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是一本由[美]戈登•汉普顿 / [美] 约翰•葛洛斯曼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43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精选点评:
●我弱我有力,我做好事我伟大,我的超大油耗福特车也因为拉了各种无良垄断厂商生产的专业器材而更加威武了,对了,我就是要用良心绑架你们和我一起建设社会主义环保新世界。
●愿你们所有人都能找到生命中的静谧
●有种读科技说明文的感觉,略乏味~
●四星给作者,一星给装帧。关于自然保护保护的不仅仅是我们看见的,也是我们听见的。作者让我对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看见了一个自然保护者的坚守。
●带点博物学意思,有科普有想法
●装帧设计美……轻巧的自然读物吧,就像淋过一场清凉的雨,吸入一口清新的空气……对于一英寸,不仅仅是地域上的,还有时域里的,所以还是读陶渊明的诗更能抵抗得住……
●读着读着就觉得自己听得远了
●好奇怪!此刻在我刚刚读完这本书的有限时间里,窗外不断地传来飞机的噪音。然后我在想,它可能是在提示我,“一平方英寸的寂静”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所以,无论如何,我们应该守住这一份静谧,并将它延续下去。
●
●话也太多了吧。比完全没经过整理的探险日志还话多。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读后感(一):静谧之下,万籁有声
我决定还是打四星做推荐的原因,是我在最后一章和跋里终于看到了一直想看到的东西,即一个美好甚至在理的想法究竟怎样成为落地的实践。在里面看到的政府机构运作低效、部门扯皮、领导理念影响决策等种种走出丛林后的行政障碍,让我忽然觉得前面各种翻译的错误和作者本人有时啰嗦自得的叙述可以容忍。想到哪里说道哪里吧:
其一,说来也巧,在看完《美人鱼》一周后看完了本书,才觉得自己每天抱怨的恶劣的“声”境与作者力求保存的并不一样,而是像环境部门一样试图仅仅是需要“治理”的污染;真正的大自然的静谧,动植物生存和环境本底的“流”的声响,作为自然生境的一部分,远远没有被重视。连自己也陷入以视觉景观冲击来做价值判断的误区,短暂的听觉的享受转瞬即逝,来不及回忆便已被什么别的遮掩。趁还未消失前就保住是对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的一贯态度,可是其中的声音部分呢?
其二,政府部门的扯皮不是个人的任性能批判的。为了保存国家公园的静谧,试图要求改变飞机航线,涉及到航空安全、经济效益、其他诸如碳足迹等其他环境问题;唯科学证据论的时代,有模型模拟和环境成本-效益尚且是第一步,遑论没有。可怜的是,如果联邦政府不予此事优先权,认为噪音这种局地影响应有州政府管控,则州政府就更不会认为此事重要,因为在国家要事里都排不上号。自下而上的让民众的声音影响上层的决策,难!作者也说专家和专家间的对话未见的有用,那么下到听取民意,上到传递信息给政府,中间的桥梁谁来做?美国如此,中国何尝不是?
其三,说到底,保护自然这样外部性如此强的事情没有政府主导实在难以奏效;然则千千万万的事情里为什么“声”境维护和抢救就如此重要?是客观证据更有说服力,比如噪声对动物行为的影响,还是主观感受更直接,比如徒步宿营等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感觉。自然是人类福祉的根本保障,也许从最终落地而言,谈人类福祉的保障更符合决策者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说服力。科学,如何遣词造句才能有效表达,艰难时,简直有点“曲线救国”的意味。
文中也看到作者想申请“科学许可证”在国家公园进行自己的声音录制,然而严格核发的规定强调“科学”二字,作者提出的计划不被认为符合规定;不由想到那本厚厚的翔实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政策》,发展了100年的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最细枝末节的管理上,也不是想象得那么顺畅。试图让保持自然静谧和噪声管控联合,让国家公园管理局在此问题上可以发展为像在《空气清洁法案》所赋予的角色一样,最终还是需要立法。
对于其他章节,我个人很喜欢的是对音乐厅工程学的解释和对西雅图图书馆(哈哈哈因为我去过,感觉超级安静)以及对人为建筑和荒野空间的对比;对无声实验室的描写;数次对阔叶林和大教堂的对照;对国家公园服务管理的困境的反思。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走过了100年的历史,是否在下一个百年能保住自然的静谧,达到万籁有声的境界,作者有所忧虑。在中国,对自然静谧的讨论,又走到了那一步呢?你是否还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读后感(二):你享受的寂静,是什么声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当你在城市间游走时,如果你摘下耳机、停下脚步、定心观察,你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感受到什么?
