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晚清最后十八年2》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0-10-25 00:4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晚清最后十八年2》经典读后感有感

  《晚清最后十八年2》是一本由黄治军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90元,页数:2016-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晚清最后十八年2》精选点评:

  ●2017.1.1-2017.3.1

  ●大清帝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全民皆腐,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不能像明治维新一样建立起一个现代化的国家体系在于这一切内外政策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保障最高统治者慈禧的权力安全。坦白的讲清国人本身并不缺乏斗志和决心,而是其统治者大大落后于当时的时代,从明朝开始的闭关锁国,使得即使是康乾盛世下的明君已然没有了国君应有的眼界,就如闹市中手捧重宝的三岁小孩一样,谁都想来讨个好。高中时代读到这块历史的时候,都觉得他们太过迂腐,但他们不是“输”在他们的个人,而是“输”在他们的时代,“输”在他们的制度环境,“输”在他们的起点,换做我们任何人也可能还没有他们表现的好。

  ●第二本一看目录全是义和团,直接略过没看,还是看朝廷吧

  ●还可以吧,内容比较通俗

  ●最近对晚清历史比较感兴趣,然后刚好到青岛旅游观摩了甲午战船,所以找了相关书籍看看,这本书只能说一般,作为打发时间的书籍。

  ●没有1写得清晰

  ●相对于现在很多垃圾历史普及作品,作者写的还是蛮走心的,模仿当年明月的痕迹也很明显。总体来说对于晚清那段历史梳理得还是比较清楚,主要矛盾也比较突出,扣一星给太多的抒情

  ●当一个政府过分地追求稳定,动用上层阶级力量而毫不顾及底层人民的生活时,契约就变成了生命的典当。看历史我感觉很幸福,至少我们现在的国家它注重人权,注重自由,即使国家还不甚发达,但它至少也是人民的国家,沉睡的狮子正在觉醒,我感动很骄傲

  ●感觉没有1那么走心,确实少了一些精华感

  ●叙述部分不错,议论部分一般化。

  《晚清最后十八年2》读后感(一):和第一部同样好看!

  几乎是一口气儿看完的,很久么有这样的阅读体验了,看得欲罢不能。

  第一部已经很好,没想到第二部更好,环境的宏大,人性的复杂,历史的微妙和细琐超过了想象,连那些“专家”也说不清的义和团八国联军能说到这种清晰的程度,服。

  只能说作者的进步令人惊讶。

  明和清,明月是很好的观察者,而楼主是很好的挖掘人,双星闪耀(转)。

  《晚清最后十八年2》读后感(二):讲明白了就是功劳

  在等待后续的同时又花了点时间重温了重点片段,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一个拿着放大镜到处搜刮史料的作者,然后用从容不迫的态度和极强的历史叙事逻辑串起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比之前读过的任何一部类似作品印象都要来得深刻。

  这段内容在官方考试的要求也是希望读者知道得越少越好,愈糊涂愈佳,讲明白了就是功劳,基本可以窥见这段历史的面貌,虽然作者也是有所取舍的。

  《晚清最后十八年2》读后感(三):仅以一例说明作者不怎么靠谱

  作为一个懒得去看清史稿的人,把这个当作自己了解那段历史的基本素材之一。不过读书的时候也发作者讲的有些东西挺不靠谱,让人怀疑作者究竟是在写历史还是写小说。

  比如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因为川岛浪速会中文,劝说紫禁城里的守卫太监打开宫门,才保全了紫禁城,这是事实。但是作者写“肃亲王善耆了解到是川岛浪速向神武门内喊话才保全了祖宗留下来的这座大宅子,于是他对川岛浪速肃然起敬,与川岛浪速结拜成兄弟并将自己的弟十四女过继给浪速做义女”。首先,川岛芳子1906年才出生,1912年大清国倒台了善耆才将芳子过继给川岛浪速,这要是只是为了感谢当初保全紫禁城,那善耆这反射弧得是有多长?再说善耆儿女那么多,1901年就有子女了,为毛不在那时候过继一个给浪速?其次,川岛浪速和大清国,善耆在1901年之后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断然不仅是因为这一事件就结义,而且结义还***是在1906年。

  当然,那段历史我没精力去读厚厚的清史稿(有这精力我会先读史记和通鉴),所以作者这种段子式的描写究竟有多少我不得而知,以上只是我发现的一例。诸君读此书的时候细细品鉴吧。

  《晚清最后十八年2》读后感(四):随命运浮沉的义和团

  好久不见,人一犯懒就想按着惯性一直犯懒下去,于是中间我就忽然间撂挑子不想干了,沉浸在自己的专业之中无法自拔。最近是七月末八月初,有种冥冥之中的力量督促我一定要写一篇,于是我兴致勃勃地创了一个空文档,写下来上述这段话。

