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绿化树》经典读后感10篇
日期:2018-09-04 05:10:01 作者:文章吧 阅读:

《绿化树》经典读后感10篇

  《绿化树》是一本由张贤亮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2,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绿化树》读后感(一):读后小记

  1.章永麟负了马缨花吗?

  答案显而易见,跳脱出章永麟的视角看这件事,他完完全全是个渣男,一个负了女人,却又声声念念说会记她一辈子的自私之人。

  2.马缨花情商很高

  一个能穿梭风尘保护自己和自己爱的人的奇女子可能真是由于她的这种特异功能,从而是她性格里有种不甘平凡韧性,她瞧不上海喜喜,反而看中章永麟。因为章在这些人中读书人与众不同

  3.我们完全不能想象,章这20年都经历了什么,个人命运跌宕起伏仅仅是因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微小动荡

  疑问中指纹是什么梗?为啥会热泪盈眶???

  因为很多年没吃过白面馍馍?可能吧,都四年没见过白面馍馍了,而他统共才活了二十五年。

  《绿化树》读后感(二):我心里的歌

  看过余华的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故事背景都在文革饥荒的那个年代主人公一个小人物倔强活下去的小小人生。掩卷,除了久久盘在心里的苦闷悲戚,并无其他。让悲观继续大盛大躁。绿化树是在鲤 与书私奔中齐邦媛老师推荐的一本书,在学校图书馆借书时,偶然发现他的存在,便和王小波的散文一起借回。最初几天没有翻开读,一节下午的经济哲学课带了这本书消磨时间老实说好久没有看到这么精彩小说了,故事内容并不吸引我,只是小章在夜晚独自剖析时的那些字段,一个一个的字走进我血液里沸腾。我每天都有选择不了的“吃什么”,衣服不想穿了可以再买,我没有苦难,可是那些白天的谄媚聪明却依然在我周围甚至我自己的生活顽强生长。小章有枕下的资本论带他超越自己,我在浮躁环境里连肥皂剧都看不完全。

  堕落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堕落的时候清醒着。马缨花在小章单薄凄苦的命运里充当着微弱的光源和出口,这个漂亮的南国女子能干体贴,充满着正能量,她的一句读书去让我不知如何审视自己。我为不知所以的各种情绪迷茫痛苦悲观,不理读书,羞愧难耐。

  (小说结局不是很喜欢。)

  《绿化树》读后感(三):女人用暧昧换回来的粮食,你会吃么?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突然就不爱看小说了。许是浮躁的内心已没有耐心配合作者一字一句地走进他虚构世界。又或者是这粗糙生活生生地把情绪的G点架上了高空,一般故事实在难以让我产生共情体验。所以,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没有胃口的。。。

  万万没想到,读了不出五页,我便被一骨碌吸了进去,犹如附上了男主人公张永璘的身,捧着书的双手便再也放不下去了。整本书讲的就是张永璘劳改期间的一段经历,严格来说,里面并没有什么好的故事,没有曲折情节,没有澎湃的高潮,没有神来之笔的反转。然而,这本书打动人的,恰恰是其紧紧扎根于生活的深刻描述,对人物形象鲜明塑造和人物心理入木三分刻画文字朴实无华,却浸染着对生活的深刻洞察,夹带着雷厉风行般的表现张力,让每个画面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个性分明,读起来感觉分外畅快淋漓

  我不认为这是一本关于特殊时期爱情的书。它描述的是特殊时期处于马斯洛需求层次最底层人物的矛盾抗争以及不同价值观的冲撞。有趣的是,即便是处于不同需求层次的人们,你可以看到极为类似的人物原型,类似的矛盾,类似的苦恼。如果,你是男主人公,资本主义家庭出生,家里从小有保姆,有学识文化,如今将近一米八的个子,只有四十四公斤,常年处于饥饿状态。然后遇到一个长相不赖淳朴泼辣善良却没文化的女人,还带着一个不知道父亲是谁的女儿,靠跟大队里的男人维持不应允也不拒绝的暧昧换来各种高级粮食和吃食。这个女的看上你了,对你交织喜欢同情感情,用自己靠暧昧换来的粮食给你做杂粮饭吃。

  你吃么?

  《绿化树》读后感(四):读书笔记

  2016.10.5

  对作者张贤亮完全不认识,所以在还没收到此书前,随意搜了一下作者的背景资料。作者1937年生于南京。前些天刚去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因此不由想起了1937年12月13日正是南京沦陷的时候。开篇作者以第一人称,写了我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人”。感觉此处与这段历史必然联系,也不知道跟我一样阅读此书的伙伴会不会觉得这样。

  开头看得很认真,摘录了以下一些句子

  1.墙壁会用永恒沉默告诉你很多道理。P22

  2.可怕的不是堕落,而是堕落的时候非常清醒。P27

  3.我虽然自由了,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落在某一处实地上,相反,更像是悬浮在四边没有着落的空中......P28

  4.死,并不可怕,尤其在我这样的时候;可怕的是我能非常清醒地看见自己一步一步地走向死亡的全过程,看着生命怎样如抽丝一般从我的躯壳里抽尽......P42

  5.浮士德“智慧的最后结论”:要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够作自由与生活的享受。P137

