspiring is what ordinary people are doing to fill the gaps.
人类在灾难面前总是那么的渺小,所以珍惜眼前的生活吧,
We are the lucky ones, life is so precious!
Cherish your 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