我【看到】有不少骑行者在人行道上的人流中老练又骄傲地穿梭着,以及他们驶过你身边时向你投来的异样眼神(干吗挡我道,没看到我要过么)。我【听到】助动车和摩托车在人行道上驶过时的鸣笛声和驾驶者的喊叫示意声(“来来来,当心!”“哎哎哎!”)。我【感受到】在城市的人行道上行走时,因害怕被骑行者撞到而产生的一阵阵心慌。
我【看到】机动车道上的车流不停,一些焦急赶路的人因无法鸣笛而选择用闪灯的方式来催促前面的车快点开,而一些不知道是怎么考出驾照的司机在变道时没开方向灯,甚至在转弯时也没开。我【听到】车辆川流不息的声音,以及不小心擦碰到其他车之后司机们的吵骂声。我【闻到】刺鼻的汽车尾气。我【感受到】开车的人的心急,同时也好奇为什么他们已经能够比行人位移地更快的时候,还不愿意在人行道前停一停车,让行人先过。
我【看到】路人或匆忙或悠闲地走过,有一部分人依旧在低头盯着手机,以至于他们会突然停在路当中,而当你走过他/她身边瞥一眼他/她的手机屏幕时,你会发现他/她往往并不是在微信/钉钉/邮件APP上处理什么很要紧的事情,而是在打游戏或者在看剧。我【听到】三两成群的散步者在吐槽自己的同事/领导、八卦着邻居/同事/亲戚的孩子/配偶,兴致勃勃地聊着生活。我【闻到】都市里特有的混杂的浓烈香水味。我【感受到】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是如此多姿多彩、生机勃勃,每个人都有着相似却又不相同的烦恼和快乐。
我【看到】街边小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有的被摆放地很规整,而有的则略显杂乱;店员或是忙碌,或是看着手机打发时间。我【听到】点单的声音、还价的声音、机器运转的声音。我【闻到】餐饮小店里传来的阵阵香味。我【感受到】曾经亲身体验过的小店生活,好奇着每家小店背后的故事。
我【看到】路边景观花坛里换了一批又一批植株,看到一夜间发生的花开花落,看到片片树叶在风中的肆意舞蹈。我【听到】风中起舞的树叶发出的沙沙声,以及树顶上鸟儿的鸣叫和振翅的飞翔。我【闻到】种种花香,以及割草后据说有毒却又十分清新的青草香。我【感受到】城市与自然的一点点联系,感叹这种联系太少。
我看到、听到、闻到、感受到城市生活的热闹和安静,无奈和刺激,庞大和渺小。这不禁让我更加向往看到一望无际的开阔,听到鸡鸭猪牛马羊鸟的叫声,闻到农场味的同时也能闻到自然的花果香和新鲜纯净的空气,感受到自然的博大和万事万物的渺小。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在这个追求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或许终将变成奢望。但就像作者的女儿所说的, “民众听到太多‘不,那是不可能的’,或‘嗯,那听起来不错,但要求很多’。”
这不就是我们的长辈们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么?
“但我学到的是,若要真正获得成功,民众必须更乐观,必须自问:‘我要怎么做才能使这变得可能?’以我而言,这才是赢家看待事情的方式……从这次经验中,我学会不要让任何人告诉你事情是做不到的。而是要放手去做你认为获取成功必须要做的事,并尽量保持乐观。”
尽人事,听天命。于今人而言,我们要刻在心上以及体现在行动中的,是“尽人事”。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经济是可以无限增长的?为什么有人会觉得资源是可以被无限开采或是无限创造的?为什么人类的发展会沦落到被一个叫做GDP的数值的大小和增长与否来左右?为什么人类的发展会沦落到惟利是图、惟快是图?为什么城市人向往着宁静的诗和远方,却还在追逐着快速,幻想着当慢下来的那一天来到的时候,他们会因年岁的成熟而满足于宁静?