  有点不太懂,为什么在那个年代,土豆属于高档食品P47。本身很喜欢吃土豆哈哈,看到这里不禁产生疑问。

  也对宁夏农村骂人的口语产生好奇。比如,卡费勒、杜曼斯。

  有机会也很想捧着大部头《资本论》啃一啃,当一回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

  『美国饭店』这个梗挺有意思

  最后想八卦一下,到底马缨花的娃是谁的?有时候觉得章永麟是个懦夫,虽然是知识分子但配不上马缨花。小说收尾略弱。

  这是新世相寄过来的第一本书,

  非常感谢新世相寄了此书过来,

  不然一辈子也不会主动看这种小说。

  读完整本后,还在书里塞了一张手写的读书卡,

  很好奇此书下一站会漂流到谁的手里。

  作为此书的第33位评价者,

  手机码下这段书评的时候,此书已北漂

  以上。

  《绿化树》读后感(五):张贤亮和他的《绿化树》

  在我25岁之前,我没有听说过张贤亮这个人,直到他去世才在新闻报道里知道他的存在,而后在一系列怀念文章里,我对他产生了兴趣,希望了解这个人和他的作品

  张的《绿化树》是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的,因此很多感受真实到让人恐怖。选择1961年为背景,就选择了饥饿,关于饥饿,张是这样描写的:

  1.“营业部主任”刮完了泥,站在离我不远的地方,和嚼冰糖一样把萝卜嚼的嘎巴嘎巴响,有意把萝卜的清脆、多汁、香甜响亮声音渲染淋漓尽致

  2.吃东西是最大的享受,必须在毫无干扰的、非常宁静氛围中咀嚼,才能品出每一个食物分子的味道

  吃成了生活中神圣至高无上事情,为了吃可以卑躬屈膝,可以挖空心思,人呐,你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你的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因此这样的活着对知识分子是痛苦的,我觉得这样的痛苦张感同身受,所以他引用了普希金的诗句

  当阿波罗还没有向诗人

  要求庄严牺牲的时候,

  诗人尽在琐事上盘算,

  想着世俗无畏烦忧

  他的神圣的竖琴暗哑了,

  他的灵魂沉浸于寒冷的梦;

  在游戏世界的顽童中间,

  也许他比谁都过得空洞

  因为被打成右派,因为长久的强制劳动思想审查,章永璘的肉体精神都是残破的,是马缨花改变了他,让他肉体和精神都开始恢复,感受到爱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感情,感受到一个正常人应该具有的情感,在马缨花家的油灯下,他能有自己的思想。

  选择1961年,就预示着章永璘和马缨花的故事没有结果,因为在此之后,比反右倾规模更大的“文革”开始了。小说的结尾比较仓促却也合理,“文革”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包括马缨花。

  小说里章永璘曾和同为右派的哲学系讲师探讨我们今天为什么会成了这个样子?(P6)

  哲学系讲师用庄重口吻回答:“我们的命运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的!”

  《绿化树》读后感(六):除结尾外,一切都好

  文/龙女那伽

  作者张贤亮这个名字非常熟悉,但他的作品我却没读过,所以,这是第一次读到他的作品。

  根据作者简介和作品内容,这本书,应该是半自传或者就是自传式的小说。

  我向来不怕被“剧透”,读书也如此。相反,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作品,提前看了评论,可以帮助理解,一些特别的作品,提前读到评论,也能勾起好奇心。这本书就是这样,我读到了一些评论,评价不算高,让我的预期也不算高。读完之后,感觉出乎意料地好。

  我们这一代虽然小时候也经历过贫穷,但应该是没有挨过饿,也没有经历过当时那种政治斗争,所以,文章一开始讲述他从劳改农场释放后的那一段,可以算是新奇

  让我惊艳的是,作者的心理描写。我读过的书,大部分女作家心理描写比较细腻,而男作家则在这方面往往不足。这本书例外,作者对一个人心态的细微变动写得如行云流水顺畅细致入微,不放过一丁点儿心态的波动。

  写到吃饱之后那种舒适感,即使没有挨过饿的我,也感受到了他的幸福。“饱”和“胀”的不同,粮食和菜的不同,身体逐渐恢复健康欣喜,作者写来,每一处都像是小孩子发现自己学会一样本领似的兴奋

  一旦身体的基本生理需求满足了,他就开始了思考

  和大部分平反之后的“右派”不同,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各种反思。对照普通劳动人民,反思自己身上从未察觉的问题。这种反思看起来相当真诚,而许多人反感的,好像也就是这种真诚——认为这是作者在拍马屁。

  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不对吗?文中的“我”不过是个25岁的青年,以前的人们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理成熟都比现在晚很多。何况,他还在劳改农场,经历了生死考验,几乎是死亡线上挣扎着回来,这个时候的思考,应该不带有什么别的意思