  这本书是最近读完的,趁着还有记忆,就来写一写这本书吧。上本书说到,甲午战败,李鸿章权力被削减,维新变法也因为最后触动了慈禧太后的神经(怀疑要夺权),被迅速扼杀,光绪也被囚禁在瀛台。

  此时,朝中废帝的呼声越来越高,其中为首的便是端王集团。为什么端王集团急着废帝呢?因为他们想推选端王的儿子为皇帝,端王便自然而然可以取代慈禧掌控朝政了。对此,慈禧自然是不干的,虽然光绪的变法让慈禧恼羞成怒,但相对于端王集团的实际威胁,光绪反而是可以保障她干涉朝政的棋子。所以慈禧表面上训斥光绪,但她暗地里一直在保住光绪的皇位,保住光绪的皇位,相当于就是保全她自己的权势啊。当时光绪囚禁在瀛台,慈禧将光绪身边的太监都换了一遍,除了监视光绪,避免他谋划夺权,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要防止光绪自杀啊。

  另一边,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教会在民间的势力越来越大。他们仗着官府撑腰,在各地强制征用废弃土地建教堂,发展当地百姓成为教众,在民间怨声载道。同时,教会与中国传统信仰的冲突,更让百姓与洋人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有压迫就有反抗,义和团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他们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这个口号说出了被欺压已久的百姓心里话,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他们打砸烧教会,杀教民,教会与义和团的矛盾愈演愈烈。

  但是清政府对于洋人的态度是妥协的,避战的。为了讨好洋大人,清政府将义和团团民看作是暴力组织,对其进行了清剿。有一个叫做毓贤的官员就接下了这个任务。作为官僚机构中的一员,他深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从政艺术。一方面他在当地摆出积极剿杀团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也努力劝服团员散了,别再搞这一套了。他这么做估计也是想圆滑地处理团民与洋人的矛盾,双方各退一步,不就没这回事了。但团民与洋人的矛盾由来已久,并且洋人不断向清政府施加压力,务必把义和团镇压下去。这位叫毓贤的官员因为没有解决好义和团问题,被撤了职。

  接下来上任的是袁世凯,他的态度很坚定必须把团民镇压下去。他在行政上做了创新,让各地的消息能够及时到达他的办公桌,并迅速作出反馈,同时他还把在朝鲜镇压动乱的那一套应用到他在的山东省。短短数月之内就取得显著的效果,义和团在他手下被治理的服服帖帖。

  然而端王集团与慈禧太后的权利争夺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端王集团屡次三番被慈禧占了上风,走投无路的他们想要了义和团。只要让义和团进京,在京城弄出点乱子来,他们便可以趁乱占点便宜。于是义和团在端王集团势力的支持下,进入了京城,开始大肆砸教堂,杀教众。他们一路向慈禧所在的颐和园进发。义和团的行为引起了洋人的震怒,他们继续向清政府施压要控制住义和团的行动。但是在端王势力的支持下,义和团始终能够在京城畅行无阻。洋人与义和团的矛盾更加激化了,他们觉得清政府不作为,于是自己调来了一批军队要镇压义和团。

  洋人的军队进来,这是慈禧最担心的是,这意味着清政府很可能与洋人发生正面冲突,但洋人又是打不得也打不过的。慈禧一心想着与洋人求和,但义和团团员与洋人的冲突已经让和平解决希望渺茫了。原本的主和派下了场,主战派开始占据话语权。在这样的前提下,义和团团员被看作是可被拉拢抵御外敌的力量。于是原本被视为草寇的义和团被朝廷认可,正式纳入编制,发放俸禄,成为军队的补充力量。但义和团虽然得到了官方的承认,朝廷还是对他们心存戒心,不给他们武器,却让他们冲在前面。

  在这样的情况下,洋人进京就更有理由了,理由就是护卫大使馆。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带着军队杀向了京城。清政府也正式进入对抗状态。但在清政府消极不配合的抵抗后,八国联军最后进入了京城,慈禧外逃,京城里一场大屠杀上演了。首当其冲的是义和团团民,接着就是平民百姓和王府里的侍女。出逃在外的慈禧急于议和,义和团团民于是就成了议和的牺牲品,当然还有大量的赔款。

  在那样的乱世之中,不禁有些唏嘘,个人的命运早已跟国家的命运捆绑在一起了。那些听从朝廷吩咐,曾经奋力杀敌的将领,却在议和后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死后仍不得安宁。而那些审时度势,做事中庸,一直给自己留退路的人,却继续在政坛驰骋。只是这样时刻不忘给自己留退路的人,又怎能在那样危急的关头抵抗住外敌的入侵呢?慈禧也好,官僚制度下培养出的官员也好,他们正在被时代的浪花不断地往后推,直到被后浪拍在沙滩上。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晚清最后十八年2》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