这些为什么让我倍感费解。如果我们不认真思考这些为什么,或许有一天,我们甚至会失去现在已经难得的内心的平静。
温柔、平静、孤独、和平、爱、永恒、希望、奇景、宝贵、崇高、神、存在、恩赐、荣耀、空间、成长、祈祷、真实、深度、沉静、耐心、感激、共鸣、安详、纯洁、梦想、音乐、舞蹈、勇敢……如果你到过“一平方的寂静”,你会留下什么词语呢?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读后感(三):安静,奢侈品之一
我个人猜想那些从小在农村,郊区,森林,农场长大的人会更喜爱这本书,因为这些宁静是伴随他们长大的熟悉的事物;还有那些天性喜好安静的人。
寂静并不是指某样事物不存在,而是指万物都存在的情况。
寂静其实是一种声音,也是许多、许多种声音。青苔末端渗出的水滴落入沉静池塘的丁零声;童年夏日夜晚呱呱呱的叫声,来自于屋旁稻田里的青蛙;凌晨四点清洁工扫地的刷刷声;大雪落在地面的低语声,像鸟扑腾的翅膀;阳光升起时,枝头的鸟鸣声...
按照这样的标准,近期完全体验这样的寂静是在一处原始森林公园里。我们走在木质的栈道上,栈道下是厚达几十厘米甚至更多的落叶层,四周是上百年到数年不等的树木,有些比成人身躯还要宽阔的老树经不住风雨倒下了,断裂处黝黑。森林里没有风声,当我们全部停下来休息时,人们都罕见地保持沉默,哪里传来树皮掉落的噼啪声。森林形成了一个环形,几公里外公路上的车流和人声完全被屏蔽了。当我们走出森林,小贩的叫卖声,车流的行进声,几乎冲得人一个趔趄。
这本书的书名,《一平方英寸的寂静》,同时也是奥林匹克公园霍河雨林里实际的方寸之地,而且大概是美国最宁静的地方。作者藉由自己专业的寻找寂静之旅,不仅教给人们发现身边寂静之美,也传授给我们如何保护寂静,以及为自己创造寂静之所。
在他的描述下,那些远离大多数人的寂静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眼前。
河流的声音。古老的河流,已经调适了数以千年的岁月。它们的水道和石床在激流与洪水永恒不绝的循环下,洗练得相当光滑,阻力很小,因此它们的歌声与其他的河流不同。它们的音乐比较安静,更加悦耳、动人。年轻的溪流由于生成的时间较短,棱角仍然锐利,参差的岩块会粗莽地把水推到一边,形成咔嗒咔嗒的声音。无论如何,这些岩块就是音符。
图书馆里的声音。在一堆堆书籍中,最安静的读数是四十加权分贝。阅读室里,十七人中两个人手里拿着书,其他人在看笔记本电脑的屏幕,音量计读数是四十四加权分贝。然后有一部电话响了,从三十英尺外测量时音量剧增到五十八加权分贝,相当于用西洋杉木点燃的萤火在寂静夜里啪一声折断的声音。
鱼不会发出声音。但是它们会经常在水流中跳起来,翻身,击起水花。
常常让我个人怀念的寂静来自于父母家。南方小城的郊区,两层的小楼,有个半月形的小院子,院子里有一棵超过三十年的香樟树,巨大的树冠散开来;两颗超过十年的桂花树,树冠呈丰满的杏仁形;一棵瘦长的枣树,四颗大叶玉兰树。植物们形成一个半圆行,隔绝着院落外的声音。熄灭灯光时,院落陷落无尽的沉静之中。一日夜晚,急雨,半开的窗外,树叶被大雨浇得劈劈啪啪,东倒西歪。我们仿佛身处交响乐音乐会的贵宾席位。雨声将整个房子笼罩。
在他的启示下,你也能发现身边比比皆是的噪音。
安静的公园里,常遇到身背巨大吹叶机的工作人员。这的确是非常可怕的东西,柴油气味极难闻,声音极大。噪音是九十三加权分贝。原来这叫柴油引擎式吹叶机。
室内快餐厅,硬质且排列拥挤的桌椅,人们往往还要争先恐后地交谈,即便他们默不作声,未加消音处理的椅子脚频繁挪动的声音足够令人难受。但五星级酒店的大堂咖啡吧,即便在大厅环绕之中,也足够安静,让人们可以面对面毫无难度地交谈,得益于穹顶状的大厅结构,宽松的座椅安排,大厅柱子,墙壁,咖啡厅的高背厚海绵沙发,及胸高的宽大的大理石檐柱,都为这份安静做出了贡献。
电信营业厅里也可以感受到。硬质的地面,硬质的桌椅,金属的,玻璃的护栏,狭小空间里很多人同时说话的回声,播报排队号码的声音每隔片刻回响在整个大厅,在这样巨大的环境噪音里,大多数人无能为力降低自己说话的音量。
我曾在十年前去过一个朋友家,他们家窗外不到两米的地方架设了城市环线快速公路,尽管有半圆形的防噪音防灰尘的顶棚,但那个房间是我去过最可怕的公寓。小小的房间一直处于震动之中,轰隆隆的车辆快速行驶声很快就让人耳鸣,胸腔鼓起来,那里住了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其中一位老人的假牙摘下来放在水杯里,水面一直抖动,看起来好像是粉红色的牙床和白色的牙齿要跳出杯子来。
当然,你也可以有意识地给自己制造寂静的机会。
双层玻璃隔音效果是显著的;
铺上适量地毯。木质地板也胜过大理石地板;
不开着电视或广播当家里的背景声,而是尝试安静地专注当下的事情;
沉默。可以返还一些安静给你。保持几分钟沉默就能将心跳降下来,噪音不能吸入,反而像弹射到保护罩上一样,消失去往远方。
戴耳机听音乐并不是隔绝噪音的好办法,反而可能损坏听力。这有点像喝酒,会使感官变钝。
读完这本书以后,你会发现身边有太多不能忍受的噪音,仿佛沉睡的耳朵重新苏醒。
那这样是不是会更痛苦呢?