  “我”对自己的批判,也是对自己自以为是这种毛病的批判。自视甚高行动上,没有任何人看得出来,只有自己知道,自己的心态是这样的。

  比如,他剖析自己对马缨花的感情,是那种贵族式的,贵族落难,被平民女子搭救,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接纳这个平民女子,对她来说就是恩惠。这种不自觉优越感,他毫不隐晦地讲出来,让我感觉这部作品有了“忏悔”的味道。

  作品中,有很多地方,都提到了对这种“优越感”的批判。比如用奶粉罐盛饭,比看起来用脸盆盛饭的“营业部主任”还多;比如借助语言混淆,买看起来贵的土豆,换黄萝卜,计算下来,占了2元钱便宜,结果回去的路上大部分掉进了河底;比如借着糊窗户的机会,把原本当做浆糊的稗子面糊烤来偷吃……

  作者刻画人物也十分生动直爽大胆的马缨花、善良忠厚的谢队长粗俗却真诚且拥有高超技术的“情敌”海喜喜、狡猾阴损的“营业部主任”,包括着墨很少的“编辑”和“老会计”都活灵活现,仿佛就在我们身边。

  当然,文中表达的一些观点我并不认同。例如他对自己批判的同时,认为自己利用知识在占便宜,这种心态固然分析细致真诚,却未必正确。何况,由此得出读书无用的结论,更加荒谬。如果不是在劳改农场供暖工程师教给他高效的砌火炉方式,他哪里有“占便宜”的机会?后来,又怎么能把这些写下来?如果知识分子都去干体力活,那么,我们所有人都只能凭着身体本能去和大自然硬抗,哪里能实现一次次飞跃?

  “我”和马缨花最终没有结果,但马缨花,却在“我”几乎干枯的心田中,种下了一棵绿化树,从身体到精神,都得到了滋养。不过,有时候想想,若他最终出狱后,和马缨花在一起了,恐怕当初那种感情也会消失。

  这一点,在作者对自己的批判中,也表现得很明显。他自己也知道,他和马缨花是“不配”的,当然,是认为马缨花配不上他。放在现代,有哪个人会以为马缨花配得上他(仅凭现有条件)?

  最后的结尾我很不喜欢,强行拔高,有过去那种结尾必须升华,且要喊口号的感觉。初中时,我的班主任就喜欢给我们的作文加这样的结尾,倒尽了胃口。

  除此之外,这本书不失为一本好书,值得一读。

  《绿化树》读后感(七):这本书我只看了三分之一

  《绿化树》这本小说看了三分之一,已经有所感触,想要评论一番,先来看看大家说什么吧。翻了几个书评,都是谁负了谁,谁和谁还有谁三角恋之类的云云。哎?我看的是同一部小说吗?赶紧瞧了瞧封面,确认自己看的不是什么《绿化树前传》或者《绿化树3:终极大树》之类的东西。还好不是。如果后面是这些内容,倒使我看下去的兴趣大减,平常委实不爱看这些。如果想看爱情故事,我何不去找本言情小说,里面上演的戏码岂不是更加缠绵悱恻,凄美动人? 所以干脆断章取义了。就让故事暂停在黑面饼子飞到小章脚边的时候。这时的马缨花还没有正式登场,作者对她的描写还停留在一句天籁般的“别累着”。可以,单看这一句,这个出场十分女神。 马缨花出场之前,本书的女主角恐怕是各种食物。它们跟章永麟之间的情感纠葛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第一部分,《章永麟与稗子面馍馍》,背景音乐《偷心》。意料之外的相遇,小心翼翼的珍视,痛彻心肺的失去。第二部分,《章永麟与五斤黄萝卜》,背景音乐《付诸东流》。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第三部分,《章永麟与黑面饼子》,背景音乐《别人的幸福》。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最后《章永麟与铁锹煎饼》,背景音乐《婚礼进行曲》。佳偶天成,功德圆满。 这些食物根本谈不上好不好吃,甚至叫它们食物都只是客气客气,但却一丁一点儿都被当作圣物。望眼欲穿地期盼,颇费心机地获得,最后享用它时还要虔诚地仿佛有一种仪式感。有人如此切身地描写饥饿,这种文字对于我是新鲜的,但对于小章来说,恐怕这就意味着堕落。他说,堕落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堕落时十分清醒。可是他并没有堕落吧,人肚子饿了想办法吃饭,谈得上堕落么?古语有云,识食物者为俊杰啊。而且并没见他做过什么大奸大恶之事,他的良善与斯文,在他清醒的意识之下本能地工作着。他的自我审视更像是一种自我修复的过程。白天被反复揉皱的灵魂,到了夜晚再摊开展平。我在看此书时,脑内的场景都灰扑扑的,好似蒙上了一层尘土。唯有小章是一个冷峻的白面书生形象(实际上那脸白得了么),甚至还是一个比较文弱的白面书生。这若是换了钟跃民,营业部主任是断不敢让黑面饼子出现在他的领土的。这灰扑扑的场景在张贤亮的笔下,似乎要从哪里挣扎着迸出些颜色来。这样的人,能够写出这样的小说,乃至将来打造出这样的景色,也就不奇怪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绿化树》经典读后感10篇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