这就像爱一样。宁可爱过然后失去,也不愿从没爱过。认识宁静比从没体验过宁静好。
附上本书作者Gordon Hempton相关访谈一篇:
http://www.onbeing.org/programs/gordon-hempton-the-last-quiet-places-silence-and-the-presence-of-everything/
《一平方英寸的寂静(珍藏本)》读后感(四):寂静不是因为缺乏事物的存在,而是一切都存在
慧庵至上海,逛钟书阁,藏着一肚心烦意乱,看了第一章,立刻安静下来。遂即购之。
愉快逛完苏州的园子,疯了一晚上,冒着看不见路的大雨加疲劳驾驶加hang over醒来后潜在的酒驾嫌疑,跑高速送她赶飞机,后运动一日,旋即也归,在飞机上拆了塑料包装,读将起来。
这样断断续续,读了有一个多月,终于在长假回家后读完。
第一次看到录大自然的声音的人写的书,还是觉得很神奇的。为了维护那一点点的寂静,不被非自然的声音所打扰,他执拗的抗争着。以前觉得这些XX保护者特别可笑,抗争显得特别书呆。但选择这本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也被噪音深深困扰着,噪音引起生活环境的不适,失眠,情绪烦躁。我的内心在大喊着:“给一首我能唱的歌。给一个我能做的梦。给我一座山和深蓝大海,心灵的宁静与平和。(p97)”因为自己终于也痛苦不堪了,才发现,哦原来我觉得他人特别可笑是多么自私的一件事。
寂静有什么用?
作者说:“我知道当我在安静的地方是,对空间的感受会很清晰…如果真的很安静的话,没有任何事物能悄悄接近我,因为我可以听得很清楚,有蹄动物、甚至肉趾或者有爪的动物,每一步都因为踩到小树枝而发出些许声音。我会对周遭动物更加敏锐,但同时也变得更为脆弱,因为我做的任何活动也会发出声音。当四周安静时,我对周遭的感觉会变得敏锐。”(p146)
我们活得太自然以至于忘记了我们也是动物的一种,动物靠对自然声音的判断可以知道是否处在危险中,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故事是这样的:“夜深人静的时候...”夜深是捕猎者最好的伪装,但人静却是我们洞察是否有危险的最关键的因素。可能这时候你要说,人多嘴杂的时候,有人可以壮胆啊,也可以减少被人侵害的可能啊!可是如果你遇到的不是人,而是“牲畜”呢?想起这次美国拉斯维加斯的枪击案,热闹的演唱会,怎么会想到会被袭击呢?当枪声突突突突响起了好一阵子后,所有人都没有反应过来,受采访的人说:“以为是烟花的声音”。需知,丧失了理性的人无异于“牲畜”。
比如作者采访皮科克,越战的残忍把皮科克变得很惨,直到他到黄石公园跟北美灰熊相处后才解决了问题。他谈到自然静谧的价值时说:“我也认为这是最亲密的方式,可以真正接触到人类心灵的最深处,因为那是我们演化的方式,我们以今日难以想象的方式聆听和嗅闻。我们仍然是相同的物种,我们的心灵、智力和良知,全都是在栖息地演化而来,时至今日,那些栖息地就是我们所谓的荒野。”(p147)
与人相处是多么疲惫的一件事啊,越战对于皮科克而言是枪林弹雨的血腥残杀,而尔虞我诈的商业世界对我们天生纯朴自然简单的心也是一种荼毒,以至于我们爱灰熊,爱自然静谧,爱荒野。“寂静令人谦卑,我之所以渴望它,原因就在于它能让我摆脱责任、负担,还有那种‘糟了’的感觉,在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待做的事。在寂静中,我感到神的存在与终极的控制。‘拯救地球’已经成为一些环保人士的口号,但是地球不需要被拯救。它已经好好生存了数十亿年,也演化出生命。需要拯救的是我们人类——我们要防止自己因为自身的作为而受到伤害…因为我们对‘资源无限丰富’的迷思而受到伤害。(p153)
“…聆听自然的礼赞,能帮助我们的身体回归原点,回到自然状态。这些是我们应该聆听的声音,能使心灵宁静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称为对“维生素Q”的需求,这是一种当你需要疗愈时对静谧的渴望。”(p204)
因为有对“维生素Q”的需求,抛开了人事、金钱、浮华,终于的终于,我来到了荒野,为了“找出我真正在乎的事物,以及自我。在这样的时刻,不需要言语就能存在,甚至能思考。‘倾听白松的话语。’我会在岩石上坐一会儿,就像一块岩石,融入岩石,看着星辰坠落和白昼展开。(p168)
但此时,一架飞机飞过去了,没过多久,另一架飞机又飞过去了!就像瑜伽、冥想时特别怕被人打扰,一打扰之前练的都白费了,会变得心浮气躁,像是“走火入魔”的感觉。因此作者对飞机有特别的执念,对于此他的说法是:“待在这里是一种冥想,我来这里是为了获得新生,回想起身而为人的意义,就跟听别人说我该买什么,我是谁,或我该成为什么样的人都不一样,来这里是为了找到自我,记起自我,然后带着这份感悟回到现实世界。当我听到飞机声时,我听到的正是我来这里想要摆脱的种种思绪,因为那样的心绪所反映出来的,纯粹是人类的世界,而且是个疯狂的世界。如果无法了解我们不是什么,又怎么能真正了解我们是什么?”(p186)
除了摆脱和自我认知,寂静还有什么用?我想应该就是感知美好吧。今晚看节目正好说到诗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评论说,古人比我们现代人对于自然有更直接的感受,当我们都活在高楼大厦里的时候,哪里能闻到“稻花香”,能听到“蛙声一片”。作者说:“早晨的鸟啭也总是能带给我喜悦。生气勃勃的声音令我想起孩童醒来时的天真喜悦与热情。我想这已经变成我的世界观,我看这世界的方式。无论前一天发生了什么事,无论事情有多糟,只要聆听黎明时活泼的大合唱,我总是能恢复精力,找到新的热情。爱因斯坦曾经说,一个人总会在一生的某个时刻,有意识或下意识地决定,生命的本质是美好的或恶劣的。这种世界观会影响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事。我相信生命的本质是美好的,我也在破晓时的鸟类大欢唱中找到我所需要的一切证据…”(p240)
美国宪法序文这样写:“我们蒙大拿州的人民感激上帝赋予本州岛静谧之美、雄伟的山脉与浩瀚绵延的平原,为了改善现今与未来世代的生活质量、均等机会并享有自由的恩赐,特制定与确立本宪法。——《蒙大拿州宪法》序文。(p107)”通过《一平方英尺的寂静》第一次知道美国宪法会写入这样诗意的字句,而不只是硬邦邦的条文,寥寥几句对自然美好的感恩让这个世界有了颜色和温度。
上升为哲学后,寂静就不是什么也听不到了,“完全圆满的寂静,是世上最伟大的声音之一;对我来说,寂静也是声音。——交响乐指挥暨编曲,安德烈·科斯特兰尼兹”(p195)
“我们在周遭的寂静中交谈;寂静就像被人低估的第三个声音,它从不打扰别人,而且表达的总是值得诉说之事。(p254)”
“唯有在静水中,万物的倒影才不会被扭曲。唯有平静的心,才能充分感知世界。——哲学家汉斯·马哥里奥斯(p312)”
“寂静不是因为缺乏事物的存在,而是一切都存在。(p326)”
这本书给我提供了很不一样的思路,让我安静而舒适。不足之处在于有些拖沓啰嗦,大部分人很难嚼下去,因此无法给推荐。但因为这本书我也开始关注自然主义文学的作家,包括作者推崇的约翰▪缪尔。也是从本书第一次知道《汤姆索亚历险记》是这么的崇尚与自然亲近,马克吐温原来也是自然主义。加上这本书算是近年来少有的一见钟情当场拿下的书,因此特写一篇书评,以作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